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权智变幻莫测,它才真正能够利益众生。你看一切众生,古今不一样,中外不一样,这是讲我们的地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这里面的众生他的思惟,他的生活方式、环境、文化背景不相同。如果用同一个方法,佛菩萨来教化众生决定收不到效果。所以佛教化众生讲到契机,契机要契时机、时节因缘,要契度化众生的人根性之机,他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下根人说上法,他不懂,上根人说下法,对他不起作用,就是一定要晓得他的程度,要晓得他现前的需要。实在讲智慧的运用,最高的原则就是他现前迫切的需要,所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在上古的时候,人民人少,地大,资源丰富,衣食都没有问题。在尧舜时候,记载的就已经有这种现象了。人民可以吃得饱,穿得暖,已经有房子可以居住,生活已经得相当安定。於是尧王这才发现,如果不教他,那他跟禽兽有什么差别?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就是人受教育,禽兽没有法子受教育。所以教育就兴起来,兴起来的原因就是这个地方。圣人觉得人民是需要教的,不能说吃饱穿暖了没事,统统来接受教育。教什么?教人伦,人跟人相处这是大事!怎么能够和谐相处,怎样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个要教!这个不教,他不懂。所以首先要教导他,让他了解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五伦。首先,父子关系,夫妇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人在这个世间,关系总不外乎这五大类。
  君臣就是今天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就是君臣。无论在哪个阶层,无论在哪个行业,即使在家庭,一个家庭总有个家长,从前家长都是父亲,现在有些家长也是母亲,家里面一切事情听母亲的。哪个人发号施令他就是君,一切人听从他的那就是臣,所以在家庭里头也有君臣。你到社会上工作,你有领导,领导就是君。如果你做个小主管,上面有领导,下面还有人,你领导他们,那你对上是臣,对你的属下你就是君,这种关系要懂。有五伦就有五德,这个德完全顺乎自然,顺乎自然是德。所以五伦是属於道,这是自然的集合,绝对不是哪个人发明的,哪个人创造这个制度,没有,完全是符合於天然,这是道;顺著自然就是德。道德是从这里说起。
  教育的中心理念,就从父子有亲这个「亲」字。这个亲字是伦常的核心,是教育的中心理念,核心的理念。亲是亲爱!然后你才晓得圣人的教育不是别的,亲爱的教育。这个亲爱是自然的,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丝毫的染污。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个亲爱在一生当中永远不会失掉,要保持著。能保持一生不改变,这就叫孝,这就叫仁。孝是从体上讲,仁是从用上讲,亲爱是从相上讲,各有各的讲法。
  相上你看到亲爱,体上,你看孝是个符号,中国字是智慧的符号,它所代表的意义,父子是一体!它上面是「老」,是上一辈,上一代;下面是「子」,是底下一代,合起来。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不能分割,没有代沟。现在人讲代沟,代沟是什么?不孝,孝没有了,这个字被切断了,那还得了!这是大乱之世。讲仁,仁就是孝的用,推己及人。我亲爱我的父母,我也亲爱别人的父母;我亲爱我的子女,我也爱别人的子女。仁是二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道。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同时就想到别人,这是仁,仁人。所以孝、亲、仁,这是我们佛门常讲体相用,中国教育从这儿生的,是以这个为教育根本的理念,然后把它发扬光大。
  发扬在家庭里面,就是亲爱,爱兄弟,爱族群;再扩展到社会,爱你的领导,爱被你领导的人,这叫义。义常常跟仁合起来,古人所谓是「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就是办事情合理合法,我们讲如理如法,合情合理,这就是义。情理法一定是顺著自然,大自然的秩序,大自然运行的理则,随顺。底下就是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亲、义、别、序、信,这是五德,中国人讲五常,仁、义、礼、智、信。
  从这个地方落实,落实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你看圣人教人就这么简单,人要是能把这些都做到,这个人就是圣人;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做到百分之八、九十,贤人;能做到一半,君子。中国的教学,不要看以后演变成这么多的典籍,你现在看到《四库全书》,那是干隆年间编辑的,中国的古籍,丛书。这么大的一套丛书,就离不开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是总纲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总纲领。所以你方方面面都应用得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是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智自在。
  我们现在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丢掉将近一百年了,三代到四代,所以现在对这个东西都不懂。但是这个东西是人的本性,就是像佛法里面所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五伦八德是你本性里头本有的,丢掉的时间再长,如果有明白人来给你讲解、给你提醒,你很容易就觉悟。这一觉悟,就又把它找回来,找回来了,那你就得幸福、美满。失去之后是非常痛苦,烦恼、痛苦不知道是从哪来的?就好像走路你迷失了道路。这是人生的大道,通到什么地方?通到君子、贤人、圣人。像我们佛法的道一样,佛道通到哪里?通到阿罗汉,通到菩萨,通到佛。你只要不失方向,你一定可以证得;一迷失道路,就不知道到哪去了?
  迷失之后起烦恼,由烦恼就变成业报。这个大家都晓得,经上讲得很清楚,迷了之后起贪瞋痴,贪瞋痴的果报就变现出饿鬼、地狱、畜生,贪瞋痴变的。贪瞋痴是因,三恶道是果。你能够学五戒十善,你果报在人天,人间天上,三善道。阿罗汉不在六道,超越了。为什么?你纵然是行善、修善,你还有分别执著,你分别执著没有放下,出不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没有分别执著,那你就证果,你走的是佛道,这个不能不知道。
  尤其是这个智,智自在,我们用另外一句话说你容易懂,善巧方便。这是善,不是恶,首先把这讲清楚,善法,它不是恶法;巧是巧妙,方是方式,你应用的方式;便是便宜,就是太适合了。对某个人太适合,对某桩事,在某个时节,你就用到恰到好处;换个时间,换个处所,或者是另外一桩事,这个用法就不恰当,就得用另外一个方法。那你就晓得,智自在是千变万化,智慧的千变万化,灵活运用,这是自在。
  末后一个「法自在」,这是第十,「法自在」。法自在古德是说「说法无碍」,没错,但是我们换个名称,意思更清楚,「演说自在」。因为教化众生用身教,身是表演,不完全是说法,表演。你的身教、你的言教都得自在,没有障碍。这个地方你一定要想想前面所讲的九种自在,法自在是最终的结论,前面九种都得到了,度化众生就自在,完全没有障碍了。
  佛菩萨有这种能力,真的这十种自在圆满具足。可是你要知道,刚才我们讲的智自在里头,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有到,不能勉强,这个事情勉强不得,勉强决定就不自在。所以你要懂得观机,时候没有到,不能讲,不能劝,应该怎样?帮助他消业障。自己业障很重,不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不能接纳别人的劝告,稍稍不如意,他瞋恚心就生起来,非常不满,这是业障现前。那得很有耐心。他自己不能消业障,我们自己念佛、诵经、忏悔,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他,这是附带的,可以做的。回向给他,绝不损耗自己,这个要知道。
  回向的意思是什么?好比黑暗当中,我们拿著一盏灯照自己,同时也照别人,照别人就是回向,有没有妨害自己?没有。所以,回向把自己心量拓开。能不能产生效果?能。如果对方他的业障很重,那就得相当长的时间,一年半载,这可不能著急,急不得。一著急,古人说的「欲速则不达」,目标就达不到了。所以遇到急难的事情,你要懂得慢慢来,要缓慢,稳稳当当的。用自己的修行,特别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形象当中,让他慢慢的有感受,让他自己自动自发,受到感动,明白了,觉悟了,他再来向你学习就很容易了。
  所以我们常讲好学、受教,好学的人不受教,受教的人不好学,都不能成功。必须这两个条件同时具足,又好学、又受教。受教是什么?依教奉行,老师教的他真做到,这是受教;好学是欢喜学习。孔子的学生,夫子常常赞叹颜回,这两者统统具足,又好学、又受教。在这方面,其他的同学比不上颜回。颜回短命,三十出头就过世了。所以孔夫子对於这个学生失去之后非常痛心。以后是孟子继承夫子,隔了一代。所以「法」就是菩萨教化众生,无论在自己修学上没有障碍,教化众生没有障碍,自他都得大自在,是这么个意思。十自在我们就说到此地。
  底下,『修行诸度胜解脱』,「诸度」,普通我们讲六度,六波罗蜜,《华严》讲十度,文殊菩萨修的,十波罗蜜。前面六条跟通常讲的六度,名相完全相同,后面又加了四条,这个四条是从前面般若里面开出来的。你修行十波罗蜜,你就得到最殊胜的解脱。最殊胜的解脱是什么?脱离十法界!要是没有这个「胜」字,说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那是阿罗汉证得的。这里讲十地菩萨,不是阿罗汉,所以他脱离的是十法界。脱离十法界就回归到一真法界,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梵语称波罗蜜,我们中国把它翻译为「到彼岸」。彼岸,像过河一样,我们在河这一边,坐船到达对方,到达彼岸,这是印度人他们的说法。我们中国人不讲到彼岸,我们中国人讲到家了。凡是一桩事情做到很圆满,做到顶好,我们说到家了,功夫到家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做到大家称赞你,你这桩事情做得好,都称之为到家。所以到家就是很圆满的意思,我们这里讲圆满之意。这个十条,十条都做得圆满,所以叫十波罗蜜,梵语称波罗蜜。
  第一个是「檀那」,檀那是梵语,意思就是布施,我们用一个字来解释,布施。「菩萨为令众生满足故,内外悉施」。菩萨内外都布施,怎么就令众生满足?菩萨内外都布施光了给众生,众生得什么好处?你们诸位有没有想到?众生如果要想得财富满足、智慧满足、寿命满足,哪个人不是这个希望?能得到吗?能。你所希求的是果报,果必有因。菩萨为你示现的是修因,你看到菩萨修因,你就照他这个方法去学,你自然就得果报。果报现前,你就满足了,是这个意思。
  菩萨舍财,这是教你舍。财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什么?金银财宝,身外之物。你要能放下,你要能施舍,你的财用就不会缺乏,愈施愈多。不需要用的时候可以不要财,为什么?有的时候很麻烦,患得患失;需要用的时候它就来了,这多自在!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财自在是够用。太多了怎么样?太多了灾难就来了。那就是佛在经上讲的「财为五家共有」,有灾难来了,所以不能多。不能没有,又不能多,恰到好处,这叫圆满,这叫满足,足是知足,圆满的知足,要明白这个道理。
  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里,头一个就是不吃众生肉。佛陀在世,生活方式是托钵乞食,托钵乞食要慈悲为本,就是说他们吃什么就施舍什么。所以供养肉的时候也吃,现在南洋小乘还是如此,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而且托钵的时候,顶多只能托七家;七家都没有,就不能到第八家去。为什么?别人看到嫌弃你,这个出家人怎么这么样的贪心,过了七家还要去托。避免别人造罪业,所以不能超过七家。七家托不到的时候,回去老实念佛,念一天佛,明天出来再托。
  不过僧团里面生活是团体的,每个人托回去之后,不是托了就自己吃,托回去之后都合在一起,然后再分开来吃,这叫「一钵千家饭」。你这一钵饭是千家饭,真的,你看那时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个人都出去托,不是千家饭吗?所以千家饭是有典故的,不是随便说的。托回去之后统统放在一起,再念供养咒,念完之后,每个人去拿。这种生活平等,有人托的这家饭菜很好吃,有人不好吃,但是统统混合在一起,你看佛法的生活,真平等。不论多少,回去统统合在一起,决定不可以托了,一面走一面吃,那就不像话,托完就要赶快回去。所以佛是有佛的规矩,大家都是生欢喜心,平等真的是做到家,示现给你看。
  佛教到中国,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