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 

       莱布尼茨对科学事业的贡献,不仅在于他能够身先士卒,自己先做将起 

  来,而且做得比别人更好些——他实在是在不止一个专业领域处于顶尖人物 

  的地位。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事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作图书馆 

  馆长,就是一位称职的馆长,而且很快成为目录学专家;他作科学院院长, 

  又是一位出色的院长,把他任职的科学院办成全欧洲亦即全世界最有影响的 

  科研场所。他从1695年起,就为在柏林建立这样一所科学院而四处游说,锲 

  而不舍直到1700年他才得到权势者的有力支持。 

       17世纪乃是西方科学社团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或者说是第一个黄金时 

  期。在这个时期,很有几家著名的社团对人类科技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这 

  其中包括1657年在佛罗伦萨建立的西芒托学院,1645年开始每周活动的英 

  国皇家学会,1666年成立的法兰西科学院。那么,第四个就是莱布尼茨创立 

  的柏林科学院了,而且它被科学史家认为是“唯一能与皇家学会或法兰西科 

                                       ② 

  学院并驾齐驱的德国科学社团” 。 



① 《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19 页。 

② 《莱布尼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34 页。 

③ 同上书,第34—35 页。 

① 《莱布尼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34—35 页。 

②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81 页。 


… Page 134…

       莱布尼茨不仅要办一个科学院,而且要把柏林科学院办成真正富于创造 

  与科研实力的科研单位。“他强调指出,适当讲授数学、物理学、生物学、 

  地理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具有重要意义。他亟望应当用德文取代拉丁文作为教 

  育的媒介语。如果采取了这一步骤,那么知识就会传遍全国,语言与陈腐思 

  想的结合也就会在德国被冲破,像它们已在英国和法国被培根和笛卡尔的国 

                                  ① 

  语著作的影响所冲破一样。”他认为“这个社团应由人数有限的学者组成, 

  他们的职责是记载实验,同其他学者和外国科学社团通信和合作,建立一个 

  大型图书馆,就有关商业和技术的问题提供咨询。这个社团应有权在德国只 

  批准出版那些达到他们标准的书籍。”② 

       这些计划和设想多么富于时代感与国际感,作为一位中国学人,至今读 

  之,犹生感慨。 

       可惜,他的柏林科学院最终未能如他所愿,但他办科学院的热情却越来 

  越高。他一心要使科学社团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他先后向波兰、俄罗 

  斯、奥地利和中国提出建立科学院的建议,而且不管这些国家的当权者们态 

  度如何,他总是满怀热忱,为之奔忙不已。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大哲学家、大科学家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 

  政治战略家与外交家,而且他对于他承担的这两个角色同样十分投入。他生 

  活的时代,德国内部四分五裂,矛盾重重。而它的西邻法国在路易十四的统 

  治下,却是国势强盛,对中欧国家威胁日重。于是他或者还有一些别的什么 

  人,共同提出一个叫做“力量均衡”的战略。这个战略的直接目的是说动路 

  易十四去攻打北非,从而减轻中欧国家的压力,它的深层含义,则另有它说。 

  莱布尼茨既有此论,出使法国的使命也就落在他的头上。“力量均衡”在他 

  们提出它的时候,或许只是一种谋略,而看此后300多年世界历史的风云变 

  幻,“力量均衡”却成为一种对人类政治历史进程具有重大发展意义的战略, 

  这是不能不令那些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们所感叹的。虽然当时的路易十四没 

  有接受他们的具体方案,但当拿破仑重新发现这个方案时,这位大军事家依 

  然懊恼不已——这个宏伟的梦想竟然出现在他的行动之前。 

       如此等等,难怪莱布尼茨的研究者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可以说莱布尼 

  茨不止活了一生,而是活了好几世。他作为一个外交官、历史学家、哲学家 

  和数学家,在每一个领域都完成了足够一个普通人干一辈子的事情。”① 

       那么,何以至此?且先看看莱布尼茨的简要生平。 

       莱布尼茨1646年7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莱比锡。他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 

  道德哲学教授,他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幼年不幸,当他6岁时他父亲 

  就去世了。他虽生在大学教授之家,早期教育却没有得到父亲的直接帮助。 

  好在他父亲藏书极多,而他又生性早慧,这些藏书便成为他的启蒙之友。他 

  成年后,也曾称自己为“自学者”。以他的博学而言,确实如此;以他的早 

  期教育而言,也大致不差。他18时,他母亲也去世了。但那时候,他已经显 

  露出过人的才华。 

       莱布尼茨8岁入学,12岁时已完全掌握拉丁文,后来又靠自己的努力掌 

  握了希腊文。他14时便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兴趣广泛,精力过 



①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82 页。 

② 同上。 

① 《数学精英》,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138 页。 


… Page 135…

人,所学知识,岂止法律而已。况他一入学便可以跟上标准的二年级课程。 

所学内容包括哲学、修辞学、数学和希伯来文种种。他本人对当世大哲如培 

根、康帕内拉、开普勒、伽里略的作品都极有兴趣,而且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他不但对这些新学多有心得,而且对学校中教授的传统学科如经院哲学和亚 

里士多德的著作,同样兴致极高,加上他思想十分早熟,小小年纪,便有大 

志。他年仅15,就提出对传统逻辑学进行改革,而且在他的改革思路中,也 

显露出他后来有关普通符号语言或普通教学的萌芽。 

     莱布尼茨确实是个神童。他12岁掌握拉丁文,14岁入大学,17岁便通 

过论文答辩。20岁便达到申请博士学位的学术标准,只是因为莱比锡大学主 

管学位的教授老爷们,对他的成就十分嫉妒,才以他本人过于年轻为由拒绝 

将博士学位授予他,因为年轻就不给学位,不免有强辞夺理之嫌。但是莱比 

锡大学不愿做的事,纽伦堡的阿尔特多夫大学却绝对愿意做。他们不但同意 

立刻授予他博士学衔,而且聘请他担任该大学的教授。而这一次,轮到莱布 

尼茨拒绝了。他不接受教授职位,并非他迁怒于阿尔特多夫大学,而是他已 

经认识到,以他的学识和追求,大学的天地对他来说是太过于狭窄又太不自 

由了。他虽然没有直接宣布这些原因,但他后来的所作所为,证明他并非不 

热爱学校而是不喜欢对他的学问有所限制的学院式生活。 

     1666年他离开莱比锡,中间曾在纽伦堡大学宣讲他的论文。但作为一名 

专职的法律学者或律师实在非他所愿。而彼时彼地,怕也没有办法找到更好 

的位置,但很快他就被介绍给美因茨大主教。这位主教也是德国的一位选帝 

侯。他对德国的四分五裂状态十分忧虑,他希望经过30年(1618—1648年) 

的战争后德国能调整内部矛盾,同时也希望国外强权势力主要是法国路易十 

四的势力不要东来。而大智早成的莱布尼茨几乎是接触到什么就能爱上什 

么,而一旦爱上什么就能提出点什么与众不同的见解来。主教既有此忧,他 

便以自己的才智和他的同事一起提出著名的“力量均衡”计划。这个计划简 

而言之,就是劝说法国攻打埃及,于是,他被派往法国。 

     莱布尼茨于1672年他24岁时到了法国,在法国一住就是4年,这4年 

真是他一生中的黄金段落。没有这段经历,大约德国依然会得到一位博学者, 

而世界也许就会失去一位哲学家。当时的巴黎,其实就是欧洲大陆的文化中 

心,也是世界上文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莱布尼茨到了巴黎,对他的计划, 

法国人毫不在意;但他歪打正着,外交收获极小极小,学术收获却是极大极 

大。正是在巴黎,他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学人。这些学人中,有哲学家马勒伯 

朗士,哲学神学家阿尔诺,还有大数学家惠更斯。马勒伯朗士是笛卡尔哲学 

的继承者,阿尔诺的思想中既有笛卡尔式的智慧也有许多神学知识。他们的 

思想主要是笛卡尔的思想对莱布尼茨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凭莱布尼茨的智 

慧和才华,从一开始,他就在努力寻找一种不但超越他们而且超越他们前人 

的思想方法——尽管这种寻找或许并非处在完全自觉的状态之下。据说,他 

最为重视的“单子说”思想即萌发于这个阶段。因为要调整德国内部各宗教 

教派之间矛盾,就应该找到一种可以为不同教义所认同的思维方式,于是他 

以一个卓尔不群的青年哲学家的智慧,想到了单子论——尽管他的这种方 

式,在传统的宗教人士看来,也比笛卡尔的方法好不到那儿去。 

     莱布尼茨在巴黎的最大收获,是他结识了惠更斯,而惠更斯也很快发现 

这位德国青年确实是一位数学天才。莱布尼茨请求惠更斯为他上数学课,惠 

更斯很痛快地答应了。通过后者的帮助、指点,莱布尼茨真切地看到了自己 


… Page 136…

在数学方面的才能。而他一旦用起心来,他便很快证明自己是一个在数学能 

力上更强于他的先生的学生。实际上,以他的知识类型,他是不可能也决不 

会甘心成为任何一名惠更斯式的学者的——他要有自己的创造。他在认识惠 

更斯之前,已经造出他那有名的计算机。而在认识惠更斯之后,不过几年时 

间,他又将自己的“普通符号”思想梳理得更具体也更系统了。1679年8月, 

他写信给他的先生说:他发现一种“完全不同于代数的新符号语言,它对于 

精确而自然地在脑子里再现 (不用图形)依赖于想象的一切有很大好处”。 

     此前6年—1673年,他被迫中断了数学课程,作为选帝侯的随员去了英 

国。但此行有同样大的思想收获。在伦敦,他参加了皇家学会的会议,还展 

示了他的能够进行四则运算和开方的计算机。最主要的,是他又结识了一批 

以波义耳等人为代表的数学家群。这个数学家群使他惊奇地发现,他所知道 

的数学,在这里都有人明白。倒是他们告诉了他一些从来闻所未闻的数学思 

想和数学发现。尤其是关于无穷级数的数字方法,促进他对这个课题又产生 

浓厚兴趣。这对他后来发现的无穷小计算以及发明微积分的代数方法起了重 

要作用。 

     莱布尼茨是一个可以一心多用的天才,在比法国更其先进的英国,他自 

然要竭尽全力去会见更多的他所渴望见到的人物,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霍布 

斯先生。可惜霍翁已年事太高,头脑也不大听使唤了,这次会见只好作罢。2 

个月后,当他回转巴黎之前,他被选为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 

     回到巴黎,他把工夫下在研究数学上,但他公务繁多,所利用的主要是 

闲暇时间。大约在1675—1676年间,他独自发现了微积分原理,而且列出了 

其中的一些基本公式。 

     1676年,他返回德国,去诺汉威担任不伦瑞克公爵的王家图书馆长。赴 

任途中,他专门绕道荷兰拜访了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二人相 

处一月左右。他从斯宾诺莎那里受到不少启发,而且在他坚持下,斯宾诺莎 

还让他看了自己未曾出版的《伦理学》一书的手稿。很遗憾,斯公遇到一位 

天才,却不曾遇见一个君子。 

     以1676年为界,莱布尼茨的一生学术活动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676 

年前,是他学术思想尤其是数学思想迅速形成的时期,这时期的莱布尼茨的 

思想是异常活跃的,而且许多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学术发现,都出在此时。1676 

年后的40年,是他继续进行学术探讨的时期。在此期间,他的思想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