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同性恋研究-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洛伦茨孵化了很多小鹅,发现小鹅第一眼看见的活东西若是鹅妈妈,它们就跟鹅妈妈,若它们第一眼看见的是洛伦茨,它们就跟洛伦茨而不跟鹅妈妈,这在动物行为学上称为“认母印刻”。后来的研究发现各种动物都有这一现象。 
有一次洛伦茨好不容易孵出一只雏鸟,这只雏鸟到世上见到的第一个活东西就是洛伦茨的脸,当洛伦茨和雏鸟的双目相接触之后,这只雏鸟就开始爱恋洛伦茨,它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跟着洛伦茨。等到雏鸟长大,变为成鸟时,很奇怪,它对同类的雌鸟并未有多大兴趣,反而对洛伦茨展开求爱活动。洛伦茨经过反复观察和研究,认为雏鸟一孵化出来后对第一眼看到的照料它的物体会产生强烈印象,这个印象促使它始终追随这个物体,并以它作为自己的亲代,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刻板印象”。动物的这种刻板印象有其产生的“绝对临界期”,只有在这个期间内才会产生。一旦“刻板印象”产生出来,就不容易改变,将持续一生。小鹅认洛伦茨为鹅妈妈与雏鸟认洛伦茨为“性对象”可能是一回事,鸟类世界没有乱伦禁忌,能当妈妈的亲代也就能当配偶。 
人类也有刻板现象,但一般来说人类刻板印象产生的期间称为“相对临界期”,而不是“绝对临界期”。就是说,人的学习有一定的时间范围,如果一旦错过,一生就无法或不易学习到这个东西。例如高音感觉一生只有幼儿期才能学到,一旦错过就无法再学到。这实际上就是上述的“敏感期”或关键期现象。 
心理学家已经注意到人类的认识性别的形成和性取向性别的发育都有一定的时间性,初步认为是在4岁以前,如果超过4岁再来纠正已经错误的性取向定势则很困难。从上述洛伦茨的实验可以设想,一只雄性小鸟出世后看到的第一个活东西若是雄鸟,日后便有可能取向于雄鸟而成为“同性恋者”,只有当它看到的是雌鸟或妈妈,那么才能保证它长大后取向于雌鸟。

/* 98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同性恋的成因(8)


 
人类婴儿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其实,只要动物世界普遍存在这些规律,人类婴儿也就别无例外,也会有这样的时刻。这一时刻决定着孩子对性别的自认,对亲人的确认,对性对象的取向等等。人类婴儿可能只存在“相对临界期”,时间跨度相对较大,但很可能有某个时间是更加敏感、具有决定性的。可以设想:人类婴儿如处在“相对临界期”中,他们看见的、听见的、触到的等,如果并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同性者或者是老人、孩子,是成人的头发,是母体的一部分,是衣服,是物品,是画像或是动物等等,他们对这些“印刻”是不是会像小鸟一样,长大以后出现爱恋之情呢? 
“印刻”是什么?实际上可以认为是视觉行动的“模板”,“模板”发育、完善、固定以后,进入潜意识层,导致日后行为或对日后行为产生改造作用。 
越是早期形成的“模板”越稳定,对日后的行为影响越大,越是以后建立的“行动模板”越不容易进入潜意识层,大多在潜意识与意识的中间状态有人称为“幽静态”,不甚牢固,容易调入意识层而完全受意识的干预和改造。 
人们年龄越大,习惯越是不容易养成,学习也会越感困难,“行动模板”的形成越是不易。越是早期的行动模板,形成越容易,消退越困难。 
这一理论认为同性恋是人早期形成的受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行动模板”有人戏称为“认妻印刻”,以后按同性恋的行动模板而发生同性恋行为。依此理论,越早出现同性恋行为越是难以扭转。因为他们的同性恋行为“模板”更牢固,更接近潜意识层,更不容易受意识的干预,更不容易消除。 
这一理论也是基于重演发育的理论,打破了先天和后天的界限,认为个体的行为程序模板自生命的早期即开始发育,并随着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而日趋完善,强调了后天环境刺激和教育对塑造人类个体健全人格和健康行为的重要作用,认为即使在脑发育成熟以后,仍可通过条件反射的原理,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形成新的行动模板,包括形成同性恋行动模板。 
4.生态自限理论 
自限是生物个体普遍存在的功能,细胞只繁殖不死亡就成了肿瘤。个体只繁殖不死亡就失去了进化意义,也会人满为患,使群体失去生存空间。同样,种群也存在自限机制,例如北极鼠的集体自杀行为它们成群结队走入大海淹死,少数留下来的重新繁衍;鲸鱼的自杀行为;人群在战争状态下出生性别比例的变化生男多于生女;落后和灾难导致出生率增长等等,都说明生物界存在不同层次细胞、个体、群体的自限机制,以调节自然状态下的生态平衡。 
同性恋现象在动物中也广泛存在,猴类在性发育成熟之前的性兴奋几乎完全是同性恋性质,它们很少对异性产生兴趣;狒狒、黑猩猩等的同性恋现象更为普遍。类似的同性恋行为似乎是它们群体生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难以区别同性恋和异性恋。 
一位鸟类专家研究过一种称之为“淡大鸥”的海鸟,发现它们的同性恋家庭和异性恋家庭一样感情深笃,防守领域意识强烈。也时常发生一雌鸥骑于另一雌鸥之上,逗弄嬉戏。如果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它们中的“为夫”者和“为妻”者角色分工明确,协调良好。生化检查发现这“为夫”者的雌鸥体内雄性激素与异性恋中的雄鸥相当接近。 
在自然状态下,动物性对象的选择也常会发生其它错误,鸟类中近亲杂交现象很普遍,甚至鸟在其性兴奋期偶有向哺乳动物求爱的例子。狮和虎的杂交,野牛和家牛的杂交,北极熊与另一种类熊的杂交,狼与郊狼的杂交,甚至一只欲火中烧的雄郊狼会向一只家养母狗求爱,驴和马的杂交等等,这些都包含了动物性对象选择的错误。 
更有甚者,一只驯化了的雄鹿竟攻击它的驯养人;一只公驼鹿居然把狩猎者赶到树上,并使其困在树上好几个小时;一只处于性兴奋期的野公牛竟跟一架扫雪机角逐;一只通常温顺的斑纹臭鼬由于性欲的冲动竟敢用鼻子去拱一只灰熊;一只处于性兴奋状态的雄獾竟敢拦截一辆迎面开来的汽车。处于发情期的野生雄性动物甚至会向人类的女性主动做出要求性交的表示。有一家动物园,一个女孩子正在观看两只雄熊用鼻子在一只雌熊身上嗅来嗅去,当女孩走近时,雄熊向女孩走来并轻易地抓住了她的两只手臂,抱住她的腰向她求欢,在管理人员的胁迫下好不容易才把这个吓死人的“求欢者”赶走。 
曾有两位妇女在森林地带行走,一只性兴奋的雄鹿嗅到她们的气味开始追赶她们,她们跑得快,雄鹿也追得快,后来她们爬上了树,雄鹿把她们困在树上达几个小时。管理人员前来营救,雄鹿拒绝离开,以至于不得不开枪把它打死。 
这就是说在自然界,同性恋和其它性取向错误的现象客观存在着。这一学说的基本点是把同性恋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群体对生殖能力的一种自限机制,西方某些国家有10%以上的同性恋发生率,这对人口出生率的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不无影响。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人口出生率的相对高增长状态,也与同性恋发生率较低不无关系。 
生态自限的另一层意思是使群体的性遗传素质不断趋于标准化。 
人是生物进化的顶峰,人类的性也是生物界性进化的顶峰,然而人类的性又是生物性进化的全过程的见证者,集亿万年的生命进化于一体。 
人体由细胞组成,是一个细胞、器官、系统的多层次结合体。从细胞就可以体现其遗传性别之男性细胞XY、女性细胞XX。除红血球RBC没有染色体外,其它细胞都有全套染色体,然而除了精子和卵子的性别特别明朗以外,其它的细胞该如何区别其性别或者性别的强弱?器官也有类似情况,严格地说性器官有哪些,恐怕在当前的研究水平上还没有人能说得很清楚。 
性的行为同样也很复杂,单细胞的性生殖活动是以细胞分裂来完成的,人体内有大量的细胞增殖活动,它们甚至是造就人体的主要活动: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集所有细胞分裂的方式于一身。精子和卵子结合以后仍然是以分裂进行增殖,以分裂完成分化,以至最后构造成一个人体。 
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可以是雌雄同体、自体繁殖或异体繁殖,人类的受精卵本身就是雌雄同体的细胞团块,至于它以后向哪一种性别发育,则取决于内在因素Y染色体或SRY基因和外环境因素性激素含量。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遗传性别的良好实现,受精卵最终发育成真正的雄性或雌性;如果环境不适宜,受精卵则会改变发育方向,最后发育形成不同程度的“类雌性”或“类雄性”个体,甚至出现真性、两性、畸形的个体。

/* 99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同性恋的分类确定(1)


 
环境影响个体的性别,也是群体的一种自限调节,许多低等动物在环境改变时可以发生雌雄变换,例如:牡蛎在幼年时期多半是雄性,当水温或食物改变时,有些雄性个体可以变成雌性。生活在云南大理洱海中的弓鱼,体长在25厘米以下时皆为雄性,长到30厘米时又会变为雌性。我国南海中有一种红鱼,一群之中只有一条雄鱼,一旦这条雄鱼死亡,雌鱼中活力最强的一条其卵巢会逐渐消失,精巢逐渐发育而成为雄鱼。美国密西西比河的鳄鱼在水温30℃时孵出的小鳄鱼,其性别是雌雄各半,但在不到30℃时则全部是雌性,在34℃以上则全是雄性。在26℃以下孵出的壁虎全是雌性,在29℃以上时则全为雄性。龟类中,沼泽龟、陆地龟和海龟大致在28~30℃以下时均为雄性,在30~32℃以上则均为雌性。蜥蜴的孵化性别也受温度的影响。 
人既然是从动物进化而来,实践又证明50天内的胚胎是不分男女的中性体,以后胎儿的性别发育受性激素环境影响明显,说明人体实际上也是男性和女性的一个综合体。 
在成人的性行为方面国外也做过调查,认为男性成人中完全的异性恋仅占35%,完全的同性恋以及以同性恋为主的约占8%,约55%的人属于中间型,他们是以异性恋为主,但有少数同性恋史,可见同性依恋仍可至少在65%以上的成年男子中不同程度地表露出来。 
从两性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和性行为类型来看,不仅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界限具有模糊和移行的特点,同性恋和异性恋行为也有相当的交叉和渗透。同性恋的出现,至少是素质性同性恋的出现,使素质性同性恋者可能失去生育的机会,从而使那些性别趋于中性者如真性两性人和性行为取向于同性者自然失去延续后代的可能,群体在不断阻止素质性同性恋遗传的情况下,物种更趋于标准化。 
这一理论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自然现象,同性恋者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结果,它是天生的,是由生物界(自限的)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可以认为是正常人类个体的一种。这一理论很受同性恋者的欢迎,也可能是同性恋扭转困难处境的主要原因所在。  
关于真性同性恋是否是病态的问题,学术界还有争议,而真性同性恋是否需要治疗,不仅在医生中有争议,同性恋者中也意见不一。这里就有一个界限问题,就是要把同性恋和其它必须进行医学或心理学治疗的性变态和其它疾病伴有同性恋表现的严格区分开来。 
最容易和同性恋混淆的主要是易性癖和异装癖,本节将主要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此外还有双性恋,学术界对此争议也较大,有些人认为双性恋介乎异性恋和同性恋之间,认识性别飘忽不定,应与易性癖同归性变态范畴;也有些人认为双性恋和假性同性恋难以鉴别,而且大多数假同性恋都是双性恋者,所以主张双性恋归入同性恋范畴。实际上,由于双性恋者对两性都能有性适应,并不构成当事人的严重适应困难,也不像素质性同性恋那样多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求治者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在临床上一般也不主张将双性恋和同性恋严格地加以区分。 
一、同性恋与易性癖的区别 
易性癖即异性认同癖,又称性别转换症,是一种少见的性征错认、严重的性别认同障碍,性心理与性生理解剖是完全相悖的,它是性心理变态中的一个独立病种。1949年,考特威尔D·Cauld Well报道了一例女孩子妄想变成男性的案例,他对此病的特点作了系统的阐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