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苏联仅有农业合作社6。5万个,社员950万人;集体农庄3。3万个,联 

合了1。7%的农户。大部分中农未加入集体农庄。1929年4月,联共(布) 

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决议中提出加速整村、整乡集体化的措施。同年5月, 

苏联又通过了关于大力支持整村、整乡实行集体化的决议。从此,苏联推行 

全盘集体化的方针。并从1929年7月开始,苏联在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 

全盘集体化运动,它经历了开始、高潮、新高潮三个阶段,终于在1934年基 

本实现了农业全盘集体化。根据苏联规定,凡是 68—70%的农户和75—80 

%的播种面积加入集体农庄,则宣布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1934年7月1日, 

苏联建立了集体农庄23。3万个,参加集体化的农户为1572万户,占农户总 

数的71。4%,全国有87。4%的播种面积参加了集体农庄,因此,按规定标准, 

1934年基本上实现了全盘集体化。 

    但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和偏差。例如,违反列宁 

的自愿原则,出现冒进现象,强迫命令,将农民的住宅、奶牛、猪、牛、羊、 

家禽等财物实行集体化,关闭农贸市场,禁止农副产品上市等现象。这些错 

误做法,严重地损害了农业集体化的形象和声誉,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使农业集体化运动健康发展,苏联政府于1930年提出了整顿、巩固和发 

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明文规定,反对歪曲党的路线的行为,禁止采用强迫 


… Page 51…

手段实行集体化,禁止将农民住宅、奶牛、猪、羊家禽等收归国有,恢复农 

贸市场等。1930年3月1日,苏联颁布了《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等法律 

和政策,从而促进了集体农庄的巩固与发展,提高农庄声誉,巩固了工农联 

盟。 

    ②巩固和发展集体农庄制度的措施。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为了巩固 

集体农庄制度,制定了政策措施: 

     一是制定法规。如苏联政府先后通过了《关于巩固集体农庄》的决议(1933 

年)、《关于机器拖拉机站同集体农庄的示范合同》的决定(1933年),以 

及《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等法令。这些法令,从政治、经济、生产、供 

应、资金、报酬、组织等方面,来巩固农庄制度。 

     二是加强农庄计划管理。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采取了直 

接计划制度。主要是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 

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 

监督集体农庄完成国家计划任务。 

     三是发展农业机械化,巩固农庄物质基础。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苏联 

通过工业部门建立了一系列农业机械厂,如哈尔科夫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机 

厂、罗斯托夫农机厂、萨拉托夫联合收割机厂等。这些工厂为农业生产了大 

量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具和载重汽车。1937年,苏联农庄有拖拉 

机(15万马力标准台)56。1万台,联合收割机(15英尺标准台)12。9万台, 

载重汽车14。6万辆。从而使农庄的机械动力占总动力的66。7%,拖拉机春 

耕的机械化比重占全部播种面积的71%,机械化播种和收割分别占全部面积 

的54%和44%。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从物质技术基础方面巩固了集体农庄,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是建立与发展机器拖拉机站。自1929年以来,苏联先后建立了机器拖 

拉机站股份公司和国营机器拖拉机站。1937年,苏联的机器拖拉机站数从 

1932年的2400多个扩大到5800多个。国家通过机器拖拉机站和政治部指导 

农庄的经营管理活动,从而使农庄制度日益发展。同时,国家还发展国营农 

场制度来推动农庄制度的发展。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37年 

农业总产值较1933年增长了33%。 

    ③苏联农业制度的特征。苏联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集体化,于1937 

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农业制度。与资本主义农业制度相比,它有 

下列特点: 

     一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在苏联农业中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了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主要是国营农场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的集 

体所有制。 

     二是实行农业计划管理。即国家对农业实行直接的计划制度,给农业企 

业下达计划指标,并通过指令性指标管理农业。 

     三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指农庄按庄员的劳动日和农庄收入好坏支 

付劳动报酬。国营农场等农业企业主要采取计件奖励工资制度。 

     四是实行农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制度。就是说,国家对农产品实行义务 

交售制,对经济作物采取合同预购制。允许农民在完成义务交售任务和合同 

义务后,将其剩余产品卖给国家、合作社或在市场上销售。 

     五是实行一长制和民主管理原则。即在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实行一长 

制,吸收工人参加管理。在农庄实行庄员大会制,由庄员大会选举农庄管理 


… Page 52…

委员会和农庄主席负责农庄生产经营管理事务。 

     六是允许小量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即允许庄员和国营农场工人拥有一些 

生产资料,如庭园、宅地等,用于从事个人家庭副业生产。但工人和庄员都 

必须按规定编入生产队从事集体劳动。 

     此外,苏联农业制度还具有国家所有制色彩。其表现为:土地属国家所 

有,农业机器设备由国家占有和直接支配等。 

      (3)商业、外贸、财政的发展 

    ①商业的发展。苏联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后,商业获得了明显的发 

展。其主要表现:一是建立了许多商业网点。如为了实行粮食和主要消费品 

的配给制,苏联建立了许多商业网点,仅1932年就建立700个内部配售商店。 

在铁路部门建立了工人消费合作社。在城市和农村建立了高价商店。1936 

年,废除配给制,商店转入正常贸易。二是建立了农贸市场。主要是出售农 

副产品。三是建立多种商业形式。在工业化时期,苏联建立国营商业、合作 

社商业、集体农庄商业,私人商业等多种商业所有制形式。1930年有私人商 

店1。2万个,1931年私人商业没有了,国营和合作社商业控制了商品流通领 

域。四是商品流转额增长。1937年,国营和合作社商业计有商业网点35万 

多个,社会零售商品流转额从1933年的498亿卢布扩大到1259亿卢布。 

    ②对外贸易的发展。这个时期,苏联实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方针,促 

进了外贸的发展。其主要特点:一是签订贸易协定增加。这个时期,苏联同 

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许多贸易协定。进口商品有机器设备等,出口商 

品有石油、矿石、木材、粮食等。二是贸易额扩大。1937年,苏联对外贸易 

额为308亿卢布,达到了战前水平。三是对外贸易作用增长。这个时期,苏 

联通过对外贸易不仅进口了大量机器设备,而且引进了大量资金,从而解决 

资金不足,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③财政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苏联的财政经济获得了 

显著的发展。它表现如下:一是财政收入增加。如以1913年为100,则1932 

年为217。1932年,苏联国民收入为455亿卢布,第二个五年计划国民收入 

为4105亿卢布,较第一个五年计划的916亿卢布增长3倍多。二是改革税制, 

增加财政收入。1930年9月,苏联实行税制改革,将营业税、消费税、印花 

税等税种合并为统一的周转税,规定利润提成比例。其中国营商业提成率为 

84%,1931年调整为81%,最低为10%。所以,税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发展, 

扩大了财政收入。三是实行高度集中的预算制度。主要是实行统收统支制, 

国家集中管理全国的税收和利润提成,并实行国家、联盟和地方三级预算体 

制。国家掌握了60%的预算资金。1940年,周转税为106亿卢布,利润上缴 

额为33亿卢布。 



                      5。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经济 



     卫国战争时期,一般是指从1941年6月至1945年8月这段时间。这个 

时期,苏联经济从和平建设转入战时经济。 

      (1)卫国战争与和平建设 

    ①和平建设。1937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从1938年起,苏联进 

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39年3月,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 

了建设共产主义的新目标,这就是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地 


… Page 53…

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在经济方面的中心任务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在最 

近时期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赶上并超过欧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和美国。为了实现这个经济建设任务,苏联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战略决 

策。主要是制定经济的发展计划,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加强社会主义 

物质基础,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巩固国防,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938~194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收入、工农业 

总产值等指标都大幅度增长,加强了国防力量。 

     ②卫国战争的开端。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军队对苏联发动侵 

略战争,从而中断了苏联人民的和平建设事业。当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团颁布了国家进入战争状态的法令。这样,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 

     卫国战争初期,军事形势对苏联十分严峻。苏联军队被迫退却,经济蒙 

受了巨大损失。德国法西斯军队利用突然袭击及闪电式的进攻,占领了苏联 

西部大片土地。1941年11月以前,敌军占领区计有苏联45%的人口,开采 

全国63%的煤炭,生产68%的生铁、50%的钢和60%的铝、38%的粮食、 

84%的糖,占据全国40%多的铁路干线,等等。这些情况,导致苏联工农业 

产量大幅度猛降。如1941年下半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下降了50%以上。这 

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遇到了严重困难,处于不利境界。 

     为了战胜德国法西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一方面重提“一切为了 

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作为苏联人民参与卫国战争的指导思想和 

行动准则。另一方面是停止和平建设,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经济轨道。 

      (2)实行战时经济 

     ①战时国民经济的改组。1941年夏,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立即采取措 

施,改组国民经济,主要是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大量发展军工生 

产,保证国防需要。改组国民经济的内容及任务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将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转入战时轨道,一切经济要为前线服务。其做 

法:首先,将一系列工业部门立即从生产民用品转为生产军工产品,如拖拉 

机厂转产坦克,机器制造厂转产大炮,食品工厂生产浓缩食品,等等。其次, 

将重要资源,如原料、动力、燃料、设备、劳力等,优先供应军工企业需要。 

再次,在铁路等交通部门实行军事体制,按战时需要运行。最后是制订战时 

经济规划,合理配置生产力,保证战争需要。 

     二是组织生产力东移,迅速恢复生产。根据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 

利的原则,苏联成立了工业及居民疏散工作委员会,从 1941年7月至11月, 

计有1523个工业企业和1000多万居民从前线地区东迁至乌拉尔、西伯利亚 

等地,这些企业都是生产军需品及其原料的工业企业。此外,还有几千个国 

营农场、机器拖拉机站和集体农庄的机器设备和财产。经过苏联党政的努力 

和工人阶级的奋斗,终于在1941年12月恢复生产,1942年3月工业生产逐 

步上升,有些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水平。从此,工业转入了军工生产。 

     三是建设新企业,迅速扩大生产。为了发展军工生产,适应战争需要, 

苏联在战时经济计划中规定,重新配置生产力,在东部地区建设新工业企业, 

利用地方资源,扩大生产。主要是扩大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