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戏剧手法,全剧主要是主人公独白,略加上其他角色的话。《演唱者》(1957)中的音乐厅演唱者阿基莱斯也是生活道路上的失败者,在时代的重压下苦苦挣扎,父子两代喜剧演员的命运成了摇摇欲坠的帝国的象征,他的历史剧《路德》(1961)享有盛誉。奥斯本60和70年代创作的剧作都不如他作为“愤怒的青年”戏剧代表时的创作受到热烈欢迎。

  阿诺德·威斯克 (1932)也是“愤怒的青年”的代表性剧作家,对50年代戏剧更新作出了贡献。他常以伦敦东头的犹太家庭为题材,表现个人与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 《大麦鸡汤》(1958)从犹太人观点向分崩离析的英国社会提出抗议。战前,穷苦的犹太工人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对法西斯主义的仇恨而团结在一起。战后,年轻一代发生了变化,比他们的长辈更个人化,到60年代,已长大成人的青年们有的致富,只顾自己;有的仍然受穷,失去了社会主义信仰。只有30年代的老共产主义者还坚守信念,但他们已老弱,徒劳地劝说儿辈去关心整个社会。这部剧作与《根》(1959)、《我在谈论耶路撒冷》(1960)构成了《鸡汤》三部曲,1960年上演时给观念深刻印象。作者把戏剧看作使人们逐步觉悟的手段,把工人阶级从怠惰漠然的状态中唤醒过来,引向社会主义,从目前的困境中解救。威斯克非常熟悉社会俗语和地方方言,戏剧对话采用通俗语言,后来的剧作在现实主义手法上又加上了寓言色彩。

  2、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是战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于50年代初出现于法国。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等剧作家从存在主义观点出发,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借助各种舞台手段,揭示人生的荒诞性、人类存在的虚无性,以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反映荒诞的世界和人生。合乎逻辑的传统戏剧结构被杂乱无章,几乎无情节的表现方法所取代;具体的时间、地点不复存在;稀奇古怪的舞台形象、机械可笑的动作、灯光和音响的特殊运用,文不对题、毫无意义的语言,共同体现人生现实的不合理性。荒诞派戏剧的影响从50年代后期起传遍西方。

  塞缪尔·贝克特 (1906—)是法国籍的爱尔兰人,用法语写作,又把自己的大多数作品译成英语。他学生时代游历巴黎时,曾担任现代派作家乔伊斯的秘书,深受他的创作的影响,1936年后定居巴黎。他从20年代末开始写作,最初写诗歌、小说和评论文章。他的现代主义诗作《婊子镜》(1930)比艾略特的《荒原》还要晦涩难懂。在1946—1950年之间他写了三部曲小说

  《马洛依》、《马隆纳之死》和《无名的人》。他的代表作是剧本《等候戈多》(1952),这也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戏没有什么情节,两个主人公在一条村路上自称等待戈多。第二天枯树长出了新叶,两人还在苦苦地等待。他们胡言乱语,行为荒廖可笑,等待戈多是唯一的生活内容和精神支柱,可是就连虚无飘渺的希望都“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代,没有剧情的发展,没有戏剧冲突,出现的是乡间荒野枯树和似乎失去正常思维、语言能力的人物,正是在这混乱、荒诞中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境地”。在《最后的一局》(1957)、《啊,美好的日子》(1961)等剧作里,人物不是轮椅中的瘫痪者,垃圾桶里的残废人,便是浑浑噩噩的混世者,他们身残志缺,精神空虚,没有希望,在啰嗦的废话、无聊的举动中苦捱时光。

  哈罗尔德·品特(1930)是英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他生于伦敦东部哈克尼一个犹太穷裁缝家庭,在二次大战阴云下度过青少年时期。1948年他在美国皇家戏剧学院学习,演过戏,1957年写出他的第一个剧本《一间屋子》。在法国荒诞派的影响下,他进行新的戏剧实验,创作了《生日晚会》(1958)、《升降机》(1960)、《看管人》(1960)等著名剧本。他深受贝克特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等人的影响,表现荒诞派戏剧共有的主题:外界荒诞不可捉摸;人与人之间互相隔绝;人失去了自我,成为“非人”等。他剧中的人物常受到某种来自外界的威胁,他们处在恐怖中,相互间又无法交流和沟通。他常以一间屋子作为展开剧情的场所,“屋子外面是一个向他们压下来的可怕的世界”(品特语),评论家把他的作品称为“威胁的喜剧”。

  《一间屋子》里上了年纪的赫德夫妇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房子破旧不堪,里面只有一点亮光,老夫妇在屋里才有一点安全感。一对的年轻夫妇和失明的老黑人先后来租房,接着赫德太太也莫明其妙地瞎了眼。 《生日晚会》描写钢琴家斯坦利在演出失败后避居在一个海滨公寓,不与外界来往,也不为女房东和一个姑娘的纠缠所动。两位来客扰乱了他的安宁,在他的生日晚会上,来客对他大兴问师之罪,斯坦利惶恐不安,精神失常,被送进医院,成了任人摆布的木偶。全剧内容无逻辑性、人物行为古怪、对话难以理解,但制造出恶梦般的恐怖气氛。《看管人》里阿斯顿带回了一个老流浪汉戴维斯,但他自己的生活与流浪汉一样漫无目标,他的家只是堆杂物的破旧房子。这个家还遭到戴维斯的觊觎和试图侵占。品特描述的情景是荒诞离奇、神秘恐怖的,但又扎根战前和当时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人物多是失业者、小职员、流浪汉及其它下层人物,他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对话很少,意义含混又能切合他们身份、性格特点。他是英国自己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

  四、五光十色看小说

  l、传统风格小说家

  给战后的小说进行一个分类是十分困难的,现实主义小说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风格有了很大变化,现代主义小说也与20年代鼎盛时期的现代主义小说有所不同,更多的作家作品是吸收、溶合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特色。

  在相当一批作家在战后以传统的文学手法进行创作。伊夫林·沃在战后20年又创作了多种类型的小说,其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战争三部曲 《荣誉之剑》(1965)将他一贯的讽刺技巧和现实主义手法结合起来处理历史、社会和宗教问题。安格斯·威尔逊 (1913—)是当代文学中有影响的讽刺小说家。《盎格鲁—撤克逊态度》(1956),用讽刺笔法写考古方面一场可笑的骗局及一个教授的家庭和学术生活,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剖析了人际关系虚伪的现代社会。乔治·奥韦尔(1903—1950)是位政治倾向强烈的讽刺作家,他的作品在战前与战后文学之间起了桥梁作用。他早期作品以贫穷为题材,有狄更斯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后期小说则较为政治讽刺。《动物乐园》(1945)写了寓言性质的动物故事,《1984年》(1949)则是反面乌托邦小说,都表现对极权主义的谴责,贯穿了反苏和反斯大林的情绪,捍卫自己所信奉的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安东尼·鲍威乐(1905—)早期的讽刺小说以不露声色的冷嘲方式叙述一次大战以后贵族、乡绅、艺术家等人的生活。他的名望主要奠定在他50年代以后陆续出版的长篇系列小说《伴着时光之曲而舞》上。这部小说前后12卷,可分为4个3部曲,通过主人公前后30多年成长及经历,展现从20年代到二次大战以后社会生活全景。作品卷帙浩繁,出场人物200多个,吸取了19世纪英国小说的传统。乔伊斯·卡里 (1888—1957)是二次大战前后较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马嘴》 (1944)等写人物冒险故事,富于幽默,擅长滑稽怪诞人物的描写,与狄更斯有相象处,也汲取了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技巧。查·珀·斯诺 (1905—1980)是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的忠实继承者,他反对使用意识流和隐晦象征等手法,也不赞成文学过于注重弗洛伊德主义和存在主义,认为小说应更紧密地联系人与他的社会环境。他于1940—1970年写了11部既有连续性又可独立成篇的小说,总题为《陌生人和兄弟们》,通过描写20——50年代一些人物的生活来透视社会,他的人物是政府里的政策制定者、大学首脑、官僚机构中的职员及警察,题材是野心勃勃的人在权力欲驱使下的举动和普通人因此得忍受的后果;急于在官职方面往上爬的人们如何处积虑地钻营;依然充满阶级和门第偏见的现代英国社会的伪善。他的小说注重运用传统的叙事方式、充实的人物性格刻画和对社会作无情审察,基本上继承了特罗洛普、萨克雷、乔治·艾略特和高尔斯华绥等人的现实主义传统。

  格雷姆·格林 (1904—)是当代最重要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打破了严肃小说、惊险小说和科学小说等类型界限,混合在一起,把惊险小说变为适于表现当代生活和具有文学价值的形式。他的哲学性小说和轻松性作品——他自称为“消遣作品”——都享有盛誉。

  战前格林写作了《斯坦布尔列车》(1932)、《一支出卖的枪》(1936)等间谍、惊险小说,情节紧张,沉闷的景色捕促住了30年代的基调。他还写了一类“严肃的文学作品”,如《布赖顿硬糖》(1938)、《权力与荣耀》(1940)等。前部小说讲一个十几岁的被追捕的少年的故事,堕落的天主教徒受苦和寻求精神慰藉的主题出现在格林许多作品中。后部小说是以墨西哥为背景的宗教小说,格林小说喜欢异国他乡背景,以更深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问题的核心》(1948)是格林战后重要作品之一,主人公斯科比诚实地面对自己抛弃宗教、背弃妻子的过错而自杀。战后著名小说还有《病毒发尽的病例》 (1961)、《人的因素》(1978)等。格林是天主教徒,特别关注爱、宗教信仰、同情、怜悯和背叛等道德问题,他认为世界上充满罪恶,人类参与了罪恶活动,灵魂永远受谴责。他小说中人物常是一些罪犯、疯子或不信宗教的人,格林赞赏他们寻求灵魂安宁的内心斗争,赞赏使他们免于自满的谦卑行为。格林更是艺术家,他的小说题材广泛驳杂,有不少作品是描写重大国际政治题材的,在严肃的内容外蒙上惊险小说的色彩,善于安排情节、制造紧张的悬念,并采用电影剪辑手法。就小说结构形式而言,他的作品中传统的成分多于革新的因素。

  2、“愤怒的青年”小说家“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是以韦恩的小说《每况愈下》(1954)和艾米斯的小说《幸运儿吉姆》(1954)开其端的。这个流派的主要小说家还有约翰·布莱思和艾伦·西利托。他们在艺术技巧上多采用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叙述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尽管他们在艺术上并没有很大的创新或精湛的成就,但由于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战后英国青年一代的精神危机与生活悲剧,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金斯利·艾米斯 (1922—)是“愤怒派”中影响最大的小说家。他的成名作《幸运儿吉姆》塑造了新型的喜剧性“反英雄”人物形象。大学里的青年讲师吉姆·狄克松在环境熏陶下变得世故,他瞧不起教授威尔奇,但为了名誉和地位还是讨好教授。他没有真才实学,却假冒精通历史。他以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卑鄙的手段和虚伪的礼节,获得了地位,搞到了女人,在他所嘲笑的世界里舒服地生活下去。人们常把艾米斯与伊夫林·沃相比,他们都擅长社会讽刺喜剧,在幽默和闹剧中潜藏愤怒与尖刻的基调。但沃主要是取笑社会上层,艾米斯则写的是较下层的人物,嘲讽自大的外省人和那些伪学究。他把吉姆自我中心的“反英雄”的个性及战后社会虚伪自私的人际关系揭露得淋漓尽致。第二部小说《那种不安感》(1955)中的主人公是想借助裙带关系往上爬的图书馆员,处于实现野心和讲求道德的矛盾愿望中,也是一部批评社会、表示“愤怒”的讽刺小说,艾米斯又创作了《像你这样的姑娘》 (1960)、《一个英国胖子》(1963)、《杰克的事情》(1979)等长篇小说,主要是继承现实主义的讽刺喜剧传统,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发起了“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

  韦恩(1925—)的 《每况愈下》写一个中产阶级子弟查尔斯大学毕业后拒绝接受正常的生活秩序,当杂工、小贩、甚至沦为走私犯的经历,主人公心中充满愤怒的情绪,在生活中寻求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