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英国文学简史(下)-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朽的事物”。

  济慈的第一首长诗《恩底弥翁》取材古希腊神话,通过牧人思底弥翁崇拜、追求美丽的月亮女神辛细亚的爱情故事,表达诗人对美的情愫,对爱的追求。诗的开头便写道:“美的事物给人以永恒的欢乐”,用感官方面的细节描绘美的欢乐和享受。长诗结构较松散,诗句繁缛。《圣爱格尼斯之夜》以丰富的想象力、奇艳绚丽的色彩描写圣爱格尼斯节前夜,一对出身敌对家庭年青人的私奔。是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浪漫故事。《拉米亚》(1819)取材古希腊传说,与中国的《白蛇传》故事有几分相似,美丽的拉米亚在婚宴上被发现蛇精真相,消失无踪,她的爱人伤心而死。《伊莎贝拉》取材自薄迦丘的《十日谈》,贵族小姐伊莎贝拉大胆爱上家中的仆人罗伦德,在其被害后仍坚贞不渝,长诗情节突兀跌宕,极富浪漫主义气氛,里面还穿插了反对社会不平等的插言。未完成的长诗《海庇里安》也取材于希腊神话,但没写爱情故事,而是写天神中王位的变更,以代表美与智慧的阿波罗类型的神替代巨人诸神。济慈的叙事长诗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由于曲折表达诗人的哲学思想,寓意隐晦。

  济慈的诗名在身后,特别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不断上升。他的“天然接受力”的美学思想,(就是“对一位伟大诗人而言,美的感觉能战胜其他一切考虑”)优秀的抒情诗,对维多利亚时代诗人丁尼生、布朗宁、唯美派诗人和20世纪“意象派”诗人都有影响。

  四、诗的时代里的小说家

  1、历史小说的宗师司各特

  浪漫主义时期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但散文小说也在发展。从浪漫主义诗人中便诞生了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司各特。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出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一个律师家庭。苏格兰边区美丽的自然景色、古老的历史传说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他15岁就进了父亲的事务所当见习生,1792年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成为律师,到1806年当了爱丁堡高等民事法庭庭长。他假日常去边区搜集民间历史传说和歌谣,在1802——1803年,分3卷出版了《苏格兰边区歌谣集》,引起广泛反响。1805年,诗人自己的第一部诗作《最后一个行吟诗人之歌》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长诗以仅存的老行吟诗人的口述,描写 16世纪苏格兰与英格兰间的战斗,交织了爱情故事。这以后诗人又连续发表了《玛密恩》(1808)、《湖上夫人》(1810)《唐罗里克的梦幻》(1811)、罗克比》(1812)等诗作。他的长诗以中古时期苏格兰、英格兰的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为题材,表现男女主人公经历的战争及爱情冒险经历,故事引人入胜,情感热烈,描写了自然美景,穿插了许多民谣,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当时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这时司各特以丰厚的稿酬在特威德河畔的仓博茨福购得一块地,建起一座中古式的城堡,满足自己对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古时期的向往。他写诗,当律师,还做了出版商的合伙人。但不久,他感到自己的诗才受到一位后生诗人的挑战,那便是以《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轰动英国的拜伦。1810年,他偶然发现自己写于5年前的故事残稿,便完成后匿名发表,竟获得意外的成功,这便是《威弗利》。从此他发挥自己的叙事才能,写了20多部小说,都以“威弗利”作者署名,直到1827年才公开承认自己的著作权。1813年他拒绝了“桂冠诗人”的称号,但在1820年接受了“从男爵”封号。1825年,司各特的合伙人破产,他陷入高达13万磅的巨大债务,勤奋写作用以还债,身体健康大大受损,终于在1832年去世。

  司各特并非是最早采用历史题材的小说家,但他以前的小说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极为夸张和传奇化,而司各特基本上尊重历史,生动描写从中世纪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不同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因此他被称为历史小说的创始人。当然,作为浪漫主义作家,他在追求人物的鲜活,故事的生动时,常忽略了历史的精确性,特别是在他为还债而写作的作品里。但是,他对历史的发展作了较真实的反映,小说在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按题材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小说取材苏格兰历史,创作于写作小说的初期,主要作品有《威弗利》(1814)、《盖曼诺令》(1815)、《修墓老人》(1816)、《罗伯·罗依》(1817)和《米德洛恩的监狱》等。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民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矛盾,司各特热爱自己的故乡,拥护苏格兰的民族独立,留恋它古老的生产方式。《罗伯·罗依》和《威弗利》,分别描写1715和1745年苏格兰的反英斗争。罗伯·罗依本是山地氏族领袖,在富人巧取豪夺下,铤而走险,成为杀富济穷、孚有众望的绿林好汉,被称为“苏格兰的罗宾汉”。

  《修墓志人》描写17世纪后期苏格兰反英的宗教起义。作者对保卫民族宗教自由的起义领袖亨利·莫顿表示极大的同情。这类小说中较重要的是《米德洛恩监狱》。小说以1736年波蒂阿斯暴动为背景,爱丁堡城市卫队长波蒂阿斯下令枪杀了一些苏格兰人,人民将他从“米德洛恩监狱”中拖出处死。但小说中心是苏格兰姑娘珍妮·迪恩斯为解救因杀婴罪被判死刑的妹妹,到伦敦求王后赦免的故事,司各特成功地塑造一个纯朴、诚实、富有牺牲精神的苏格兰乡村女子形象。

  以英格兰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历史跨度较大,从中世纪由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直至 17世纪革命和复辟时期。这些作品主要有:《艾凡赫》(1819)、《修道院》(1820)、《方丈》(1820)、《鲁纳尔沃斯堡》(1821)、《尼格尔的财产》(182)、《高原的派渥瑞尔》(1823)、《皇家猎宫》(1826)等,《艾凡赫》是这类作品中最著名的小说。

  艾凡赫是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的后裔,因为与撒克逊王室的女继承人罗文娜相爱,被父亲逐出,跟随英王理查三世参加了 12世纪末斯的十字军东侵,小说情节从他匿名由国外归来探望罗文娜开始。当时存在着撒克逊贵族与征服者诺曼贵族之间的民族矛盾,以罗宾汉及绿林伙伴为代表的受压迫人民与贵族之间的阶级矛盾。以狮心王理查与约翰亲王兄弟间封建权益斗争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主人公艾凡赫把这些矛盾冲突中的主要角色联系起来,使种种矛盾与小说中表现的人物冒险、爱情波折纠结在一起,色彩绚丽斑斓。比武大会上,理查王与撒克逊人联合起来反对约翰,比武胜利但负伤的艾凡赫等人被约翰手下诺曼骑士韧持到陶吉斯东堡,理查王与罗宾汉救出了他们,艾凡赫与罗文娜幸福结合。艾凡赫是作者理想化的人物,但他更多的是在情节上起串连作用,暗中爱慕艾凡赫的犹太女子蕊贝卡倒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她是犹太富商艾萨克的独生女,聪明美丽,善良纯洁。犹太民族地位低下,她并不心挟仇恨,而是处处济人危难。面对圣殿骑士布里昂的强暴,她以死抗争,表现出感人的道德力量。

  司各特的第3类小说,是描写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历史题材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昆丁·德威尔德》(1823),描写15世纪后期,法王路易十一与伯艮第公爵查理的斗争。路易十一背信弃义,冷酷放肆、玩弄权术,但是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君主。他的近卫兵苏格兰青年昆丁·德威尔德的浪漫经历引人入胜。小说家细致描写了15世纪法国的生活习俗、服饰装备、消遣娱乐,显示了他的历史知识,但其中有不少时代错误。这类小说还有 《十字军英雄记》(1825)、《巴黎的罗伯特伯爵》(1831)等。除历史小说,他还写了一部反映他自己时代生活的小说,《圣·罗南之泉》(1824),表现远离尘嚣的宗法制乡村和天真的乡民如何受到文明社会的损害。

  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创作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创作经验,他向18世纪伟大小说家笛福·菲尔丁,斯摩特等人学习描绘生活、塑造人物的艺术,也学习德国主义作家处理历史题材的方法,往往通过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描写,反映处在各种社会力量、社会关系之间的人物命运,具有前代小说所没有的广阔性。

  司各特表现出杰出的讲故事的才能,他把不同线索有条不紊地交织在一起。像 《艾凡赫》在大大小小的事件,上至国王下至猪倌的众多人物,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往往是以一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来聚合各种社会关系。作为浪漫主义作家,他喜爱描写中世纪和宗法社会生活方式,将苏格兰人民豪放的性格特点揉合在自然风光的描写中,对戏剧性的不平凡事件有特别的兴趣。他还在小说中引进了优美的民间歌谣。

  作为历史小说开山鼻祖,司各特的创作影响在整个欧洲和外国文学中都可以感受到。

  2、精雕细刻的艺术家奥斯丁

  与司各特同时创作的有一位写作风格与他截然不同的小说家,司各特却在著名的《评论季刊》上对她大加赞赏,这位女小说家便是简·奥斯丁。

  18世纪,女性在小说的制造和清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复辟时期出现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职业女作家阿芙拉·贝恩。18世纪中叶,一些知名女性,如维赛夫人、蒙太鸠夫人等办的文化沙龙,以“蓝袜会”闻名,这些被称为“蓝袜子”的女士爱好文学并长于写作。而以写惊险离奇的“哥特式”小说著称的拉德克利夫夫人、生动地描写爱尔兰生活的“地方小说”作者玛丽亚·埃奇沃斯、擅长写家庭生活题材小说的芳妮·伯尼,都是引人注目的女作家。而奥斯丁的成就和在英国文学史上所起的作用远在她们之上。她在浪漫主义时代坚持以细腻写实的手法创作,使18世纪中期的小说写实传统得以延续,成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先导。

  简·奥斯丁 (1775—1817)出生于英国南部汉普郡斯蒂文顿村一个教区长家庭。她在1782—1784年间,断断续续在牛津、骚桑普顿、里丁等地的寄宿学校学习,但基本上是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她终生未婚,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她生活的时代是欧洲政治风云激荡的时期,不少奥评家论证她并非是个幽居的外省淑女,她的两个兄弟在英国海军服役,并在对拿破仑的战争中得到晋升,她的一个表姐(也是她后来的嫂子)的前夫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断头台,这使得她不可能与当时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隔绝。她也并非过着完全平静的乡村生活,她多次随家人旅行、迁居,长时期生活于处在英国中心的巴斯、骚桑普顿,常去伦敦。但是她的作品反映出来的确实是个相当平静,较为窄小的世界。她有意地限定了自己的艺术表现范围,把自己的创作比喻为在一块两寸宽的象牙上用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把描绘在一个村镇上的三四家人,看作自己的乐趣。她写自己最熟悉和擅长的乡村生活题材,以18世纪后半叶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为故事中心,表现她对生活带哲学意味的思考和对人的社会行为的道德评判。

  奥斯丁在1795年写了快书信体故事《埃莉诺和玛丽安》,这便是以后以叙述体重写并出版的《理智与情感》(1811)。姐姐埃莉诺重理性,妹妹玛丽安则偏重情感,她与同样富浪漫情感的威洛比情投意合,但是,威洛比背弃爱情娶了富家女,玛丽安嫁给年长、富有的布兰顿上校,完成了她自以为不能有的第二次恋爱,倒是一对讲求实际的爱人埃诺莉与爱德华为爱情而选择了不富裕的生活。在这部小说问世后,她早已写就的《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陆续得到出版。如果说《理智与情感》中奥斯丁描写了感伤主义文学对人产生消极影响,“《诺桑觉寺》则表现了作者对泛滥成仇的哥特式”小说的嘲弄。故事在“戏拟”的框架中展开。年青的女主角满脑子“哥特”小说,以此来印证生活,结果处处落空,时时碰壁,平谈而却是冷峻的现实使她最终摆脱了生活与文学的混淆。1809年定居汉普郡的乔顿以后,奥斯丁恢复了中断数年的文学创作,写成的《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和《劝导》(1818)。这6部小说真实又情趣盎然,特别是《傲慢与偏见》和《爱玛》,拥有大量读者和崇拜者。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小说的代表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