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亡清兴六十年(下) 作者:阎崇年-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二十六日,八旗军东、西两路,分别进攻长城关隘龙井关、大安口等。时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遇到任何强有力的抵抗,顺利突破长城,于三十日,兵临遵化城下。遵化在京师东北方向,距离京师300里。十一月初一日,京师戒严。

  虽然按照朝廷分工,袁崇焕主要分管山海关外防务,蓟辽总督刘策分管关内防务。但是,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对整个蓟辽地区的防务都是责无旁贷,况且后金铁骑正是从山海关外而来。

  先是,十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从宁远往山海关,途经中后所,得报后金军已破大安口。袁崇焕做出以下军事防御部署:

  其一,严守山海关。因为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已经调到关内,宁远总兵祖大寿也带精锐随袁崇焕入关,所以袁崇焕命前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奏守山海关,防止后金乘机夺关。

  其二,严守京师要道。袁崇焕命参将杨春守永平,游击满库守迁安,都司刘振华守建昌,参将邹宗武守丰润,游击蔡裕守玉田。

  其三,严守京畿地区。在靠近京师东北方向的蓟州、三河、密云、顺义严密布防,防止后金从东北路入京。袁崇焕命保定总兵曹鸣雷等驻蓟州遏敌,自率大军,以总兵祖大寿作先锋,驻蓟州居中调度策应。命宣府总兵侯世禄守三河,保定总兵刘策守密云。

  袁崇焕一面进行总体部署,一面阻截后金军南进,其措施是:

  第一,遵化阻截。因为皇太极的军队突破了龙井关和大安口,直接指向遵化,遵化是京东的重镇,袁崇焕想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这里,他急令平辽总兵赵率教率四千兵马,驰救遵化。

  赵率教,陕西人,军旅生涯曲折神奇,是袁崇焕最为得力的三大部将之一。他屡立战功也屡犯错误,但是袁崇焕对他信用有加,特别是在宁锦之战的时候,赵率教守卫锦州,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袁崇焕在宁锦战线布防的时候把祖大寿放在锦州,他自己和何可纲在宁远,派赵率教驻守山海关,组成了关宁锦防线。赵率教曾经任蓟镇总兵,熟悉蓟镇情况。他率部急驰三昼夜,行350里,到达遵化以东的三屯营。但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让入城,赵率教只好纵马向西,驰向遵化。十一月初四日,赵率教率援军至遵化城外,与后金贝勒阿济格等所部满洲左翼四旗及蒙古兵相遇,误入埋伏,中箭坠马,力战而亡,全军覆没。他的军旅生涯,从怯阵潜逃,到拼死守城,至血战阵亡,终于成为当时威震辽东的良将。《明史·赵率教传》评价说:“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赵率教战死,是明军的重大损失,袁崇焕失去了最得力的大将,失去了救援京师的最佳时机。

  当日,后金军进攻遵化城。后金先劝降,遭到拒绝。后四面攻城,明巡抚王元雅凭城固守,顽强抵抗。第二天,遵化“内应纵火”,遵化城陷落。巡抚王元雅走入衙署,自缢而死。城中官兵人民,反抗者皆被屠杀。接着,后金军进攻遵化东面的三屯营,副总兵朱来同等潜逃,总兵朱国彦把逃跑将领的姓名在大街上张榜公布,然后偕妻张氏上吊自尽。初七日,后金军破三屯营。明朝丧失了将后金军堵在遵化的机会。

  遵化失陷,驰报明廷,人心大震,朝野惊恐。时“畿东州县,风鹤相惊,人无固志”(《崇祯长编》卷二八)。皇太极命留兵八百守遵化,亲统后金军接着南下,向北京进发,逼近蓟州。这时,袁崇焕亲自带领九千兵马,急转南进,实施其第二步想法:就是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蓟州。

  第二,蓟州阻截。袁崇焕于十一月初五日,督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等率领骑兵,亲自疾驰入关,保卫北京。至此,袁崇焕在关外的三员大将——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全部带到关内,可见袁崇焕已经下定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誓死保卫京师。初十日,袁军驰入蓟州。蓟州是横在遵化与通州之间的屏障,距离北京东郊通州约140里。袁军在蓟州阻截,“力为奋截,必不令越蓟西一步”(《崇祯长编》卷二八)。皇太极也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袁崇焕在蓟州阻截他。有句俗话,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皇太极曾两次败在袁崇焕手下,这次就没有同袁崇焕军队硬碰,而是从东北方向通过顺义往通州进发。这样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又落空了。

  第三,通州阻截。通州离北京只有40里,袁崇焕紧急率领军队往通州进发,力图把皇太极军队拦截在通州。十二月初一日,袁崇焕的军队到达河西务。河西务在天津和北京之间,大约离北京120里。这时候皇太极军队已接近通州,他揣测到了袁崇焕的军事意图,不打算在通州跟袁崇焕决战,而是取道顺义、三河绕过通州,直奔北京。这样,袁崇焕在通州拦截的军事意图又落空了。

  从以上部署可以看出:袁崇焕这时的战略目标是将后金挡在京师以外,并部署军队依托城池来防守抵御。因为袁崇焕与后金征战多年,深知后金骑兵野战的优势,明军唯有依城作战,才能取胜。赵率教的四千骑兵在平原野战,全军覆没,就是明证。

  虽然袁崇焕决意要“背捍神京,面拒敌众”,堵塞八旗军入京师之路。但是,袁崇焕设计的三个阻截都没有成功,这样战线就推到了北京。

  那么,北京的情况怎么样呢?三、仓促布防

  北京城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己巳年,到崇祯二年(1629年),还是己巳年,中间经过了三个甲子,180年整,没有经过战争,一片和平景象。这种情况下,后金军队突然攻打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惊恐,紧急布防。在此主要讲三点,分别看看崇祯皇帝、孙承宗、袁崇焕是怎样布防的。

  崇祯帝:乱了方寸。一个19岁的年轻皇帝,没有经过战争,突然遇到皇太极的军队攻打北京,他该怎么部署?我概括为四个字:乱了方寸。

  首先,启用年届七旬、已经退休在籍的孙承宗做统帅,负责京畿地区的防务。但是,遭到前任兵部尚书王在晋的反对。前面已经讲过,王同孙因是否兴筑宁远城而有旧怨。京城危机,众臣力荐,崇祯帝还是决定启用孙承宗。孙承宗从老家高阳(今河北高阳)赶到北京,崇祯帝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督理军务,派他前往通州督理兵马钱粮。

  北京外城城墙

  怎么说崇祯帝乱了方寸呢?他在一日一夜之间,谕令三改:先让孙承宗负责通州地区的防卫,因为皇太极从通州打来;旋即命他总督京城防守并参预帷幄;孙承宗刚巡视完京师防务,崇祯又改了命令,再命他前往通州,视师保卫京师。孙承宗赶紧到了通州,但城门紧闭不许进。堂堂大学士,兵部尚书,负责这一次战争的统帅,居然进不了城。孙承宗只带了27个人,中途少了3个,只有24个人到通州。这时,皇太极的军队已经到了北京的近郊。经过周旋,孙承宗才入了通州城。

  其次,崇祯帝谕袁崇焕调度各镇援兵,相机进止。这时共有四个镇的明军前来勤王。除袁崇焕驻蓟州外,昌平总兵尤世威驻密云,大同总兵满桂驻顺义,宣府总兵侯世禄驻三河。

  再次,加强北京城防。崇祯帝下令,在京官员、皇亲国戚、功臣宿将,带着自己的家丁到城墙巡逻和守卫。同时,还让太监来守城。这些人哪会打仗啊。有个叫金生的翰林院官员,向崇祯皇帝推荐了一个叫申福的游僧,也就是和尚,说这个人有本事,会制造战车。崇祯帝很高兴,赏他副总兵官衔,让他制造战车。北京城已经被敌兵包围了,现造战车怎么来得及啊?更有意思的是,申福还招了很多乞丐、群氓,组成一支叫花子部队来保卫京城。结果可想而知,同皇太极的八旗军队一触即溃,全军覆没。

  孙承宗:彻夜巡城。孙承宗在平台受召见后,深夜出宫,“周阅都城,五鼓而毕。复出阅重城”(《明史·孙承宗传》)。孙承宗年近七旬,接到命令已经是夜里,就登上了北京的内城巡视,到天亮,接着再巡视外城,研究部署京城的防守。孙承宗做了一些部署和布防下面还要讲到。

  袁崇焕:三截未成。袁崇焕部署的蓟(州)三(河)密(云)防线,并没有挡住后金铁骑的前进。皇太极率后金骑兵避开袁崇焕所在的蓟州,接连攻破三河、香河、顺义等地,于十一月十五日抵达北京东郊四十里的通州。袁崇焕把后金军挡在遵化的军事意图落空了;把后金军挡在蓟镇并加以拦截的军事意图又落空了;把后金军挡在通州的预想也落空了。在袁崇焕与皇太极的较量中,袁崇焕连失三步棋。京师形势,更加严峻。怎么办?

  同一天,袁崇焕在河西务举行军事会议,议商进取。会上,副总兵周文郁提出:“大兵宜趋敌,不宜入都。且敌在通州,我屯张家湾,相距十五里,就食河西务,敌易则战,敌坚则乘,此全策也。”(《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就是说,未奉明旨,不宜入京!袁崇焕说:“周君言是。弟恐逆奴狡诈异常,又如蓟州,显持阴遁,不与我战。倘径通都城,则从未遇敌之人心,一旦动摇,其关系又不忍言”。“君父有急,何遑(闲暇)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周文郁《边事小纪》卷一)

  从军事上看,周文郁的建议并不可取,因为后金军队已经到了通州,勤王军却在观望,等待谕旨,无异于纵虎下山。但是从政治上看,周文郁的建议不无道理。按照明制,入京勤王,必有皇帝谕旨,否则要治重罪。而这时,袁崇焕并没有接到进京的谕旨。

  但是,袁崇焕心肠颇热,赤胆忠心,他没有采纳周文郁的建议,根本不考虑个人的安危,他担心后金军不日即可兵临京师城下,所以只有一个心思,就是率军进京,保卫京师,保卫社稷。

  河西务会议之后,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日夜兼驰,行120里,由间道急奔,抢在皇太极之前,于十九日抵达北京外城广渠门外。其实,袁崇焕统兵入蓟时,明朝官员中就传说他有引导后金兵进京之嫌,故崇祯帝下令袁崇焕不得越蓟州一步,而他竟然毫无察觉。现在他又擅自率部进京。所以,从他抵达京师的那一刻起,袁崇焕实际上已经身陷腹背受敌的局面,只是他还不很清楚,或者根本顾不得关注自己。

  同时,明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率兵,也来到北京城德胜门外扎营。

  第二天,即十一月二十日,八旗军兵临北京城下。明朝北京保卫战即将开始。



第三十二讲 保卫京师

  袁崇焕率领关宁九千骑兵,于十一月十九日,赶在皇太极之前驰抵京师城下。第二天,保卫京师的战斗就打响了。一、京门初战

  京师保卫战的几仗都是在北京城门前打的,这里首先需要把北京的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简单介绍一下。北京内城共有九门,其南中为正阳门(前门)、东为崇文门、西为宣武门,东城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城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城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外城七门,其南面中为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北京德胜门箭楼

  北京东便门外护城河与石桥

  东面为广渠门(沙窝门)、东便门,西面为广宁门(清朝道光皇帝叫旻宁,为避皇帝的名讳,改广宁门为广安门)、西便门。己巳之役即北京之战,主要在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和永定门四门进行。

  当时,外镇赶来的勤王重兵,袁崇焕的军队是从东面过来的,屯驻在广渠门外;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是从西北方向来的,驻扎在德胜门外。八旗兵从北面进抵京师后,皇太极驻幄在城北土城关以东,其两翼兵分别安营在德胜门外至安定门外一带。

  那么,战前明朝北京城防是怎样的呢?

  第一个举措:京城守备,加强防御。

  崇祯帝任命多位官员,协理京营戎政,练兵筹饷,料理守御。北京城作为明朝的都城,按理自然应当防守严密,固若金汤。但北京已有180年没有经历过战争(见上一讲),这导致城防疏薄单弱,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崇祯长编》二年(1629年)十一月戊戌(十七日)记载兵科给事中陶崇道检查京城火器防备的报告,称:“昨工部尚书张凤翔亲至城头,与臣等同阅火器。见城楼所积者,有其具而不知其名,有其名而不知其用。询之将领,皆各茫然;问之士卒,百无一识。有其器而不能用,与无器同;无其器以乘城,与无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