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
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
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
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
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
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
… Page 44…
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婆罗门僧
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
即降为较低种姓。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
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
难。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
《摩奴法典》。相传,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儿子,为了确定人间各种人在社会
上的应有次序,确定婆罗门和其他种姓的义务,便制定了这部法典。其实,
这只不过是奴隶主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谎言。
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
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
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
的刑罚。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
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
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
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
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
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
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
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
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
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
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
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
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
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
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总的说来,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是,由于鲜明
的阶级关系被掩盖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
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们团结对敌。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
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自古代至
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
级的统治工具。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
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受压
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达几千万人。
佛祖和佛教
… Page 45…
在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
做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
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
长大的。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
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净饭王非常喜欢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大
王。但是老国王总为这个小王子担心,因为他总愿意思考一些在老国王看来
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
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
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回答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
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让人人平等的办法。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
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
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
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分的烦闷和苦
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又有一天,
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
足快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
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
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
很激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
但悉达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
看见她怀抱着儿子,想走进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
“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
一个修道者。
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
找到了悉达多,但他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
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
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
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
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一天,他来到一条小河边,想洗个澡,把出家后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
垢统统洗净。河边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达多身心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
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
坐,在那里闭目沉思,静修了6年。
在他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
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
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
… Page 46…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加牟尼的学说和精神感动好许多人,其中也有许多婆罗门和刹帝利
种姓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释加牟尼的的教诲。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 “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
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
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
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
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
就得修道。
释加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
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
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
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
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
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
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
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
然后就到河里洗了个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几棵婆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
庆,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
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
说完,他就逝世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
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4月8日)称做“浴
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12月8日)称为“腊八节”。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
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
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
等7种宝物装饰,人称“宝塔”。在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塔”里,据说
就藏着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
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
和日本。今天,全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伟大的阿育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又被称为“无忧
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
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
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军队。随后,他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
王朝。由于他出身在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后来人们把旃陀罗笈多建立
… Page 47…
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亲是帝国的第二代国王宾头沙罗。阿育王只是宾头沙罗王
众多王子中的一个。他从小就特别崇敬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喜欢听佛祖如何
经过许多肉体和内心的痛苦终于成佛的故事。他对他的兄弟们说:佛教可以
教人消灭个人欲望,使人安分守已,这对治理国家很有用处。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王病逝。不久,为了夺取王位,王子和公
主们进行了残酷的内战,其中最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长兄之间的战争。在这
场争夺王位的斗争中,阿育王曾经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后,阿育王
夺取了王位,但直到称王后的第4年,阿育王才举行正式的登极典礼 (灌顶
信仰式)。
阿育王即位后,就追随祖父旃陀罗笈多的事业,开始向外扩张。他曾
征服过湿婆萨国,但最大规模的扩张是对羯陵伽的远征。羯陵伽是孟加拉湾
沿岸的一个强国,拥有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