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宫殿与都城宫殿是国家组织出现、阶级矛盾激化、贵族王权出现的产 

物。宫殿是王朝都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王朝、王权、国都的象征。中国 

的王朝国家组织,始于夏王朝,属夏文化范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已发现最 

早的宫殿建筑。商代的宫殿遗址,在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盘龙城、安 

阳殷墟等遗址均有发现,其规模较夏代宏大,显示了殷商帝国的不同凡响。 

陕西扶风凤雏和召陈宫殿建筑群的发现,表明宫殿习俗在西周时期继续盛 


… Page 124…

行,西周的宫殿建筑,已出现适应当时礼制的“前朝后寝”或“前堂后室” 

的设计布局,建筑材料开始使用板瓦、筒瓦,这种瓦顶宫殿,是前此时期未 

见的,体现西周宫殿较以前时期宫殿更加进步、发达的情形。夏商周时期都 

城文化,是一种以宫殿建筑为中心的城市聚落文化,这种宫殿、都市建筑文 

化和习俗,是中国古代城市、国家发展的先驱和基础。 



      (2)交通习俗 

     交通是交通工具、道路设施的集合概念,交通能力的高低显示了人类行 

走能力的高低,同时也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至 

少有99%以上的时间是属于徒步行走的历史。中国最早的行走革命大约出现 

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变革的标志是首先出现了交通工具舟船。中国远古暨三 

代的交通习俗主要体现在舟船利用和车子利用上。 

     ①远古暨三代的舟船制作与利用习俗。舟,是古人对船的通称。中国造 

船的历史比造车历史古老,《世本·作篇》:“共鼓、货狄作舟”,《山海 

经·海内经》:“番禺作舟,”《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 

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 

远以利天下”,《史记·夏本纪》:“(禹)水行乘船”以上有关舟船创制 

的传说,大致可与考古发现相吻合。 

     考古发掘表明,至迟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的长江 

流域下游地区已出现了舟船。河姆渡发现的木船桨,即文献所说的檝、楫, 

是当时造船和以船作交通工具的重要物证。舟船是行于水上的交通工具,天 

然的江河湖泽是舟船行驶的水路,木头浮于水的原理一般最容易被濒水生活 

的古人所认识。最早的舟可能是独木或木排、竹排类,最早的造船者应是水 

边居民,河姆渡人正是这样的居民,故其率先发明和利用舟船是完全可能的。 

同地区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畈等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木桨实物,表明该地 

区在新石器中、晚期,已较广泛地流行起制作利用舟船代步的交通习俗。《论 

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羿、奡均是夏朝人物,奡荡舟表明夏朝 

也流行造船和以舟为交通工具的习俗。殷墟出土甲骨文已有舟字,并见有人 

立于舟上或挑货立于舟上的象形字,表明舟船制作和应用在商代已获较大的 

发展,并流行起用舟船载人兼运货的习俗。《诗·大雅·棫朴》:“淠彼泾 

舟,烝徒揖之”,一条船上同时有许多人划桨,说明西周已出现规模较大的 

船;《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如此广阔的江面,不 

能用方引渡,方即筏,筏包括竹筏、木筏或皮筏,此说明西周时期并行有小 

型的舟筏;《诗·大雅·大明》:“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孔颖达疏:“造 

舟者,比船于水,加板于上,即今之浮桥”,这表明西周时期已出现连接舟 

船、船上铺板搭成浮桥的习俗,造舟为梁即并船作桥的习俗与技术,实可视 

作是西周人对古代交通发展事业的一种重要发明和贡献,它为后代桥梁的发 

明建造和浮桥的利用起到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 

     考古发掘的舟船实物,目前以甘肃齐家文化和福建崇安武山发现的船棺 

为最早,这种船棺,既是生前使用的舟船,也是死后的归宿,是古代水上或 

水边居民以船为家习俗的反映。这种船棺呈独木舟形态,可视作是距今三四 

千年前中国西北和南方沿海地区流行的独木舟形式。据甲骨文舟字形体看, 

商代的舟也基本属此形式,但其已从独木结构发展成块板结构,是板块造船 

技术和习俗发展流行的先驱。 


… Page 125…

     ②夏商周三代车子的制作与利用。《史记·夏本纪》载大禹治洪水时“陆 

行乘车”,《世本·作篇》:“奚仲作车”,《山海经·海内经》:“番禹 

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左传·定公元年》:“薛之 

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以上记述表明,中国车子制作和利用的习 

俗,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夏王朝时代,禹是最早的乘车人之一,或奚仲 

和其子吉光是最早的造车人,当时的薛国很可能有专门从事制车的部族。《世 

本·作篇》并见“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的记述,相土是商代的三 

世祖,王亥是商代的七世祖,均生活在夏代初期,乘车即用马驾车,服牛即 

用牛拉车。相土、王亥分别发明马车和牛车的传说,虽与前述禹乘车、奚仲、 

吉光作车说有所矛盾,但两者在年代上基本吻合。综合文献传说分析,禹陆 

行乘车之说因旁证不足,可暂且不论,而夏王朝时期已出现马车与牛车则较 

接近史实,考古发掘目前尚未见到夏代车子实物,夏代的车子形制还有待今 

后揭示,但从二里头文化已出现国家制度、象征王权的宫殿建筑以及一些青 

铜礼酒容器、铜马铃、圆泡饰等情况看,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夏代应是存在马 

车与牛车制作利用之俗的。《管子·轻重戊》:“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 

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文献传说告诉我们,商代的服牛乘马习俗当 

源自先公先王时期,至商王朝统治期间,服牛乘马习俗已十分流行;商代甲 

骨文、金文均见车的象形字,殷墟考古发掘迄今发现的完整或较完整的马车 

实物其数已在20辆以上,综合发掘实物和甲骨文、金文象形车字的资料分析 

可知,商代马车是一种独輈两轮、横长方舆箱、后开门的木质主体并附有铜 

饰件的车子。这种车子都是用两匹马牵引的,四马牵引说目前尚缺乏确证; 

据甲骨文载,商代王公贵族经常乘坐着这种马车外出田猎和参与军事行动, 

日常生活和参与祭祀活动,也都乘用这种马车,王公贵族死后亦将马车用于 

殉葬和祭祀。故商代的马车是一种十分高贵的交通工具,是贵族们的专用车, 

一般的中、小官吏乃至平民百姓,难得有乘坐马车的机会;《尚书·酒诰》: 

 “肇牵车牛远服贾”,利用牛车引重致远进行运输载人和交易活动,当是一 

般民众在陆路交通工具利用上通行的习俗;马车、牛车都是通过畜力牵引的 

车,商代畜力牵引术虽然已达到较高水平,但由于社会人员身份、地位、等 

级的差别和经济状况的不平衡,在畜力交通工具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并行着 

一些人力推拉车;商代的人力车现知主要有辇和■(音穷)两种:辇是由两 

个人挽拉的人力车,商代《辇卣》中的辇字,酷似两人挽车,是商代辇车的 

真实写照;■即独轮手推车,近现代南北方均有这种车子的发展沿用,或称 

鸡公车或羊角车,商代独轮人力车是据近年殷墟花园庄骨料场发现的独轮车 

车辙痕迹而推断出来的,这应是殷代民间最实用、最简便、最流行的短程交 

通运输工具,商代独轮人力手推车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时期用车 

造车的习俗流行程度绝不逊于商代,西周的诸侯士族阶层也流行广泛制作利 

用马车的习俗,并沿袭着车马殉葬、祭祀的习俗传统;西周马车也是独輈双 

轮方舆箱形态,牵引车子一般是两匹马,但也出现了四马驾车的技术与习俗, 

 《诗·大雅·蒸民》:“四牡騤騤,八鸾喈喈”,正是对这种马车行驶时的 

生动描述,西周马车上的零配件制作明显比商车更讲究、更精美,铜质配件 

数量较多,马饰物也很精巧;西周马车也是一种高级的交通工具,有权力、 

有条件享用马车的人是贵族成员、王室成员;一般的民众,能乘用牛车引重 

致远便算是很风光的事情了,《诗·大雅·何草不黄》:“有栈之车,行彼 

周道”,栈车是用竹木散料制成的车、或车厢用竹木条编制而成,这当是西 


… Page 126…

周牛车之一种;《诗·小雅·黍苗》:“我任我辇,我车我牛”的记述,表 

明西周时期还流行有人力辇车。 



      (3)游娱习俗 

     游娱即游戏、游玩、歌舞、娱乐等,是与人类生活形影相依的习俗。游 

娱是对生活的消遣、充实和补充,它对苦恼、无聊、平淡予以调节,对紧张、 

激烈予以放松,对疲劳、怨倦予以释放,对豪情、激情、兴奋予以宣泄,给 

生活平添特有的情趣。游娱最终的积极效果是快乐、轻松、鼓舞和激励,但 

同时也可能会产生消极的玩物丧志。 

     中国远古暨三代的游娱习俗,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很少,其全貌已难以 

复原,可作洞察追述的内容大约仅限于原始歌舞和个别简单游玩的局部面 

貌。 

     ①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游娱。中国远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大致可区分为 

劳动生产(包括军事活动)和宗教礼仪两类,前者简称为劳动歌舞,后者简 

称为图腾歌舞。 

     从巫山、元谋猿人始至北京山顶洞人止的旧石器时代,社会生产还处在 

狩猎,采集经济阶段,与之相应所流行的原始歌舞当是庆贺狩猎胜利或采集 

食物成功的劳动歌舞,是时的舞蹈动作是一种没任何定则的手舞足蹈,或是 

劳动动作的再现,或是对野兽动物的模仿,随意性极强,并不分男女老少、 

集体共舞,为增强舞蹈的节奏感和形象感,舞蹈者同时发出有节奏的哼号和 

用木块、骨块、石块、敲击出节奏,兴致来时或披上被猎获动物宰杀后的毛 

皮模仿动物,这样便形成了场面欢快、热烈和原始粗犷的“鸟兽跄跄”、“百 

兽率舞”、“击石拊石”的气氛,诞生了有哼号和击物伴奏的最早的劳动舞 

蹈,其中的哼号击物伴奏,是乐曲伴奏的祖型。 

     从中石器到新石器时代,原始歌舞习俗盛行不减,并获得了内容和形式 

上的重大发展。首先,从歌舞形式上继承发展了劳动歌舞,又创行了带宗教 

色彩的图腾歌舞,其次产生了一定的歌舞专用服饰道具和原始乐器。另外, 

在集体舞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单人独舞。中国古籍和民间传说中的原始歌舞, 

大多是与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直接相关的。文献传说有伏羲乐、女娲乐、神 

农乐、少皞、颛顼、帝喾乐、黄帝乐、尧乐、舜乐、禹乐和防风氏乐等等。 

这里的乐均是指乐舞。据 《通典》《通志》,伏羲乐舞总称为《荒乐》,分 

称有 《扶来》、《立本》、《立基》之名,或认为这是一些表达原始渔猎生 

活的歌舞。《世本·作篇》:“女娲作笙簧”,《路史·后纪》:“(女娲) 

作 《充乐》”,或认为,女娲乐舞是表达原始爱情生活的,女娲发明的笙簧 

就是葫芦笙,女娲乐舞是一种葫芦笙乐舞,现代苗族等流行的芦笙舞渊源当 

与女娲乐有关。据《通典》、《路史》、《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介绍, 

神农乐舞有 《扶犁》(亦名《下谋》、《扶持》)、《广乐》,前者是神农 

臣子刑天氏创制的是一种庆祝丰收的原始乐舞;刑天当时并创行一种“操干 

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西经》)”的庆祝战斗胜利的“干戚舞”;《广乐》 

则是由葛天氏创制的抓牛尾,投足以歌的狩猎兼农业生活乐舞。《路史·后 

纪》:“(神农)捋土鼓以致敬于鬼神”,显然神农乐舞已使用土(陶)鼓 

为伴奏乐器。《路史·后纪》:“(少皞)立建鼓,制浮磬,以通山川之风。 

作 《大渊》之乐以谐人神,和上下,是日《九渊》”,少皞乐舞显然是一种 

适用于祭祀巫术活动的图腾歌舞。颛顼乐舞有《六茎》(或作《五茎》)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