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经济史-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比里亚的农业、运输、采矿业等经济部门。另一种是提供贷款。这是指由 

宗主国政府向殖民地提供有关“发展基金”、“贷款”、“拨款”等形式, 

帮助殖民地稳定经济,兴建铁路、公路、公共工程等,外国投资者从中牟取 

暴利。 

     二是投资集中于重要地区及部门。外国资本投资大都集中在矿产资源丰 

富的地区和重要的经济部门。1936年外国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南非联邦、西南 

非洲、罗得西亚、比属刚果等地投资额为8亿英镑,它占撒哈拉以南非洲投 

资总额的 68%,而在以生产农业原料为主的尼日利亚、法属西非、苏丹等地 

投资为2亿英镑,它占撒哈拉以南非洲投资总额的16%。 

     三是外国资本在非洲殖民地发展不平衡。因宗主国的经济政治特点和需 

求不同,所以,投资发展不平衡。其主要表现:一方面是在容易榨取天然财 

富的殖民地,投资活跃;另一方面经济落后、自然条件差的殖民地,宗主国 

政府投资较小;再一方面是投资规模不同。例如,英属西非和法属西非,它 

的自然条件大体相同,但投资规模不同。这里,法属西非的人均投资额为2 

英镑,英属西非的人均投资额则为5英镑。 

     第二,蒂国主义加强对非洲经济的掠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 

采取下列手段对非洲经济进行掠夺: 

     一是大力开采非洲大陆的矿产资源。两战之间,帝国主义通过大规模开 

采矿产活动,从非洲掠夺了大量黄金、金刚石、钴、铬、锰、铜、锡等重要 

矿产品,并由垄断组织运往欧、美市场高价销售,攫取了高额垄断利润。如 

1939年法国西非公司资本达1。3亿法郎,较1881年成立时的700万法郎增 

长了19倍。 

     二是强迫非洲农民种植专供出口的经济作物。两战之间,帝国主义强迫 

非洲农民片面种植一种或几种供出口的作物,如棉花、橡胶、剑麻、棕油、 

花生、可可、咖啡、丁香、茶叶、烟草、葡萄等作物,因实行发展单一作物 

政策,使非洲农业成为宗主国的附庸,外国垄断组织通过不等价贸易,从中 

牟取暴利。 

     三是垄断非洲的对外贸易。这个时期,帝国主义及外国垄断资本垄断非 

洲贸易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扩大商业投资。1940年,法国在西非投资 

为90亿法郎,占投资总额210亿法郎的42%以上;另一种是实行不等价贸易。 

帝国主义通过在非洲设立的各种商业公司,如非洲联合公司、英美有限公司 

等,以低价收购非洲人的农产品,以高价出售其工业品和粮食等商品,从中 

牟取高额利润。同时,垄断非洲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另外,帝国主义还通过 

投资修建铁路、公路、码头等事业,加强对非洲经济和贸易的控制。 

     第三,对非洲人民实行超经济剥削。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除 

了加强对非洲进行经济掠夺外,还在非洲实行超经济掠夺,其超经济掠夺方 

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提高捐税。殖民主义者掠夺非洲人的重要方式是利用统治权力,颁 

布法令,提高捐税。殖民当局向非洲人征收的捐税有人头税、茅屋税等税种, 

由部落酋长负责征收税款。税收收入逐年增加。例如,1926—1932年,比利 

时在卢旺达和布隆迪的人头税收入从400万法郎上升为1200万法郎。1928 

—1931年,比属刚果殖民地的非洲人交纳人头税从每年每人36法郎增加到 


… Page 103…

64法郎。英、法、葡、美属非洲殖民地都有类似情况。帝国主义者除了向非 

洲人征收高额税外,还征收农产品出口税、商品进口税以及步枪税、劳动税、 

狗税、劳役代税等苛捐杂税。 

     二是实行强迫劳动。这是超经济剥削的一种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帝国主义各国在非洲殖民地广泛推行强迫劳动制。强迫劳动形式有以下几 

种:一种是推行“社会义务劳动”。即殖民地当局强迫非洲人无偿参加修建 

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义务劳动,每人每年服公役30多天。另一种是实 

行契约工制。指专门替矿山、农场、种植园“招募”工人的代理人,通过部 

落酋长、殖民当局官吏诱骗非洲土著人强制签订契约,前往指定的矿山,种 

植园当劳工。结果,契约工受到残酷剥削,酋长或殖民地官吏,每诱骗送交 

一个非洲人可获得可观的佣金。另外,帝国主义还以签订所谓“劳动契约” 

为诱饵,将非洲人贩卖充当奴隶。 

     三是强迫非洲人为宗主国种植所需的经济作物。帝国主义主要是通过强 

迫非洲农民成立“土著合作社”、“多种庄稼运动”、实行进出口商品的“帝 

国优惠制”、直接控制非洲各国农业、征收高额农业货币税等手段,来迫使 

非洲农民为宗主国生产所需的经济作物或粮食作物。同时,帝国主义还通过 

暴力等手段来掠夺非洲人的土地和剥削非洲人的廉价劳动力,从中发财致 

富。 

     此外,帝国主义还通过在非洲(特别是在南非联邦等地)实行种族歧视 

政策,对非洲工农群众进行超经济掠夺。 

     ②非洲经济殖民地性质的发展。非洲国家自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 

附属国以来,它的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地性质,而且经济发展也是畸形的。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的片面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夕,非洲农业是一种封建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帝国主义入侵非洲后, 

一方面促使非洲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将非洲国家变成殖民 

地;另一方面又控制非洲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将其农业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 

系。其主要标志是各殖民地片面地发展若干种供出口的农作物。例如,在两 

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农业资本家们,不仅自己经营农场或种植园,而且通 

过殖民当局颁布政策法令,强迫非洲土著农民种植规定的少数几种出口作 

物。在两次大战间,非洲的几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产量如可可、花生、咖啡、 

芝麻、烟草、棕榈产品、丁香、甘蔗、西沙尔麻等,都成倍或数倍地增加, 

并在世界总产量中占很大的比重。例如,1938年,非洲几种出口农作物产量 

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大致是:可可65%、花生60%、芝麻47%、棕榈仁97%、 

棕榈油76%、丁香90%、甘蔗58%、西沙尔麻(剑麻)70%。由于农业、特别 

是出口农作物的畸形发展,造成了非洲农业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依赖性,抑制 

了非洲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导致农业减产,粮食供应不足。加上外国资本 

通过不等价交换和高利贷剥削,使非洲农民生活日趋恶化。 

     第二,工业的畸形发展。在殖民主义的统治、奴役和剥削下,非洲各国 

的工业也存在着畸形发展问题。 

     采矿业是非洲工业的重要部门。在殖民主义的统治下,非洲采矿业的发 

展具有严重的片面性,在两次大战之间,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采矿业及 

产量迅速发展,在世界矿产量中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1938年,非洲矿产量 

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大致是:钴占75%、黄金46%、矿石40%、金刚石98%、 


… Page 104…

锡13%、铜21%、锰38%、白金20%。但是,非洲的矿产业均为帝国主义在外 

国的垄断组织或公司所控制,并且大量采矿业被英国垄断资本所控制。实质 

上,非洲变成了殖民主义者的矿产原料供应地。 

    两次大战间,非洲国家的近代工业有所发展,如埃及的纺织、食品、制 

糖工业有较大的发展。但在殖民主义统治下,非洲的工业比较落后。它的标 

志是:大部分殖民地轻工业处于萌芽状态。如北非工业发展缓慢,南罗得西 

亚加工工业开始发展;多数殖民地的工业大都是加工工业,而且较采矿业落 

后;非洲国家缺乏重工业,除埃及、南非联邦等国家有冶金、机器制造业外, 

其他非洲国家没有重工业。许多非洲工业企业的生产及经营基本上处于手工 

作坊时代。非洲工业不仅落后,而且具有殖民地性质。它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殖民主义控制非洲全部工业企业。如 1937年,比属刚果有工业企业 

约2100个,全部为外国垄断组织控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依靠政治权力和制 

定经济政策来抑制或阻止殖民地工业的发展,同时,千方百计地扼杀非洲的 

民族工业。再一方面是外国资本控制工业品销售市场。在非洲工业中,手工 

业占很大的比重,资金少,在外国垄断资本的商品竞争和压制下,大都处于 

停滞、破产状态,帝国主义的外国垄断组织控制了殖民地的手工业品销售市 

场。 

    第三,垄断非洲的对外贸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不仅加强对 

非洲工农业资源的掠夺,而且加强对非洲各国对外贸易的控制和垄断。在两 

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首先是通过外国垄断组织从非洲组织农矿产品, 

运往宗主国及世界市场销售,从中牟取高额利润;其次就是通过垄断商业公 

司从宗主国组织工业品运往非殖民地倾销,实行不等价贸易,加强对非洲人 

的剥削。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非洲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加 

强对非洲殖民地的统治、奴役和掠夺。而非洲一系列国家如埃及、苏丹、英 

属西非、比属刚果、利比里亚、安哥拉、南非及西南非、尼亚萨兰、南、北 

罗得西亚、马达加斯加等国,都先后于1945年初,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第二 

次世界大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等国家加强对非洲经济控制和掠夺。例如, 

英国等军事机构控制了埃及经济,并成立了中东供应中心,掌握埃及的所有 

物质资源、交通运输、进出口贸易等重要经济部门。并由英国政府对各种农 

产原料、矿产原料以及军事物资,实行统一收购和调配,以保证战争的需要。 

战争初期,法国、比利时被德国法西斯打败,美国乘机渗入非洲,参与控制 

非洲经济,进行大肆掠夺,主要是劫掠非洲的战略物资,控制非洲的经济命 

脉。 

    在战争期间,因为国际市场逐渐缩小,交通梗塞,外贸受阻等原因,导 

致了非洲农业生产的下降与衰落。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标志是耕地面积和产 

量下降。不仅是某几种出口作物产量下降,而且小麦、大麦、玉米等粮食产 

量也大幅度下降。例如,1942/1943年度,埃及的棉花播种面积较1938/1939 

年度下降了50%以上;同时,棉花产量也从830万坎塔尔下跌至360万坎塔 

尔,即下降了1。3倍。这个时期,非洲各国的畜牧业,特别是牛、绵羊、马、 

猪等牲畜头数都较战前减少了许多。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非洲人民的生产和 

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外国工业品进口减少,宗主国在殖民地的商 


… Page 105…

  品采购和军事订货及军工需要增加,从客观上促进了非洲殖民地工业的发 

  展。发展较快的工业有军工、采矿、煤炭、纺织、石油、运输、建筑、食品 

  和加工工业等。非洲工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产量增长。 

  如1943年,英埃油田公司的石油开采量从1939年的15。4万吨扩大到128。4 

  万吨。1944年,南非联邦的钢产量从1938年的30万吨增长到54万吨。英 

  国利用这些钢材生产了大量的军工产品。其他非洲国家的工业生产都获得了 

  不同程度的发展。二是建立一些新工业企业。例如,在战时,比属刚果建立 

  了一些金属加工企业。尼日利亚创办了一些纺织、制糖厂、制革厂。英属东 

  非也建立了一些榨油、制糖、制烟、食品、制鞋工厂等。随着工业的发展, 

  非洲各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不断壮大。此外,非洲的民族工业、手工业和商 

  业也有所发展。战时工业的发展使非洲各国的大企业和大公司大获其利。 

       在战时,一些非洲国家的对外贸易也有所发展。主要是非洲国家对美国 

  贸易的发展。例如,1942—1945年度,美国从英属非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