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亮和六便士》(1919)也是一部著名小说,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庚为原型创作,再次提出人的自我问题。一个英国画家抛弃西方文明到南太平洋中的塔布提岛,一土著人同过纯朴原始的生活,创造出不少名画,表达了当时逃避社会,寻求内在自由的思想倾向。《寻欢作乐》(1930)写了以哈代和休·华尔浦尔为原型的两个作家,对当时英国文坛虚伪、狡诈、追求时尚的风气作了辛辣讽刺。老作家前妻、酒吧女郎露西本质纯真,心地善良又不自检束,是毛姆笔下最为丰满女性形象。《刀锋》(1944)是毛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通过美国青年拉里寻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反映二次大战期间和以后西方人在东方宗教中寻找精神归宿的现象。

  毛姆作为名作家的声誉主要建立在他上述的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优秀短篇小说之上。他的150多篇短篇小说,根据他国内生活、漫游海外和参加谍报活动等经历写成,涉及间谍、英国人在国内和海外的各种生活。他对小说领域里的各种试验与变革的新手法不感兴趣,文风上深受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影响,故事性强,采用客观、富有戏剧性又简洁畅达的叙述方式,攫住读者的好奇心与兴趣,又注意对社会时尚的讽谕和对人物性格的揭示。《雨》、《红毛》、《上校夫人》、《舞男与舞女》等都是他的短篇佳作。

  五、现代主义小说的兴起

  1、开启现代主义序幕: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1843—1916)生于美国,仰慕欧洲的古老文明,对美国社会的物质主义和缺少文化传统感到遗憾。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漫游欧洲,1876年定居伦敦,1915年加入了英国国藉。他是个多产作家,作品总数不下于100余卷,以小说为主。

  詹姆斯创作的第一阶段(186—1886)致力于“国际题材”,表现美国与欧洲不同的素质、文化的对比和冲突。《黛西·密勒》(1878)中美国姑娘黛西天真纯洁,不拘礼节,遭到欧洲礼教社会舆论的指责。《贵妇人的画像》(1881)在更广泛规模和更深刻程度上表现年轻的美国的无知和单纯受到古老欧洲的世故与诡诈的侵蚀。伊莎贝拉来到英国,她的患治之症的表兄爱上了她,说服父亲让她继承巨款,以便于她自由地去追求新生活。伊莎贝拉有两个热烈的追求者:英国贵族和美国富商,但她被旅居意大利的美国人奥士蒙德的“教养”所吸引,婚后才发现陷入了自私冷酷的猎财者的圈套,“发现自己被辗碎在世俗的机器里”。作品里细致的心理分析和“意识中心”的叙述角度,为他以后创作题材和技巧确立了方向。在第二阶段 (188—1901)詹姆斯写了思想保守、怀有贵族偏见的《卡萨西玛公主》(1886)和《波士顿人》 (1886)。他一度转而从事戏剧创作,虽不成功,但对他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他在小说中试验用戏剧的技巧,制造神秘紧张气氛,《梅瑟所了解的》 (1897)含意蕴藉,以小女孩梅瑟的眼睛去看罪恶的成人世界。《螺丝在拧紧》(1898)写一个现代的鬼故事,幽居乡间的女教师常见一双男女鬼魂出没,神秘莫测。1901年开始的第3阶段,詹姆斯又回到了他的“国际小说”,创作3部长篇小说《鸽翼》(1902)、《专使》(1903)和《金碗》(1904)。《鸽翼》中年轻的女百万富翁密莉也像伊莎贝拉一样落入了欧洲人的圈套,但她临终前的慷慨与宽厚赢得了她爱过的青年的真正的爱,使他感受到鸽翼的庇护和温暖。《专使》讲述美国人斯特莱塞奉命出使巴黎,帮富有的孀妇纽森夫人劝回滞留不归的儿子查得,这桩使命也将决定他自己与纽森夫人的婚姻。他发现查得在欧洲情妇的影响下已变得斯文儒雅,而他自己对欧洲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好感,便放弃使命返美。《金碗》中美国富翁亚当和女儿梅吉心地纯洁、品德高尚,他们在欧洲寻到各自的伴侣,却发现岳母与女婿之间早有纠葛,关系暧味,他们宽厚的理智地解决了矛盾。作者赞扬美国人的单纯、忠诚和慷慨等美德,又赞赏欧洲悠久的文化传统,并在两种文化冲突中引进了仁爱的调和因素。詹姆斯发展了一套明确的小说理论,后人将它们编纂为《小说的艺术》(1934)等专集。他在小说技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在传统小说“全知叙述”和自传体叙述之外,又创造“意识中心”的叙述方式,从一个角色的“角度”叙述故事、铺展情节,如《贵妇人画像》便是把伊莎贝拉置于各种观点的汇合点。更重要的是,他把小说从外部情节转向精神世界,成为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他并不专注于人物的潜意识,而是力求尽可能细致地表现出感受和情绪,为反映细腻复杂的心理,他在后期作品中采用长而复杂的句式,大量加上修饰语和插入句,精雕细刻却失之于过度矫饰。

  2、走入“黑暗的中心”:康拉德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原是波兰人,父亲是波兰反对沙俄统治的爱国者。他父亲早丧,由舅父抚养,17岁到法国马赛学习航海,后在英国商船队担任水手、船长,在海上生活了20年,到过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地,于1884年加入英国藉。他20岁时才开始学习英语,后来用英语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竟成为本世纪初最杰出英国小说家之一。

  以航海为题材的小说是康拉德小说引入注目的一类,但他并不单纯写航海冒险故事,而是注意描写事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水仙号上的黑家伙》(1898),写“水仙号”商船上新来的强壮的黑人水手启航后便病倒在床,人们并不知道他是真病还是偷懒,有人无奈地侍侯他,有人却鄙视他。船遇上飓风,船员们面临自然力量的威胁,又遇到道德上的考验,作者显示友谊和同情对人类的重要。狂风恶浪的危急时刻,人们的强弱点、优劣面得到充分展示。康拉德的航海小说具有相当的心理深度。

  康拉德的又一类小说是通过来自文明世界的白人在原始丛莽中的生活,探索人的灵魂。《吉姆爷》(1900)讲述大副吉姆在船难时弃船逃跑,引为终生耻辱,在东方小岛上寻到灵魂的安宁,他帮助土著居民击败敌人,获得“吉姆爷”的尊称。白人海盗的背信弃义使他失信于土人头领,他请死以赎罪孽。小说探讨了懦弱与勇敢、痛苦和赎罪、失败与精神复活等问题。作者自称是要表达“对失去尊严的痛切感。”《黑暗的中心》(1902)也具有多层含义。“中心”指形状象心脏的非洲大陆,也指人的精神世界。船长马洛率船沿刚果河进入非洲,一路听说白人库尔兹在丝林深处受到土著人的顶礼膜拜。待马洛历经艰验见到他,库尔兹早已在追求权财的欲望驱使下堕落成贪婪与凶残的殖民主义者,内心成为罪恶和黑暗的深渊。航行进入了黑非洲的腹地,也探索了人内心的黑暗世界。

  《诺斯特罗摩》(1904)、《特务》(1907)和《在西方的眼睛下》(1911)等小说涉及政治与社会问题。诺斯特罗摩原是意大利海员,在南美哥斯达吉亚那当码头领班,勇敢正直,被拥戴为“我们的人”(意大利语为“诺斯特罗摩”)。在城市面临叛乱之际,他受银矿主之托将一船银锭偷运出港,藏在海中孤岛上,以后攫为己有,但心灵备受折磨。银子是全书的主要象征。

  《特务》描写了发生在伦敦的受外国政府指使的无政府主义破坏活动。《在西方的眼睛下》写厌恶革命的俄国学生拉祖莫夫出卖了革命者遭到惩罚的事故,表露作者从小形成的对沙俄的仇恨。

  康拉德曾说:“所有伟大的文学创作都是含有象征意义的,唯其如此,它们才取得了复杂性、感染力和美感。”他采用了印象主义的创作方法,素材不是通过直接分析,而是通过它在瞬间给人留下的印象表现出来,在不同时刻洞察真理的不同侧面,表达出各种象征意义。在小说结构上,康拉德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在多次穿插往复中将零碎、孤立的印象交织成完整图画,叙述角度也变化不定,剖析各种影响、动机、情绪、感受。他的小说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关注、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及技巧上的创新,表明英国小说向现代主义发展。

  3、在“联接”中寻希望:福斯特

  爱·摩·福斯特 (1879——1970)与詹姆斯、康拉德一样,是小说从传统到变革时期的作家,作品继续了英国风俗小说的传统,也汲取了象征主义手法。他前半生以小说家闻名,后半生则在散文、文学评论方面有重要建树。福斯特少年入肯特郡坦布里奇学校,对“公学”令人窒息的气氛非常反感,后来他进入剑桥大学,热爱这里自由主义怀疑论的文化气氛。大学毕业后他游历希腊和意大利,地中海地区国家的风土人情感染了他,他感到英国缺少这种创造性和自由气氛。回国后他开始创作,他连续写了4部小说,都写到人的行为里自然与文化的联系,把自然看作人的创造性冲动和最深刻的真实的来源。第一本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表现了文雅又沉闷的英国人与粗犷又生气勃勃的意大利人的对比,是讽刺社会习俗的悲喜剧。索斯顿城信奉英国中产阶级道德观念的菲力普姐弟及卡罗琳小姐远征意大利,去“不文明”的意大利夺回有英国血统的婴儿。卡罗琳爱上了自然热情的意大利人基诺,菲力普则决心与虚伪做作、压抑人性的“索斯顿”文化决裂。

  《最漫长的旅行》(1907)书名取自雪莱《灵魂上的灵魂》一诗,指不自由的结合是“最令人厌倦、最漫长的一次旅行”,带有自传成分。故事写主人公基里婚姻的事业挫折的经历,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小说不太成功。《一间可以看到风景的房间》(1908)描写英国姑娘露西游历意大利前后的经历,表现真实、自然的感情和虚伪、陈腐的观念间的冲突。作者的第四部小说《霍华兹别墅》 (1910)牢固地建立起他的文学声誉。中产阶级上层精明实干、但缺乏想象力和同情心的威尔科克斯家、追求精神生活、富有同情心的希莱格尔姐妹及中产阶级底层穷愁潦倒的小职员伦纳德夫妇,都聚集在威家的霍华兹别墅,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明确提出了“联接起来”的主题,提出精神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应当“联接”起来,这样作为英国社会缩影的霍华兹别墅才能得救。小说中人、物、背景都具有象征和讽谕的含义。

  1912和1922年,福斯特两次游历印度。《印度之行》(1924)是作者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小说,把“联接起来”的思想扩展到不同民族、文化。印度殖民官的母亲穆尔夫人和未婚妻奎斯提德小姐到印度来探亲。在一次游览山洞时,奎斯提德在幽暗闷热、回音绕耳的洞里神思恍惚,感觉有人侮辱了她,陪同游览的印度人阿齐兹蒙受了不白之冤。围绕这一事件,英国人与印度人之间矛盾激化。阿齐兹虽被无罪开释,两个国家与民族间的隔阂加深了。对作者来说,这种民族冲突主要不是来自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对立,而是充满偏见、缺乏同情的“精神发育不良”与善良真诚之间的矛盾,他关心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是作者最富有象征意义的作品,岩洞事件标志着由清真寺开始的英、印谅解友好已失败,结尾描写印度教庆祝爱神诞生的盛典,对未来又透露一线希望。

  福斯特的 《小说面面观》(1927)是关于小说艺术的经典性论著,有关小说人物部分尤为著名,只具备一种气质的“平面人物”和立体的“浑圆人物”,成为后来评论家常引的术语。

  第二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一、文学的多元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多,战火从西欧蔓延到亚非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战后的英国虽然是胜利国,但是在战争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民财富,国力愈益下降。1920年下半年起,英国经济衰退,失业工人激增。爱尔兰成立“自由邦”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相继获得自治权,都动摇了大英帝国的基础。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的物质损失,几乎相当于又一次世界大战。

  人们对社会危机日益悲观,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怀疑日深,资产阶级现代哲学思想日益渗透到各个文化领域,作家认识到社会生活的荒诞、物质环境的异化、人的自我存在的危机,反映危机的现代主义文学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主要的文学流派。后期象征主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