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当代文学史-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探索、自由表现、张扬个性的特质逐步显露。文学的基本主题是表现人, 

人的存在状态,人在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中的地位、现实处境、前途及命运, 

具有人本主义色彩。文学的国际意识和人类意识迅速觉醒,介入世界当代文 

学主潮,置身世界文明整体的意识,与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学对话的意识, 

为中国当代文学争取国际地位的意识大大增强。文学的价值判断逐步脱离实 

用主义的单功能标准,具有了国际参照意识。这种相对自由的、开放的精神 

氛围,使各种文学思潮、流派、方法、技巧都得以在中国文坛一展丰采,从 

现实主义的复归,到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大举登陆,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 

初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弥散,10余年间,中国文学将整个20世纪西方文学历 

程演练了一遍,90年代的中国文学在观念上已与西方文学大体同步。文学视 

点的非焦点化,文学形态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极化,审美趣味的多样化 

已成基本特征。 

      (1)伤痕文学 

     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冒险刚刚结束,身心疲惫喘息未定的人们面临着一 

个新时代,沉浸在噩梦醒来的迷惘、惶惑和痛定思痛之中。高音喇叭中的革 

命样板戏音乐戛然而止,一度作为政治工具的影片《反击》、《盛大的节日》、 

 《欢腾的小凉河》被作为反动影片受到猛烈批判,贺敬之的政治抒情长诗《中 

国的十月》在《诗刊》1977年11期上发表后被到处传诵。《创业》(张天 

民编剧)、湘剧《园丁之歌》、电影剧本《万水千山》、《三上桃峰》等在 

夹缝中生存的作品开始扬眉吐气,“文革”前的一批戏剧、电影重新露面, 

外国文学名著纷纷再版 (1978)、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曙光》 

等一批新剧目在全国各地纷纷上演。文学,替人们渲泄着政治激情,并鼓舞 

着人们创造新生活。 

     但是10年的政治震荡,伤害、毁灭了无数家庭、个人,也扭曲,或重塑 

了每个人以至整个民族,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自觉或无意识地参与了、至 


… Page 116…

少是经历了这场运动。对文革的暴露、批判和追究,对其造成的精神后果的 

思考逐渐成了社会的中心话题。1977年《人民文学》第11期发表刘心武的 

短篇小说《班主任》,从中学教员的角度来透视蒙昧主义、愚民政策给青少 

年造成的严重创伤,并从一代被损伤、扭曲的青少年揭示整个民族将面临的 

后患。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从母女 

感情的角度,描绘了发生在十年文革中的一出家庭悲剧。不久,《弦上的梦》 

 (1978)、《大墙下的红玉兰》(1979)、《草原上的小路》(1979)、《啊!》、 

 《磋跎岁月》等一批以文革为背景,描写个人悲剧命运的作品纷纷问世,形 

成了一股“伤痕文学”潮流。 

      “伤痕文学”从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上抛弃了文革遗风,以清醒、冷峻、 

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创作方法对待历史和现实,它不是刻意塑造一些“反 

面人物”以此暴露和批判敌对的政治势力,而是以客观细致的描写,通过活 

生生的普通人的遭遇来批判现实,《班主任》中的两个学生,一个由于不读 

书而成了百无一用的小流氓,一个好学上进,却成了狭隘、僵化、丧失了独 

立思考能力的“畸形儿”,因为主流文化及整个社会是畸形的。《伤痕》中 

的姑娘真诚向往革命,而她的母亲却是革命所唾弃的“叛徒”,于是断绝了 

母女关系,当她得知母亲受诬陷的真相,怀着深深的愧疚回到母亲身边时, 

久经摧残的母亲刚刚停止了呼吸。青年人的真诚与热情被社会愚弄了,他们 

的心灵留下了难以平复的伤痕。“伤痕文学”的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本主义价 

值取向也使它处在了新时期文学的发轫地位。关注个人的情感、意志和精神 

遭际,从个人命运中映现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个基本特征贯串了整个新时 

期文学。 

      (2)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它不再停留于对文化大革命的批 

判与否定,对动乱中的个人不幸与民族苦难的展示,而是将整个共和国的历 

史,乃至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纳入艺术视野,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现实与 

历史的关系中考察动乱的根源,在生活的磨难中检验人的道德、情操、信念 

的韧性。“伤痕文学”中那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的情调已不多见,正义和 

良知的力量,非人处境中人性人情之美、困厄中期待解救的生存意志开始融 

入作品主题,反思文学是从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过去历史的全面回 

顾。 

     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亮的《灵 

与肉》、张一弓的《张铁匠的罗曼史》、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都以整个 

新中国的历史为背景来展示人物的命运。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 

陆文夫的《小贩世家》时间跨度更大,更具历史纵深感。在《天云山传奇》 

中,正直忠诚的共产党人被打入社会最底层,而僵化、自私、封建家长式的 

领导人却能在官场中扶摇直上。革命的受难者不计身家性命,继续履行共产 

党人的职责,因为内心深处的信念支撑着他,而且在最艰险的环境中也有他 

人的同情、支持甚至女人的爱慕。这部小说的传奇性,不仅表现在人物命运 

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更表现在人物形象的英雄色彩和作品基调的理想主 

义,这使它与“伤痕文学”形成了反差。《灵与肉》在展示人的不幸遭遇与 

 “伤痕”的同时,也保持着“光辉的底色”,主人公许灵均幼年被资产阶级 

的父亲抛弃,后来成长为教师。但由于血缘的关系,他又被组织上所抛弃, 

在农场里做了牧马人。土地、大自然和敦厚的劳动人民给了他慰藉与幸福, 


… Page 117…

政治风暴未能摧毁他的生存意志。后来,当政治风向转变,他重新被看作体 

面人,并有机会去美国继承家业的时候,他却留在了农场,因为那里有他的 

 “生命之根”。《李顺大造屋》讲了一个极单纯又真实,颇有概括力的故事: 

农民李顺大无屋,立志建造,凡两次未成,均不是因为财力人力,而是为社 

会政治所破坏,一篇小说写尽了中国农民几十年的辛酸。《小贩世家》写一 

个卖馄饨的小商贩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小商小贩在新中国直至80年代中期 

还是常人所不齿的角色,在文学中更没有地位,而陆文夫笔下的小商贩朱源 

达却足以令人深思。朱源达早年有经营小吃的经验,解放后家境困难,他不 

愿加重人民政府的负担而挑起了馄饨挑子,走街串巷,在给他人温饱的同时 

养活了自己的家小,但他这种个体经营一再受到政治风雨的侵袭而难以为 

继,只得靠拣破烂过活。到后来商贩可以自由往来,个体经营受到鼓励了, 

他却决心不再干了,而要到国营单位谋个铁饭碗,吃社会主义去。小说从经 

济领域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和一个特定阶层中人的心理障碍,显示了 

现实主义的力量。 

     反思文学实际上仍停留在一些比较浅表的层面比如社会政治、道德情操 

等等,较少涉及文化及哲学、心理的层面,但它在主题、题材的广度与深度 

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创作方法与技巧也有新突破,比如王蒙的《蝴蝶》和茹 

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在叙事方法上已越出了一般的现实主义的规范。 

      (3)改革文学 

     1979年,在整个文坛抚今追昔、痛定思痛的时候,蒋子龙发表中篇小说 

 《乔厂长上任记》,小说以凌厉刚健的风格引起广泛关注,并由此开了改革 

文学的先河。 

     改革文学是一种社会问题文学,它也涉及爱情、婚姻、家庭和历史遗留 

的精神疾患,但立足点是眼前的社会问题,是在建设新生活之中的种种阻力、 

阻碍及观念、情感、道德方面的困惑与苦闷。作家大都不满足于提出或发现 

问题,而且要尽可能给出自己的答案。文学在自觉地充当社会改革的精神先 

导。在关注社会问题这一点上,它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保持着一 

致,而它反映现实更为直接因而更能引起共鸣,改革文学的读者群远远超出 

文学爱好者的范围,阅读与欣赏主要的已不是一种娱乐和审美行为,而更多 

的倒是一种认识行为。报刊以“欢迎乔厂长上任”为题展开讨论,读者则纷 

纷呼吁上级给他们派去一个乔光朴。乔厂长所面临的工厂管理不妥、生产落 

后、干部勾心斗角、工人精神涣散的局面正是大动乱之后生产领域的真实写 

照。而乔厂长的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兴利除 

弊的气概与品格则代表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期待。 

     进入80年代,水运宪的《祸起萧墙》、谌容的《人到中年》、张洁的《沉 

重的翅膀》进一步揭示一个民族在经济上重新启动时的种种问题,描绘处于 

大变动中的人们的追求、挫折与悲欢。《祸起萧墙》写顽固派与改革势力的 

较量,其结局是力主改革者被反对派推入了绝境。《乔厂长上任记》中的浪 

漫豪迈情怀为悲愤壮烈的气氛所取代。《沉重的翅膀》通过重工业部上下各 

层的矛盾斗争及几个家庭和人物的遭逢际遇,在更大的规模和背景上展示了 

社会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人到中年》着力描写的是历来敏感的领域: 

知识分子的状况。做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不仅长期忍受物质生 

活的尴尬状态,还得忍受“马列主义老太太”一类人的精神折磨,而始终保 

持自强不息的状态。 


… Page 118…

     改革文学从社会问题入手,不加粉饰地描写现实生活的真实状况,它较 

多社会性而较少个体性,这在社会大动荡、大转折,各种现实问题比较普遍、 

明朗,成为牵动亿万人心的焦点时,是不可避免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介入 

实际生活,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4)小说的异端 

     现实主义在中国历来有着至尊的地位,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它始终是作 

家艺术家们公认的正统的创作方法和原则。但是艺术的基本品格之一便是打 

破常规,离经叛道,标新立异,自由不羁,一遇时机,它就会打破平衡与稳 

定及统一,呈现放射性探索状态。在小说领域里最先尝试的则是所谓意识流 

手法。王蒙的《夜的眼》、《风筝飘带》、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首 

开其端,虽然他们只是对传统的叙述方法作了一点非常理智的调整,却足以 

使整个文坛感觉新奇。自1980年至1985年10月,袁可嘉主编的四册一套《外 

国现代派作品选》陆续出版,使中国作家比较方便地、比较集中和系统地了 

解西方文艺界20世纪在艺术观念、艺术方法和技巧上的探索历程和成果。在 

此期间,话剧《屋外有热流》、《绝对信号》、《车站》的新的舞台处理, 

电影《小花》、《苦恼人的笑》、《邻居》等“意识流”、“生活流”电影 

的新景观,首都机场壁画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唯美画风,由谭盾交 

响乐《离骚》,四重奏《风·雅·颂》,瞿小松小提琴与乐队《山之女》等 

作品掀起的新潮音乐,高行健的 《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一书的出版,《文艺 

报》、 《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对现代派的评介与讨论,使现代主义思潮形 

成山雨欲来之势,至1985年前后莫言、刘索拉等出手不凡的小说新人登场, 

现代派文学在中国文坛已呈爆炸局面,意识流、荒诞派、存在主义、黑色幽 

默、迷惘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以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各呈异彩,出现了百 

花齐放的局面。 

     现代主义各流派在中国的影响往往不是一对一的移植,而是每一种流派 

影响到几乎许多作家,而每个作家感兴趣的又不止一个流派。这样,在一个 

作家身上可以表现出多种探索倾向,一部作品也可能进行多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