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宗教史-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了各种各样宗教争奇斗艳的实验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动 

机,也有各自的体验。这种社会情况既为研究宗教心理的心理学家提出了研 

究课题,也为研究提供了方便条件。 

     詹姆斯·H·柳巴(1868—1946)是本世纪最初十年间最有名的美国心理 

学家之一。他接受了进化论,把宗教视为反科学的东西。柳巴对宗教体验的 

基本态度却与斯塔伯克和詹姆士完全不同。后二人都准备承认宗教体验中超 

验意义的真实性,而柳巴却根本否认这一点,把宗教生活的神学方面完全说 

成是其道德方面的副产品,认为宗教感觉无非是道德上的不完备之感,伴有 

对安恬的祈求和渴望;而宗教这个名词越来越变得不过是一团罪孽之感和解 

脱此种罪感的欲望和情绪,就像患病的肉体希望摆脱痛苦一样。柳巴认为, 

所谓宗教意识与正常的人类意识本质上并无不同。在说明宗教体验中的超验 

对象时,他从不求助于超验性的实在,并断然否认所谓“超自然”之类东西 

的存在。宗教意识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作出自然科学的解释。 

     柳巴将人类对于上帝和灵魂不朽的信仰解释为人类心理的“投射”。在 

他看来,对神的信仰本质上就是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以及在人生困境中想得 

到帮助的愿望,这种理想愿望的客观化就成就了神明信仰。他把一切宗教信 

仰、宗教情感、宗教体验归结为心理活动,作出自然主义的理性解释,否定 

任何超自然实体的存在。按照夏普的评价,柳巴和霍尔这二个人宗教观的理 

论背景就是欧洲所说的“实证主义”,它是物质主义的、功能主义的,解释 

宗教为的是取消宗教。这种思想倾向和那个时代比较宗教学(宗教人类学、 

宗教社会学)的整个倾向相一致,只不过柳巴更自觉地应用心理学的分析方 


… Page 92…

法来达到化解超自然宗教信仰而已。 

     埃德温·迪勒尔·斯塔伯克 (1866—1947)之所以得到宗教心理学先驱 

者这样一个评价,一是因为他是研究宗教皈依的心理学问题的第一批学者, 

二是因为他在1899年写出了第一本名为《宗教心理学》的著作,三是因为他 

在宗教心理学研究中第一次成功地使用了问卷调查法。斯塔伯克在宗教心理 

学研究方面的一项引人注意的成果,是关于人的青春期与宗教皈依过程的关 

系。他使用了计量统计方法来从事这项研究。他的统计表明在教会环境长大 

的少年人通常“皈依”宗教的过程与不在教会环境长大的其他各界少年人的 

青春期的一个正常阶段 (即那种进展到一个比较广大的精神生活的成长过 

程),表面上是颇相类似的。从年龄上看,二种情况通常都发生在 14岁和 

17岁的中间;而且这二种情况的表征也相同,即都有一种觉得不完全、不圆 

满的感想,常产生出沉思、抑郁、病态的内省和罪孽之感,因怀疑而产生的 

烦恼以及对将来的忧虑等;二者的后果也是相同的,即由于各种官能对于更 

大的展望的适应而自信力加强,因而发生快乐的慰安。自然发生的宗教觉醒 

与在青春期常见的兴奋、紧张也会发生神秘的体验。斯塔伯克据此对青少年 

时期的皈依现象做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皈依主要是一种常态的青春期现象, 

是由儿童的小世界转变到成年人的较大的理智的、精神的生活的过渡时期的 

连带现象。 



                                 12。詹姆士 



     威廉·詹姆士 (1842—1910)是美国开创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代学者 

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从自己提出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认为上帝观念和其他 

各种观念一样,其是否为真的关键在于它是否于人的经验生活有用,“根据 

实用主义的原则,只要关于上帝的假设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能令人满意地起作 

用。那些假设就是真的”。他主张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与对象不是宗教的 

制度,而是人的宗教感情和宗教的冲动,它的材料则是自觉其宗教感受而在 

自叙的文学中表达出来的主观现象。这种用自叙文字表达出来的对于主观感 

受的自觉,当然就不是宗教开端时原始人所能提供的,而只有在比较发达的 

宗教生活中的人才能有些感受,也才能用文字自叙出来的。 

     詹姆士分析了二种不同的信教人的宗教感情和宗教冲动:一种是普通的 

信教人,即只是顺应服从于国内已成惯例的宗教仪式的人,这种人的宗教信 

仰是别人为他弄好的,是传统传袭下来的,是由模仿弄成一定的形式的,是 

由习惯保存的。另一种是具有宗教“天才”的人的创造性的宗教经验。对于 

这种宗教天才,宗教生活不是枯燥的习惯,而是强烈的狂热感情,为前一种 

人树立宗教生活的模范。但是,这种类型的宗教天才常表现为神经不稳、精 

神变态的心理症象,特别是某些宗教领袖的变态心理更为强烈,他们常有神 

迷状态,听见幻声,看见幻象,表现出被认为具有病态之特别行为。可是, 

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精神病态增大了他们在宗教上的威望与影响。研究这一 

类人的宗教经验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正是他们的宗教经验在宗教上发生了 

巨大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詹姆士既反对“医学唯物论”把这种人的宗教 

经验归结为生理病态的表现而不屑一顾;也不赞成独断神学把它们归源于教 

皇的权威、起源于超自然的启示,或起源于高等神灵的直接附体。詹姆士按 

照他的实用主义经验论指出,要评判此类宗教经验,不能以其根源,只能按 


… Page 93…

其效用: 

         宗教界的幻象和神话之中,有些明明是愚妄的;神迷状态和痉挛症 

     之中,有些对于行为与品性太无结果,不能认为有意义,更不能认为神 

     圣,在基督教的神秘主义的历史上,有些神话和经验真是神圣的奇迹, 

     有些是魔鬼在恶意之下所能假冒的,因而使本人的恶毒比从前加倍;怎 

     么样能够分别这二种经验,需要最能正心的人的全部聪明和经验。最后 

     总要用到我们的经验派标准,就是你们应该由他们的结果认识他们,不 

     应由他们的根源认识他们。 (詹姆士《宗教经验种种》,第16—17页) 

     詹姆士将他的从“效果”去评价宗教经验的实用主义标准具体化为三条: 

一是直接的洞察力;二是哲学上的合理性;三是道德上的有益性。宗教经验 

是属于个人(特别是宗教天才、宗教领袖者)的宗教经验。詹姆士的宗教心 

理学特别专注于此类“个人性宗教”,而不热心于大众遵循信奉的“制度性 

宗教”。制度性宗教的要素无非是崇拜、牺牲、感动神心的方法、神学、仪 

式和教会组织之类。如果我们的宗教研究局限于讨论制度的宗教,那就会将 

宗教的意义规定为一种赢得神宠的外部技术。而如果宗教是宗教研究关注于 

个人的宗教部分,就会关注人的内心倾向,他的良心、他的功过以及宗教感 

情所激发的个人行为,而不是仪式行为,是个人直接面对他所体验的上帝, 

一切制度性宗教因素就降至次要地位。个人性宗教直接关系是从心到心,从 

灵魂到灵魂,直接在人与上帝之间。詹姆士说他的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 

范围局限于纯粹的个人性宗教部分。个人性宗教是宗教的起点,比在神学和 

教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宗教更为根本。 

     正是由于詹姆士把个人的宗教体验视为宗教生活中最根本、最先起、最 

有意义的因素,而把制度宗教视为个人宗教经验制度化的产物,所以宗教本 

质上就是个人在其孤独时刻对神圣对象的经验。据此,他对“宗教”下了一 

个心理学的定义:“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类他所认为的 

神圣对象保持关系时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因为这个关系也许是道德 

的,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仪式的,所以显然我们所谓宗教,会产生那些神 

学、哲学和教会组织等次等现象”(同上,第30页)。 

     詹姆士认为,所谓一个人“皈依了”,意思是说,从前在此人意识阈内 

处于边缘的宗教观念,现在占据了中心地位,宗教信仰成了他全神贯注的中 

心,至于是何种造成心理兴奋点的移动,心理学不能准确地解释。对于那些 

自称感到有上帝或神的作用,从而“顿悟”式地突然皈依宗教的说法,詹姆 

士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并不绝对否定,基本上主张用“潜意识”的活动对此 

做出说明。 

     詹姆士概括了“神秘主义意识状态”的四个特点:(1)“超言说性”:经 

历神秘心态的人认为不能用任何语言将其内容传达出来;(2)“知悟性”:神 

秘状态是理智所不能探测的彻悟境界,虽然不可言传,但充满义蕴;(3)“暂 

现性”:神秘心态不能长久维持;(4)“被动性”:神秘心态之来,是可遇而 

不可求的东西 (不依个人意志,有高级权能把握操纵其间)。有此四个特性 

的意识状态,即为神秘体验或神秘心态。除此之外,詹姆士还提出了神秘经 

验是否真实和有无认识上的权威性问题:(1)神秘状态在其充分发展之际,对 

于经验它的个人而言,有权被视为绝对有权威的经验;(2)对于没有经验到神 

秘状态的任何别人而言,神秘状态没有任何权威可以要求他不经审查而接受 

其启示;(3)神秘状态的存在,否定了单纯基于理智和感官的非神秘的、理性 


… Page 94…

的意识的绝对权威。它表明,理性意识只不过是意识之一种,而非全部。非 

理性的神秘真理也是有其可能的,人们可以自由地相信它。 



                                13。弗洛伊德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1856—1939)是犹太人,本来是个精神病学家和 

精神病医生,他在治疗精神病的实践中发展了一套精神分析技术,用以揭示 

压抑在意识层之下的潜意识冲动,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弗洛伊德由此形成 

了他的意识和潜意识的概念和理论。他和他的追随者不仅用这种概念去分析 

人的深层心灵及其表现,还进一步以此去分析各种社会的、文化的、艺术的、 

伦理的、宗教的、哲学的问题和现象,并把精神分析变成为一种半政治、半 

宗教的国际运动。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意识层之下,还有“无意识”或“潜意识”,潜 

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本能和原始冲动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主要是 

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他特别强调人的性本能的作用与意义。一切个体都追求 

快感,而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性有关。正是性的冲动驱使人去寻求快 

感,成为人的行为的原始动力。弗洛伊德把这种性冲动的能或力称之为“里 

比多”。里比多冲动是利己性的,盲目的,因而具有破坏性。人的意识必须 

对之或者施加压抑,或者予以升华。意识对于潜意识冲动: (里比多)的压 

抑或升华就构成人类的文明,表现为文化、艺术、道德、宗教和哲学等各种 

文化形态。这样一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就变成一种对一切文化形态 

之本质和根源进行深层分析的无所不包的哲学。 

     弗洛伊德对禁忌(塔布)现象进行了深层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分析。他从 

禁忌 (塔布)的二种互相矛盾的意义入手:第一,塔布意味着“崇高的”、 

 “神圣的”;第二,塔布意味着:“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 

 “不洁的”。总起来“意指某种含有被限制或禁止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 

之存在”。禁忌的来源是归因于附着于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种特殊神秘力量(玛 

纳)、它们能够利用无生命的物质作媒介而加以传递。违反禁忌接触塔布的 

人或物,将引致危险的后果,轻者病患,重则死亡,必须通过巫术仪式予以 

消解。 

     在弗洛伊德看来,野蛮民族的禁忌与精神病人的强迫性禁制本质上是相 

同的。“他们对禁忌事物必然采取某一种矛盾的态度。在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