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坎宁于8月提出了英美联合反对欧洲干涉拉丁美洲独立的建议。坎宁的建议,一方面与美国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不卷入欧洲事务,反对欧洲干预美洲事务的基本政策相冲突;也与美国力图排斥欧洲对美洲的影响的基本策略相抵触。但另一方面,一贯敌视美国的英国忽然向美国表示接近,并愿建立某种合作关系,这对美国来说又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说,坎宁的建议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以门罗总统为代表的多数人害怕神圣同盟可能对拉丁美洲进行武装干涉,对美国不利,因而主张接受坎宁的建议,与英国合作,同时主张声援希腊和西班牙共和派的斗争,对神圣同盟和俄国采取较为强硬的立场。而以于1815年~1817年担任驻英大使的国务卿昆西?亚当斯为代表的少数人则不相信当时存在神圣同盟武装干涉的现实性。他认为,神圣同盟对拉丁美洲的威胁远不如英国对美国扩张利益的威胁更具有现实性,更加值得重视。他对坎宁建议的用意持怀疑态度,因而反对与英国合作,唯恐将美国变成“拖在英国军舰后面的一只小船”,主张美国应赶快采取单独果断的行动,他也坚决反对支援希腊和西班牙;在对神圣同盟的态度上,主张采取缓和而模棱的立场。但不久,英国未通知美国,直接同法国谈判,劝告法国不要干涉拉美。亚当斯不愿放弃在美洲扩张势力的机会,也无意接受英国的建议,受其约束。
门罗主义的基本内容
经过内阁会议的几次反复讨论最后取得了一致意见,做出了重要决策,即门罗于1823年12月2日致国会的第7个年度咨文中,单独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声明。一般把这一咨文中表述的对外政策原则称为门罗主义,或门罗宣言。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不再殖民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
第一,不再殖民原则。即美国反对今后欧洲的任何列强再把美洲大陆已获独立的国家作为殖民对象,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咨文明确提出,“美国的权利和利益包含在这一原则中,即美洲两大陆已经获得并维护了自由和独立,因而从此以后再不能被视为任何欧洲列强未来殖民的对象……”。“我们绝不会同意今后在北美洲任何地区设置或建立欧洲殖民地或领地”。“今后如有任何欧洲国家企图在北美洲建立任何新的殖民地,我们将更坚决有力地实施这项原则”。美国提出这一原则的意图和目的只是要明确表示,美国反对欧洲国家此后在美洲重新殖民,并不是旨在反对当时既存的任何殖民制度或体系;只是要维护美国的利益,并不要保卫美洲新独立国家的利益。美国害怕欧洲列强在西班牙、葡萄牙殖民体系瓦解之际,趁火打劫,夺取新的殖民地盘,掣肘美国领土的扩张。美国试图以此原则来限制和约束欧洲国家在美洲进行新扩张,反对欧洲任何国家在美洲大陆建立任何新殖民地和进行殖民地转让。
也正是高喊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殖民的美国,在这一时期,自己却在美洲大陆不断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19世纪30、40年代,美国从墨西哥夺取了面积达近39万平方公里的得克萨斯。可见,门罗主义是美国早期扩张主义政策的有力工具。
第二,“不干涉”原则。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不允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咨文说:“我国政府从不干涉别国政府间的关系”,“我们应当要求本洲亦同样不受欧洲的干涉”。“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极欲建立它们的所谓的‘势力均衡’。不能容许把这种主张应用到北美洲,尤其是应用到美国”。“我国必须永远维护一项原则,即唯有本洲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独立国家,提议同我们的联邦合并,这个问题只有它们和我们才能决定,而不容任何外国介入”,宣言还说,“我们同样不可能会看到任何方式的这样干涉而无动于衷”。另一方面是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不卷入它们的纷争,也不干涉它们在美洲的既存的殖民地。咨文指出,“在欧洲国家的战争中,在与欧洲国家本身有关的事情中,我们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做也不符合我们的政策。”“我们从没有而且今后也不会干涉欧洲任何国家既有的殖民地或属地”,“我们遵守了而且将继续遵守中立”。“我们对欧洲的政策是在那么长的时期中搅乱地球的那部分的那些战争的早期阶段采取的,但现在仍然是同一个政策,那就是: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部事务;把实际存在的政府看作是合法的;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
咨文中的“不干涉”原则与现代国际法意义上的不干涉原则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从政策思想来看,不干涉原则是对美国独立以来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的一个重大发展,即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不卷入欧洲战争漩涡的传统的孤立主义原则,另一方面又暗含有对西半球事务的干涉原则。从实践方面来看,门罗咨文中提出不干涉原则并没有真正付诸于实践。从1824年到1826年,先后有智利、哥伦比亚、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为抵御欧洲威胁,先后引用门罗宣言,向美国政府提出过缔结反对欧洲威胁的联盟的请求和建议,但均一律被美国以各种借口拒绝。仅仅在三十年代中,就发生过欧洲列强武装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事件七八起,美国也没有运用不干涉原则提出过坚决反对。
第三,“美洲体系”原则。咨文提出:“联盟(指神圣同盟——作者)诸国的政治制度和美洲的制度本质上不同”,美洲和欧洲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因而欧洲国家“把它们的制度伸张到这个半球的任何部分的任何企图,对我们的和平和安全都有危害”。咨文接着指出:“联盟国家不可能把他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我们这边任何一个国家而不危及我们的安全和幸福;没有人相信我们的南方兄弟,假如让他们自己决定的话,会自愿采取那种制度。因此,我们同样不可能看到任何方式的这种干涉而无动于衷。”“美洲体系”原则表面上是发轫于南北美大陆地理上的共同性、政治原则和利益的共同性,但实际上是从美国一国的特殊利益出发而提出的;形式上呼吁“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但其核心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其目的是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门罗主义三个原则之间并不是互相孤立、互不关联的,相反,它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对外政策思想体系。“美洲体系”原则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以上两个原则为基础或根据的。这一思想体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下产生和逐步完备的。门罗主义是对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继承和重大发展。这三原则不仅包含了美国早期对外政策旧质中的量变因素,而且在量变中有新的部分质变。门罗主义对美国传统政策的最大的发展,是它包含有美国对美洲的事务拥有合法干涉权的思想,包含有为保护美国的殖民利益而排斥欧洲的殖民扩张的战略原则,因此,门罗主义的提出为美国争夺西半球的霸权提供了最初的完整的理论准备。
这些原则不仅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强烈向外扩张的特征,而且集中反映了成长中的美国资产阶级特别自私自利、投机、狡诈、虚伪的阶级本质。美国把自己的殖民扩张野心隐藏在反对欧洲(既反对神圣同盟也反对英国)的殖民扩张的口号下,把自己对美洲事务的干涉权表现在反对欧洲干涉的抗议形式中,并用美洲体系的漂亮外衣来掩盖其美国体系的实质。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统天下
美国独立后,建立起了联邦制,由资产阶级与种植园奴隶主联合执政。这个政权只是两种力量的暂时联合。南北方依旧各行其道,北方着力发展它的资本主义,而南方则加快发展它的种植园经济。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碰撞、矛盾与冲突,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这场美国内战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国的推行,更为美国的迅速崛起作好了铺垫。
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美国内战是南北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一定程度的产物。当然,除去这一根本原因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共同推动着南北战争序幕的拉开。
第一,领土的扩张加剧了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美国建国之后,积极推行大规模扩张领土的政策。1803年,利用英法矛盾和法军失败之机,它以1500万美元的代价向拿破仑“购买”了法国北美殖民地路易斯安那,使美国领土扩大了一倍半,从原来的89万平方英里增加为200万平方英里。1810年美国强占了西班牙属地西佛罗里达;1819年又以500万美元强购东佛罗里达。1823年,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为美国在美洲大陆的扩张做了铺垫。1835年,奴隶主策动英国移民在墨西哥的得克萨斯暴动,从墨西哥独立出来,为美国所吞并。1846年~1848年,又挑起与墨西哥的战争,强占了格兰得河以北墨西哥的全部领土。1846年不费一兵一卒和一金一银从英国手里夺得现在的俄勒冈,面积达28万平方英里,相当于美国原有13个州面积的5/6。在加剧扩张领土的同时,美国欲壑难填,又开始染指东亚,不仅在中国获益颇多,而且凭船坚炮利打开了日本紧锁的大门。与此同时,大批移民蜂拥而至。从1800年~1850年美国人口从530万增至2300万。领土的扩张、海外的侵略和移民的流入,使美国北部和东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得以加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露和不断激化。
美国的北部和东北部集中了几乎全国所有的重要工业。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的工业革命主要在这个地区进行。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而美国的南部,自独立战争以来,却一直沿着奴隶制经济的方向发展,而且始终保存着殖民地经济的性质。以1860年为例,当时南方人口900万,其中黑奴占400万;英国棉织业飞速发展,需要大量棉花,奴隶主把约80%棉花和其他工业原料运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批廉价工业品。他们要求降低关税、贸易自由,而北方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防止外贸竞争,则主张保护关税,反对自由贸易。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调和的矛盾。因此,南北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对立,使双方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日趋尖锐。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再也不能在北美大陆上一起和平相处。它只能以其中一个制度的胜利而结束。
第二,废奴运动推动了战争的爆发。南北在社会制度上的尖锐矛盾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废奴运动的高涨。伴随着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奴隶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反对奴隶制自不必说,在南方野蛮的奴隶制统治下,黑人奴隶承受着难以言状的痛苦,过着低贱的生活。他们在奴隶主和监工的驱使下,毫无人身自由,受着非人的折磨,他们更想尽快解除奴隶枷锁。黑人奴隶争取解放的斗争得到了美国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同情。广大的农民、失业者、新到的欧洲移民,甚至受到剥削压迫的小自耕农、“贫穷白人”也希望奴隶制能够废除。他们在19世纪30至50年代发动了广泛的废奴运动,由他们组织的“地下铁道协会”,曾先后帮助4万多名南方奴隶逃往北方。在废奴运动中,美国出现了两本揭露和谴责奴隶制的著名小说,一本是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1851年,旧译《黑奴吁天录》),另一本是希尔德烈斯的《白奴》(1852年)。这两本小说在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起到了唤醒社会舆论、促进反奴隶制斗争的作用。1859年美国又爆发了震惊全国的约翰?布朗领导的反对奴隶制的起义。南部奴隶主对布朗起义大为恐慌,指责这是废奴主义者煽动奴隶暴动的阴谋,并诬称布朗起义得到共和党领袖的支持,以此来挑起南部居民对共和党的敌意。起义失败后,约翰?布朗被奴隶主绞死,但起义对废奴运动和黑人解放斗争是一个巨大鼓舞,推动着废奴运动走向一个新的高潮。起义证明,只有武装斗争才能解放奴隶。
第三,对联邦政府控制权的争夺加剧了南北既存的矛盾。根据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参议院系由每州派出两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