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足够的护航、警戒舰艇和相应的辅助船只;火箭溅落时,必须及时把记录了飞行试验中的各种数据的数据舱打捞回收。到南太平洋执行这样的大型试验任务:一是航程远,海域新;二是编队大,人员多;三是装备复杂,技术要求高。执行这样的任务,对海军来说有好多方面都是第一次。海上特种混合编队由驱逐舰6艘、综合补给船2艘、远洋打捞救生船2艘、远洋调查船2艘、远洋拖船4艘、国防科委主测船2艘,共由18艘舰船和直升机4架组成,分编成测量船队和护航编队。4月28日和5月1日,18艘舰船分三个波次先后驶向太平洋。5月18日是个难忘的日子,一艘艘护航舰在试验海区布开阵势,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各种雷达天线在不停地转动,兴奋的报告声接连不断:“遥测收到信号!”“雷达发现目标!”“跟踪目标正常!”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横跨南北半球,对准预定的溅落点,从天而降。从发现目标到打捞完毕一共是20分钟。5月19日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新华社关于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成功的消息。5月24日,海上编队跨越赤道返回北半球,分别于6月1日和2日全部安全返回上海港。这次在海上历时35天,往返航行23昼夜,总航程8733海里。6月4日,国防科委和海军在吴淞口海军礼堂联合举行欢迎大会。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亲临吴淞口看望大家。6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庆祝大会。胡耀邦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大会致了贺词。
跟踪测量通信卫星。1984年4月8日,中国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于4月16日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卫星上仪器设备工作良好,通信、广播和电视传输等试验均工作正常。为了完成通信卫星的发射任务,从国内发射场到南太平洋卫星入轨位置的6000多公里的航区,需要在海上建立若干个跟踪测量站。这种站分别建立在3艘装备有各种精密仪器的远洋测量船上,负责海上飞行阶段的弹道测量和遥测任务。发射及测量时间的统一精度,是以毫秒、微秒计算的。海军南海舰队J506船执行跟踪测量任务。J506船是中国自行制造的一艘万吨级远洋救生船。接受任务后临时编入国防科工委所属遥测船大队,临时改舷号为“远望3”号。这次接受新任务后接连两次到太平洋测量点作调查试验。两次远航太平洋,前后80多天,弄清了海区情况,进行了遥测、通信的联调,一切良好,这才进入了发射通信卫星前的直接准备。1984年3月26日,接到发射指挥部命令,J506船第三次向太平洋进发,3月29日凌晨2时顺利到达待机点。4月8日14时,进入发射前的5小时准备。由于船上各个岗位配合默契,J506船正点准确进位。卫星发射指挥部要求J506船所在的测量点测出目标飞越本船上空5分钟的有关数据。结果从发现目标到目标消逝,跟踪的时间超过了要求时间的一倍多,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国防科工委和海军党委给J506船记集体二等功,南海舰队授予该船“三下大洋见精神”的奖旗。
为南极考察运输器材,参加建站。1984年11月20日至1985年4月10日,中国首次组织船队去南极洲上,在千古冰封的南极洲上,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派出海军到达南极。南极洲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土著居民和树林生长的大陆。它沉睡在地球的最南端,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和海洋生物资源,对世界各大洋的环境也具有重大影响。200多年间,各国航海家和科学工作者不断前去探索它的奥秘,其中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至1984年底,已有18个国家先后在南极建站。1981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逐步开展考察南极的各项筹备工作。1984年7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综合考察。南极考察编队由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组成。参加执行这次远航任务的海军官兵共308人。J121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远洋打捞救生船,1982年服役。船长156米,宽20。6米,满载排水量1。2万吨,续航力1。8万海里,抗风力12级。海军的任务是运输物资器材,参加建站,担负海上援救、航海实习等,并顺访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智利的彭塔阿雷纳斯港。1984年11月20日上午,在上海高桥码头为考察编队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22日6时30分,考察编队踏上征途,开辟中国通往南极的航线。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险的航程,往返2。29余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周以上。出航前,J121船按照指挥组精心选择的航线,查阅了沿途有关气象资料,详细地测算了各种情况下的船体稳性和抗风力,并绘制了动静稳度曲线,对船上的货物,如汽车、铲车、吊车、空压机、推土机、油罐、发动机等体积庞大的笨重物资都列有重量、重心位置的部署图。编队经日本奄美大列岛的宝岛水道,跨太平洋,入大西洋向南极洲挺进,跨越纬差94度、经差182度,闯过两个台风生成区、数个岛礁区和“咆哮的西风带”,战胜了进入西风带后遭到的大涌浪,特别是正确处置和排除了航渡中发生的右主机第一冷却水套管支架断裂、套管脱落的机械故障,顺利地通过了被人们称为“航海家的坟墓”的德雷克海峡,于1984年12月26日凌晨驶进了南极乔治岛民防湾,胜利地完成了航渡任务。在突击建站的战斗中,海军官兵和考察队员一起泡在齐胸的冰水里,用5天时间就建好了原计划8天建成的简易装卸码头。1985年1月20日,海军突击队70多名队员和部队考察队员组成施工队,在统一指挥下,突击主体工程,每天坚持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海军突击队员们发挥了各自的专长,担任了设计员、绘图员、雕刻工、电焊工、木工、铁工,还有搞爆破的“工兵”。从破土开工到装修完毕,主体工程25天建成,整个长城站45天竣工。考察队队员夸奖说:“海军技术力量雄厚,什么人才都有,培养的确实是军队、地方两人才!”海军官兵在随考察编队往返南极途中,先后于1984年12月19日至23日和1985年3月6日至10日顺访了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和智利的彭塔阿雷纳斯港,受到了当地人民和驻军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进一步密切了中阿、中智两国人民和军队之间的友谊。考察编队于1985年2年10日16时离开智利,穿过西风带重渡太平洋,4月10日上午安全返回上海港。5月6日下午,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召开了首次南极考察庆功授奖大会。中共海军委员会1985年4月18日做出决定,号召全海军指战员向参加南极考察的海军官兵学习。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海军给J121船、179机组各记集体一等功,海军给潜水长刘宝珠、机电长徐兆富、飞行副大队长于志刚各记个人一等功。
首次编队访问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中国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由于国际交往的增多和外交活动的需要,派遣海军出国访问提上了议事日程。人民海军组织友好访问编队首次专程出访的国家是南亚的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往返时间为1985年11月16日至1986年1月19日。这次出访,在人民海军历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友好访问编队由132号导弹驱逐舰和X615号综合补给船组成,由东海军舰队司令员聂奎聚率领。1985年11月23日从湛江启航,29日下午4时进入印度洋。这是人民海军首航印度洋,按照海军的习惯,举行了纪念仪式,并进行了庄严的海上阅兵。编队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巴基斯坦的卡拉奇。12月13日晨,中国海军编队告别卡拉奇港,驶向下一个目的地———斯里兰卡的科伦坡。12月26日起,中国海军编队用4天时间访问了孟加拉国吉大港。12月30日,中国海军编队圆满结束了友好访问,满载着南亚三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启程返航,于1986年1月19日抵达上海,官兵们畅谈这次出国访问的观感,都觉得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受访国人民和华侨通过中国海军看社会主义中国,这一点使中国海军编队指战员感触很深。这次出访的舰船都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三国人民通过中国编队舰船这个“窗口”看到了中国36年来各项建设取得的发展和成就。巴基斯坦海军卡拉奇基地司令乔杜里对聂奎聚司令员说:“将军阁下,你很荣幸。你有一个很好的国家,很好的人民。中国海军是一支文明的军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外交事务的扩大和人民海军建设的发展,人民海军与外国海军的交往日益增多。外国海军领导人和舰船来中国访问的日益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频繁出访,航行越远,规模越大,到目前,中国海军已十几次派出舰艇20多艘,访问了亚洲、美洲、大洋洲的20几个国家。中国海军领导人率领代表团出国访问也比以往明显增加。通过这些友好往来,不仅扩大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影响,也增进了中国海军对外国海军的了解,促进了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对部队远航能力和军政素质的提高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南沙建站。海军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决定,于1988年2月到8月在南沙群岛永礁建起了一座海洋观测站。这个站是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建立的。永礁海洋观测站的建成,将使中国对全球海平面测量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今后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永礁距海南岛榆林港560海里,礁盘成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6公里,宽约7。5公里。1988年2月3日,南海舰队在湛江港隆重举行誓师大会,海军政治委员李耀文、海军副司令员李景及有关单位的领导到会送行。2月1日至7日,东海舰队派出的929号登陆舰,南海舰队833号船,南浚613号、609号船,南驳42号、45号船和登陆艇8535号,以及交通部上海救捞局的浮吊船大力号、半潜驳船重任1号等共11艘舰船,满载着施工人员和建站器材,陆续抵达水暑礁。海军派出作战舰艇和大型辅助船,对大观礁、华阳礁、东礁、南礁、赤瓜礁、琼礁、奈罗礁、诸碧礁等11个岛礁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派出飞机,加强了对南沙海区的巡逻。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1988年8月2日,中国在南沙建立的第一个永暑礁海洋观测站胜利竣工。一座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耸立在南海前哨,五星红旗在楼顶高高飘扬。站内装备了一套先进的仪器,能自动观测记录水位、波浪、水温、盐度、风向、风速、气压、气温等各种水文气象参数,还能将各种气象数据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贮存、打印,并及时通过卫星发往国内外气象组织,为各国来往船只提供可靠的航海保证。海军在建站的同时,还在诸碧礁、赤瓜礁、华阳礁、南薰礁和东门礁等五个岛礁上,建成了能抗12级风力的半永久性的高脚屋,并派人驻守。国务院、中央军委8月3日给海军发来嘉奖电,表彰建站人员,勉励大家为保卫南沙、建设南沙做出更大的贡献。海军司令员张连忠、政治委员李耀文8月18日签署通令,号召海军向参加南沙建站的全体人员学习。
南海赤瓜礁自卫反击战。在建站过程中,越南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严正声明,不仅不肯从已强占的十多个岛礁撤走,而且多次派出舰船频繁活动,企图继续扩大其侵略范围。1988年1月31日,越南海军661号运输船、712号武装渔船装载着建筑材料和40多人由西礁起航直奔永暑礁而来,被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赶走。2月18日中国勘察人员刚登上永暑礁东南的华阳礁,越南海军851号扫雷舰和614号、605号运输船和505号登陆舰突然窜到赤瓜礁海域进行挑衅活动。他们派出43名武装人员强行登上赤瓜礁。礁上中国考察人员立即向其喊话,声明这是中国领土,劝其立即离开。越南武装人员不仅不撤离赤瓜礁,反而首先向中国人员开枪,打伤中方考察人员杨志亮。与此同时,越南海军604号运输船上多挺轻机枪也一起向礁上和舰船上的中国人员射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海军舰船被迫进行了自卫还击,击沉了越604号运输船,重创其605号运输船和505号登陆舰,俘敌9人,沉重地打击了越南海军的嚣张气焰。此次战斗,受到了中央军委邓小平主席的通令嘉奖。这次南沙建站的斗争再次表明,中国人民海军捍卫国家领海主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神圣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