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教科学思想发凡-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火的自由,活动范围得以扩大,为人类最终告别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道:“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蒸气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第112页。    
    尽管古人很早就学会了摩擦取火的各种方法,但就个中原因却长期无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谭峭以一动一静的相互摩擦运动来说明产生火的原因,是一个了不起的物理学思想,这就从机械运动的角度说明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继而生火的物理现象。    
    《化书》卷二《声气》也探讨了声学现象,“操琴瑟之音,则ND14B然而闲;奏郑卫之音,则乐然而逸;碎瓴甓之音,则背NEBF6    
    NFDC2森;挝鼓NFDCA    
    之音,则鸿毛踯躅,其感激之道也如是”《化书》卷二,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化书》,中华书局,1996,第27页。。不同的器乐发出的声音有差异,谭峭探讨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气振则风行而万物变化也。”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中华书局,1996,第27页。他将声音产生的原因归结于气的振动,这一声学思想已初步认识到声音的物理性质。谭峭《化书》对声音传播的特点也做了论述: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气相乘而成声。耳非听声也,而声自投之;谷非应响也,而响自满之。耳,小窍也;谷,大窍也;山泽,小谷也;天地,大谷也。一窍鸣,万窍皆鸣;一谷闻,万谷皆闻。声导气,气导神,神导虚;虚含神,神含气,气含声。声气形相导相含,虽秋蚊之NFDCBNFDCB,苍蝇之营营,无所不至也。由此知之,虽丝毫之虑,必有所察;虽秋察之言,必有所闻。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二,中华书局,1996,第15~16页。    
    上述引文认为声音的发生和传播都与气的媒介作用密切相关。“形气相乘而成声”,“气含声”,“声气形相导相含”,因为气是声音传播的载体而且弥漫四周,所以声音通过气作为介质就可四处弥漫“无所不至也”,“虽秋察之言,必有所闻”,声音即使很细微也可以为人所觉察。气为声音传播媒介的观念是《化书》物理学思想的精华。    
    力学与天文学、数学是古代自然科学最早发展起来的三大学科。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东西方各民族都很重视对力的现象和原理的探究,很早就蕴育了丰富的力学知识与思想。中国古代的力学思想也很丰富,包括时空观思想、运动观思想、力的形式、性质与定义,等等。    
    《化书》卷一《道化·环舞》云: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瞰回流者头目自旋。非宫室之幻惑也,而人自惑之;非回流之改变也,而人自变之。……唯清静者,物不能欺。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中华书局,1996,第3~4页。    
    《化书》的作者已意识到物体运动与参照系有一定的关系,观察者观察物体运动状况时,选择的参照系不同,所观察到的运动情形也就不同。以一个自身作环舞的观察者作参照系,那么原来静止的宫室看起来也旋转起来了;若以一个回旋的水流作参照系,那么静止的观察者也会感觉自己在作回旋运动。道书《无上妙道文始真经》也有一段经文谈到运动的参照系问题,云:“流者,舟也,所以流之者是水,非舟;运者,车也,所以运之者是牛,非车。”《无上妙道文始真经》,《道藏》第11册,第519页。相比较而言,谭峭科学思想更深刻些,表现在他进一步分析了人们由于参照系不同所导致的认知差异。他认为人们由于选择了运动物体作为参照系,所以对物体状态的判断产生了误差,“是故粉巾为兔,药石为马,而人不疑;”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化书》卷一,中华书局,1996,第4页。“唯清静者,物不能欺”。只有观察者保持静止不动,才能不被物体运动的假相所欺骗。这里蕴涵有选择绝对参照系来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科学思想,难能可贵。


第四部分:观变察机——道教物理学思想钩沉《谷神篇》与道教宇宙论思想考论(1)

    道门中人所阐发的时空观、运动观中不乏科学思想的精萃,有些甚至是中国物理学思想的嚆矢。例如,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已有空间无限性的思想萌芽。“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庄子·庚桑楚》首次将“宇”与“宙”并列,云:“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老庄的这些思想为道教徒所发扬光大,为道教建构宗教神学宇宙论提供了思想基础。    
    南宋道士邓牧(公元1247~1306年)《伯牙琴·超然观记》以“虚空一粟”来比喻说明宇宙的无限性:    
    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虚空,木也;天地犹果也。虚空,国也;天地犹人也。一木所生,必非一果;一果所生,必非一人。谓天地之外无复天地,岂通论耶。邓牧:《伯牙琴·超然观记》    
    邓牧字牧心,曾隐居浙江大涤山洞霄宫,作有《洞霄图志》和《伯乐琴》等。他    
    认为我们目力观测所及的空间范围——“天地”,只不过是浩瀚的宇宙的一小部分而已。天外有天,宇宙的空间是无限的。邓牧的宇宙观无疑是十分科学的思想。    
    道门中人关于宇宙万物化生规律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唐代道教学者李筌在疏解《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经文时,就建构了一个天地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的宇宙演化动力模型:    
    疏曰: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NFDA1轻清,上浮为天;阴之精NFDA1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NFDA1,NFDA1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故使人观天地阴阳之道,执天五NFDA1而行,则兴废可知,生死可察,除此之外无可观执,故言尽矣。    
    李筌:《黄帝阴符经疏》,《道藏》第2册,第737页。    
    这一宇宙万物演化动力模型,可简略图式为:元气运动→化生阴阳(分天分地)→阴阳交感→化生五行→五行运动→化生万物。关于这一宇宙演化思想,有学者已注意到并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由元气到阴阳、到五行、到万物的宇宙演化理论。这一理论对后人影响很大,周敦颐从道教图中改装过来的太极图,对这套理论作了自己的图解;王安石的《洪范传》,对这一生化过程作了详细的论证;朱熹对此也进行过讨论。这显示出这套理论在中国科学史和哲学史上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参见关增建《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第20页。道教出于宗教神学理论建构的需要,对宇宙结构、创生和演化等问题十分关注,形成自己一套宇宙演化模型。道书对宇宙从无到有的创生有一套表述,“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云笈七》卷三,《道藏》第22册,第13页。这种宇宙创生模式根源于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思想。道教将宇宙产生之前的状态称之为混元,所谓“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分玄元始三气,“又从玄元始三气变生阴阳和,又从阴阳和变生天地人。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玄都玉京已下合有三十六天,二十八天是三界内,八天是三界外。其三界内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从下六天为欲界,次十八天为色界,次四天为无色界,三界合二十八天。”《云笈七》卷三,《道藏》第22册,第13页。通过元气的运行激荡化生阴阳,分天分地,经过空洞、混沌混洞、劫运形成道教的三十六天宇宙结构模型。三十六天宇宙模型认为地上之天共有三十六层,分别为等级不同的各路神仙驻跸之所。《云笈七》卷二十一“天地部”记载了道教三十六天名目:    
    第一欲界六天:一曰太皇黄鲁天,二曰太明玉完天,三曰清明何童天,四曰玄胎平育天,五曰元明文举天,六曰七曜摩夷天。右欲界六天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是故举其重,因名为欲界。


第四部分:观变察机——道教物理学思想钩沉《谷神篇》与道教宇宙论思想考论(2)

    第二色界一十八天:七曰虚无越衡天,八曰太极NFDCD翳天,九曰赤明和阳天,十曰玄明恭华天,十一曰曜明宗飘天,十二曰竺落皇笳天,十三曰虚明堂曜天,十四曰观明端静天,十五曰玄明恭庆天,十六曰太焕极瑶天,十七曰元载孔升天,十八曰太安皇崖天,十九曰显定极风天,二十曰始黄孝芒天,二十一曰太黄翁重天,二十二曰无思江由天,二十三曰上揲阮乐天,二十四曰无极昙誓天。右色界十八天云其界有色无情欲,不交阴阳,人民化生,但啖香无复便止之患,故曰色界。    
    第三无色界四天:二十五曰皓庭霄度天,二十六曰渊通元洞天,二十七曰翰宠妙成天,二十八曰秀乐禁上天。右无色界四天云无复色欲,其界人微妙无色想,乃有形长数百里而人不自觉,唯有真人能见,故曰无色界。    
    四梵天元始曰二十九曰常融天,三十曰玉隆天,三十一曰梵度天,三十二曰贾奕天。四天之上为梵行,梵行之上    
    则是上清之天,玉京玄都紫微宫也,乃太上道君所治真人所登也。自四天之下二十八天分为三界,一天则有一帝王治其中。《云笈七》卷二十一,《道藏》第22册,第164~165页。    
    三界有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外加四梵天计三十二天,道书称四梵三界三十二天。三十二天之上乃三清天,分别为太清境大赤天、上清境禹余天、玉清境清微天;三清天之上还有最高一层天称大罗天,与三清天合称圣境四天;四梵三界四圣境合为三十六天。不难看出,道教四梵三界四圣境的宇宙层次模型,其实质乃是道教根据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创生理论,并汲取佛教三界教义思想建构出来的神学宇宙论,尽管其中有很多臆测和神秘主义内容,但其中也蕴涵一些有价值的宇宙论思想。例如其中所贯穿的宇宙的圈层结构思想,就有别于流行的宇宙观,丰富了中国传统宇宙论。    
    道教宇宙学思想在林辕《谷神篇》中也有独特的系统阐发。林辕《谷神篇》所内蕴的宇宙学思想乃道教宇宙论的经典表述。林辕,元初福建三山(福州)人,道号玄巢子,所著《谷神篇》上下二卷,收入明代《正统道藏》,卷首题“五福玄巢子林辕神凤述”,前有元延乙卯(公元1315年)赵思玄所作的《谷神篇叙》,后有林辕作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的自序,全书图文诗并茂,述大药还丹、理一、五气朝元、万法归一、舍元抱朴、静功虚名、元气说等修道内炼之理和口诀。关于《谷神篇》写作的缘起,林辕自序云:    
    尝闻修道而得仙,参禅而作佛,习儒而进仕,盖斯三事奇男子之大学者而患不能也。……余闽乡林氏子也,童NFDE7之年,厄于兵革,家人构怨,互相倾散,欲治儒术之道,莫可及也。将皈释氏之门,虑孑遗也。至于飘蓬四远,历试诸难,少从贫贱,多能鄙事。因观《黄帝内经》,若夙有得。是以悴心于道,疲身虚NFDC3,自放于湖海之上,饥寒劳役,顺受万有日矣。幸遇至人怜悯,指划修真之要,为了身第一艺也。遂披览群经,参访众论……因为是篇,目之曰《谷神》,不过谷养元NFDA1而已。林辕:《谷神篇》自序,《道藏》第4册,第534~536页。     
    林辕自幼贫贱多病,喜读《黄帝内经》,“若夙有得”,因此“悴心于道”。后来幸遇至人传授,披览群经,参访众论,于是著《谷神篇》上下卷。其内炼法诀有师传,“余传之有师也,派出韩消遥之继踵嗣芦庵郁君之门弟子也。”林辕:《谷神篇》自序,《道藏》第4册,第536页。林辕宗承金丹派南宗丹法,在阐述内炼法诀的同时,特别推崇元NFDA1,其著《谷神篇》篇名即取“谷养元NFDA1”之义。林辕所阐发的“元气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