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单世联]西方美学初步1-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苏格拉底时期是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是军事征服、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出现了伟大的艺术作品和知识积累的时期。在哲学思想上,这个时期先后诞生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前5世纪的折衷主义哲学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智者学派。他们主要研究自然问题,从智者学派到苏格拉底,道德问题成为中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统一的体系,所以哲学史家文德尔班以宇宙论时期、人类学时期、体系化时期来概括从米利者学派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并不是所有前苏格拉底的思想家都有美学。考虑到篇幅均衡,本书把苏格拉底也纳入这一章。

一  数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500)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宗教领袖,公元前6世纪,他在南意大利的克罗托城建立了自己以道德和宗教为特征的学派,讲究苦行,精神高尚,影响了从柏拉图一直到尼采的后世许多哲学家。

    数学对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只是一种科学的工具,也是认识宇宙万物的一把魔术性钥匙,他们习惯于说“万物类似于数”。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是,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以数为世界的本源,比此前以具体的物(如水)为本源的认识更为抽象,表现了思维水平的提高。数是无形的,但心灵可以认识。这个学派认为,在整个自然中,凡是可以被认识的事物都有一个数,没有这个数就不可能用心灵掌握任何事物。

    据杨布里可在《毕达哥拉斯生平》中记载,毕达哥拉斯路过一家铁匠铺,听见铁锤击砧的声音,辨认出四度、五度、八度3种和谐音。他猜想声音的不同是由于铁锤的重量不同,就称了各个铁锤的分量,发现发出八度音的那一把重量为最重一把的一半;发出五度音的相当于后者的四分之三。他在琴弦上重复这一试验,以发现声音的质的差别是由发音体在数量方面的差别所决定的,琴弦越长,声音就越长;运动速度越快,声音越高。他由此得出结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的比例所构成的。他确定了音程的数学原理学说:八度和声是1:2,五度和声是2:3,四度和声是3:4。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这一发现推广到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认为它们的和谐都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因此艺术作品“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艺术家要学会在一切种类的动物和其它事物中很轻便地认出中心。至于比例怎样才是适当、才是美,毕达哥拉斯学派作了进一步探索,发现了被后人称为“神赐比例”的“黄金分割率”(大段与小段之比等于大段与整段之比);希腊雕塑波里克勒特还按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写了一本规定事物各部分之间精确比例关系的著作《法则》。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整个天界也就是数与和谐而已,和谐是客观的,是整体宇宙的属性。所有有规则的运动都产生和谐的声音,宇宙就是“天体的音乐”,音乐是宇宙的灵魂,人是类似于“大宇宙”的“小宇宙”,同样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治着,内外相应,欣然契合。音乐不是人创造的,而是自然的创造,节奏属于自然,人只能适应它。所以音乐的目的就不只是提供愉悦,而是对人有影响,不同的音乐可以在听者心中引起相应的心情并进而引起性格的变化,或者完善灵魂,或者腐蚀灵魂。他们把音乐分为刚柔两种,分别针对两种性格以实施教育。他们曾说过用巫术医治身体,用音乐净化灵魂的话,高度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柏拉图以及后世一切要求对艺术进行审查的人都发挥了这一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很少谈美,只说过一切立体圆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但他们的“和谐”论极其丰富,由于不清楚他们与赫拉克利特谁先谁后,所以不能确定他们是“和谐”这个名词的发明者,不过他们的一些言论是与赫拉克利特一致的,比如和谐是由对立面相结合而成的,是不同要素的相互一致;比如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它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等等。和谐不是特殊事物的属性,而是许多事物的正确排列,这取决于数、尺寸和比例。所有这些都不是偶然的猜想,而确有其数学根据。

    这一学说在古典时代得到普遍接受。在各部分安排中的见出一种秩序和规律的广义上,美就是和谐;在数和数的组合的狭义上,美就是对称。以数为世界的本源,这在后世年来不好理解,但以数量比例、对称关系等来规定一个事物的和谐与否,来理解美,却是美学史上源远流长的观念,启示了各种形式主义美学追求美的经验性规范,直到19世纪,都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原则。

二  对立的和谐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30─470)活着的时候就以“晦涩者”而著称,但他的名言却是,不要听我的,而要听“逻各斯”(Logos)。“逻各斯”有理性、描述、论证等意义。

    赫拉克利特的《论自然》有残篇留下,他宣称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变化是火最明显的特征,所以赫拉克利特又说“万物皆流”,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变化又是有规律的,每一变化都为某种统一性与自然规律所决定,所以整个宇宙都是有秩序的、和谐的。

    关于美,赫拉克利特留下的有五句话:

    第一句话:互相排斥的东西是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在斗争中所产生的。和谐即美,赫拉克利特把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并列的两个概念统一起来。

    第二句话: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就像弓与琴一样。拉力越大,声音就越响。相反相成,对立造成和谐的观念被赫拉克利特彻底明确。和谐源自差异,他在另一处说过,如果没有高音和低音的存在,就不会有和声。

    第三句话:内在的和谐比表面的一致更为强大。这句话比较难懂,大致是区分两种和谐,而更强调内在的和谐。

    第四句话:看来艺术是在摹仿自然中创造和谐的。这是摹仿论的最早提出。

    第五句话:最聪明的人与神相比只是一只猴子,犹如最漂亮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陋的一样。这是美学史上关于美的相对性的最早说明。

    除第四句话外,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概念主要是宇宙论的,与差不多同时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相同。美的事物是与有秩序的、有规则的和有限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它是对立物结合成一个整体后造成的和谐。在美学与艺术中影响深远的和谐概念,通过赫拉克利特而一举牢固地确定下来。其审美相对性的观念,为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所发挥。

三  摹仿论与灵感说的起源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前460─370)的思想有一个长长的先驱,这就是从米利都的留基伯到恩培多克勒的唯物主义的原子论传统,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无限小的原子组成。

    德谟克利特写过《论节奏与和谐》、《论诗》、《论语词的美》、《论荷马》、《论歌唱》等书,他是一个真正的美学家,但它们都已散佚。现在所能看到只有几句话,如“除非还有智慧,身体的美就仅是动物美”,这是说人的美与动物美不同,智慧对于人更为重要;“装饰简朴也是一种美”,“巨大的乐趣来自观照美的作品。”这是美学史上第一次把美、观照、乐趣联结起来,作为一个享乐主义者,他也从提供乐趣这个观点对待美和艺术。他强调了适度:恰当的比例对一切事物都是好的,过犹不及,都不好;任何人如果跨越了尺寸的话,最令人愉悦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令人厌恶的。这也是从数量关系上论美。

    从后来的影响来看,德谟克利特最重要的言论有三种,都与文艺的起源或创造的动因有关。第一是模仿论,他说我们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都是禽兽的小学生,比如从蜘蛛那里学会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学会造房子,从啼唱婉转的天娥和夜莺那里模仿唱歌。德谟克利特是美学史上最早探索艺术起源的哲学家,摹仿不是机械的,任何艺术都不能经研究而得,只有天赋很高的人才能认识并热心追求美的事物。摹仿是一种学习,需要有主观的条件和努力,这些言论表明摹仿从一开始就是主动的、有创造性的。如果说此前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重在美(和谐)的客观方面,是离开人来谈美,那么德谟克利特则把主体的种种因素纳入对美的考察中,显示了美学思考的深化。

    第二是灵感论,他认为不为激情所燃烧、不为一种疯狂一样的东西赋予灵感的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天才比可怜的技艺有用得多,头脑清醒的诗人要被排除在赫拉孔山之外;只有以热情并在神圣的灵感之下写的一切诗句是最美的。这一点被柏拉图理论化。

    第三是一种可称为“余裕说”的观点,他说音乐的产生不是出于必需,而是出于奢侈(一译“余力”),与后来的席勒和斯宾塞的游戏论相仿,注意到文艺的非直接功利性。

四  主观主义与相对主义

    哲学从探求物理实在的性质转到究诘人的本性的焦点的转变,是由智者学派强有力地完成的。他们的座右铭是由其最伟大的创始人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约前480─410)阐明的:一切事物的尺度是人,是事物它们就是事物,而不是事物它们就不是事物,人们关心的中心是成为人以及他的需要,而不是物理世界或是神。这一相对主义的观念以及他们有效的当众演讲的艺术,在雅典城邦激起了热情,也激起了怀疑。

    人是万物的尺度,当然也是美的尺度。智者学派主要是从个体感觉的意义来理解人的:对于我来说,事物就是向我呈现的那个样子;对于你来说,事物就是向你呈现的那个样子,不可能形成一般标准和判断。从而美就是通过视听而给人以愉悦的东西。这个观点的意义,一方面是享乐主义的,他们没有使用古希腊道德美的概念,而是属小美的范围,把美等同于感官愉悦。智者学派比此前任何人都更接近狭义上的美。与此相应,他们认为雕像没有任何实用目的,只是为了给观众以快乐;诗人不是为了真理而是为了给人以愉悦才写作的,画家通过色彩和形状是要给眼睛以愉悦。这个学派中较谨慎的人说得全面一些,艺术既有用于生活必需品,又用于给人愉悦。

    另一方面,这一观念又是相对主义的。智者学派举例说,如果让所有的人在一块地毯上扔下他们认为是丑的东西,并拿走他们认为是美的东西,那么结果将是地毯上不会剩下任何东西,因为有些人认为是丑的东西,却会被另外一些人认义为是美的。智者学派由此得出结论,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美的,或是完全丑的,只有那掌握并区分它们的准则使得一些美,一些丑。美丑完全在于主观感觉,人之所以把人视为大自然的完美作品,这是因为人只看到人的美。就好像对狗来说狗似乎也是非常漂亮的,对牛来,牛如此;对驴来说,驴如此,甚至寻猪来说,猪也莫不如此。根据这种极端相对论,他们中有人还这样说,如果马和狮子也能像人一样能画画,那么马就会画出像马一样的神,狮子就会画出像狮子一样的神,它们都会根据自身的形状创造出神的躯体。

    美是相对的,那么它是相对什么而言的呢?智者学派诉诸于“合适”,这一概念由高尔吉亚(Gorgias,约前480─375)提出。他认为,事物只有在它适合于自身的目的、本性、时间和条件时,才是美的。以合适论美是公元前五世纪的新看法,它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美依赖于与永恒规律的和谐的观念相对立,成为古希腊理解美的基本路线之一。

    高尔吉亚得以在美学史上留名的另一个观念是在《海伦赞》提出的。语言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通过最微不足道的可见形式创造出最非凡的作品。可以制造恐惧、排解忧愁、引起欢乐、增加怜悯。文学语言有更强大的感染力,观众从诗的语言不断感受到惊恐、羡慕、悲痛等多种多样的感情,而且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问题。语言像一些毒物一样,对灵魂施以咒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