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韦恩(1925—)的 《每况愈下》写一个中产阶级子弟查尔斯大学毕业后拒绝接受正常的生活秩序,当杂工、小贩、甚至沦为走私犯的经历,主人公心中充满愤怒的情绪,在生活中寻求人生价值。约翰·布雷恩(1922)的《往上爬》中的兰布顿,不择手段地挤入“高贵”的阶层,又感到空虚。爱伦·西利托(1928—)是“愤怒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战后出色的工人小说家。他出身工人家庭,在贫民窟里长大。他的第一部小说《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上》(1958),描写青年工人亚瑟·西顿平日里在工厂拼命干活,星期六晚上酗酒、追女人,星期日早晚钓鱼,然后再去应付下周条件恶劣、繁重的劳作。他不满现实,又不知如何反抗,只是蔑视权威,争吵斗殴。《长跑运动员的孤独》(1959)里的青年代表教养院去参加长跑比赛,故意把冠军输给别人,让教养院的头头脑脑们失望,作为反对的一种手段。西利托记录了工人们的思想和动机,他们拒绝向这个社会承担责任。他既不谴责也不赞美他们,既不感伤也不理想化地描写他们的生活状况,读者却对他们产生同情并对他们否定、愤怒的情绪有所理解。小说中生动的对话传达了工人的语言。西利托笔下的人物有些像“愤怒的青年”,但他们与社会更为对立,叛逆常有更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他把作品中蕴藏的对社会的批判化为小说的一部分,而并不显得在宣传。“愤怒派的”作家们对社会的不满是强烈的、弥散性的,又是模糊的,他们找不到更有价值目标的新文化。有评论嘲弄他们愤怒地撞击文化之门不是为了毁灭门,而是为了闹出一片喧嚣,让他们自己进去。到60年代,有的作家转向写别的题材,有的因为写书功成名就,“愤怒”便被消解,再也发不出强有力的抗议之音了。

  3、革新派小说家

  50年代,大多数英国小说都承袭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学传统,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作家从哲学角度探讨社会和人生,试验新的表现形式。

  威廉·戈尔丁 (1911—)从人的本性的角度去探讨西方社会令人悲观状态的原因。他认为人“性本恶”,文明能控制恶的倾向却不能改变它,人的无政府主义本性最终会使有序的社会走向崩溃,他的小说在50年代知识分子中引起很大反响。戈尔丁毕业于牛津大学,在二次大战中参加了许多战役,强烈反对纳粹主义。在反纳粹战争中他逐渐认为:人类往往并非故意而是由于本性驱使去毁坏建设美好世界的机会,这种观点贯穿在他的小说中。他的第一部小说《蝇王》(1954)讲一群英国学童流落到孤岛上,由于离开了文明社会而使人性中某些固有的本能得到充分发展,因而变成了残杀同类的野蛮人,一切都被恐惧、迷信、权势、蛮力所支配,少数试图与这种倾向作斗争的人,由于大多数人的邪恶,而成了牺牲品。这个小说获得了198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在第二部小说《遗产继承者》(1955)中,人类毁灭了史前尼安德特人原始的和谐世界,他们把罪恶带往所到之处。以宗教为素材的《塔尖》 (1964)里,渎圣和罪恶的行为充斥在建造塔尖的过程中,塔尖越造越高,而原先一直期待塔尖矗立的教长,对宗教的信心却日益减退。戈尔丁喜欢把人物置放在奇物或原始的场景中,他们有机会建立新的、完美的生活方式,就像亚当和夏娃站在伊甸园中,但人类在贪婪、自私和欲望中残杀,失去了美好未来。戈尔丁在60年代还创造了许多小说。1979年,他写了《看得见的黑暗》,一个在战火中被严重烧伤的男孩,脸上、身上可见的痴痕,作品有浓郁的象征色彩。戈尔丁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被称为寓言家和道德家。

  艾丽斯·默多克 (1919—)也是一位被称为“寓言编撰家”的小说家。她受到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她的第一部著作便是批评论文集《萨特,浪漫的唯理论者》 (1953)。她的第一本小说《在网下》(1954)显示了多种影响,没有责任心的主人公及他的冒险经历与“愤怒派”的作品有点相象,但小说又显示萨特和贝克特存在主义的影响。她把幻想的事件织入日常世界,创造出似真似假的神秘故事。《逃避巫士》(1956)、《沙堡》(1957)两书中都有魔术、双重意义和象征主义的痕迹。《钟》(1958)讲的是一个由非神职人员组成的宗教团体的解体,个人以及社会的失败都起因于缺乏爱和恋爱的失败,这个宗教团体的失败成为人类及宗教失败的象征。《黑王子》(1973)是默多克结构最为精巧的小说,表层上是谋杀奇案,但许多阐释使之成为哲理小说。故事封闭在开头的两篇序言和结尾的6篇附录之间,序由虚构的作者和编辑所作,附录则由他们两人和作品中4个人物所作,每个人都对小说中事件作出不同解释。默多克显示真理可能随人们不同视点而变异。

  默多克的小说由于采用暗示性语词间接地表达意义,时常难以理解,但她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想象和严肃性,并富有幽默的机智。

  穆丽尔·斯巴克 (1918—)在作品里探讨人的个性问题,常使用象征手法。《死亡的提示》带有喜剧意味,书中一些年事已高的人面临日益迫近的死亡,一次又一次神秘的电话引发他们不同的反映。她往往把小说放在狭小的、又各式各样的世界里,以冷静而又同情的态度描绘人物。《吉恩·布劳迪小姐的全盛时期》 (1961)以后的小说语调更为严肃、态度更趋冷静。布劳迪小姐的故事大受欢迎,这位女教师对她的学生产生了奇特的影响。《曼德巴姆门》 (1964)中耶路撒冷圣地被曼德巴姆把门分割为两半,这成了一种象征,去朝圣的英国女人在旅途遇见的人们都具有双重性格。斯巴克被称为天主教作家、讽刺作家、超现实主义者,这些都是她创作的一些特点,难以概括她的全貌,也正说明她创作的复杂性。

  劳伦斯·德雷尔(1912—)的 《亚历山大四部曲》(1957—1960)试验了许多新的叙事技巧,四部曲没有传统的时间上的衔接,前三部从3个不同角度描绘二次大战以前亚历山大港发生的事件,第四部汇合前三部故事线索,试图根据相对论的理论从深度、广度、长度及时间4个方面来创作小说。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1969)以维多利亚传统方法来叙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又用现代观点,探讨小说本身实质。

  4、妇女小说家

  在整个英国文学发展中,妇女作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19世纪出现了奥斯丁、盖斯凯夫人、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等出色女小说家,在现代英国文学中,伍尔夫和曼斯菲尔德堪称大家,康普顿·伯内特、伊丽莎白·鲍温、丽贝卡·韦斯特等也各有成就。正如我们不会单列出“男性小说家”一样,我们本也不应该采取这样的一种分类法,而人们经常这样做,一是因为在文学天地里驰骋的女性毕竟少于男性,成功的女性作家因此较引人注目;二是因为妇女作家可能具有不同于男性作家的性别文化。把当代文学中的莱辛和德拉布尔划人妇女小说家,便是因为她们的小说较多地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呈现出与同时期的女性小说家默多克、斯帕克不同的面貌。

  多丽斯·莱辛(1919—)被看作当代英国最优秀的女作家,擅长刻画知识妇女的形象,通过她们的经历表现广泛的题材和独特的主题。莱辛在南非生活了20多年,处女作《草儿在歌唱》(1950),描写了紧张的种族关系。

  《玛莎·奎斯特》(1952)是她的代表作,与其他的四部小说《正当的婚姻》(1954)、《暴风雨掀起的涟漪》(1958)、《被陆地围住》(1965)和《四门城》(1969)总称《暴力的孩子们》。前四部以南非罗德西亚为背景,描写当地种族、政治、社会、性等问题,而最后一部以五六十年代英国为背景,写主人公玛莎回英国后的精神过程,这卷中集中探讨了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妇女的地位问题。她以奎斯特 (英语意为“寻找”)的经历贯穿,带有自传成分。全书在对可怕的核战争的预言式的幻想中结束,战争的幸存者是新人种的孩子们,他们胜过了先辈——那些“暴力的孩子”。莱辛最著名的小说是《金色笔记本》(1962),女主角安娜像作者本人一样,在南非长大,富于正义感,曾积极投身于左翼活动并一度加入英国共产党,又感受到幻灭的痛苦,在男性统治的社会里独立生活、工作时面临许多问题。她和女友莫莉都是离了婚的“自由女性”,在经济上不依赖别人,在思想和政治上也不肯盲从,作为独立的新型女性形象,她们在60年代激动了一代西方妇女,“在整整一代妇女思想和情感上打下了烙印”。作者揭示了两性冲突,但首先把它看作社会文化的产物,而且与更广泛的时代矛盾交错联系,在现代女性谋求解放的经历中,表现出有关政治、文化的多重主题。作者采用多层结构来叙述多重主题,有一小部分用传统的方式叙述,4个笔记本则记录了片断的人生和思绪:黑色笔记叙述主人公在南非的生活;红色笔记记录与政治相关的事;黄色笔记本是部小说草稿;蓝色笔记则是私人日记,最后一节前插入了独立的一节即“金色笔记”,以破裂的故事讲述四分五裂的人生。《黑暗的夏天》(1973)是作者另一部女性主义小说,讲一位中年妇年在25年为人妻母后的“自我发现”。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1939—)也是当代英国享有盛誉的女作家,她作品里的主人公几乎全是女性,写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妇女的奋斗和追求。《贾里克年》(1964)、《魔石》(1966)、《金色的耶路撒冷》(1967)、《针眼》(1972)都围绕着妇女解放的主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的小说创作依然十分活跃。当代小说受到了影视艺术等非书面的大众化传播媒介的冲击,阅读小说的文化环境与狄更斯时代大为不同。小说自身也存在分裂的现象,一方面“纯小说”曲高和寡,另一方面侦探、言情等通俗小说呈现文学“商品化”趋势。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索尔·贝娄说:“我在心绪不佳时,几乎可以使自己相信,小说如同印第安人的编织书或制僵手艺,是一门日趋没落的艺术,无前途而言。”但这毕竟是沮丧之论。英国小说连同整个文学将随着人类生活而变化、更新、发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