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代汉语 (第一册)-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浑砝恚晃睦怼5闷浞衷蛴刑醵晃桑街趵怼!ㄖ#ㄐ┳⒗旨窃唬骸ɡ碚叻忠病!ㄐ硎逯兀ㄉ鳎┰唬骸ㄖ掷碇上啾鹨煲病!ü湃酥蕴炖砗挝揭玻吭唬骸ɡ硪舱撸橹凰б玻从星椴坏枚淼谜咭病L炖碓普撸院踝匀恢掷硪病W匀恢掷恚晕抑椋e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
  这样抓住本义去说明各种引申义,就会处处都通,而且令人明白:虽然一个词有许多意义,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而且往往是环绕着一个中心。比如:朝拜、朝廷、朝向的〃朝〃就都是从朝见的〃朝〃引申出来的。也有的是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仍以〃朝〃字为例,它的本义是早晨的意思(《说文》:〃朝,旦也〃),引申为朝见,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近的引申义很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长久的〃长〃,尊长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远的引申义就不容易令人意识到,例如长短的〃长〃引申为首长的〃长〃,不但意义远了,连读音都改变了。其实长短的〃长〃和滋长的〃长〃,意义还是相当近的,因为草木滋长(zhǎng)是越来越长(cháng)了。然后滋长的〃长〃引申为长幼的〃长〃,再引申为首长的〃长〃。本书在讲常用词的时候,近的引申义不另立一义,较远的引申义则另立一义,以便学习。
  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是凭字形。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从而有助於了解词的本义。许慎的《说文》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现在有了甲骨文和金文,在字形的辨认上又有所补充。试就上文所举的〃向、道、理、长〃四个字加以讨论。《说文》:〃向,北出牖也,从宀(mián),从口〃(注:楷书〃向〃字的宀变为了。)。诗曰:'塞向瑾户。'〃宀〃表示房子,房子开一个口,就是窗。但是,甲骨文比篆文更能说明问题。〃向〃字在甲骨文里是,分明书的是房子和窗口。《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chuò),从首。一达谓之道。〃朱骏声订正说:〃按从辵,首声。〃辵表示走路,因此可以证明道的本义和走路有关。《说文》:〃理,治玉也。从玉,里声。〃〃理〃字左边的王就是玉字,因此可以证明〃理〃的本义与玉有关。〃长〃字的问题比较复杂。《说文》:〃长(),久远也,从兀,从匕。亾声。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者倒亡也。〃《说文》这个说法显然是穿凿附会。按甲骨文〃长〃作,像人头上的长发。我们认为可能是当初造字的人用这个字来标志语言中长短的长这个词。长久这个意义是由长短这个意义发展出来的,不可能是本义。
  为了充分证明字形和词义的关系,我们再举出下面的几个列子:
  (1)引。《说文》:〃开弓也,从弓丨。〃《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勿替,不废)。〃《周易·系辞》:〃引而伸之。〃开弓是把箭导向后方,所以〃引〃又有〃导〃的意义。《诗经·大雅·行苇》:〃以引以翼(引,导;翼,扶助)。〃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
  (2)发。《说文》:〃射发也,从弓,癹pō声。〃《诗经·召南·驺虞》:〃壹发五?br》   。〃射发是箭离弦,所以引申为出发、发出等意义。
  (3)解。《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按甲骨文从双手解牛角)。〃这是本义。《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解〃,就是用的本义。分解、溶解等义都从此引申而出。解说的〃解〃,意义较远,其实解说就是分析(朱骏声引皇氏说),引申的线索也是清楚的。
  (4)责。《说文》:〃求也,从贝,朿(cì)声。〃王筠说:〃谓索求负家偿物也。〃〃责〃就是〃债〃字,但是它在上古可用作动词,兼有讨债的意义。它之所以从贝,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不难理解,由此引申,索取已经允许过的钱财也可以叫〃责〃;《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财物)于郑。〃由索取的意义引申出要求的意义;《左传》僖公十五年:〃西邻责言,不可偿也。〃这里用〃偿〃字和〃责〃字相照应,显示着〃责〃字仍有讨债的意思,但是已经变为比喻了。《左传》闵公二年:〃修已而不鹑恕保馑际撬敌拮约旱牡赖露灰蟊鹑诵薜隆S烧飧鲆庖逶僖辏褪侵刚У囊馑剂耍弧蹲蟠焚夜吣辏骸霸鹞蘩褚病!闭庑┮庖宓囊旯淌欠浅C飨缘摹?br》   (5)习。《说文》:〃数飞也,从羽,白(自)声。〃〃数(shuò)飞〃是屡飞的意思。《礼记·月令》:〃鹰乃学习。〃这是本义。引申为温习的〃习〃,因为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又为习惯的〃习〃,因为习惯也是由反复多次的行为所形成的。
  抓住一个词的本义,就像抓住了这个词的纲,纷繁的词义都变为简单而有系统的了。对本义有了体会,对於某些词义可以推想而知,而且也可以了解得更透彻。词典里某些词共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意义,其实从引申的观点看,许多词义都可以合并。例如〃解〃字,依《辞海》共有四个读音,二十七个意义。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纷繁的。现在试看《辞海》所载〃解〃字的前九个意义:
  (1)判也,剖分也。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左传宣四年:〃宰夫解黿。〃
  (2)离散也。汉书陈余传:〃恐天下解也。〃注:〃谓离散其心也。〃
  (3)说也,析言事理也。荀子非十二子:〃闭约而无解。〃史记吕后纪:〃君知其解乎?〃正义:〃谓解说也。〃
  (4)脱也,免除也。礼曲礼:〃解屦不敢当阶,〃疏:〃脱也。〃汉书孔光传:〃於法无所解(注:《汉书·孔光传》原作〃於法以说解〃,《辞海》误。),〃注:〃免也。〃
  (5)开放也。后汉书耿纯传赞:〃严城解扉。〃
  (6)晓悟也。三国志魏志贾诩传:〃太祖与韩遂、马超战渭南,问计于诩,对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注:〃谓晓悟也。〃
  (7)意识也。详见解条。
  (8)消释怨隙也。如云和解。
  (9)达也。庄子秋水:〃无南无北,姡凰慕狻!ǎ▕'shì)第一个意义是本义。第二个意义是引申义,〃恐天下解也〃的〃解〃就是解体,不必曲解为〃离散其心〃。第三个意义是另一引申义,〃闭约而无解〃的〃解〃,原义是解绳结(约,绳结)。荀子这句话是用来做比喻的,是说解释古书中难懂的话,也正像解结。第六个意义〃晓悟〃就是第三个意义〃解说〃的引申义。第七个意义〃见解〃的〃解〃也就是〃了解〃的〃解〃,当与(6)合并。第八个意义〃和解〃的〃解〃,也是由〃解绳〃的〃解〃引申出来的。第四个意义与第三个意义有纠缠,〃解屦〃的〃解〃也就是〃解绳〃的〃解〃,〃於法无所解〃的〃解〃才是解脱的意思,和解绳的意义相近。第五个意义是第四个意义的引申。第九个意义的解释是错误的,成玄英注庄子云:〃姡晃薨ǎ杉ㄋ慕狻ň褪撬拿婵诺囊馑迹Ω煤偷谖甯鲆庖搴喜ⅰWプ×吮疽澹颐蔷涂梢园眩1)(2)合并,(3)(6)(7)合并,(4)(5)(8)(9)合并,由九个意义归并成了三个意义。
  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不同的两个字在意义上可以发生关系。这是因为引申义距离较远,一般人已经不再意识到它是一个意义的引申,为了要求区别,就另造一个字来代表它。例如懈怠的〃懈〃,本作〃解〃,《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孝经》引作〃夙夜匪懈〃;由解散的意义引申为懈怠的意义,本来是很自然的(依徐灏说)。现在我们说〃松懈〃,〃松〃正是〃解〃的意思。又如竖(竖)字。《说文》:〃竖,立也。〃其实〃竖〃就是〃树〃的引申义(依罗振玉说)。〃树〃由栽种引申为树立,让人感觉是另一种意义,所以另造一个〃竖〃字。《后汉书·灵帝纪》:〃槐树自拔倒竖。〃当时〃树〃既当〃木〃讲,假使写成〃槐树自拔倒树〃,反而不好懂了。
  词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之外,还有假借义。朱骏声在解释词义的时候,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依照《说文》的解释(有时加以订正),作为本义;第二部分是转注,即引申义;第三部分是假借,用朱骏声的话来说,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朱骏声的办法是对的。假借的意义和本义是不相干的,我们仍以〃解〃字为例,《辞海》认为〃解〃字同獬,同蟹,通嶰(地名),通澥(海),同廨,通邂(解后即邂逅)。这些都是假借。〃解〃字之所以具有这些意义,只是借用,而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古汉语通论(五)
  汉字的构造
  我们在讨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时候说过,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於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於对本义的了解。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构造。
  关於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官名,掌教育)以六艺教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六书是六艺之一,但是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六书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由此看来,三家对於六书的解说基本上是相同的。清代以后,一般人於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的(只有形声有时也称谐声),於次序则采用班固的。这样,六书的名称和次序如下表:
  (1)象形 (2)指事 (3)会意
  (4)形声 (5)转注 (6)假借
  许慎在《说文·叙》里解释六书时还各举了两个字为例。象形以日月为例,指事以上下为例,形声以江河为例,这都容易了解。会意以武信为例。武字本作,从止从戈,《左传》宣公十二年说:〃夫文,止戈为武〃,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这虽然是春秋时代的思想,但是可以说明武字是会意;信字从人从言,表示人言以诚信为贵。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令本是〃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长本是〃久远〃的长,后来借用为〃县长〃的长(zhǎng)(注:此据《说文解字·叙》段玉裁注。《说文》:〃令,发号也。〃又:〃长,久远也。〃汉律:县万户为令,灭万户为长。)。这也比较容易了解。最不好懂的是转注。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说文家对於转注的解释,争论最多,这里不需要一一列举。值得介绍的有三家:第一家是江声,他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说文》部首,而《说文》在每一部首下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如〃凡木之属皆从木〃),那就是〃同意相受〃。第二家是戴震,他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说文》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就是互训的例子。第三家是朱骏声,他在《说文通训定声》里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他不但修改了转注的定义,而且更换了转注的例字。按照朱骏声的说法,当古人从某一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不另造一字,那就是转注,他认为令长不是假借,而是引申,所以举为转注的例字。朱骏声的说法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应该指出,古人并不是先定出六书的原则然后才造字的。文字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创造文字的并不是某一个人,不可能事先订好条例再着手造字。六书只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这种分析是合乎汉字实际情况的,它是汉字创造和应用的逻辑结果,在上古时代,人们能作出这种分析,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於分析是客观的,所以在文字教学上能起良好的作用,历来研究文字形音义的人必先讲究六书,不是没有理由的。
  《汉书·艺文志》说,六书是造字之本,这是不够全面的说法。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至於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因为根据转注和假借的原则并不能产生新字。
  今天我们对於汉字的构造可以作更科学的说明。首先应该认为转注、假借和汉字的构造无关;其次,对於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