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抽象性阶降(或具体性阶升),而且又是程度性阶升。

同时从两个角度运用层递式最典型的例子,是上文提到的毛泽东为人民
英雄纪念碑题写的碑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全文如下: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

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

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

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篇碑文,如果从程度的角度来看,“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
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即一百多年以来),其数量在逐渐加大,所以
这属于程度性阶升;如果单一从时间角度看,则是逆序,即由令及昔,也即
“上溯”,因而又属于时间性阶降。这篇碑文写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的头一天,即1949 年9 月30 日。当时的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
者,在这个时刻里,定然是感慨万千,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抚今追昔,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想到解放战争,从解放战争想到”五四”运动(三十年前
的1919 年),又从“五四”运动想到鸦片战争(1840 年)。从这个角度看,
这显然是时间性阶降。从程度性阶升角度看,毛泽东并未把解放战争的胜利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看作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把它们看作是量的积累之
后的质的飞跃;从时间性阶降角度看,毛泽东也没有把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看作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中国革命史长河
中的高潮。由于毛泽东能够既从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又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待同

一事物,所以才写出这篇无与伦比的碑文。难怪美国的《毛泽东传》的作者
R·特里尔这样认为:“我想毛泽东的任何一位同事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碑
文。”

⑤顶针式
所谓顶针式,是说前一语句的末尾词语与后一语句的开头词语相重复,
就像缝衣的针脚一样,前一针脚的末针,正是后一针脚的首针,前后两针重
复相连。这样的句法,使得前后两句义脉不断,连接紧密。毛泽东的语言中,
顶针式虽然运用得不是很多,但也都运用得很得体,很灵活。

毛泽东运用的顶针式,有顺向顶针和逆向顶针两种,其中也有三个分句
以上的顶针式,可以称为连珠式。
顺向顶针。这是指按照事物形成的正常发展或认识顺序而安排的顶针。
例如: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改造我们的
学习》)

逆向顶针。如句子顺序与事物正常发展或对其正常认识相反,这样的顶
针则是逆向顶针。例如:

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
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
来的思索。(《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这段话有两处顶针,第一处是两个“正确的决心”,第二处是两个“正确的
判断”。按照对事物的正常认识顺序应该是:首先作到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
以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产生
正确的决心,最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军事部署。而毛泽东对这个事理的阐述,
正好与这个认识顺序相反,因此这属于逆向顶针。

像上面这样包含两处顶针(即含有三个分句)的顶针句式,也叫连珠式
顶针。由于它是逆向顶针,所以也叫逆向连珠顶针式。顺向顶针也有连珠式。
例如: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引自1967 年6 月30 日《人民日报》)

“召”后才能“来”,“来”后才能“战”,“战”后才能“胜”,这样的
叙述,完全合乎事物的自然程序,所以这是顺向连珠顶针式。
连珠式顶针能够把更多事理紧密联系起来,先在形式上使句与句之间接
榫搭桥,联结紧密,又使内容单线直进,有如流水不断,显得格外顺畅。
毛泽东运用顶针式很灵活。有时他在顶针词语之间夹有少量其他词语。
但并不影响顶针效果。例如:

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
的谈话》)

毛泽东在顶针的两个单词“真理”之间加了一个连词“而”。又如:

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
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
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愚公移山》)

这段话中顶针的词语是“上帝”和“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即“全国人民
大众”)。这是连珠式顶针。它的第一处顶针词两个“上帝”之间夹有“的”
和“这个”两个词语。

以上这两则例子中的顶针词语之间虽然都夹有其他词语,不但不影响其
顶针效果,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活泼而有变化。

⑥回文式
毛泽东运用的回文式有两种:一种是对回文中两个具有矛盾或反对关系
的分句的内容都作肯定,一种是对其中一个分句的内容加以肯定,而对另一
个分句的内容加以否定。前者如: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实
践论》)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尽管
二者具有矛盾关系,但都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必要条件。因此,二者都
是应该肯定的。又如: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抢,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战争和战略问题》)

这则例子中“党指挥枪”与“枪指挥党”是回文式。很明显,作者是肯定前
者而否定后者。像这样的回文式,在回文的两个分句之间夹有一些其他少量
词语,也可以称为间隔回文式;而像上文《实践论》中关于理性认识与感性
认识关系那样的回文式,在回文中两个分句之间没有任何词语的间隔,就是
说,前一个分句末尾的词语与后一个分句开头的词语紧相衔接而又重复,造
成一种顶针式,这时也可称为顶针回文式。

毛泽东还有时连续运用回立式。例如,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
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
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这段活就是由“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与“实践到认识”、“认识
到实践”两组回文构成的。

回文式的好处,从形式上看,两个分句中,其首句句尾与末句句首相互
重复,其首句句首与末句句尾也相互重复,且两个分句的字数也基本相等,
所以它同时具有三种美感:紧凑美、回环美、匀称美。从内容上说,所有回
文式的两个单句的内容都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因而它便于从事物或问
题内部的正反两个方面深刻而准确地反映其本质上的联系和规律,实际上就

是便于辩证地看待事物或问题,加上它的用语一般都比较精练,简洁,故显
得生动、有力。因而又可以说,回文式还具有一种美感——哲理美。例如毛
泽东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论持久战》)
这则回文式,字数不多,但其中包蕴着深刻、生动而又有力的内容。正是由
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才使毛泽东所运用的回文,基本上都形成了格言或
警句。

除此以外,毛泽东的语言中,还时而发现有这样的句子:“走狗不走”
(《评战犯求和》)、“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等等。这种类型的句式,虽然与一般的回文式属于复句的情况不同,它们都
属于单句,仅仅是句首与句尾的词语相互重复,但也同时具有回环美和哲理
美,其形式和内容也与回文有某些相似之处,仍然值得人们借鉴和学习。

3。章法的逻辑性
什么叫章法?据《辞海》(1980 年版)解释,章法就是“指诗文作者在
安排全篇章节时的若干方法”。什么叫逻辑?按照毛泽东的理解,“逻辑就
是管文章前后不矛盾”(引郭思敏编《我眼中的毛泽东》)。准此,这里所
说的“章法的逻辑性”,主要是指毛泽东文章和讲话中章节(包括层次、段
落等)顺序安排的合理性(即“不矛盾”)。

毛泽东的语言十分重视逻辑性。关于句法的逻辑性,我们在上一节已经
评述了一些具体方式、方法和技巧,可以略见一斑,关于词语的逻辑性,我
们没有作具体评述(这部分内容,一般人都容易理解,故本书不打算再作具
体评述),但不是说毛泽东并不讲究词语的逻辑性。比如,“坚决、彻底、
干净、全部”这组单词,在《毛泽东选集》三、四两卷中,至少先后共使用
过五次(见1991 年第2 版第1097、1112、1375、1389、1451 页),而其顺
序始终没有变动过。毛泽东对词语和句法中这样局部的逻辑性如此重视,对
章法(层次、段落等)这样关系到全局性的逻辑更重视。因此,很有必要对
毛泽东语言中章法的逻辑性加以较为系统的评述,以便于我们从中学习更多
的关于谋篇布局及其细部安排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毛泽东语言中章法逻辑性的问题,这里从三个较大的方面加以评
述:一,关于中心观点的位置安排;二,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处理;三,
关于部分与部分关系的处理。

①中心观点的位置安排
毛泽东的每一篇文章和讲话,基本上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观点。他对中
心观点的安排,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放在篇首,一种是放在篇中,一
种是放在篇末。根据不同的需要,他总是把中心观点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把中心观点放在篇首。毛泽东有不少的文章和讲话,总是习惯于把中心
观点放在开头。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讲话,其开头一句话是这样
的: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这句话就是全篇的主题。它提得直接、简洁。

当然,毛泽东把中心观点放在开头,并不总是这样直接、简沽,他也往
往通过提出矛盾或问题顺势提出中心观点。《反对自由主义》一文的中心观
点,就是反对自由主义。这篇文章的开头,先指出“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

争”,接着又说”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这就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了一个
矛盾,反对自由主义这个中心观点虽然表面上并没有直接提出来,而它却寓
于这个矛盾之中了。

这种在文章或讲话的开头便提出中心观点的作法,明显的优点是开宗明
义,旗帜鲜明,一下子就能表明作者或讲话人的明朗态度和意图,便于转入
具体的阐述,同时也便于读者或听众掌握全篇主旨。

把中心观点放在篇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开头层次针对当
时的抗日工作提出一个中心问题——若干抗日根据地未能很好地执行中央确
定的精兵简政的政策(这个中心问题并不是全文的中心观点);中间层次具
体分析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的两条重要根据——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总目标和
当前新形势的需要。就在对这两条根据的具体分析中,提出了精兵简政很重
要这个中心观点;最后一个层次,再阐述这个中心观点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这个中心观点恰恰就处在全文中间的层次之中。

这种安排中心观点的好处是,“前拱之”而“后卫之”,因而使中心观
点更加坚实有力,并且使全文各大层次的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显得结构紧
密。

把中心观点放在篇末。这种安排中心观点的方式,一般也是在开头的层
次中提出有关问题,中间的层次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结尾时才
推出中心观点。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实践论》、《矛盾论》、
《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章和讲话,就都是这样安排
中心观点的。现在仅就《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例,便
足以说明这种情况。

这篇讲话是全面抗战开始不久的1937 年10 月19 日作的,对象是陕北公
学的教职员和学员。讲话的开头部分先交代当时杭战需要“大批的积极分子
来领导,需要大批的精练的先锋队来开阔道路”的形势,接着讲陕北公学在
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正是应该成为造就像鲁迅那样“革命先锋的场所”,
这是提出的任务;中间部分逐条阐述属于真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