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汉语 (第一册)-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
   (应理解为目游心想。)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应理解为骨折心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
   (应理解为泉洌而酒香。)例一是由於本句平仄的要求(心游目想:平平仄仄);例二一方面是由於对仗和平仄的要求(〃心〃对〃意〃:平对仄:〃骨〃对〃神〃:仄对平),一方面是由於押韵的要求(〃惊〃与上文〃名〃、〃盈〃下文〃精〃、〃英〃、〃声〃、〃情〃等字押韵);例三是由於对仗和平仄的要求(〃洌〃对〃肥〃:仄对平)。遇到这种句子时,我们应当按照正常的词序去理解文意。
  (五)隐喻
  譬喻有明有隐。明喻用〃如〃、〃若〃等字,容易懂;隐喻不用〃如〃、〃若〃等字,不容易懂。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人的隐喻,否则以喻为真,就会引起误解。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皇,报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扬雄解嘲)
   (鸱枭蝘蜓比喻卑鄙的人,凤皇龟龙比喻高尚的人。)
   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同上)
   (当涂比喻得志,失路比喻失志,青云比喻高位。)
   若择源於泾渭之流,按辔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文心雕龙·情采)
   (泾渭比喻清浊。)像这一类的隐喻,古书中用得很多。我们不能依照本义去了解,而应该依照比喻的意义去了解。
  (六)迂回
  迂回是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的话不是直说的,而是用转弯抹角的方式说出来,所以叫做迂回法。古人的迂回法往往是利用典故来表现的。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骈体文或者是骈散兼行的文章里面(注:参看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我们现在读骈体文之所以感到难懂,往往是由於这种表达方式和口语背道而驰,因而和我们的语言习惯格格不入。现在先举一个例子,然后加以讨论:
   所赖君子见几,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要读懂这几句话,首先要了解〃见几〃、〃达人〃、〃白首〃、〃青云〃、〃涸辙〃、〃赊〃、〃扶摇〃、〃东隅〃、〃桑榆〃等词语的意义(参看本书文选注)。前面几句比较好懂,〃酌贪泉而觉爽〃以后的句子都是用典,就不容易懂了。我们如果要了解后面几句话,需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要先找出这些典故的出处来:
  (甲)酌贪泉 《晋书·吴隐之传》:〃未至州(广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至泉所,酌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清操愈厉。〃
  (乙)处涸辙 《庄子·外物》:〃(庄)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
  (丙)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丁)东隅已逝,桑愉非晚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第二,要从这些典故里去体会作者的意思:同一个典故,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因此,要了解作者的意思,必须从上下文去体会它的连贯性。在《滕王阁序》里,这几句话的大意是:好在君子能预见事物的动向,旷达的人会知道自己的命运。越老越应该健旺,哪能有衰老的想法;越穷困越应该坚强,不能丧失高尚的节操。喝了贪泉中的水,反而觉得清爽;处在涸辙般的困境,却仍然心情欢畅。北海虽然很远,凭藉着旋风还是可以达到;早上的时光错过了,傍晚的机会能利用也不算晚。
  骈体文在这些地方似乎做到了言简意赅,但是,既然意思是迂回的,也就比较隐晦,读者要费心去揣摩。现在举一反三,使大家知道怎样去应付这一类句子,这里就不再讨论了。
  (七)委婉
  在封建社会里,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统治阶级,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往往是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司马迁为李陵事受了宫刑,遭到了冤屈,但是他在《报任安书》中只说〃明主不晓〃,不敢直指君上的罪恶。邹阳为梁王出谋画策,梁王却听信谗言,把邹阳下在狱中,并且准备杀死他,这也是冤屈的;但是邹阳在《狱中上梁王书》中却只说〃左右不明〃,不敢直言梁王的愚昧。诸葛亮在写《出师表》时,心里实际上是痛恨后主宠任宦官,但他在《出师表》里却只说:〃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话也说得很含蓄。因此,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要从字里行间去领会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外交辞令是委婉语的一种。古人(特别是上古时代)的外交辞令,往往是拐弯抹角、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的。曲折到那种地步,不但后人不那样说,有时甚至使后人很难了解本来的用意。《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意思是说:〃您如果不毁灭我国,肯跟我们结成同盟。〃成公三年:〃虽遇执事,其弗敢违〃,意思是说:〃即使跟您相遇,也非打您不可。〃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意思是说:〃那么我就要率领诸侯来攻打你们了。〃
  谦词也是委婉语的一种。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待罪辇毂下〃,又说〃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这里所谓〃待罪〃、〃厕〃、〃下大夫〃、〃陪〃、〃末议〃,都不能按字面解释;实际上〃待罪〃只等於任职,〃厕〃只等於位置(动词),〃下大夫〃只等於群臣,〃陪〃只等於参加,〃末议〃只等於议事或议政。
  在古人书信中,谦词是特别多的。差不多凡讲到对方都用敬词,凡讲到自己都用谦词。即以司马迁《报任安书》为例,除了上述的谦词以外,其他谦词还有:
   牛马走 仆 侧闻 贱事 请 略陈 固陋 幸 私心 穷 谨 再拜至於敬词则有:
   足下 辱赐 教 左右后代的书信,大都采用这种方式。其中有些已经变成客套,这是读古人书信时不可不知的。
  (八)夸饰
  夸饰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古今都是一样的。夸饰不等於夸大。夸大是言过其实;夸饰不是言过其实,而是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熛至风起。(史记·淮阴侯列传)
   飞馆生风,重楼起雾。(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某些人名地名,以及某些特殊的物名,可以用作极度形容语。上面所举的〃死或重於泰山〃的泰山即是一例;由於泰山在古人看来是最高的山,也就代表着最重要的东西。下面再举一些例子: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贾谊过秦论)
   (仲尼、墨翟代表最贤的人,陶朱、猗顿代表最富的人。)
   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司马迁报任安书)
   (随侯之珠、和氏之璧代表最宝贵的东西,比喻最好的才能;许由、伯夷代表最清高的人。)
   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戴纵垂缨而谈者,皆拟於阿衡。(扬雄解嘲)
   (稷、契、皋陶、阿衡代表最贤能的人。)
   虽梁王 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开善寺)
   (梁王 苑代表最奢华的园林。)
  以上所述古代汉语的修辞,大多数与用典有关。一方面,我们要掌握一些典故;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古人的修辞手段,以免找出典故以后还理解不透。这一节所讲的古汉语修辞,虽然还不够全面,如果能由此类推,也就〃思过半〃了。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
  诗律(上)
  《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本单元两节通论,将扼要地谈谈从汉至唐宋时代诗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后的词律和曲律则将在下一单元的通论里叙述。 (一)诗体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二)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五言诗可举古诗十九首为例。四言诗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六言诗非常少见,不举例。乐府又有杂言诗。所谓杂言,是说诗句的字数多寡不等,如《有所思》、《上邪》等。杂言的乐府诗是很常见的。这对后人的古风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李白,他就很喜欢写杂言的古风。
  就语言的形式说,汉魏六朝诗和散文的区别并不很大。五言诗(或四言诗、七言诗)只有两点不同於散文:(一)每句字数一定;(二)押韵。至於杂言诗就更和散文近似,因为除了有韵以外,和散文就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了。当然,杂言诗的句子一般要比散文的句子短些,但是那很难说就是杂言诗的语言特点。随着骈体文的兴起,魏晋以后的诗比较多用对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和谢朓的《晚登三山远望京邑》都是对仗很多的,特别是《登池上楼》,二十句中竟有十八句用了对仗。但是这也不成为这个时期的诗歌语言特点,因为当时一般的散文,由於受到骈体文的影响,也喜用对仗。再说这个时期诗用对仗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的;用对仗,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不是形式格律上的固定要求。
  从另一方面说,多用口语词汇却是汉魏六朝诗的特点。乐府歌辞多数来自民间,口语词汇固然非常显著。例如: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有所思)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有所思)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上山采蘼芜)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上山采蘼芜)
  就是当时文人的作品,也是比较接近口语的。例如: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迢迢牵牛星)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报书与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