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
汉文佛典在19世纪已引起西方的重视,S·比尔于1871—1878年间,开
始翻译介绍。但由于文字上的困难,只能是零打碎敲,始终不成系统。19世
纪末到20世纪初,中亚细亚,中国新疆、甘肃以及西藏地区,引起了西方各
国的特殊兴趣,尤其是来自英、俄、法等国以各种身份出现的学者络绎不绝。
他们在这里发现了大量佛典、除梵、藏、汉文者以外,还有吐火罗文、栗特
文、突厥文、回鹘文与和阗文等佛教文献。其中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1862
—1943年)在1900—1916年间,三次进入新疆、甘肃地带,非法搜集文献
资料,特别是发现了敦煌石窟,并盗走了大量佛籍写本和佛教绘画及版画,
由此开创了西方敦煌学一科。列强在中亚细亚和中国掠取的佛教文献和文
物,大都保藏在巴黎、伦敦、柏林、列宁格勒 (前苏联城市)和东京的图书
馆或博物馆中。在近现代,佛教哲学对欧洲产生了影响,其中对存在主义的
影响相当明显。他们把人的现实品格规定为恐怖、厌烦、失败、绝望以及生
老病死等痛苦,与佛教如出一辙。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1905—1980年)发
挥的存在主义著名原理“存在先于本质”,与佛教的业报思想在“人创造人
本身”这点上,就是完全相通的。
作为一种信仰,佛教在西方流传,受到日渐增多的东方移民和侨民的影
响。从19世纪末,东方文化主动加强了向西方的传播,佛教起着主导作用。
斯里兰卡达摩波罗发起的摩诃菩提学会,先后在英、德、美、澳和非洲等地
设置分会或传教中心,出版多种语文的佛典和刊物,创办佛学院等,影响很
大。马拉拉塞克拉(1899—1973年)曾去英国留学,后被前苏联莫斯科大学
授予名誉哲学博士,是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任首届主席。他
主编的英文《佛教百科全书》,在推动佛教向全球发展上起过重要作用。日
本净土宗南条文雄(1849—1927年),在英人马克思·缪勒的支持下,译《大
… Page 55…
明三藏圣教目录》为英文,向西方介绍汉文佛典概貌;又译梵本《无量寿》、
《金刚》等经,传播大乘佛教。铃木大拙(1870—1966年)译《起信论》、
《楞伽经》为英文,并将佛教禅法介绍到了西方。中国的杨仁山致力于向西
方传播佛教事业,1894年,与英人李提摩太合作,首先译《起信论》为英文;
此后又培养梵语、英语和中西兼通的佛教人才,为佛教西渐作准备。太虚在
英、法等国学者协助下筹建世界佛学苑,进一步开拓了汉地佛教的西传事业。
19世纪末,出生于康居的甘珠尔活佛在印度创建乌金贡桑却林寺,弘扬藏传
佛教宁玛派教法,为西方世界培养出首批藏传佛徒,先后在布鲁塞尔和雅典
建造了乌金贡桑却林寺,宁玛派的瑜伽得到流行。
德裔英人马克思·缪勒,从1875年起,主持编辑出版了《东方圣书》共
51册,包含许多重要的佛教经典。伦敦大学著名的佛学学者李斯·戴维斯
(1843—1922年)于1881年创立了巴利圣典协会,出版和翻译巴利语三藏;
1908年又在伦敦建立佛教协会,自任会长,著有《佛教》、《印度佛教》、
《早期佛教》等。德国赫尔曼·奥登堡从1897年起,在俄国科学院开始主持
校订出版《佛教文库》的梵文经典,这套丛书中收进了英国人本多尔的《大
乘集菩萨学论》 (1897年)、法国人蒲山的 《月称中论释》(1903—1913
年)、日本人南条文雄的《法华经》(1980—1912年)、俄国人谢尔巴茨基
的《辩中边论安慧释》(1936年)等。他的名著《佛陀生平、教义及僧团》,
主要是依据已刊行的巴利文献研究成果写成的。由此形成佛教研究中的维也
纳学派,带动了许多德国学者,或从巴利文,或从梵文,间或也从汉文和藏
文中研究佛教经典和历史。俄国人谢尔巴茨基(1866—1942年)是前苏联科
学院院士,最有成就的佛教学者,曾在奥登堡指挥下参加中亚“探险队”,
发现许多梵语和藏语文献,由此开始对北传佛教,特别是对陈那和法称的研
究。他称法称是“印度的康德”,整理出版了法称的《正理一滴论》梵文本
和藏文本,及陈那的《集量论》。对于瑜伽行派的其它著作如《俱舍论·称
支释》、《辩中边》、《晚句论》等也有英译本出版。从1897年起,他参加
了奥登堡的《佛教文库》编纂工作。从李斯·戴维斯、奥登堡到谢尔巴茨基,
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学术的、历史的,而不是信仰的。这些研究,对他们的思
想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哲学和人生观方面。
神智学的积极活动家、俄国的贵妇海伦娜·布拉沃茨基夫人,曾游历东
方许多地方,到过西藏受法,后入美国籍。从1880年起,在欧洲开展了积极
活动。1897年,德国成立了由弗朗茨·哈尔特曼创建的神智学分会。奥尔考
特著有 《佛教教理问答》,1881年出版,在欧美的影响颇大,曾多次再版,
并译成许多种文字。英国诗人埃德文·阿诺尔德于1879年出版《亚洲之光》,
以诗的形式介绍了佛陀的一生与思想,在西方流传甚广。
这批神智学者对佛教有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佛教并不主张人格神,因
之它是最高形态的完全的神学体系;但是人类精神深处确有不朽的灵魂,并
在转世,人们应该了解、发展这一灵魂及其转世中的精神能力。神智学对于
佛教在欧洲的传播,起了催化作用,尤其是在英国与德国。
(1)佛教在德国
1881年,在德国弘扬佛法的第一人——德国学者奥登堡的《佛陀:生涯、
教义、僧团》一书出版。该书是他为批驳法国某学者关于“佛是神话人物”
的说法,写出叙述佛陀生平、教义、教团的历史著作。在他的影响下,许多
… Page 56…
德国艺术家、哲学家、作家开始以佛教思想为主题进行创作。1903年,在德
国的莱比锡成立第一个佛教传教协会,有会员8人。发起人卡尔·塞登斯塔
克,以出版社为基地,在1905年发行了《佛教徒》杂志及副刊《佛教世界》,
不久失败停刊。到1907年,会员达到50余人,再次出版《佛教瞭望台》,
发行500份。这个协会的宗旨是提倡素食,保护动物,推动和平运动,结果
并不怎么成功。此后,一批德国人到了缅甸与斯里兰卡,有的还进了那里的
佛寺。他们希望在欧洲建寺,并计划建在瑞士的泰桑,但没能实现。及至达
摩波罗的大菩提会在德国成立分会,又重新激起了信徒的热情,组织出版了
叫做《大菩提论说》的刊物。此前不久,英国巴利圣典协会在德国成立分会,
也推动了佛教信仰的流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佛教活动全部停止,一些
佛教徒或死于前线,或流散四方。在斯里兰卡的德国和尚当作“敌国侨民”
被拘留起来,遣送到澳大利亚。
1903年,德国人安东·顾也斯(1878—1957年)离开巴黎在缅甸仰光受
戒出家,成为第一位德国比丘三界智高僧。他出家不久,来到斯里兰卡南部
的波尔加斯杜瓦小岛的“岛寮寺院”,在这里精读巴利佛法并习修持。这所
寺院后来成为德国佛教徒朝圣之所和德国佛教僧伽中心。1906年,他出版了
《佛陀圣言》一书,在西方影响极大。一些德国人随他出家。1909年三界智
在布雷斯劳创立出版社,并发行《佛教世界——德国佛学月刊》,由塞顿杜
克·伯恩医生担任编辑。同年他还创办了“德国巴利文学会”,目的是建立
一座西方佛教精舍寺院。1911年,他感到在欧洲建立寺院的时机尚未成熟,
就又率徒回“岛寮”修行,先后又有十余名德国人在此受戒出家。
战争结束后,德国的佛教团体重新开展活动,先后建立了好几个佛教中
心。1913年,卡尔·塞登斯首先在柏林建立了德国佛教传道会,陆续出版了
《佛教徒》、《佛教新报》、《佛陀世界镜报》等。
达尔克和格林的佛教团体,对佛教无我说有不同的解释,形成对立两派。
达尔克自称新佛教,对于“无我”,坚持上座部的见解;格林则认为,以往
人们对于佛陀言教理解错误,佛陀本人从未否认永恒的灵魂,“无我说”应
该从迥然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任何我们可以用称名描述的都不是“我”,“我”
存在于理性能了知的范围之外。他认为自己发现了佛教的原初教义,称之为
“老佛教”。达尔克于1912年写出成名作《佛教世界观》,1918年创办《新
佛教学报》。格林于1915年出版了他的著作《佛陀的教义,理性的宗教》一
书。
(2)佛教在英国
英国对佛教研究的理论出发点是基督教中心说。这与它在东方的殖民主
义统治是分不开的。1875年,英驻锡兰总督秘书奇尔德斯完成《巴利语词
典》,由此开展了对巴利语佛典的研究。1881年,李斯·戴维斯创立巴利圣
典学会,出版了校订过的巴利原典与部分英译、法译、德译等多种译本(翻
译出版巴利语三藏),这为欧洲的佛学研究打开了大门。这个学会的会刊刊
载有关佛学的研究论文。这个时期出版了相当一批有关巴利文佛教和语言的
学术论著,形成研究上座系的学派。
这一时期,一些梵文经典的问世,又提高了学者对大乘佛教的兴趣。自
1891年鲍尔斯在中国新疆库车发现了桦树皮抄本佛经以后的几十年,西方一
些学者以探险家身份在中亚和中国新疆掀起了掠劫文物的高潮,其中英国人
… Page 57…
斯坦因劫夺最多。斯坦因曾3次到中国新疆和中亚“考察”,掠夺了敦煌千
佛洞所藏大批梵文、龟兹文、于阗文、回鹘文和栗特文的佛教经典,这些文
献在西方展出后,震动了欧洲的学术界,引起了对佛教考古学、佛教语言学
和文献学的兴趣。他们考察报告和展示的文献,也刺激了英国对大乘佛教的
研究。对于中国佛教文献,西方学者最注意的是古代僧人西行的游记。1884
年,S·比尔出版《大唐西域记》英译本,再版时又增收入《法显传》和惠生
的《使西域记》,1888年,又翻译出版了《慈恩法师传》。英国学者对这些
珍贵材料进行了艰苦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托玛斯·沃特斯在本世纪初发表的
《大唐西域记考证》。19世纪末来中国的传教士约瑟夫·埃德金斯,进一步
考察了中国的宗教状况,1877年著《中国的宗教》,1881年著《中国的佛教》
和《北传佛教中的涅槃》,1885年著《中国佛教介绍》,这些书籍向英语国
家传播了中国佛教的信息。有关中国佛教研究的还有艾特尔1871年著的《佛
教三讲》和《佛教》,S·比尔的《佛教三藏》和1882年出版的《中国的佛
教文献》等。
19世纪末,佛教开始被引入英国社会生活实际,对佛教文学和考古的研
究也推动了佛教信仰的宣传。1880年,英国诗人阿诺尔德爵士所写的8卷本
散文诗集《亚洲之光》;1897年,卡洛斯著《佛陀的福音》,这些书籍用优
美通俗易懂的散文和诗歌描绘了佛陀的生平和思想,深受一些群众的欢迎,
对佛教的宣传起了推动作用。著名的佛教神智学会在伦敦也展开了活动。拉
沃茨基所著《密教》与《沉默的声音》两书,对英国宗教思想有相当影响;
神智学会还用英语出版了其它一些介绍佛教人物和典籍的小册子。据认为,
神智主义在维多利亚朝时期,使英国关于科学与宗教的信条发生了松动,因
为它要求以佛教伦理为准则,把道德观念建立在理性主义的科学基础上,他
们的活动在英国产生了反响。
20世纪初,英国始有佛教徒,第一个比丘是阿兰·贝纳。1890年,阿兰·贝
纳18岁时拜读了《亚洲之光》而皈依佛教,并开始研读佛经。1898年,他
漂洋过海,向斯里兰卡求法,后又去缅甸组织赴英传法使团,1902年,落发
为僧,法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