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熙二十年)郑经病死,诸子争权夺位发生内讧,郑经部将冯锡范拥立郑
经幼子郑克塽。此后,郑氏集团内部矛盾益深。
在统一台湾问题上,清政府内部始终存在着不同意见。“三藩”之
乱平定以后,康熙帝主张“宜乘机规取澎湖、台湾”以“底定海疆”。
为此,康熙帝重用主张统一台湾的姚启圣为福建总督,施琅为福建水师
提督,筹划向台湾进兵。
施琅经过对郑氏在海上兵力部署情况的仔细研究,确定了先取澎
湖,进而收复台湾的作战方针。清军经过充分的海上作战训练后,施琅
于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率战船三百,水师两万,自福州出海攻取澎
湖。郑军守将刘国轩仓促迎战。经过7天激烈的战斗,郑军大败,刘国
轩乘小舟逃回台湾。台湾自古以澎湖为门户,澎湖被攻下后,郑氏集团
极为震恐,7月,郑克塽奉表归降。
清政府统一台湾,得到了台湾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但清政府在对台
湾问题的处理上又出现了分歧。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弃其地。”施琅
等人力主坚守并开发台湾,认为台湾在国防上极为重要,弃之必为外国
所据,贻患无穷。康熙帝支持施琅的意见,指出,“台湾弃取,所关甚
①
大”,“弃而不守,尤不为可”。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
在台湾设1府 (台湾府)、3县(台湾、凤山、诸罗),隶福建省,并在
台湾设巡道1人,总兵官1人,副将2人,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1人,
兵两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至此又重新统一于中
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在清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更
加密切,台湾的开发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3)粉碎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
清初,我国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
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早在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喀
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17世纪中叶以后,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逐渐强盛起来。准噶尔部
的封建领主噶尔丹自立为汗,势力日益强大,不但统治了厄鲁特4部,
而且占领了天山南路,势力达到青海、西藏地区。此时,沙皇俄国为向
外扩张,企图攫取中国的西北、东北和北部领土。噶尔丹为实现其割据
一方的野心,与沙皇俄国勾结起来,进攻喀尔喀蒙古。噶尔丹还率骑兵
数万,企图乘机南下。喀尔喀蒙古向清朝中央政府求救。清政府一方面
妥善安置喀尔喀蒙古,一方面责令噶尔丹退兵,并归还喀尔喀牧地。噶
尔丹不但不从,反而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以追击喀尔喀为名,于1690
① 《清圣祖实录》卷一一四。
… Page 123…
年(康熙二十九年)率2万多骑兵向内蒙大举进攻,前锋到达距北京900
余里的内蒙古乌珠穆沁部,这种紧急形势极大地震动了清中央政府。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康熙帝先后3次亲征。
1690年 (康熙二十九年),清军与噶尔丹会战于距北京仅700里的乌兰
布通 (今克什克腾旗境内),噶尔丹大败而逃。为彻底粉碎噶尔丹叛乱
并进一步加强对内外蒙古,特别是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清政府于1691
年 (康熙三十年)举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多伦会盟”。康熙帝亲临会议,
并应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在喀尔喀蒙古三部实行盟旗制度,编为左、
中、右3路,划分为34旗,在行政管理上与内蒙古相同。除保留喀尔喀
蒙古封建主原来的汗号以外,将蒙古贵族原有的各种称号改为清王朝的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封爵。1695年 (康熙三十四年),噶
尔丹率骑3万再次进犯,清军在康熙帝率领下将叛军击溃,噶尔丹乘夜
逃走。1697年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宁夏,噶尔丹走投
无路,最后染病而死。
噶尔丹败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对清政府表示臣服。但当其势力
逐渐强大后,也走上叛乱的道路。他不仅控制了天山南、北两路,而且
于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派兵进入西藏,杀拉藏汗,使西藏陷于混乱
之中。为稳定西藏局势,康熙帝在1720年 (康熙五十九年)派兵入藏。
在西藏人民帮助下,迅速地驱逐了叛军,使西藏的局势稳定下来。
1727年(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准噶尔部陷于内乱之中。1754
年(乾隆十九年),准部贵族阿睦尔撤纳率众投归清政府,受封为亲王。
1756年 (乾隆二十一年),阿睦尔撒纳因作厄鲁特四部总台吉的企图破
灭,遂与沙俄勾结在伊犁发动叛乱。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出
兵平叛,阿睦尔撒纳兵败逃至俄国。沙皇俄国百般回护阿睦尔撒纳,虽
经清政府再三交涉,只是在其死后,才将尸体送交清政府官员验视。
以阿睦尔撒纳之死为标志,准噶尔部封建主的长期叛乱活动终于被
镇压下去。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都统等官,率
兵分驻伊犁、塔城等地,巩固了对天山地区的统治。对原来属于准噶尔
部的唐努乌梁海等地区,清政府也加强了管理。
(4)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的斗争
土尔扈特部与准噶尔部同属漠西厄鲁特蒙古,明末时,土尔扈特部
因与准噶尔部不和,被迫西迁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受到沙
皇俄国的控制。但他们始终不忘祖国,不断派人奉表入贡。当准噶尔部
噶尔丹及策妄阿拉布坦叛乱时,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坚决站到清朝中央
政府一边。康熙帝嘉其怀念祖国之深情,特于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遣使假道俄罗斯前往额济勒河探望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人民。此后,土尔
扈特部更密切了对祖国的联系。1756年 (乾隆二十一年),他们又遣使
到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
定居在额济勒河一带的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人民,不断受到沙俄的压
迫和奴役。1768年俄土战争开始后,沙俄统治者企图将16岁以上的土尔
扈特人全部征去当兵。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阿玉奇之孙、渥巴锡
汗毅然率全族踏上了返回祖国的道路。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
苦,历时半年,终于到达中国境内。乾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
… Page 124…
锡等人,对其回归祖国表示热烈欢迎,并将其部众安置到准噶尔盆地一
带放牧,由伊犁将军管辖。土尔扈特部回到祖国后,对发展新疆地区的
畜牧业经济和维护祖国统一,都做出了自己的积极的贡献。
(5)对西藏管理的加强
早在清朝入关以前,西藏即与清朝政府发生联系。皇太极统治时期,
厄鲁特蒙古中的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迁往青海,与西藏的黄教首领达赖
五世、班禅四世合作,进兵入藏,击败和杀死了统治西藏的藏巴汗,在
西藏建立了和硕特蒙古与黄教的联合统治。从此,达赖、班禅成为西藏
的最高教主,西藏政务由达赖与顾实汗共同委任“第巴”来掌管,而实
际权力掌握在和硕特汗王的手中。顾实汗一直和清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
系。在顾实汗的引荐下,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于1652年(顺治九年)至北
京朝见顺治帝,受到清政府隆重的接待,清政府册封达赖为“西天大善
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并赐以金册金印。但
西藏反动农奴主如第巴桑结等人,表面上归附清廷,暗地里却与噶尔丹
勾结,蓄谋叛乱。1682年 (康熙二十一年),达赖五世去世,桑结等秘
不发丧,并盗用达赖名义,把持西藏地方政府。1701年(康熙四十年),
顾实汗之孙拉藏汗即汗位,并率兵入藏杀死桑结,清朝即委任他管理藏
务。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叛军在西藏叛乱分子的勾引下进入
西藏,杀死拉藏汗,并在拉萨大肆劫掠,给藏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了镇压叛乱,恢复西藏的地方秩序,清政府于1718年至1720年 (康
熙五十七至五十九年)间派兵入藏,击败了准噶尔叛军。清军进驻西藏
后,清政府正式册封噶桑嘉措为六世达赖,并举行了坐床大典。为了进
一步稳定西藏的局势,清政府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分理前后藏事
务。1727年 (雍正五年),清政府设置两个驻藏大臣,分驻前后藏,以
监督西藏地方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说明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
理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1727年(雍正五年),西藏叛乱分子杀康济鼐,颇罗鼐率军击败叛
军,进驻拉萨。颇罗鼐因平叛有功,被清政府封为藏王,管理西藏事务。
在他执政时期,西藏与清中央政府关系十分密切。1750年(乾隆十五年),
颇罗鼐之子朱尔墨特举兵叛乱被镇压下去,此后,清政府在西藏废除了
藏王制度,规定西藏的地方政府——噶厦由4名噶隆组成,分理西藏地
方政事。为防止噶隆专权,清政府又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进一步
规定,四噶隆俱统属于达赖喇嘛,驻藏大臣的权力也有所提高。1791年
(乾隆五十六年),清政府在击败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后,对西藏的政
治、军事等各方面再次进行重大改革。在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颁布
的《钦定西藏章程》中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地位
平等,各级地方官吏的任命和管理,都由驻藏大臣决定,即使是决定达
赖、班禅等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也要在驻藏大臣的监视下进
行。此外,清政府还对西藏驻军进行进一步的整顿。通过这些措施,加
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密切了中原与西藏人民的关系,在巩
固国防与安定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Page 125…
(6)维吾尔族上层分子的叛乱及其失败
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又遇到了维吾尔族地区的大小和卓
的叛乱。
大小和卓 (即波罗尼都和霍集占)是维族各城的首领。当清军平定
准噶尔叛乱时,原被准部俘虏的大小和卓乘机逃回老家叶尔羌。他们为
了恢复过去的统治权力,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自称巴图尔汗,发
动了武装叛乱。1758年 (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派兵前往镇压。清军
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终于在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粉碎了这次叛乱。
大小和卓在清军大举进剿下,逃至巴达克山,被当地部落首领擒杀,将
其尸首送交清军。清政府在喀什噶尔等地分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
队大臣,率兵把守。他们皆统属于伊犁将军。
大小和卓的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其后及少数叛乱残余分子并不
甘心失败。1820年 (嘉庆二十五年),大和卓的孙子张格尔在英国侵略
者的唆使下,煽动维族上层反动分子发动了一次武装叛乱。英国侵略者
企图通过张格尔把中国的新疆变成其殖民地。1826年 (道光六年),张
格尔的叛军已经占领了天山南路的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
等城。英国侵略者随之而入,并对张格尔进行着严密监视。张格尔占领
天山南路以后,大肆抢掠当地人民的财物,并强迫15岁以上的男子当兵,
因而引起了当地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清政
府派去镇压叛乱的军队屡败叛军,收复了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等地。1827
年 (道光七年),清军俘获张格尔,从而彻底粉碎了叛乱,英国殖民者
的侵略阴谋也随之破产。
(7)对西南各族的“改土归流”政策
“改土归流”是清朝政府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改由中
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