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便已发生。酿酒是为了饮喝,故饮酒的习俗也自酿酒发生后开始流行。从 

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开始,出现了用酒■酿造粮食酒的习俗,饮用粮食 

■酒的历史也自此开始。仰韶文化时期酿酒和饮酒的器皿主要有深腹陶罐、 

缸、壶、瓶、杯、碗等,到龙山文化时期,逐渐出现一些如陶盉、高足杯等 

用途较明确的酒器,表明饮酒之俗至此已获长足发展。新石器时代饮用的 

酒,以不加■和加■的粮食酒为主,随着酿酒术 的提高,酒的诱惑力也越来 

越大,饮酒之风越刮越烈,并可能已经出现一些的确令人陶醉的甘美酒品, 

如传说“仪狄为酒,禹饮而甘之”,由此发觉酒的耽国误事的副作用,“遂 

疏仪狄而绝旨酒 (《淮南子、泰族训》)”,禹正处在新石器与夏王朝确立 

的过渡期,禹的禁酒也暗示了当时饮酒习俗的盛行。 

     禹的禁酒令在当时是否起到实际的作用,古文献中并无交代,但从其子 

启建立的夏王朝酿酒和饮酒习俗盛行不衰的情况可知,夏朝的酒是禁而不 

止。《墨子·非乐篇上》载:“启乃淫溢康乐……湛浊于酒,谕食于野”, 

 《列女传·夏桀未喜传》:“桀既弃礼仪……日夜与未喜及宫女饮酒,无有 

休时……为酒池可以运舟……醉而溺死者,未喜笑之以为乐”,充分展示了 

夏王朝时期的王公贵族,饮酒的目的已绝非一般的满足饮欲,而是地地道道 

的视酒如命、嗜喝成瘾、酗饮无度,以致于丧权辱国,国破人亡。”殷鉴不 

远,在夏后之世 (《诗·大雅·荡》)”,按道理,夏人嗜酒导致亡国的教 

训是够深刻的,商人自应引以为鉴,但可能是由于酒的诱惑力,或是酒与礼 

的密切关系,商人似乎是对酒天生不能自己,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的商代铜、 


… Page 118…

陶酒礼器,其种类要精有精,要简有简,分布广泛,充分说明商代自王室贵 

族至黎民百姓的全社会饮酒之风比夏代有过之无不及;从河北藁城台西商代 

酿酒作坊发现人工栽培酵母和共存果仁的现象看,商代已明显进入一个全面 

酿造和饮用■酒的时期,原始的无■天然酒至此时已濒临淘汰,以酵母为■ 

酿造的酒不仅有粮食酒,而且还有果子酒;据文献所载,商朝人将用黍蒸饭 

酿成的酒叫酒,即后世的黄酒;将用稻米蒸饭酿成的酒叫醴,即后世的甜酒; 

将用秬 (黑黍)蒸饭酿成的酒叫鬯,此即后世加有香料的白酒,台西遗址发 

现的桃、李、枣果仁与酵母共存,也表明商代已出现■酿桃酒、李酒或枣酒 

等;殷墟随葬铜礼器中残存植物叶子的现象表明,文献所说的鬯酒,最早可 

能是用带有不同香型的植物叶子直接泡在酿好的酒中以增加酒的香味而形成 

的;《史记·殷本纪》:“(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以酒为池, 

具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商晚期殷纣王的好酒淫乐、 

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的生活,是商代嗜酒、酗酒习俗尤其是王室贵族嗜酒 

习俗风行的典型例子。有鉴于殷人酗酒的恶劣后果,西周时期亦曾进行过严 

厉的禁酒,如《尚书·酒诰》曾谈到对聚众酗酒的人处以杀头极刑的事情, 

但事实上这种酒禁似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陶、铜 

酒礼器、《周礼》记述的酒正、酒人等职官设置和对酒的五齐的认识、还有 

 《仪礼》中详细的有关西周乡饮酒仪礼情况的介绍等等,都充分说明了西周 

时期由上而下的饮酒之风的盛行程度丝毫不逊于商朝。 



      (2)穿戴习俗 

     从远古到夏商周三代,中国的衣着穿戴文化与习俗,经历了一个从原始 

简单局部穿戴向完整进步美观穿戴发展的过程。 

     ①旧石器、中石器时代的披叶衣皮 《礼记·礼运篇》:“昔者……未有 

麻丝,衣其羽皮,”《列子·汤白》:“不织不衣。”《韩非子·五蠹》: 

 “古者……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庄子·盗跖》:“古者民不知 

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白虎通》卷一:“茹毛饮血,而衣皮苇。” 

以上传说反映的正是中国旧石器、中石器时代的穿着习俗。在纺织技术尚未 

出现的旧石器时代,最早可能曾存在一个无穿戴的阶段。最早的衣着穿戴是 

以局部护体的形式出现的,处在狩猎和采集经济时代的人,将草叶或树叶扎 

戴在头上或身上,构成最早的衣着。这种穿戴具有原始的遮阳护体、防虫叮 

咬以及保护色的作用。保护色是原始人类在狩猎或其它活动中常用的迷惑野 

兽或避免野兽侵袭的一种方法或手段,在夏日炎炎、酷暑当头之际,披草戴 

叶遮阳防虫,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但到了寒冷的冬季,树草叶类已不足以挡 

风御寒,故利用鸟鲁羽毛和皮毛权当衣着的习俗应运而生,这种穿戴,起到 

了最原始的保暖、御寒和护体作用。辽宁海城小孤山洞穴遗址发现的距今约 

2—4万年前的穿孔骨针,是中国迄今最早的骨针遗物,北京山顶洞、云南蒲 

缥塘子沟等旧石器晚期遗址,也都发现了距今1万多年前的骨针。骨针是人 

类最早的缝纫工具,这些骨针的发现,标志着旧石器时代晚期是骨针缝制衣 

着习俗和原始穿戴萌芽发生的重要时期。中国最早的穿戴是树叶、草类植物 

和禽兽羽毛和毛皮,最早穿戴文化大约在距今2—4万年前已初步形成。中石 

器时代的经济大多是以游牧为主,这种流动生活与旧石器时代相仿,故其穿 

戴习俗也与旧石器晚期相仿。 

     ②新石器时代的衣麻服葛和丝织品的发生。 《礼记·礼运篇》:“后圣 


… Page 119…

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庄子·盗跖》:“神农之世……耕而食, 

织而衣,”《淮南子·氾论》:“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屦,手经指挂,其 

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领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周易·系 

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以上记述表明,披叶衣皮的习俗 

至神农、伯余 (黄帝臣子)、黄帝时期已被织造麻、丝布帛和垂衣裳的习俗 

所取代。神农、黄帝时期,约相当于中国新石器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 

现证实了上述传说。浙江余姚河姆渡、吴兴钱山漾、江苏吴县草鞋山、河南 

荥阳青台等遗址先后出土有麻线、木纺车和零件、罗地葛布、麻布、丝帛等 

纺织品,它们表明中国织造麻布、葛布和丝帛来缝制衣服的习俗,至少在距 

今5000至7000年期间已发生并流行。是时衣服式样目前尚缺乏认证的资料, 

但基本上是一种上衣下服的形式。 

     ③夏商西周三代的衣着与服饰制度。二里头文化以往发现的一些织物痕 

迹,表明夏代的纺织业基本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习俗与传统。 《管子·轻重 

甲》:“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这一记述表明, 

 “文绣衣裳”是夏王朝流行的较高档衣着服饰,这应是一种刺绣着美丽图案 

的丝织衣服,外观华丽高贵,是宫廷乐女、贵族妇女专门享用的服装。一般 

平民百姓的穿着,当以麻、葛布缝制的麻布、絺布等为时尚。 

     商代的穿着,据河北藁城台西,河南安阳殷墟等遗址的出土线索而知, 

当时的服装原料至已出现平纹纨、皱纹縠、绞经罗、菱纹绮、纱纨(绢)、 

色帛、缣等丝织品和麻布以及毛织物等。当时的衣服式样和穿着习俗,可从 

殷墟出土人物塑像中略知其貌。例一,传殷墟出土现藏于美国的玉人像,为 

站立形,穿素面无纹衣服,双脚并拢穿有鞋,双手平齐置放腹前,头戴一顶 

较高的冠帽,衣领作交叉状 (左襟压于右襟上),长袖,腰间系束带,前腹 

束带下垂一过膝的■(韍,即敝膝),全衣似连成一体作深衣状,衣下摆垂 

至足跟上部;例二,殷墟四盘磨出土石人,两手后撑仰面朝天坐地状,头戴 

圆箍形的頍,衣襟敞开露胸,长袖,或认为其所穿的衣服是上衣下裳式样, 

但从侧、背衣服上所饰的饕餮云纹连成一体的现象看,此石人所穿者仍是深 

衣式服装;例三,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跪坐状,头戴圆箍形頍、大衣领, 

交口至腹部腰带上,腰带宽阔,带下腹前悬一长条形■,长袖,足穿鞋,衣 

上纹饰一气呵成,为云状纹,也似是深衣式衣服。以往研究一般认为,西周 

以前的衣着服饰,主要是采用上衣下裳制,春秋战国之际,才出现将衣裳合 

并一体的连衣裙式衣服即深衣。从商代玉人、石人雕像反映的衣服形制情况 

看,商代衣着式样应是深衣。商代的衣服式样和穿着特点或可归纳为:头戴 

高帽或圆箍形頍,身穿斜领长袖垂足的深衣,腰系宽大的束带、腹垂长条形 

敝膝,衣服上多刺绣图纹,脚穿有鞋。这些特点,构成了有商一代通行的衣 

着习俗。 

     西周时期的穿着,据西周金文记载,其发展内容显然比商代更为复杂, 

金文中有“虎冕练里”、“玄衣黹屯,赤市朱黄”、“衮衣赤■”、“玄裳”、 

 “玄衣带束”等等铭词,其中玄衣被认为是冕服中的玄色上衣,衮衣是指衣 

服上饰有卷龙图案者,裳即冕服中下身所穿的裙,赤市是指垂于腰带下的■、 

韍,■即厚底鞋,带束即腰间束带。学者或据金文记录和《诗经》所载认为, 

西周时期是冕服的形成时期。河南洛阳出土的一件西周人形铜车辖,人作站 

立状,两手平置于腹部,头戴一髻形帽,帽由一绳带固定系于颚下,身着方 

领直裾式衣,腰间似有束带,束带下垂一■,全衣呈上衣下裳式,也接近深 


… Page 120…

衣式;另外一件西周玉人像的衣着形态与此相仿。考古实物反映的是西周时 

期一般民众通行的衣服形制,恐怕这应是西周时期穿着习俗的主流。至于冕 

服,虽然金文和文献均有记述,但真正的冕 (头上的冕冠)的形象资料目前 

在西周文化中尚无证例可援,故西周时期冕服,就目前发现情况而言,是一 

种未见垂旒之冕的冕服,即衣服已具冕服之制,但头冠尚未出现冕旒之形。 

此外,在相当于西周早期的甘肃辛店文化中,尚发现流行一种如连衣裙状腰 

间束带的深衣式服装,例见于辛店文化的彩陶人形纹,这一现象表明,西周 

时期可能亦同时流行有原始的深衣式服装习俗。 

     ④佩戴饰物。佩饰是指佩戴在人体各部位起到装饰作用的物品,据不同 

的佩带位置,佩戴饰物或可分为发饰(或头饰)、耳饰、项饰、腰饰、臂饰 

 (手饰)、足饰等等类型。佩戴饰物是古代穿着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除具有主要的美化功能外,在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一些特殊的器类还 

具有宗教意识,权力礼仪观念上的特别意义。佩饰的质料通常有介壳、骨角、 

石、玉、陶、金属等多种。据考古资料揭示,制作和使用佩饰的习俗,至迟 

在旧石器晚期便已发生,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曾发现13件原始佩饰,种类有 

穿孔蛤壳、钻孔石珠、穿孔鸵鸟蛋皮扁珠、穿孔鸟骨扁珠等等;北京周口店 

山顶洞人遗址也曾发现一批石珠、石坠、穿孔鱼骨饰、穿孔蚶壳等原始佩饰。 

这些都是迄今所知中国制作和应用佩饰的最早实例。 

     项饰据目前发现所知,项饰即项链类佩饰物,恐怕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装 

饰品类。阳原虎头梁、山顶洞发现的穿孔佩饰,大致都属于项饰。项即人的 

颈部,颈上承头面下依肩躯,其构造特点非常适合悬挂,在颈部挂饰物,既 

可以防止行走或活动时经常脱落,也可以使饰物处在人体较明显的部位,起 

到最佳的装饰作用,故项饰成为最早出现的佩饰,是与人体形态特点及饰美 

初衷密切相关的。中国最原始的项饰物是虎头梁、山顶洞人使用的用蛤壳、 

砾石、鸵鸟蛋皮、鱼骨、鸟骨等质料制成的穿孔坠饰或珠饰。北京门头沟东 

胡林人墓葬发现的用50多枚小螺壳穿孔串成的项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现知 

最早的项饰品之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新近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