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言,都非常熟悉、非常欢喜。这种能力,是本能。这个世间确实也有人研究,有研究语言学的,发现语言有根,你真正能把根找到之后,各种语言的学习都非常容易。就像音乐一样,基本的音符只有七个,能够弹奏无量交响的乐章,就很像词无碍辩。能令一切众生听到都能欣赏,都能感动,都非常欢喜,这很不容易。
  我们现在是凡夫,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老师教我求感应,至诚感通。用什么来求感?用诚心,真诚到极处,感应就现前,所谓至诚!我们凡夫如果不用这个方法,不要说一辈子,生生世世都没有办法通达无碍,没有法子。所以要想通达无碍,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要学,在从前老师告诉我,讲学讲经,举这个例子,不容易。为什么?世出世间法你都要通达,你不通世间法就不契机,不通佛法就不契理。不契机,那是废话;不契理,是魔说。魔也有辩才,也能讲得大家听得非常欢喜,但是他讲的不是正理,他讲的是邪道,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所以要用真诚。
  什么叫真诚?真诚怎么说法?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这是个读书人,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真诚到极处,就是一个杂念都没有;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他不是真放下,真放下不就成佛了吗?是怎么放下?暂时放下。能够放下几秒钟,就得感应,确实的,一秒钟都会有感应。凡夫烦恼习气很重,能够有几秒钟,不错了,肯定有悟处。
  我们今天讲放下,暂时,并不彻底,时间并不长;换句话说,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淡化就有感应。非常明显的是对於经教你能看得懂,你能看到很多意思。为什么别人看不懂?我们常讲粗心大意,他看不懂;细心,就看懂了。细心是什么?烦恼轻。粗心的,烦恼重,也就是分别执著重,他就很不容易契入;分别执著很淡薄、很轻,就比较容易契入,道理在此地。
  你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学佛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究竟果地,用什么功?无非是放下而已。你放下,叫你再放下,再放下,还要放下,最后把那个放下也要放下。还有个放下的念头还不行,你还没有放下。你愈是放下,愈发现什么?还有没放下的。你看执著完全放下,证阿罗汉果了,分别没有放下,你才发现。现在给你讲妄想分别,你只有这么个概念,执著你还能现,你知道;分别,你不知道;妄想,你更不知道。好像我们穿三件衣服,脱衣服一定从外面脱,外面脱了一件,看到里面的一件;再脱一件,里头还有一件,你看到了。你没有脱的时候,你只看到外面这件,里面看不到。今天是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才晓得有三大类,而每一类真的叫无量无边,所以不容易!
  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要真修,修行,行就是错误的行为!穿著,干干净净的,能保暖就可以了,不必讲求款式,也不必讲求质料。你要样样都讲求,那就叫执著。什么都好,不执著你就自在。饮食也是一样的,能吃得饱就可以了,能够有点营养,摄取能量,能量可以维持这个身体,不就够了吗?不必讲求,一定要吃什么样的,错了。人在这个世间,不应该伤害一切众生,吃一切众生肉,这是错误的。杀它来养自己,这是违背了自性。你看就是连《三字经》上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杀众生,养自己,不善!这哪是善?
  学佛之后就更明了了,我们采取素食。如果是自己种的菜,跟一般人种菜不一样。我们在菜没有收割的时候,我们是同参道友,一起学佛,每天围绕著菜园念佛,也讲经供养它们。因为现在有光碟,播放讲经的光碟,不必有影像,听就很好。用念佛机播放佛号,供养这个菜,树木花草,特别茂盛。我们收割的时候,它供养,我们互相有协调,互相有恩惠。所以这些花神、草木神真有,不是假有,我们共同成就这个道场,成就大家的道业。你真正修道,这些蔬菜也都有神,欢喜供养。千万不要以为它是无知,那就错了,不但植物有知,连矿物都有知。
  这是日本江本博士从水实验里面证实,所有的矿物都有见闻觉知。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真正体会到,整个宇宙是个有机体,是活的,不是死的。这个说法好像有科学家也有这个认知,认为整个宇宙是有机体。为什么?同一个法性,《华严经》上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识不是死的。它的本能,佛在这里说,本能有智慧、德相,相就是相好,德是见闻觉知。所以这边众生有感,那边众生就有应,互相感应;不一定是说我们求佛,我们来感,佛就有应。当然,我们对於所有一切万物传出去的讯息统统都有应,只要你很细心去体会,对一切众生都有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不但对人要仁慈,对所有动物要仁慈,对所有的植物要仁慈,对山河大地都要仁慈,「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是菩萨。你说这个感,好善,真善美慧,一切万物的反应也是真善美慧,到这个时候你会感到这个世界多美好。自己回归自性了,这个世界就是法性土,所以古德讲,「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一点都不错。我们迷了自性,所以变成秽土;悟了自性,它就又回复净土,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你要是把这个道理参透,你对於佛在经上讲的不思议法,你就不怀疑,你就能接受。
  第四,「乐说无碍」,乐是欢喜。一切诸法随一切众生的根性为他说,这样子说法才契机。你不能说得太深,太深他听不懂;你不能说太浅,他没兴趣。如果所说的不是他所需要的,他也不愿意来听;你所说的是他迫切需要的,那他就非常爱好。
  我们在安徽庐江办学,当地的领导告诉我们,你们最好多讲一点让人民怎么能发财、怎么能多赚钱,他们就非常高兴,个个都会来学。这是当地地方人的想法。现在人迷在钱眼里头,现在钱没有眼,从前的钱,铜钱当中有个洞,这叫钱眼,迷在这个里头。所以古时候,那个钱制作的意思很深,你看是个圆形,当中那个洞是方的,是个方的洞。那个样子你细心看,就像古时候的刑罚,犯罪了,戴的那个枷,叫枷锁,你看到铜钱样子就像枷锁,那很恐怖。所以古人知道,处处都在提醒你,这个东西有用,不能不要它,但是要有高度的警觉,可不能迷在里头,迷在里面,你的亏吃大了。
  我们去教是教伦理道德,是教怎么样做个好人,最初当地的人也很不愿意接受,不想来听。结果我们的老师站在路上,看到人深深一鞠躬,请他来。当然来的人不多,还是不愿意来听的人很多,来听的人少数。听了之后,欢喜,一个传一个,现在听说讲课的时候有一、二千人来听;在从前,一、二十个人都很难得。你看不到半年,现在办活动去讲演的话,都有一千多人来听。为什么?尝到味道了,知道这个好!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诲,尤其是大乘佛法,除非你不接触,你不知道它的好处;接触之后欲罢不能。这是「随众生心而化诱」。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
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七卷)  2006/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5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明第十地位,第一段八首颂,最后一首看起:
  【若以智慧辩才力。随众生心而化诱。则以智慧为先导。身语意业恒无失。】
  在经文里面,清凉大师注得也很好,后面的两首颂是「意业胜」,意业里面「智先导故」。为什么意业殊胜?统统都是以智慧为首先,就是我们通常讲先决的条件,一定要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这个一定要知道。现代的人知道求知识,不知道求智慧,也有不少人误以为知识就是智慧,其实是两桩事情,知识决定不是智慧。智慧是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那是智慧;知识没有这个能力来辨别,到事情做错了,后悔莫及,都是没有智慧的过失。
  智慧跟知识差别到底在哪里?要从根源上来讲,智慧是从禅定生的,知识是从见闻生的,不一样,这是广学多闻,在佛法里面讲,它是从心意识里头生的,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就是第六意识,从这里生的,这是妄心,不是真心。定是真心,从甚深禅定里面生的,那是真心。纵然没有很深的禅定,有一点点小禅定,他也就有一点小智慧;定功愈深,智慧也愈深、也愈广。你就晓得这五十一位菩萨,愈是高位的菩萨戒定慧都深,地位低的,戒定慧比较浅,但是他还是有智慧,比我们世间人还是不一样,他能够辨别是非邪正。
  我们在经里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苦中有乐,乐中有苦,世间人不知道,低级的菩萨都知道。最低级的初信位菩萨他知道,这是智慧。什么是苦中有乐?修行人物质生活很艰苦,尤其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所有的财产就三衣一钵,真是简单。三件衣通常都搭在身上,一个钵托在手上,所以你看他手上没有东西。三衣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五衣、七衣、九衣,从九衣到二十五条衣都叫做大衣,只有这三件。印度那个地方是热带,所以不需要很多的衣服,有三衣就足够了。晚上睡觉,树下一宿,盘腿打坐。休息,佛规定的是四个小时,晚上十点钟到早晨两点钟。两点钟起来,就要诵经、念佛,要做功课。你看生活那么简单,苦!在我们看到这生活太苦了,苦中有乐!如果没有乐,谁愿意受苦?
  佛陀教导我们,目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不是教我们吃苦的,佛是教我们得乐的,真有乐趣!这种乐趣世间人不知道。在中国,孔子知道,中国这些圣贤知道。他们生活也非常清苦,不过比起佛教僧团里面,那还是超胜很多,至少他都有个房子可以住,遮蔽风雨,饮食起居,就是物质生活都还能过得去,不富裕,读书,讲学。孔子学生里面,物质生活最贫乏的是颜回。夫子常常赞叹,颜回很苦,但是颜回最快乐。他乐的是什么?我们佛门里面说,「烦恼轻,智慧长」,他乐的是这个,你说这多快乐!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物质生活很贫乏,精神生活非常丰富。佛家的乐尤其不必说了,天天在做什么功夫?断烦恼的功夫,长智慧的功夫。干的是什么事?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苦中有乐!
  世间人乐中有苦,为什么?贪恋五欲六尘的生活,他每天过日子是增长烦恼。如果你再细心去观察一下,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的像《地藏经》上所说,「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也许有人说,佛说的话未免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听到也会同意,「是太过分了,我们也没有损人利己,为什么有罪?」违背了性德。你这一生得人身,尤其是闻到佛法,得人身、闻佛法就有脱离轮回的机会,你这一生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你就错了,你说这是不是罪?是!为什么有这个机会也不能脱离?就是你还留恋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有什么好留恋的?《法华经》上讲「三界火宅」。
  所以一等聪明人,他一旦遇到的时候,他什么都放下。释迦牟尼佛是聪明人!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绝顶聪明人,他们统统都过苦行僧的生活,把世缘统统放下。尤其是佛法。世间很多宗教,他们的目标是脱离欲界,这很了不起,在我们世间人讲,是高级宗教,脱离欲界,他到色界、到无色界去了。古印度很多的宗教,他们修定。一般次一等的宗教,他要脱离饿鬼、地狱、畜生,人间很苦,他愿意脱离,他生在欲界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这是他们的目标。只有愚痴、业障很重的人不愿意离开轮回,想在人间还享受五欲六尘这种生活。这个乐,乐里头有苦。要很冷静的去思惟、去观察,你才恍然大悟。
  过什么生活?什么都没有的生活是最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己成就了,帮助别人,你说这个多快乐。物质生活清苦一点,身心健康。每天贪图饮食,现在的果报就在面前,他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许许多多的疾病,这是乐!像我们吃长素的人,「你们太苦了!」我们这个苦有果报,什么果报?身心健康,很少疾病。你看在饮食上苦乐的,我们这个他说是苦,我苦里头有乐,健康;他那个乐里头有苦,他病多,这很显然的!你有很多财富,你天天操心,晚上都不能睡觉,天天吃安眠药;我们没有财富,一无所有,睡得很安稳,不一样!你细细想想,苦中有乐,乐中有苦。所以,智慧跟知识不相同,真正高明的人求智慧。
  所以意业的殊胜是『若以智慧辩才力,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