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比里亚的农业、运输、采矿业等经济部门。另一种是提供贷款。这是指由
宗主国政府向殖民地提供有关“发展基金”、“贷款”、“拨款”等形式,
帮助殖民地稳定经济,兴建铁路、公路、公共工程等,外国投资者从中牟取
暴利。
二是投资集中于重要地区及部门。外国资本投资大都集中在矿产资源丰
富的地区和重要的经济部门。1936年外国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南非联邦、西南
非洲、罗得西亚、比属刚果等地投资额为8亿英镑,它占撒哈拉以南非洲投
资总额的 68%,而在以生产农业原料为主的尼日利亚、法属西非、苏丹等地
投资为2亿英镑,它占撒哈拉以南非洲投资总额的16%。
三是外国资本在非洲殖民地发展不平衡。因宗主国的经济政治特点和需
求不同,所以,投资发展不平衡。其主要表现:一方面是在容易榨取天然财
富的殖民地,投资活跃;另一方面经济落后、自然条件差的殖民地,宗主国
政府投资较小;再一方面是投资规模不同。例如,英属西非和法属西非,它
的自然条件大体相同,但投资规模不同。这里,法属西非的人均投资额为2
英镑,英属西非的人均投资额则为5英镑。
第二,蒂国主义加强对非洲经济的掠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
采取下列手段对非洲经济进行掠夺:
一是大力开采非洲大陆的矿产资源。两战之间,帝国主义通过大规模开
采矿产活动,从非洲掠夺了大量黄金、金刚石、钴、铬、锰、铜、锡等重要
矿产品,并由垄断组织运往欧、美市场高价销售,攫取了高额垄断利润。如
1939年法国西非公司资本达1。3亿法郎,较1881年成立时的700万法郎增
长了19倍。
二是强迫非洲农民种植专供出口的经济作物。两战之间,帝国主义强迫
非洲农民片面种植一种或几种供出口的作物,如棉花、橡胶、剑麻、棕油、
花生、可可、咖啡、丁香、茶叶、烟草、葡萄等作物,因实行发展单一作物
政策,使非洲农业成为宗主国的附庸,外国垄断组织通过不等价贸易,从中
牟取暴利。
三是垄断非洲的对外贸易。这个时期,帝国主义及外国垄断资本垄断非
洲贸易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扩大商业投资。1940年,法国在西非投资
为90亿法郎,占投资总额210亿法郎的42%以上;另一种是实行不等价贸易。
帝国主义通过在非洲设立的各种商业公司,如非洲联合公司、英美有限公司
等,以低价收购非洲人的农产品,以高价出售其工业品和粮食等商品,从中
牟取高额利润。同时,垄断非洲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另外,帝国主义还通过
投资修建铁路、公路、码头等事业,加强对非洲经济和贸易的控制。
第三,对非洲人民实行超经济剥削。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帝国主义除
了加强对非洲进行经济掠夺外,还在非洲实行超经济掠夺,其超经济掠夺方
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提高捐税。殖民主义者掠夺非洲人的重要方式是利用统治权力,颁
布法令,提高捐税。殖民当局向非洲人征收的捐税有人头税、茅屋税等税种,
由部落酋长负责征收税款。税收收入逐年增加。例如,1926—1932年,比利
时在卢旺达和布隆迪的人头税收入从400万法郎上升为1200万法郎。1928
—1931年,比属刚果殖民地的非洲人交纳人头税从每年每人36法郎增加到
… Page 103…
64法郎。英、法、葡、美属非洲殖民地都有类似情况。帝国主义者除了向非
洲人征收高额税外,还征收农产品出口税、商品进口税以及步枪税、劳动税、
狗税、劳役代税等苛捐杂税。
二是实行强迫劳动。这是超经济剥削的一种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帝国主义各国在非洲殖民地广泛推行强迫劳动制。强迫劳动形式有以下几
种:一种是推行“社会义务劳动”。即殖民地当局强迫非洲人无偿参加修建
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义务劳动,每人每年服公役30多天。另一种是实
行契约工制。指专门替矿山、农场、种植园“招募”工人的代理人,通过部
落酋长、殖民当局官吏诱骗非洲土著人强制签订契约,前往指定的矿山,种
植园当劳工。结果,契约工受到残酷剥削,酋长或殖民地官吏,每诱骗送交
一个非洲人可获得可观的佣金。另外,帝国主义还以签订所谓“劳动契约”
为诱饵,将非洲人贩卖充当奴隶。
三是强迫非洲人为宗主国种植所需的经济作物。帝国主义主要是通过强
迫非洲农民成立“土著合作社”、“多种庄稼运动”、实行进出口商品的“帝
国优惠制”、直接控制非洲各国农业、征收高额农业货币税等手段,来迫使
非洲农民为宗主国生产所需的经济作物或粮食作物。同时,帝国主义还通过
暴力等手段来掠夺非洲人的土地和剥削非洲人的廉价劳动力,从中发财致
富。
此外,帝国主义还通过在非洲(特别是在南非联邦等地)实行种族歧视
政策,对非洲工农群众进行超经济掠夺。
②非洲经济殖民地性质的发展。非洲国家自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
附属国以来,它的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地性质,而且经济发展也是畸形的。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的片面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夕,非洲农业是一种封建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帝国主义入侵非洲后,
一方面促使非洲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将非洲国家变成殖民
地;另一方面又控制非洲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将其农业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
系。其主要标志是各殖民地片面地发展若干种供出口的农作物。例如,在两
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农业资本家们,不仅自己经营农场或种植园,而且通
过殖民当局颁布政策法令,强迫非洲土著农民种植规定的少数几种出口作
物。在两次大战间,非洲的几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产量如可可、花生、咖啡、
芝麻、烟草、棕榈产品、丁香、甘蔗、西沙尔麻等,都成倍或数倍地增加,
并在世界总产量中占很大的比重。例如,1938年,非洲几种出口农作物产量
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大致是:可可65%、花生60%、芝麻47%、棕榈仁97%、
棕榈油76%、丁香90%、甘蔗58%、西沙尔麻(剑麻)70%。由于农业、特别
是出口农作物的畸形发展,造成了非洲农业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依赖性,抑制
了非洲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导致农业减产,粮食供应不足。加上外国资本
通过不等价交换和高利贷剥削,使非洲农民生活日趋恶化。
第二,工业的畸形发展。在殖民主义的统治、奴役和剥削下,非洲各国
的工业也存在着畸形发展问题。
采矿业是非洲工业的重要部门。在殖民主义的统治下,非洲采矿业的发
展具有严重的片面性,在两次大战之间,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采矿业及
产量迅速发展,在世界矿产量中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1938年,非洲矿产量
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大致是:钴占75%、黄金46%、矿石40%、金刚石98%、
… Page 104…
锡13%、铜21%、锰38%、白金20%。但是,非洲的矿产业均为帝国主义在外
国的垄断组织或公司所控制,并且大量采矿业被英国垄断资本所控制。实质
上,非洲变成了殖民主义者的矿产原料供应地。
两次大战间,非洲国家的近代工业有所发展,如埃及的纺织、食品、制
糖工业有较大的发展。但在殖民主义统治下,非洲的工业比较落后。它的标
志是:大部分殖民地轻工业处于萌芽状态。如北非工业发展缓慢,南罗得西
亚加工工业开始发展;多数殖民地的工业大都是加工工业,而且较采矿业落
后;非洲国家缺乏重工业,除埃及、南非联邦等国家有冶金、机器制造业外,
其他非洲国家没有重工业。许多非洲工业企业的生产及经营基本上处于手工
作坊时代。非洲工业不仅落后,而且具有殖民地性质。它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殖民主义控制非洲全部工业企业。如 1937年,比属刚果有工业企业
约2100个,全部为外国垄断组织控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依靠政治权力和制
定经济政策来抑制或阻止殖民地工业的发展,同时,千方百计地扼杀非洲的
民族工业。再一方面是外国资本控制工业品销售市场。在非洲工业中,手工
业占很大的比重,资金少,在外国垄断资本的商品竞争和压制下,大都处于
停滞、破产状态,帝国主义的外国垄断组织控制了殖民地的手工业品销售市
场。
第三,垄断非洲的对外贸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不仅加强对
非洲工农业资源的掠夺,而且加强对非洲各国对外贸易的控制和垄断。在两
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首先是通过外国垄断组织从非洲组织农矿产品,
运往宗主国及世界市场销售,从中牟取高额利润;其次就是通过垄断商业公
司从宗主国组织工业品运往非殖民地倾销,实行不等价贸易,加强对非洲人
的剥削。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非洲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加
强对非洲殖民地的统治、奴役和掠夺。而非洲一系列国家如埃及、苏丹、英
属西非、比属刚果、利比里亚、安哥拉、南非及西南非、尼亚萨兰、南、北
罗得西亚、马达加斯加等国,都先后于1945年初,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第二
次世界大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等国家加强对非洲经济控制和掠夺。例如,
英国等军事机构控制了埃及经济,并成立了中东供应中心,掌握埃及的所有
物质资源、交通运输、进出口贸易等重要经济部门。并由英国政府对各种农
产原料、矿产原料以及军事物资,实行统一收购和调配,以保证战争的需要。
战争初期,法国、比利时被德国法西斯打败,美国乘机渗入非洲,参与控制
非洲经济,进行大肆掠夺,主要是劫掠非洲的战略物资,控制非洲的经济命
脉。
在战争期间,因为国际市场逐渐缩小,交通梗塞,外贸受阻等原因,导
致了非洲农业生产的下降与衰落。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标志是耕地面积和产
量下降。不仅是某几种出口作物产量下降,而且小麦、大麦、玉米等粮食产
量也大幅度下降。例如,1942/1943年度,埃及的棉花播种面积较1938/1939
年度下降了50%以上;同时,棉花产量也从830万坎塔尔下跌至360万坎塔
尔,即下降了1。3倍。这个时期,非洲各国的畜牧业,特别是牛、绵羊、马、
猪等牲畜头数都较战前减少了许多。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非洲人民的生产和
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外国工业品进口减少,宗主国在殖民地的商
… Page 105…
品采购和军事订货及军工需要增加,从客观上促进了非洲殖民地工业的发
展。发展较快的工业有军工、采矿、煤炭、纺织、石油、运输、建筑、食品
和加工工业等。非洲工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产量增长。
如1943年,英埃油田公司的石油开采量从1939年的15。4万吨扩大到128。4
万吨。1944年,南非联邦的钢产量从1938年的30万吨增长到54万吨。英
国利用这些钢材生产了大量的军工产品。其他非洲国家的工业生产都获得了
不同程度的发展。二是建立一些新工业企业。例如,在战时,比属刚果建立
了一些金属加工企业。尼日利亚创办了一些纺织、制糖厂、制革厂。英属东
非也建立了一些榨油、制糖、制烟、食品、制鞋工厂等。随着工业的发展,
非洲各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不断壮大。此外,非洲的民族工业、手工业和商
业也有所发展。战时工业的发展使非洲各国的大企业和大公司大获其利。
在战时,一些非洲国家的对外贸易也有所发展。主要是非洲国家对美国
贸易的发展。例如,1942—1945年度,美国从英属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