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牧之业。各部落间战时要选举一人为其统率者,强而有力者往往自称王侯,
对其所属村落或收赋税以作军费或征力役以修道路。频繁的战争使“王”日
益具有军事首长的性质。《爱达罗氏梵书》中载有王权授位的仪式,王脚踏
虎皮,手拿弓箭,像一个征服者那样,举步四方,这说明当时的部落首领主
要是一个军事领袖,部落或部落联盟在危急或紧急关头,总要求加强军事首
领或“王”的权力。吠陀时代的部落首领罗惹,按其本质特征而言,就是“军
事首长”。与此同时,这时代的议事会和人民大会也是军事民主制的两个机
关,具有军事性质。后者只由成年男子即战士来参加,前者由部落中的少数
上层分子即长老们组成。
经常的战争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特征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说,“其所以
称为军事民主制,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
常职能。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里,获得财富已成为
①
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 当时每个部落都有备战的作为设防据点的城堡。
部落的武装有两种,王和贵族组成的战车兵,一般人民大众组成的步兵。吠
陀时代的战争,开始主要是在雅利安人与土著居民之间进行的,后来在雅利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版,第160页。
… Page 52…
安人部落之间也发生了不断的旨在掠夺或争取政治上优势的战争。例如在《梨
俱吠陀》中所描写的十王之战就是当时影响很大的一次大战。这次战争中十
个部落的联盟共同反对当时最强大的婆罗多国王修达斯。结果这次战争以联
盟被击溃而告终。以部落联盟方式参战,充分反映出当时的战争规模已相当
庞大。
继十王之战后,在约公元前9世纪,即后斯吠陀时代,又发生了一次更
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在《摩诃婆罗多》史诗中所描述的婆罗多族内部的一
次大战。这次大战虽系婆罗多族的后裔居楼族与般度族之间的战争,但几乎
北印度所有的部落都参加了。参加到般度族一方的有婆蹉、支提、迦尸、南
般阇罗、西摩揭陀以及迦普沙罗部落;参加到居楼族一方的有东摩揭陀、毗
提诃、鸯伽、羯陵伽、居萨罗、阿般提以及整个旁遮普部落。这次大战的结
果以般度族的胜利而告终。般度族的帕里克希特成了居楼国的国王,都于阿
桑迪瓦特。但这一时期的各部落仍是分散的,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大的统一体。
虽然有些国王由于一时的强大而号称大王,但这只意味着强大,或为某一暂
时联盟的首领,而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更大统一体的统治者。
这次大战以后,军事民主制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由于阶级关系的进一
步分化,部落首领和贵族势力的进一步加强,军事民主制的各机关逐渐地脱
离了自己在人民中的根基而为国家机关所代替。在这次大战后,许多古老的
部落消失了,许多新的部落兴起。例如,过去有名的强大的婆罗多部落和普
鲁部落均合并于居楼部落。居楼部落及其联盟般阇罗部落成为大战后重要的
部落。居楼部落在迦那麦伽统治时版图很大。他号称“大王”,曾侵入犍陀
罗的坦叉始罗城。居楼部落可能是最早形成为国家的一个部落。这样,约在
公元前9—前8世纪可能有极少数部落开始过渡到国家。约在公元前7世纪,
南亚次大陆北部已有了一些较重要的国家。到公元前6世纪,大部分部落已
先后进入国家阶段,较重要的有十六大国。从此,印度进入列国林立、乱国
纷争的列国时代。
(2)雅利安人军事的兴起
在吠陀时代,印度还没有常备军。当相邻的部落或国家发生战争时,主
要依靠从地方征集兵勇,他们携带自己的武器和装备由他们自己的首领领
导。他们主要组成步兵和战车兵 (有二马、三马和四马战车)。其中战车兵
由富余的“王”或军事首长和贵族组成,而一般人民大众组成步兵。作为古
代印度传统的四兵种——步兵、骑兵、战车兵和象兵,只是到这一时代的末
期才出现。在早期的《梨俱吠陀》(编纂年代约在公元前12—前9世纪)的
记载中,象还被人们视为野兽,尚未应用于战争,也没有提到被应用于战争
的单骑的马。
吠陀时代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在《梨俱吠陀》中就经常提到它们。作为
进攻和防御的弓的重要性是唯一被明确提到的。弓箭在古代印度似乎特别倍
受青睐,它们的名称是军事科学的代名词,军事艺术在古代印度就被称为“弓
箭学” (射方吠陀)。在咏弓的赞歌里,歌手高唱道:“借助于弓,我们可
以制服牲畜;借助于弓,我们可以在争霸权的斗争中获胜,我们可以在激烈
冲突中得胜;弓摧毁了我们敌人的希望;借助于弓,我们可以战胜我们四周
的一切宗教。”
除了弓箭以外,雅利安人还有矛、标枪、刀、剑、斧和投石器等武器。
… Page 53…
作为护身的装备有铜制的铠甲和头盔。《阿闼婆吠陀》(Ⅷ,8)中还谈到了
使用武器,利用陷阱、圈套和罗网扰乱敌人使其遭到失败。
雅利安人在吠陀时代的战争中开始使用军旗和军乐。军旗这个词在 《梨
俱吠陀》中提到过两次(Ⅶ·85。2;X·103。11)。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乐器有
在《梨俱吠陀》(I·10。3)中提到的罐鼓和在《潘遮温夏梵书》(V。5。19)
中提到的陶鼓。
雅利安人很注重防御营垒的建设,但在早期过着半游牧生活时并没有建
筑堡垒。自从雅利安人定居下来组建村落以后,开始注重村落的布局,在村
落四周围以栅栏,王道及大道的两端各有大门,四隅又各设有小门,在各门
上均设有守望台,日夜有人监守,以防异族入侵来袭及监视四周牧场或农场
中的盗贼。聪慧的雅利安人在入侵印度后,由于土著居民或达萨拥有很多堡
垒《梨俱吠陀》的赞歌中曾提到雅利安人的民族神和战神因陀罗曾粉碎土著
居民的90座堡垒),他们逐渐从敌人那儿学会了建造这种有利的防御设施“普
尔”,即堡垒。堡垒用石头砌成,也有用未烧制的晒砖砌成。堡垒里面很宽
阔,可容纳很多人,作为战时的避难所。有了堡垒,自然会产生破坏堡垒的
武器。在《梨俱吠陀》中所提到的“活动堡垒”,很可能是破坏堡垒的机械。
凯吉曾在其著作中对早期吠陀时代战争进行的过程有一段生动的描述,
其中对雅利安人战斗时堡垒的构筑、鼓号军旗的作用、战车的战斗方式、步
兵的排列、衣甲和各类武器的使用等情况都有所反映。文曰:
“当敌人接近雅利安人的边境时,他们堆起土垒,筑起木栅,建起难以
通过的青铜堡垒,并向诸神献祭以企获得他们的帮助。然后军队伴随着高昂
的战歌、鼓号的响声,挥舞着军旗迎战敌人。武士站在战车的左边,他的身
旁是驭者,而步兵以密集的阵列战斗,村落连着村落,部落连着部落。武士
以黄铜衣甲和头盔防身:用弓向敌人发射羽毛箭,有毒的箭头是用兽角或金
属制成的;或用矛、斧、标枪和投石器追迫敌人。当敌人被征服时,欢呼声、
鼓乐声响彻云霄,如同暴风骤雨;人们点燃圣火,向诸神奉献谢恩的歌声和
祭品,而后分享战利品。”①
雅利安人在征服奴役印度土著居民的过程中,到吠陀时代后期,逐渐形
成了日后成为其民族特色的种姓制度。种姓在吠陀时代被称为瓦尔那,意即
色、质之意,最初瓦尔那只是指不同的人种和民族集团,后来就演变为意指
社会等级。早在 《梨俱吠陀》中,即有四个瓦尔那或四个种姓之说。这四个
瓦尔那是婆罗门、罗阇尼亚(以后称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婆
罗门教的祭司,主要掌握宗教大权,但也参与军政事务。作为国王祭司的普
洛斯泰,就属于这个等级。他精通军事艺术、宗教仪式和司法。在战斗发生
前,普洛斯泰站在战车的前面,唱着从《梨俱吠陀》中摘取的合适的赞歌。
他亲自把弓、箭和甲胄穿在国王身上,甚而在马上朗诵赞歌。战时他可能为
国王预卜吉凶、出谋划策,扮演着军师角色。刹帝利是掌握军政大权的贵族
武士等级,是军队中的统帅和骨干力量。吠舍是雅利安人的一般人民大众,
战时则应征从军。首陀罗最初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后来则也包括
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降到这个最卑贱等级的雅利安人。战时他们也可能被组成
为军队中的一部分。
① 转引自B·K·马俊达《古代印度军事制度》(B·K·Majumdar:The Mili…tary Systemin Ancient India),
加尔各答,1955年版,第23— 24页。
… Page 54…
3。列国时代军事的发展
(1)列国林立的兴起
古代印度从公元前8世纪左右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经百余年争战兼
并,有些地区开始形成较大的国家。到公元前6世纪初,南亚次大陆有十六
国之说,史称列国时代,它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世纪末孔雀王朝兴起之时。
列国时代处于由小国发展到大国的阶段,但由于古代印度地域辽阔,情
况复杂,由一个大国统一全境在较晚才实现。到列国时代后期,摩揭陀国在
恒河流域中部称霸,逐渐兼并四邻,才开始走上统一北部印度的道路。公元
前4世纪,摩揭陀的难陀王朝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为后来孔雀帝国的建立
奠定了基础。到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最终建立了孔雀帝国,印度走上
帝国之路。
十六大国之说,主要见于佛教经典,它们大多数位于恒河流域。当然实
际国家数目还要多一些。其中势力最强大的:在恒河下游有鸯伽国,都瞻波;
恒河中游的有摩揭陀国,都王舍,后迁都华氏城;跋祇国,都吠舍厘;伽尸
国,都波罗奈;居萨罗国,都舍卫城;恒河上游则有般阇罗国和居楼国;在
印度河流域中游靠近阿富汗边境的有犍陀罗国,都坦叉始罗城。当时的摩揭
陀和居萨罗在列国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中摩揭陀最为强大。
列国时代,虽然氏族部落的血缘传统还没有完全打破,但作为国家专政
工具的军队已不再是以氏族或家族为单位组成的部落武装,而是逐渐采用雇
佣兵制,军队由各阶级出身的人组成。国家供给士兵以薪饷,指挥官由国王
任命。这种常备军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是不存在的。这时的兵种主要是象兵、
车兵、骑兵和步兵共四大类。
这个时期国家的统治形式,可以明显地看出有两种,即君主国和共和国。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国王当政,但也有个别国家实行贵族共和制,如佛经中提
到跋祇国“数相集会、讲议正事”,又说跋祇首都吠舍厘聚会的贵族首领有
7707人之多。仍称国王的首领当属于刹帝利瓦尔那的贵族会议选举而不世
袭,是这种贵族共和制的另一特色。十六大国之外的较小国家大多也是城邦
共和国。共和国的军队主要是公民兵,而不是各大君主国所实行的常备军。
共和统治对于印度古代国家的发展情况来说属于例外,到列国时代末期就不
再存在了。
列国时代,正是佛教兴起的时代。伟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核心内容
大约也形成于这一时代 (公元前5或前4世纪);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
的编纂年代略晚(约公元前4或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末)。这两部史诗
都是研究列国时代军事发展的重要历史文献。
(2)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及其希达斯皮斯河会战
①亚历山大偷渡希达斯皮斯河。公元前518年,波斯帝国侵入南亚次大
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