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17)、《但丁的预言》(1821)里,拜伦都热情地呼唤意大利人民对祖国伟大历史的回忆,鼓励爱国志士争取民族解放。3、4章主要是由抒情主人公自由抒发见闻感想,叙事内容很单薄,但政论性和抒情性很强。诗人热爱自然:“茫茫的海中有一个社会,没有谁/能侵扰,在海啸中有一种乐声:我不是不爱人类,但我更爱自然”。(第四章),他在野性的自然中寄托自己理想,描写矗立的“像心灵的孤高”的古堡,“向着幽壑里飞奔的瀑布”,电闪雷鸣的风雨,巨浪翻滚的大海,充满不羁的激情。长诗用斯宾塞体 (即每一诗段9行,前8行五音步,最后1行六音步)写成,形式严谨而又热情奔放。

  《唐·璜》,是拜伦又一部历时数载的杰作。虽然只完成原计划24章中的16章,仍然当之无愧地跻身世界名著之列。

  这首长达16000行的叙事诗利用了早在欧洲流行的有关唐璜的传说,但加以改造。唐璜本是十四五世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是出名的引诱妇女的浪子,终于被石象带入地狱。许多作家以此题材进行创作,如法国喜剧家莫里哀写了喜剧《唐璜》,德国小说家霍夫曼写了小说》《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写了小悲剧《石客》。拜伦笔下的唐璜,除了保留原传说的姓名、贵族出身、传说中某些性格特点外,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长诗先描写唐璜的身世,他出身西班牙贵族,清教徒母亲对他严格管束。16岁时,他受到贵族少妇朱丽亚的诱惑,风流韵事闹得满城风雨,他不得不远离英国。在海上航行时船遇到风暴沉没,只有唐璜历尽艰辛飘流到希腊小岛上,与海盗的女儿、美丽多情的海黛相恋,传说已死的海盗郎勃洛突然归来,把唐璜送到君士坦丁堡的奴隶市场上,卖入苏丹后宫,海黛伤心而死。唐璜拒绝了王妃的求欢,逃出后宫。他参加了正与土耳其军队交战的俄国军队,在围攻伊斯迈尔城的战役中负伤立功,被派往彼得堡觐见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成为朝中宠臣。最后他又奉派出使英国,周旋于伦敦的贵族名流之间。长诗到此中断。按诗人原有的构思,唐璜应在“完成了全欧洲的漫游,经历和体验过各种各样的围攻,战斗和冒险”之后,来到法国参加革命,并在巴黎的街垒战中牺牲。唐璜是拜伦时代普通的贵族青年,他身上有一些拜伦早年生活的写照。他具有善良的品性,热情而富有同情心。在海上坐筏飘流时,受饥饿威胁的人们“眼睛里显出吃人者的贪欲”,他坚决不肯吃人肉,同情失去孩子的父亲的深深哀痛,在战场上他救了土耳其女孩。他怀念痴情的海黛,不愿与王妃苟且,向往和追求自由。但他也有意志薄弱,放任自由的一面。他不是孤高傲世的“拜伦式英雄”,也不是放纵情欲的花花公子。拜伦并不着意去塑造唐璜这个形象,而主要是借唐璜曲折复杂的遭遇,表现了广阔的欧洲各国面貌。如他自己所说:“目的都是为了我能够嘲笑各国社会可笑的方面”。长诗并不局限于唐璜的故事,作者发挥夹叙夹议的特点,在故事之中或故事之外,议论、感慨、回忆、展望、内容丰富多彩,但都贯穿着反对暴政、追求自由的思想。他抨击文明社会的虚伪、专制、从西班牙到俄罗斯又回到英国,“欧罗巴的国土同着亚细亚的国土,各处散布着宫殿”,连田园牧歌般的希腊小岛上都有着压迫者朗勃洛。从王公贵族、朝臣到将帅,“一半是淫荡,一半是权威”。诗人谴责那“以‘神圣’的名义侮辱世界的万恶同盟”,谴责对其他民族奴役,压迫的行为。第3章中的《哀希腊》传为绝唱,歌颂希腊的光荣历史,哀悼今日的衰弱,那里曾经产生过萨福、荷马等伟大诗人,300斯巴达勇士迎战一个军团的波斯侵略者,诗人以此激励人民斗争。诗人抨击商业资本的猖獗,金钱成了统治阶级政治中的决定力量,“每项借款并不是一种仅仅投机上的成功,却会巩固一个国家或推翻一座王位”。诗人嘲弄为反动统治歌功颂德的无德文人,他嘲弄地把诗题献给骚塞,把“湖畔派”诗人骚塞,18世纪哲学贝克莱主教等人,视为“思想的最强暴的敌人”。在评点时政、抨击揶揄的同时,诗人温柔地抒写纯真的爱情,热情赞美正义的勇敢,召唤人民起来为自由战斗的勇气和力量,“只要挥起一只手臂!就会拂去它们的蜂蜘蛛网,而没有那个,它的毒质和它的爪子就无能为力。善良的人民呀!记住我的话,不停地进行吧!”在《唐·璜》中,诗人的讽刺艺术达到高峰,辛辣尖刻的政治讽刺、诙谐俏皮的嘲弄嘻笑与优美热情的抒情结合完美。诗人在第8章里写道:“读者!我已信守诺言,一/至少/有如首章所承诺。/你如今/看到爱情—风暴—旅行—战争—的素描,/都精确,你必须承认,/且有史诗气派,如果说实话不算无聊;/我手持长弓,比前人/拉起来较不费力。我歌唱得随意,但是阿波罗不时借给我一根弦”。确实如此,拜伦以交谈式的口吻、浅显的口语、写实的精神,写出了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讽刺史诗。

  拜伦的诗路很广,他的最成功作品多是长诗,尤其是讽刺性作品。但诗剧、叙事诗都有佳作,抒情短诗也有许多精品。长诗、诗剧中穿插了优秀的抒情诗,如《唐·璜》中的“哀希腊”,《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去国行”、“大海颂”,独立的短诗《雅典的少女》、《她走在美的光彩中》、《我看过你哭》等,都流行很广。

  作为19世纪初最富有时代精神和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影响从英国遍及欧洲,从当时波及以后。在当时保守的英国社会,《唐·璜》这样大胆揭露和反叛性的作品,曾被斥为“不道德”,20世纪的现代批评对他的诗的语言也有微词。但他的诗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影响了法国的拉马丁、雨果、缪塞、德国的歌德、俄国的莱蒙托夫、普希金、波兰的密支凯维奇等诗人的创作,中国新诗也受到很大影响。

  2、高唱的“云雀”雪莱

  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又一位伟大诗人,与拜伦堪称双璧。他们都外貌俊美,情感丰富,热爱自由,敢于反叛,都因个人生活遭受社会舆论攻击被迫流亡,都英年早逝,本人与诗作同样具有浪漫色彩。但他们在政治理想美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上都各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波西·比希·雪莱 (1792—1822)生于英国苏塞克斯郡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乡绅,当了议员,观点保守。雪莱从小接受良好教育,6岁就开始学拉丁文,10岁进私立寄宿学校学习天文、数学、地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等等,1804年又进入贵族伊顿学校。在这里,他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对自然科学发生兴趣。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和英国思想家葛德汶的著作对他民主观点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雪莱的文学创作活动开始于伊顿学校。1809年,他与朋友合写长诗《流浪的犹太人》,没有出版,后独自写了传奇故事

  《柴斯特罗齐》和《圣安尔温》,还与妹妹合写了诗集《维克多和卡席尔诗集》 (l810),诗作虽不成熟,但已显示他热爱自由的倾向。

  1810年,雪莱直入牛津大学,他的自由思想,对自然科学的爱好与保守的校规格格不入。他在同学中找寻到一位知己——霍格,他们以怀疑的态度思考宗教问题,雪莱写了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从理性上探讨神的存在问题,认为信神是没有根据的,并自费出版,结果两个都被学校开除。他们来到伦敦,雪莱在探视在女校上学的妹妹的时候,认识了海里蔼·威斯布鲁克,他们的来往遭到海里蔼家人的粗暴干涉,于是在1811年8月,他们相偕逃到苏格兰,在爱丁堡,这对分别只有19岁和16的年青人结了婚。

  1812年初,这对年青夫妇来到爱尔兰首都柏林。爱尔兰深受英国的政治与宗教压迫,独立运动成为当时英国的主要问题之一。目睹爱尔兰人民困苦不幸的生活,富有正义感的雪莱极为愤慨,他在《致爱尔兰人民书》里,批判英国民族压迫政策,主张爱尔兰人民通过济贫、读书等措施,争取民族独立、宗教解放,从改革自身起改革社会。他又写《人权宣言》,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他的第一部长篇诗作《麦布女王》(1813)写进了他参加爱尔兰斗争的体验。

  1814年6月,雪莱访问了他心仪已久的英国著名思想家葛德汶,葛德汶的《社会正义论》坚决主张废除各种形式的人为的等级差别,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人的平等关系,在思想界产生很大的影响。雪莱把葛德汶奉为良师益友,也与他亡妻、著名女奴运动者玛丽·活斯顿克莱夫特遗下的女儿玛丽成了朋友。他们相爱,于1814年7月私奔,6周后回到英国。在社会舆论压力下,雪莱与玛丽于1816年5月再到瑞士。在日内瓦,雪莱与拜伦相遇,两人彼此投合。9月份,雪莱回到英国,年底,海里蔼投河自杀后不久,他与玛丽正式结婚。雪莱的婚变在上流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报刊对他进行攻击,法院判决剥夺他对儿子的监护权,他不得不于1818年3月12日,最后一次离开他的祖国,去了意大利。在去意大利前,诗人创作了《伊斯兰的起义》等重要作品。而他主要作品大多写于意大利时期。在意大利,他与拜伦频繁交往,共同讨论创作和政治问题。雪莱钦佩拜伦的豪放诗才,但婉惜他忧郁、怀疑、悲观的人生态度。在《朱理安与马达罗》(1818)中说拜伦过于自尊,过于注视自由的光辉而“使他雄鹰般的精神盲目了”。他创作诗剧《解放了的普洛米修斯》、悲剧《钦契》和许多优秀的政治诗、抒情诗。还有为希腊人民斗争鼓励而作的抒情诗剧《海拉斯》(1822)、为悼念济慈而作的挽诗

  《阿都内伊斯》。

  1822年6月,雪莱与友人驾船去迎接另一位朋友亨特,在7月8日归途上,船遇到风暴沉没,10天后,雪莱的遗体才被冲到岸边。拜伦等朋友们悲伤地为这位刚刚走到人生第三十个年头的天才诗人举行了葬礼。

  雪莱早期创作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长诗《麦布女王》(1813)写于 18岁,21岁时出版。出版人怕受迫害,要求诗人自费印刷,但还是遭到了被判4个月监禁的处罚。《麦尔女王》是15世纪英国民间传说中仙女们的女王,她用仙法携带少女伊昂珊的灵魂遨游天地,纵览古今,评说人间。东方、西方世界的古代遗迹都历历在目:帕尔麦拉的宫殿、埃及的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庙宇、雅典、斯巴达、罗马的建筑和艺术,诗人从中看到隐藏在辉煌背面的人民的牺牲。现实生活更是充满惊人的苦难,成为“封建野蛮和不完美的文明的混合物”。诗人谴责与人权作对的帝王君主,以上帝名义营私的教士,睥睨一切的金钱势力,用幻想去描绘光明美好的未来:“未来的世界不再是地狱,而是爱情,自由,健康。人类通过理智、科学和道德完善而获得新生”。这首长诗以梦幻和寓言的形式,表现了诗人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社会观点,艺术上较为粗糙肤浅。

  《伊斯兰的起义》(1817)是首12章的长诗,原名《莱昂与西丝娜》,副标题是《黄金城的革命》或《十九世纪的一个幻梦》。诗的开头是激荡风云中鹰与蛇的博斗。自由之蛇被鹰击落海中,一位仙女救起它并为它治好了伤,蛇又重新战斗。情节在这以后便转移到伊斯兰的黄金城,由于暴君的统治,昔日的黄金国土沦为人民辗转呻吟的苦难之地。一对情侣、勇敢的自由战士莱昂和西丝娜,号召并领导人民推翻暴君。莱昂把启蒙和纯洁心灵作为斗争途径,对敌人的宽容却导致暴君卷土重来。莱昂与西丝娜被烧死,后来在仙女的帮助下又复活,相会在自由之庙。雪莱在自序中说他“要在读者的心中燃起对自由和正义的高贵热情,对善的信念和希望”,诗篇充溢法国大革命的战斗精神。诗中用了许多象征、寓意的手法,但与《麦布女王》相比,诗的说教成分有所减少。

  著名诗剧《普罗米修斯》(1819)创作于意大利时期,被看作是雪莱的代表作,也是他自己的心爱之作。根据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是巨人伊阿珀托斯和女神克吕墨涅的儿子,他曾协助宙斯争得天帝的宝座。他窃取天火给人类,受到天帝的惩罚,被绑在高加索的岩石上,白天秃鹰啄食他的肝脏,夜晚肝脏又复生,痛苦无休无止。但是普罗米修斯掌握了天帝的一个秘密——即他与海上女神忒提斯结婚所生的孩子会推翻他,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