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汉语 (第一册)-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榇实耐ǔS梅ㄉ希刺傅煤苌佟�
  《词诠》为近人杨树达所著,出版於1928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在体例上,《词诠》按照声母的顺序分类,用注音字母ㄅ、ㄆ、ㄇ、ㄈ、ㄉ、ㄊ、ㄋ、ㄌ……编次;书中附有按照部首顺序排列的目录,以便不懂注音字母的人查阅。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对初学古代汉语的人比较适用。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这虽然是两部现代汉语工具书,但是对阅读古书也是有参考价值的。《新华字典》是新华辞书社编纂的,1953年出版注音字母音序排列本,1954年出版部首排列本,1959年又出版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排列本。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的,收字范围大致以现代汉语所用的字为限,释义也只限於现代汉语的用法。但是,它也适当收录了古代文献中的词汇,以及历史上的外来语。本书注音释义都用新的方法,对古汉语的词的解释,都用现代口语以及被现代口语吸收了的文言词语,因此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也有一些帮助。使用这部字典的汉语拼音字母音序排列本时,可利用书前所附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按照音序进行查阅,还可按照前面所附部首检字表查字。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它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收词目五万六千多条。一九五六年开始编写,一九六五年出版了试用本。这是一部释义精确,体现了目前汉语研究水平的好辞书,但时隔十多年以后,一九七九年才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这部词典不仅因为它收了一些旧词语、旧意义和书面上还常见的文言词语,我们阅读古书时可以查考,还因为它释义精确,有助於我们通过现代的精确释义去理解它的古义。
  诗词曲语辞汇释 近人张相著,1953年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书中一般是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於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被解释的单词或词组,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於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这部书既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也能供研究语文和编辑词典的人们作参考。使用这部书时,可利用书末附载的语辞笔画索引进行查阅。
  字典和辞书都要给字和词注音,《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自然都应该用拼音字母注音。在此以前,有种种不同的注音方法,五四以后,常用的是注音字母,更早的字典一般都用直音法或反切法。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反切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反切下字和被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例如〃毛〃字可以用〃莫袍切〃来注音,因为〃莫〃(mò)的声母是m…,〃袍〃(páo)的韵母是…áo,把m…和-áo合起来,正好成为〃毛〃的音máo。反切的办法很陈旧,但是较老的字典或辞书(如《康熙字典》、《辞源》、《辞海》)都用它。由於古今字音的不同,我们用现代的读音来〃切〃,有时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要全面掌握反切法,需要有音韵学的知识。
  在使用一部字典或辞书的时候,必须先做到三件事:第一,先看序和出版年月,这样可以对它的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第二,细读凡例,凡例一般就是使用法,不了解凡例,就很难顺利地使用。第三,注意书后有没有补遗、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这三件事看似小事,其实很重要。有些人查字典,只图省事,事先不做好这些准备工作,结果常常走弯路,反而费了时间。
  古汉语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g)榆枋〃的〃抢〃,是〃突过〃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再如寻找的〃找〃(zhǎo)。《集韵》有个〃找〃字,那是〃划船〃的〃划〃(huá)的异体字,和〃寻找〃的意义无关,读音也完全不同。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这少数字,有的只是同一个字,古今用法不同,表示不同的词;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它们的来历还没有被发现罢了。
  就一般情况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由于语言的继承性,今义从古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今古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有些关系是比较明显的,有些关系是比较隐晦的。有些关系非常密切,竟致使一般人分辨不出古今词义的细微区别;有些关系比较疏远,却又令人误以为没有关系。我们对於古今词义的关系,不管是密切的还是疏远的,都应该加以注意。
  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假使古代汉语的词都像〃鸡〃、〃牛〃、〃哭〃、〃笑〃等一样,古今词义相同,我们读古书的困难就会小得多。假使古代的词是死去了的,现代罕用的,当然对阅读古书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我们一查字典,也就解决了问题。例如〃傩〃(nuó)字,《辞海》说是〃驱逐疫鬼〃,我们一看也就懂了。又如上文所举的〃该〃(又写作〃赅〃)字,我们知道它在古代只有〃完备〃的意义,和现代〃应当〃的意义截然不同,那也好办,我们很容易就把古今词义分辨得清清楚楚。只有在古今词义〃微殊〃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误解,例如〃劝〃字,我们读到《左传》成公二年的时候,很可能把〃以劝事君者〃了解为〃以此规劝事君的人们〃。事实上,上古的〃劝〃只有〃勉励〃和〃鼓励〃的意思,这里的〃劝〃,只能作〃勉励〃讲。至于〃善言规劝〃和〃劝解〃的意义,那是很晚才有的。我们如果把古今词义之间这种细微的差别忽略过去了,那就没有真正地读懂古书。
  又以〃给〃字为例。当我们读《战国策·齐策》,读到〃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一句的时候,很容易把〃给〃字解作〃给与〃(给予)。的确,这样讲似乎也讲通了。为什么说〃也讲得通〃呢?一则因为现代〃给〃字所具有的〃给与〃的意义本来就是从古代〃供给〃的意义发展来的,所以二者自然能有共通之点;二则因为这样讲也能适应上下文。但是,这一句话的〃给〃字绝对不能解作〃给与〃,因为在那个时代〃给〃字还没有这种意义。
  又以〃再〃字为例。〃再〃字在上古只有〃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这些〃再〃字都只能解作〃两次〃(或〃第二次〃)。要注意〃再〃和〃复〃的分别:〃再〃字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古人不说〃二而衰,三而竭〃,也不说〃一之为甚,其可二乎?〃),〃复〃字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例如《战国策·赵策》:〃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里是〃重复〃的意思,所以用〃复〃,不能用〃再〃。现代汉语的〃再〃相当於古代的〃复〃,假如拿〃再〃的现代意义去理解古书中的〃再〃(特别是上古),就会产生误解。
  总之,词义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不加考察地以今义去理解古书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在字、词、句方面狠下功夫,有一个〃求甚解〃的态度,认真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进而还应该对先秦、两汉和唐宋以后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的注意。
  在解释古代词义方面,《说文》所讲的词义基本上是可靠的。例如许慎在〃再〃字下面说:〃一举而二也〃,意思是说〃同一的动作进行两次〃。这是非常恰当的解释。《辞海》根据别的书把〃再〃字解作〃重也、仍也〃,已经不够确切,假定有人在解释先秦的作品时,把〃再〃解作〃复也、又也〃,那就完全错了。
  我们要正确地了解古代的词义,就必须依靠比较好的字典和辞书。《辞源》、《辞海》在字义的解释上比较慎重。试看《辞海》对〃劝〃字的解释:
  【劝】去怨切,音券,愿韵。(一)勉也。礼表记:〃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此为劝勉他人;又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此为受教而知所劝勉。(二)俗谓以言说使人听从曰劝。(一)是〃劝〃的古义,(二)是〃劝〃的后起意义,《辞海》把它们分得清清楚楚,这对我们了解古代词义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辞海》却往往把古今词义混在一起,容易令人发生误解。试看《辞海》对〃给〃字所下的解释:
  【给】基揖切,音急,缉韵。(一)足也。孟子梁惠王:〃秋省敛而助不给〃。(二)供也。左传僖四年:〃敢不共给〃,给亦供也。汉书张汤传:〃用善书,给事尚书〃,谓供给书写之事。(三)赐与曰给。晋书舆服志:〃四望三望夹望车,形制如皂轮,王公大臣有勋德者特给之。〃按凡与人以物亦曰给。(四)言辞捷给也。参阅口给条。口给的〃给〃是特殊的意义,这里不讨论。(一)(二)两个意义是上古的意义,本来都不错。(三)〃赐与〃和〃与人以物曰给〃,则是后起的意义,混在一起就分不清时代了。我们看《辞源》、《辞海》的时候,自己要下一些判断。从所举的例子来看,还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这里(一)(二)所举的是《孟子》《左传》的例子,可见它们是上古的意义;(三)〃赐与〃的意义举的是《晋书》的例子,《晋书》是唐代的著作。至于〃与人以物曰给〃,未举出古代的例子。可见是后起义,至少在上古不是常用义。但是《辞源》、《辞海》在古今词义异同方面还做得很粗疏,不能单纯依靠它所举的例子来断定词义的时代先后。
  有些文字学家的专著,对古今词义的异同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没有将古今的词义混为一谈。他们或者只指出词的古义,例如许慎《说文》对〃给〃的解释是:〃给,相足也。〃段玉裁在注解〃给〃字时说:〃相足者,彼不足,此足之也,故从合。〃〃对不足者供给〃,这是〃给〃的本义,他们的注解都只解释了〃给〃的本义。另外,他们还往往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如徐灏在他的《说文解字注笺》里,对〃两〃字的解释是这样的:
  引申之,凡双行者皆曰两。故车两轮,帛两端,屦两枚,皆以两偁(称)。说卦传:〃参天两地而倚数〃,两犹耦也,重也。许训为再,再亦重也。今直用为一二之数,非古义矣。徐灏的意思是说,今天〃两〃字当〃二〃字讲,不是古代的意义了。他的意见是对的。
  但是,古人由於时代的局限,他们的解释不能像现代人在词典里给词下定义那样富於科学性。他们虽然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