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欣赏道林的美和享乐,借亨利勋爵之口道出自己对世情怪异又不乏才智的颓废见解,推崇画家“艺术至上”的创作精神,但又引入道德良心的力量。而独幕剧《莎乐美》,写犹太公主莎乐美诱使希律王杀死施洗者约翰,为了换得在约翰生前不能实现的一吻,表现她极端的情欲和病态心理,形式上追求奇特与华丽,装饰美和音乐感,是他创作中病态倾向最为突出的。
王尔德虽标榜“为艺术而艺术”,但作品终不也不能完全脱离生活。在他的 《快乐王子》、《少年国王》等优秀童话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对同情、善良、仁爱的赞颂。他的著名喜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1892)、《无足轻重的女人》(1893)、《理想的丈夫》(1895)、《认真的重要》 (1895),描写上流社会闲散优雅生活中隐藏的道德危机,情节跌宕有致,对话妙趣横生,风格轻松、幽默、机智。
唯美主义者还包括围绕在杂志《黄皮书》和《萨佛埃》周围的一些年轻作家:奥肖内西(1844—1881)、多布森(1840—1921)、道森(1867—1900)、西蒙兹(1865—1945)等。到80年代末,唯美主义走向衰落,但对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仍产生了影响。唯美主义文学运动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物质主义和市侩风气的反动,扩大了文学表现的范围,开拓了新的表现方法,在宣扬颓废情绪和形式至上的同时,也对提高艺术美的地位起了积极作用。“新浪漫主义”是19后期抗议丑陋现实的另一股文学潮流,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1850—1894)为代表作家。他不满现实,创造传奇故事和浪漫人物,在想象中寻求乐趣。他认为:“一个人同意把它作为目的而生活下去的那真实的生命,完全存在于幻想的领域里”,艺术应避免庸俗肤浅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在有益的想象中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他以生动笔触和色彩描写读者们未经历过的或有趣迷人的异域风光,达到浪漫主义者柯勒律治所说的使读者“自动摒弃其不信任感”的效果,丰富读者的精神生活。他自幼多病,一生不停地旅行,寻找气候对健康合宜的居住地。但他的创作充满进取乐观的情绪,表现出鲜明的是非感和善恶感,给予读者生活的信心和乐趣,他的浪漫主义小说受到读者热烈的欢迎。 《金银岛》(1883)是斯蒂文森的成名作,描写少年吉姆无意中得到海盗藏宝图,便与一行人去荒岛寻宝的冒险经历,情节曲折,想象丰富,人物富有个性,充分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化身博士》(1886)描写一个怪异的科幻性故事,杰基尔博士具有双重性格,他以药物创造另一个名叫海德先生的化身,把身上的恶念分给他,但后来海德失去控制,杰基尔博士自杀。小说探讨了人性美恶的问题,具有紧张的戏剧效果神秘气氛,曲折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危机。他不仅擅长安排情节,也能传神地绘景,各种自然风光同小说情节有机融合。斯蒂文森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其他小说家,他创作的目的不在教育而在娱乐,但他是人类美好品质的热情的讴歌者。
第六章二十世纪文学
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一、社会变动与信仰危机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标志着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结束,即资本主义一个相对兴盛稳定时期的结束。1899—1902年在南非殖民地的布尔战争昭示着英国特权和繁荣的急剧衰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农业危机在20世纪早期加剧了,工业在与美、德国的竞争中也失去了优势。1911—1914年英国发生了3次大规模工人罢工。国际上各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市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于1914年爆发。战争给劫后余生的人们留下深重的精神创伤。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上层社会在精神、信仰方面对现有秩序的稳定感和自信心动摇了,再也没有恢复。伯纳·肖的《巴巴拉上校》里人物表述了共有的感觉:“我站在我以为万世不变的磬石上,然而它却一声不响地在我脚下摇晃崩溃了”。一代思想家、作家对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价值观点、信仰发动了猛烈的批评。
20世纪初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失业,特别是一次大战的大屠杀、大毁灭,怀疑和幻灭的情绪弥漫于战后知识分子中,他们纷纷在思想上寻找出路,有的趋向保守,有的主张采取温和渐进的改良方法(如费边社),有的转向宗教,有的转向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各色社会哲学思潮非常活跃,从 19世纪中叶开始的达尔文思想传播深广,宗教权威已经动摇。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把潜意识看作是支配个人活动的基本动力,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冲击很大,给许多作家特别是20年代的意识流小说家以直接影响。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想与文学有异常密切的联系。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在价值观念和思想信仰上经受过 20世纪初如此激烈的震荡。“从1901年到1925年指导英国文学的心理状态、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与统治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态度、理想和价值几乎是背道而弛的”。20世纪文学的特有的现象——现代主义兴起了。现代主义文艺流行于现代欧美文坛,包括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和艺术主张各不相同的各种文艺思潮和文学流派,在认识和表现生活的方式上与传统文学有鲜明的区别,被称为反传统的文学”。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两者交替统治,分别在不同阶段成为英国文学的主要倾向,这种情况构成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流派演变的独特现象,两种倾向在各自发展的同时又相互影响、渗透,使英国文学纷繁复杂,又精彩迭出。
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文学,处于从传统到变革的转变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仍在延续,伯纳·肖的现实主义戏剧振兴了英国剧坛。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和贝内特,号称本世纪初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三杰。毛姆的小说则比贝内特更接近法国自然主义传统。现代主义最初反映在十19世纪末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和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作品里。亨利·詹姆斯和康拉德、福斯特将小说艺术推向对心理和动机的细致分析,现代主义迅速地兴起。
二、戏剧的振兴
1、喜剧批判大师——伯纳·肖
英国戏剧文学从18世纪后半叶以来一直处于低潮。维多利亚时代是文学盛世,但戏剧成就并不大。19世纪80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在英国发生影响,促使严肃的戏剧文学的兴起。伯纳·肖在剧坛崭露头角,改变了过去100年英国戏剧不振的局面。
乔治·伯拉·肖 (1856—1950)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他的父亲是法院公务员,酗酒潦倒,母亲到伦敦教授音乐为生。肖15岁辍学,在都柏林一家地产公司当小职员。20岁那年,他去伦敦投奔母亲并开始写作,他写作小说、音乐评论和剧评。1885年,他开始戏剧创作,到1949年共完成剧本51部。
肖宣传自己是社会主义者,他是英国改良主义组织“费边社”的重要成员。罗马大将费必阿斯以缓进策略抵抗汉尼拔获胜,“费边社”以此为楷模,主张用点滴改良的“渐进”办法来实现社会主义。肖为“费边社”撰写了《宣言》,改良主义思想渗透在他的作品里。他也受到当时欧洲流行的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世界观十分复杂。
肖深受易卜生的影响,他在《易卜生主义精华》(1891)里推崇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阐述自己的戏剧思想,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认为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指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进步的庙堂”。主张戏剧摆脱无聊的内容,依靠理想的冲突和意见的辩论来展开。
《鳏夫的房屋》(1892)是肖的第一部剧本,鳏夫指靠出租贫民窟房屋发财的房产主萨托里阿斯,他的女儿和青年医生屈兰奇订婚。屈兰奇认为未来岳父的钱财来源不体面,表示义愤,想解除婚约,但事实证明医生本人的收入也并不比萨托里阿斯清白,屈兰奇不但没取消婚约,还成了岳父的合伙人。作家写道:“体面的中产阶级和贵族青年子弟,正如粪上苍蝇一样,靠剥削住在贫民窟的穷人而自肥”。《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也旨在揭露“体面的”资产者不体面的财产来源。有才能的女学生薇薇无意中发现她母亲华伦夫人供养她受高等教育的钱竟来自于开办妓院的收入,薇薇虽然谅解了母亲在生活重压下的经历,但她脱离家庭,试图独立地谋生。华伦夫人的合伙人、富有的克劳夫茨爵士嘲笑薇薇的清高:“如果你想要根据道德原则去挑选朋友,你最好离开这个国家,除非你想跟整个体面杜会断绝关系。”两个剧本都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追求财富背面的道德沦丧,这出剧由于它的批判性曾遭到禁演。《鳏夫的房屋》和《华伦夫人的职业》都收入肖出版的第一部戏剧选《不愉快的戏剧集》。他的第二部戏剧集《愉快的戏剧集》里则收入了有趣、发笑的“愉快”的戏。《武器和士兵》(1894)将“军官兼绅士”与讲求实际的两类兵士作比,抹去了理想英雄的虚假光环,也讽刺了浪漫爱的虚幻可笑。
在19世纪最后几年,肖又写了《给清教徒的三剧本集》,其中的历史剧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1898)改变了莎士比亚和德莱顿都写过的爱情主题,用凯撒代替了安东尼,这个智慧的政治家并不为埃及女王的美色所动,肖把凯撒这样有才干领袖视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在作于1903年的《人与超人》一剧中,肖借一个女子追求男子的喜剧故事,提出“生命力论”、认为自然界是在“生命力”影响下发展,“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女人身上。他以“生命力”理论补充“点滴改良”的理论。
《英国佬的另一个岛》(1904)和《巴巴拉少校》(1905)是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0年里的代表剧本。“另一个岛”指的是爱尔兰,几百年来,爱尔兰人为摆脱英格兰人而斗争,爱尔兰独立是当时英国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也是这个政治剧的中心问题。自由党英国人博饶本在爱尔兰充分施展手段,竟然在当地的议会选举中获胜,肖在剧中揭露了英国人的侵略行为。《巴巴拉少校》里,大军火商安德谢夫的女儿巴巴拉参加了慈善团体救世军,担任少校职位。她努力从事宗教事业,试图拯救穷人灵魂。但救世军却又是靠像安德谢夫那样没有道德标准的资本家兴办的。面对宗教与经济的冲突,巴巴拉从幻灭到妥协。剧中肖犀利的批判与改良主义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皮格马利翁》(1913)是肖上演极为成功的剧本。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雕刻了少女雕像并爱上了她,女神赋予少女生命,国王与她结婚。剧中语言学教授希金斯教导满口土腔的卖花女伊莱莎说标准英语,使她俨然成为贵妇人,轰动上流社会交际场合。但伊莱莎并没有嫁给希金斯,她成为贵妇人后,感到自己成为无用和没有生命力的人。
《伤心之家》(1913)动笔于一次大战前,于战后完成,反映了作者的精神危机。全剧3幕戏都发生在船长肖特非家里,在肖特非家中聚集着一群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他们失去信念,相互欺骗。老船长女儿的朋友爱丽,从赫克托身上寻找爱情,在资产者曼根身上追求金钱,向老船长汲取智慧,但都遭到失望。剧本结尾时敌机的轰炸炸死了曼根和进来偷珠宝的贼,对生活已无兴趣的人们反倒苟活下来。剧本副题为《俄国风格英国主题的狂想曲》有意识地摹仿俄国作家契珂夫的《樱桃园》的风格,具有丰富的潜台词。
《圣女贞德》(1923)是肖创作中唯一的悲剧,也是他后期创作中《伤心之家》以外另一部著名剧作。贞德是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出现的法国爱国女青年,领导农民击退英军对奥尔良的围攻,但被勃艮第人出卖给英军占领军后,被教会诬为女巫处死,肖着重表现了贞德的人民领袖地位。
1926年,70岁的肖获得192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经济危机席卷欧美的时期,他又以迫切的社会政治问题为题材,创作了《苹果车》,嘲笑资产阶级议会制,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危机。“打翻苹果车”英文中指打乱了如意算盘,剧中则比喻内阁计划的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