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宗教史-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礼人数、选举教会官员的教徒人数,甚至教士人数,都呈下降趋势。面对江 

河日下的危局,英国圣公会做了4方面的改革:一是改革教法,大量裁减教 

会法庭,明确区分“行为案件”与“保留案件”,并将教义、礼仪的裁决权 

从政府中分离出来;二是改革机构,1970年经女王批准创建了由主教院、牧 

师院和俗人院组成的总会议,它有权制定教会法,通过议案,提供礼仪形式 

和活动经费,负责内外关系等。由于将议会民主制引入教会行政体制,在主 

教、牧师与俗人之间形成了新型伙伴关系,又增强了教区的作用;三是改革 

礼仪,经过25年的酝酿于1980年公布了《供选用礼仪书》,不再强调“原 

罪”,以现代英语取代古英语和拉丁语,采用吉它等乐器伴奏圣歌;四是在 

国内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倡导对话与联合,1966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拉塞姆访 

问罗马教皇,双方发表了《共同宣言》,1976年拉姆塞大主教又与东正教阿 

森纳戈拉斯牧首建立了“安立甘宗—东正教教义委员会”。 

     除了英国圣公会自上而下的改革之外,整个英国基督教界还广泛地借助 

民间组织从事社会改良与维护道德,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设立经常性机构或主 

题性的社会活动,前者有慈母会、青少年社、安乐之家、街道咨询服务站等, 

后者如1970年组织25万青年参加的反吸毒集会、1971年组织的反精神污染 

的圣光节大集会等。圣公会信徒玛利·怀特花丝所发起的纯洁电视运动和全 

国视听协会,反对电视、电影上的淫秽镜头,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责任社、社会道德理事会、家庭指导协会等组织则把工作重点放在学校与 

家庭的性教育方面。 



     (2)德国福音教会 

    原联邦德国的基督教信徒占人口的半数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28个保留其自治权的新教地方教会组成了德国福音教会 (EKD),共有信徒 

2848万人,占全部基督教信徒总数的 97%。德国福音教会不同于英国圣公 

会,它不具有国教的地位,但是它与政府一直保持互相支持的密切关系,具 

体表现在①福音教会是基民盟—基社盟的忠实支柱,使之在战后的20年间保 

持了执政党的地位、如古斯塔夫·海涅曼曾出任司法部长,并于1969—1974 

年任联邦共和国总统。②基督教教会与天主教会一样,从政府那里得到巨额 

津贴,学校的宗教教师、随军的牧师、教会的神职人员多由国家或地方政府 

支付薪金。③国家以法律手段维护宗教税(约占工资税的十分之一)的征收, 

1972年宗教税额达70亿马克,而教会总收入的80%来自宗教税。 


… Page 36…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德国福音教会特别积极地投身于和平运动,在其 

诸多的和平组织中以成立于1959年的劳伦斯社团最为著名。其教仪教规是路 

德宗的,其组织形式是公社制的修道院式的,其生活方式是朴素的平均主义 

的,该社团成员可以从事各种职业,甚至被军队雇佣或管理企业,但无论怎 

样均以“促进和平”为原则。劳伦斯社团下属3个较大的和平组织:国际基 

督教和平服务团;争取和平行动委员会;儿童服务团。它们不仅在德国国内, 

而且在支援第三世界(特别是非洲)贫穷国家、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方面发挥 

了巨大的作用。 

     德国福音教会还特别注重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成立于1957年的慈善救济 

部现有13万职员,主办319所医院、医务室或诊疗所,1。8万所孤儿院、青 

年之家、老年之家、犯人之家等;福音教会的福音发展援助中心自1963年以 

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3。32亿马克用于475个教育、社会福利与医疗服务项 

目;而福音教会的“世界卫生组织”截止到1971年已向全世界的900个项目 

投资2。5亿马克。 

     尽管德国福音教会在政治上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信仰的宗教感情有所淡化,参 

加礼拜的人数呈下降趋势,1963—1974年脱离福音教会的人达到130万人, 

而同期参加礼拜和主日学校的人数则以19%和33%的速度下降(《世界基督 

教百科全书》)。 



     (3)美国基督教的特殊地位 

     由于美国实行政教分离政策,其宪法修正案第一条明文规定政府不得确 

立或禁止任何一种宗教,美国的基督教在形式上既不具有英国圣公会的国教 

地位,也不能像德国福音教会那样从政府那里得到补贴,但是美国的法律只 

是限制政府干预宗教事务、并没有限制教会参与政治,这就为美国的宗教组 

织积极地参与社会改良留有广阔的空间。 

     ①教会政治。美国实际是一个以基督教信仰为立国根本的国家,全国2。3 

亿人口中,基督徒至少占85%,其中新教信徒达7500多万,占总人口的三 

分之一。在美国总统、国会和法院这“三权机构”中,新教教会所占席位历 

来保持多数地位,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中基督教垄断了白宫宝座,唯一的 

例外是1961年天主教徒肯尼迪入主白宫,还不幸遇刺身亡。 

     美国基督教的人多势众使之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能量,一 

方面历届总统或总统候选人都要尽力争取各新教教会的支持,如里根在1984 

年竞选连任时为了获得以法维尔为代表的道德多数派的支持,曾公开表示支 

持该派要求禁止人工堕胎、在公立学校恢复祈祷和读经的立场;另一方面教 

会领袖也积极活动以影响政界首脑的立场和观点,如福音派牧师戈培理(1918 

—)曾是尼克松的非官方顾问,为其宗教方面的主要谋士,号称“白宫牧师”。 

     在国际关系方面,1965年代表32个教会团体的美国基督教联合会(NCC) 

声明反对白宫的侵越战争,1977年一些新教团体组织集会要求政府不再支持 

智利、尼加拉爪、韩国的独裁政权,1983年美基联 (NCC)又发表《备忘录》 

指责政府裁军不利使教会方面“深感失望”,基督教的这些举措对美国的外 

交政策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在内政方面,基督教虽然受美国宪法约束不能以教会名义参与政权, 

但在“结婚、离婚、人工堕胎、儿童劳动、社会保险、教育等问题,法庭、 


… Page 37…

监狱、军队中的宗教活动,宣誓以及渎神罪,遵守礼拜日的法律、宗教节日、 

书刊检查、广播和电视等方面,直接享有一定的管辖权”。在民权运动、特 

别是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中,基督教的白人信徒与黑人信徒并肩战斗,迫使 

美国政府在1957—1968年中4次颁布民权法案,到70—80年代,“在学校、 

教堂、家庭、政治、军队、劳动市场上,全国性的种族隔离和歧视现象都大 

为削弱,总统提名中也有黑人”。 

     ②道德、教育与教会。近20多年间,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 

出现许多问题,特别是在价值观与社会道德状况方面,婚前同居、高离婚率、 

同性恋等现象使传统的婚姻家庭结构陷入危机。据《纽约时报》1983年所做 

的统计表明,1960年时美国单亲家庭占9%,20年后达到20%;1976年未 

婚同居者1090万人,6年后增到1940万人;非婚家庭在1970—1982年的12 

年中增加了356%;而非婚生儿童则由1950年的4%增至1982年的18%。 

面对这种局势,美国基督教中以基要派为中心、以浸礼会牧师维尔 (1933 

—     )为代表,于1979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教性政治团体”道德多数 

派。该派强调人类生命尊严原则,反对人工流产和安乐死,维护传统的一夫 

一妻制原则和公共礼仪原则,主张以上帝为中心从事教育,在外交方面推动 

政府扶持以色列。该派自称有7万多名教士和400多万追随者,其势力遍及 

美国各州,在80年代十分活跃。 

     美国基督教的资产在70年代已达到200亿美元以上,其主要收入来自公 

私捐款和实业收入。捐款既有数额不等的什一税,也有奉行“活得荣耀、死 

得光彩”之信条的洛克菲勒、福特、卡内基等富豪的捐献,新教教会仅1976 

年一年就获得捐款35亿美元;实业收入则来自教会自营或投资的工商业和金 

融业,如摩门教在70年代这方面的收入每年达13000万美元,美国29家军 

火公司的价值2亿多美元的股票掌握在10个教会手中,而联合长老会则将 

6000万美元投资于同五角大楼有关的工业之中。 

     基督教的雄厚实力使之能够将“爱人如己”的信条付诸行动,大量兴办 

教育和慈善事业,70年代美国的800所私立大学中近三分之二是新教教会主 

办的,全美近30万所主日学校中有90%为新教教会开办,1971年教会用于 

救济、育婴安老、医疗卫生、治理环境污染等慈善事业的经费达7。6亿美元, 

占其总收入的20%。 

     ③公共教会与电子教会。当代美国基督教各教会在积极投身于社会改良 

运动过程中,越来越能够正视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在教内外广泛地寻求和解 

与合作,60年代圣公会、联合长老会、联合循道会、基督教联合会共同组建 

了教会联合协商会(COCU),而同期成立的教际抗贫委员会则包括了基督教、 

天主教和犹太教的代表,80年代犹他州的道德多数派分部公开与摩门教徒合 

作,福音派的某些团体也同天主教建立联系。“目前,跨教派组织已达千余, 

并且确立了特定的活动范围,如传教、精神生活、社会福利、国际救济、正 

义与民权自由、教育与研究、出版、通讯、娱乐、保险、及政治等领域”。 

     既是顺应也是为了推进诸教合一的进程,马丁·马蒂等人提出了“公共 

教会”的概念,主张各教派既保持自己的传统,又承认其他教派的合法性, 

提倡宗教宽容与政治廉恭精神,将保持基督教优良传统与吸收现代神学思想 

结合起来,号召各教派信徒们“离开纯粹的个人经验而组成一个富于理性的 

共同体,正视各种科学、文学和社会问题”,共建一个更为人道的技术社会。 

     在基督教各个教会加强横向联合的同时,许多牧师走出教堂,充分利用 


… Page 38…

现代传媒 (广播电视等)走入千家万户,据《纽约时报》统计有30%的美国 

公民经常收看宗教节目。这种“电子教会”现有8大“超级名星”布道家, 

每年募集的捐款高达2。5亿美元,其中法维尔主持的“昔日福音”节目被国 

内304个、国外69个电视台转播,每周收入达100万美元;而号称“启示者” 

的罗宾逊年收入则达到6000万美元,并还在以25%以上的比例增长。 



                     3。当代基督教的神学与传教活动 



     当代基督教除了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社会地位与作用方面随着历史 

发展而演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精神风貌的变化。而这种精神的内容变化, 

既有精神的即神学的方面,也有传教活动的方面。 



     (1)当代神学 

     20世纪前半叶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此后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50年代至 

今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等等因 

素,全都拨动着以拯救人类灵魂为己任的神学家们的心弦。50年代前后的神 

学流派大致可以归为自由主义神学、福音主义神学和新正统神学三大潮流, 

但二三十年代的神学却以杂多为其特征。 

     当代一部分新教神学家立足于现实社会的急剧变化、面对哲学与科学的 

发展给神学理论带来的深刻危机、面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宗教观念日趋淡泊而 

对传统宗教观念加以批评和扬弃,从而形成所谓“激进的世俗神学”。其思 

想先驱为朋谔斐尔 (1906—1945),以他为代表的“上帝之死”神学多少有 

些超前地预见到上帝观念在人们宗教生活中逐渐消失的发展趋势;而以瓦汉 

尼、罗宾逊、范布伦、汉密尔顿、阿尔泰泽尔等人为代表的“上帝死后”派, 

则是面对信仰危机思考上帝观念消失后神学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