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4-04-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族,而他的后裔陶渊明却是汉族田园诗之祖先了;北魏的皇族拓跋氏迁都洛阳后改为元氏,到了唐代,元稹已是汉族名臣,是元和诗体的代表;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等人,考其血统,分别是西域胡人、昭武九姓胡人及匈奴人后裔”〔5〕。因此,说中华文明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出来的,是比较中肯、合乎历史的。现在,这些民族可能属于少数民族,这些文明在中华大文明中可能只是不起眼的小文明,但是在百年千年之前,他们都曾经是生存土地上的主人。那时候,相对于汉民族,相对于儒家文明,他们可不是“少数”民族,他们的古代文明也不是小文明。
  最后,回到本文开头蒙先生提到的在美国四十多万瑶苗族人。从如今的鄂湘地区飘洋过海到美洲,瑶苗人颠沛流离、奔走他乡的距离可以说是“路漫漫”,人口之众已达到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五分之一强(据2000年美国人口统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现在居住国外的苗人大多是在1975年老挝内战之后,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安排下,寻求政治、战争避难陆续到达所居住国家的。1975年老挝政府军队就开始对由美国支持的以青年军官王宝为首的苗族武装势力进行围剿,给苗人(武装势力和平民百姓)造成了重大伤亡。逃亡国外的王宝声称:“1975年至1978年间有五万苗人死于人民解放军的化学毒药,而另有四万五千人殁于饥饿、疾病或在试图逃往泰国途中被枪杀。”“据1990年估计,超过九万人的苗族难民已经逃难到美国,法国有六千人,有三千人在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法属圭亚那。”〔6〕至1999年,在美瑶人也达到三万六千人。现在定居美国的瑶苗人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生活社区,其中就有全美瑶人协会。但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观念的差异,他们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也没能够进入美国的主流社会,而且其中还有不少人在苦苦争取美国公民的身份。
  现在,每年都有不少的海外瑶苗族人回大陆寻访祖先的故土,参加盘王庆典活动。这样做,一方面固然是寻亲访祖,但另一方面又是长期生活在不同文明的社会里,与不同的文明碰撞摩擦后对自身文明的一种回归。一些敏锐的学者也认识到,亨廷顿先生之所以提出“文明冲突论”,实际上是由于在全球化框架下,随着全球人口流动的加强,一些美国种族主义者认为的WASP(Anglo…Saxon
  White Person,盎格鲁…萨克森白人)的“种族优势”正在被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种所“侵蚀”,新教将逐渐失去相对于儒教、伊斯兰教、佛教的“优势”(实际上就是马克斯
  · 韦伯所谓的“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兴起的作用)。由此,亨廷顿先生提出“文明冲突论”,实际上是出于一种对基督教文明的未来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因此,种族血统和宗教信仰都有别于美国主流的瑶苗人,他们在美国社会的基督教文明中生存,必然会受到美国主流文明的冲击和挑战。美国虽是个民主的社会,但也是个等级社会,一个种族意识强烈的社会,一个自觉世间惟有耶稣可以拯救世人的社会,基督教徒在待人宽容博爱中也在渐渐向外输送基督教的教义并劝导你“皈依我主”,这正是第一代瑶苗移民的担忧之处。同在美的第一代藏人一样,第一代的瑶苗移民尚且可以保持自身民族的特点,而在第二代身上,他们已经隐隐感觉到美国文明正在渐渐渗入他们后辈的体内,以及他们的后辈在对待自身的民族特性方面的不屑和怠慢。据一些美国的苗族老人说,现在的美国苗族青年已开始学习美国的生活方式,老一辈人非常担心最终会丧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他们正在寻求保持传统文化的方法。不妨学习亨廷顿先生的“忧患意识”,对于这些在海外的瑶苗人,对于他们的小文明在其他文明的国度里的命运,暂且也怀着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吧。
  (吴永章:《畲族与瑶苗比较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注释:
  〔1〕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明·王临亨:《粤剑篇》之二《志土风》。
  〔3〕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
  〔4〕清·闵叙:《粤述》。
  〔5〕刘重光:《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参见Gary Yia Lee
  :Refugees From
  Laos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auses。见《苗族研究信息》2000年第3期。

  春节絮话

  春 节 絮 话
  ? 陈 荟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风俗,可谓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如果让我们从中挑选出一个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那么,非春节莫属了。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春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是在农村,这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仍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在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有黄土地的厚重,有神秘温馨的气氛,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杯醇香的经年酿造的酒。传统的春节融入了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过年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它并不只是汉族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年”的习俗。但是,从南到北,由西向东,还得数北方人过年最讲究。至今,古时过年的许多风俗还在北方保留着。中国人过年的时间是所有节日中经历时间最长的,前后要达一个多月。每年一进入腊月,就要掐着指头算过年。有民谣记曰:“娃子娃子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里里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合家欢乐吃饺子。”而到了年三十,“年”并没有结束,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才算过完年了。也有的地区直到二月二“龙抬头”过年才算结束。
  中国的春节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俗话说“俗随时变”,春节习俗传承、演变到今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许多变化,但是基本的形式和主题却始终保持不变。
  贴春联。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的“桃符”。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辟邪。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中所指的“新桃”和“旧符”便是古代的“桃符”。中国的第一幅春联是后蜀国君孟昶亲书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而春联的命名始于朱元璋。《簪云楼杂话》说:“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朱元璋微行出观。”
  贴门神。门神也是源于桃符,作用同样是驱鬼避邪。南宋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初一“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班固的《汉书
  ·
  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贴年画。年画又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多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用以驱邪避害。其中,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年画最有名,被称为“三大民间木刻年画”。苏州“桃花坞”的“老鼠嫁女”年画就很独特,它把民间的生活通过动物的形象表现出来,变得幽默风趣。然而,这种年画从它的原始意义上讲与人们的避鼠观念有关,同时,也包含一种禁忌的思想。例如,民间正月初三晚忌点灯,因为这一天为老鼠嫁娶日,点灯使它们在灯火照明下大办婚事,大量繁殖而危害农作物,就是明证。
  压岁(祟)。当晚辈给长辈行拜年礼后,受拜者往往要给晚辈一些“压岁钱”。压岁钱是用来压胜驱邪,帮助孩子过年的。因为小孩魂魄不全,方有此举。清代钱沃臣《压岁钱诗》自注云:“俗以五色线穿青钱排结花样,(赏赐)儿童压胜,曰压胜钱。”
  放爆竹。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给编辑的一封信

  
  ? 郭尚济
  贵刊今年第2期的林子明先生的文章《认真极处是执着》,看后觉得有些不是滋味。林文对日军未免有些过誉了。作者在引用当年中国受降军官讲的话时,却没有加以鉴别真伪之处,如列队行走一事。我于1946年经武汉时也见到日军在清扫大街后列队回去的情景。在见到中国军人时日军也都立正敬礼,像个军人的样子,但在南京居然有杀人比赛的事,这也能说是军人的作为?我看是土匪行为吧!至于投降缴械时是不是都像李默庵所说那样“登记造册,数字清楚”?否则近年来被发现埋在地下的毒弹一事,就无法解释了。显然当时日军并没有将武器全部交出,而是埋在地下,打算日后卷土重来时,再挖出来杀害中国人。

  大学漫谈

  大 学 漫 谈
  ? 谭伟平
  人类自有大学以来,大学就逐渐成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的集中表现者,它既是人类各种文明、文化活动的实践场所,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博物馆”。因此,大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大学最初始的功能是研究高深的学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大。二十世纪,大学的三大功能,即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大学的功能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大学应当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中心,是民族文化的“信息库”,是世界文明的动力源,是全球经济的“推进器”,是科学技术的“孵化机”。总而言之,学生上大学,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最朴素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学知识、学本领;政府、团体或个人办大学,最原始最简要的目的就是获取各种效益;大学的校长和教师任职于大学,最明了最心醉的就是能“集天下英才而教之”。大学之所以有吸引力和内聚力,就是因为大学的作用——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更富有、更高尚、更伟大。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是充分自由,全面地占有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人在体力、智力、情感和审美情趣诸方面的协调和谐的发展。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全面和谐性,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个人价值、个人需求的全面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满足等等。当然,这不是大学所能全面完成的,但大学必然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大学教育最高目的之一。一句话,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社会、世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所凸显的文化意义是:执着真理追求,坚定理想信念,承担神圣使命。
  在现代社会里,大学水平实际成了所在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最重要的体现者。这种发展趋势将在当代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知识经济已经降临的今天,社会的繁荣不仅直接取决于有形的资源、资本、设备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且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社会竞争过去主要靠资金和设备,今天则主要靠智能和人才,靠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去抢占经济发展的至高点。这些,都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宽广的舞台。

  三个伊拉克人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