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是道元,这个道是菩提涅盘之道,菩提是正觉,究竟圆满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之根源,这是我们要求的。涅盘是什么意思?这个名词是梵语,翻的名词很多,最常用的是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什么叫清净寂灭?於一切法里面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寂灭。於一切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什么境界?我们学习《华严》的同学清清楚楚,无明破了,妄想断了,你就成佛了!没错,涅盘就是成佛。在《华严》里面讲圆教初住以上,《华严经》上称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证得大涅盘。阿罗汉证的叫偏真涅盘,为什么?他只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还没有断,他出了六道轮回,所以也称他为涅盘。大涅盘是出了十法界。
  信是根源,你不信,你怎么能开悟?你怎么能证果?这讲果,果必有因。因是什么?三贤十圣,乘一直道。三贤是讲的别教菩萨,此地的三贤十圣指别教。别教的三贤位在《华严》里面,就是十信位的最后三位。我们知道十信位的七信位,七信菩萨断证的功夫等於小乘阿罗汉。我在给诸位做报告的时候,八信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萨,十信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很清楚!但是在别教里面,分就分得更细了。别教的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到初地,别教初地等於圆教初住,《教乘法数》后面有个图,诸位看看你就明白。天台跟贤首都有图,你一对照你就清楚。都乘一直道,直就是成佛之道。什么叫直道?只进不退就是直道。如果还会退转,那就不是直道,那就拐弯,走回头了。像我们前面用比喻说的,我们在佛教学校里头,年年都升级,这是直道;留级就不是直道,降级那更糟糕。但只要是信,真信,真信就有真愿,真愿就有真行,当然是一直道。因!所以信太重要了。
  我今天劝人,可以说非常恳切,我八十岁了,中国人常讲「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叫古稀之年,我又过了十年。八十岁的人在古时候称为风烛残年,在风中的蜡烛,随时会被风吹灭。古时候中国有个谚语,「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这是什么意思?他老了,七十岁不能留他在家里住。为什么?万一留他在家里住,一觉睡的死过去了,你的麻烦就大了,人家会怀疑你谋杀他。这就是他七十岁你不留他住,他不会怪你,古谚语是这样说的。可以请你吃饭,不能留你住宿。
  八十岁则更老了,可能一餐饭吃的时候他就过去了,所以八十不留饭。决定不会请你在家里吃饭,八十岁了,怕一餐饭吃了你就走了。人家说你的饭里头是不是下了毒,你害他了,不就惹上麻烦了吗?但是八十岁以上,你在外面餐厅馆子里请吃饭可以。他如果在那里真的走了,那个餐厅负责任,你可以不负责任。谚语是有道理的,几千年古人的经验,提供我们做参考。当然我们接待宾客,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他身体状况。多病,心情不开朗,行动不方便,我们到他家去拜访他、看他,这是对的,送些礼物给他。在他家里面,他邀请我们吃饭,可以;我们不能把他请到我家来,这个人不会怪你的,懂礼,不会怪你的。这是讲道的意思。
  下面讲「元」,元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本义」,原本,「菩提本故」,本是根本。信是菩提的根本,菩提是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下面一个比喻,「其犹滔滔之水,始於滥觞」,这是什么?滔滔之水好比长江、黄河,大河它的源头,源头就像泉水一样,很小一点点,源源不断往外流,结果就变成大江、大河。第二个意思,「首义,元者善之长也,即一因之初」。因我们知道,佛常常告诉我们的,万事万物无量因缘所成的,决不是那么单纯的,无量因缘而成。但是无量因缘的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因,我们称它叫第一因。菩提涅盘的第一因,一切功德的第一因,都是信。没有信这个字,你只能修福德,你不能成就功德;没有这个信字,世间法里面不会有什么大成就,大成就也要靠信心,没有信心不能成就,这不能不知道。
  下面说「功德」,功德也有两个意思,「通因及果」,功德之因,功德之果。「母」也有两个意思,「生长,养育」,你就可以能想像得到。但是在此地,这功德要跟大家讲讲,什么是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是功夫,真正下了功夫,你自然有收获。所以德跟得失的得是相通的,你修功有得。功一定要自己修,别人没有法子代替,真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功德是能够带得走的,最简单的例子,持戒有功,持戒的果是什么?佛在经教里头常常讲,因戒得定,我们就知道,持戒的果是得定。在我们佛门净宗里面来讲,得清净心!我们的心不清净,虽持戒,果没有现前。你持戒为什么不得清净心?我们讲持什么戒?十善业道,这是根本戒。
  正式的戒律是五戒,但是五戒的前面是十善,十善不是戒,十善是五戒的预科,等於说先修班。先修十善,然后受五戒不就太容易了吗?没有十善,哪来的五戒?今天我们的十善没有了。古时候,十善肯定有,所以无论在家、出家,他真的有戒律,真的有清净心。清净心的程度不一样,有高下浅深之分,但是有!现在人没有,现在人念佛念了很久,多数还是心浮气躁,还是妄想很多,心不定。
  我们学佛,我们要不要见佛?佛就是在世间,你想想我会不会去见佛?你们猜猜看。偶尔见一次,随缘不攀缘。为什么?我依教奉行就是天天见佛,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你能懂这个意思吗?没有信愿行,天天跟在佛屁股后面还是不见佛,没见到,要懂这个意思。佛经上有个故事,两个沙弥去拜佛,见释迦牟尼佛。沙弥持十戒,走在路上很渴,看到有一滩水,水里面有小虫。一个沙弥口渴,就喝了;另一个沙弥持戒,坚决不喝,渴死了,死在路上。这个沙弥喝了有虫的水,当然他就没有渴死,继续去见佛,见到了。佛告诉他,他说:那个持戒的,他已经到我这儿来了,我见到他了。他比你先到,他见到了,你没有见到。这就是说明,见佛重不重要?不重要。遵守佛的教诫太重要,真佛弟子!
  在儒家,诸位晓得孔子在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这诸位都知道的。可是真正传孔子道的,不是他们,是孟子。孟子跟孔子没见过面,你看今天讲儒家就是孔孟,没有提别人。孟子为什么传夫子之道,承夫子之道,承传呢?孟子读孔子的书,依教奉行,他真的落实,真的做到,做得跟孔子几乎没有两样。所以中国人尊孟子为亚圣,孔子是至圣,他是亚圣。
  这样你就明白,在不在老师的身边不重要,要不要去看看老师不重要,老师不会怪你的;老师要怪你,他就不是真的好老师。我不去拜佛,佛怪我,他就不是佛。我恭恭敬敬的接受他的教诲,依教奉行,这就叫真正的礼敬,礼敬诸佛!我对一切众生就像对老师一样的恭敬,老师欢喜,老师会赞叹,真正成就了。只敬老师不敬别人,老师摇头,感情用事,情识太重,轮回心还是造轮回业,老师很失望!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能够把经典教训全部落实,释迦牟尼佛承认我们是他真正的学生,天天见面;展开经本就见面,声声阿弥陀佛都见面。佛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佛在你自己心里头。你看中峰禅师讲得好,「我心即是弥陀,弥陀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你懂这个意思吗?他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
  这句的意思,总说,你看信多重要!希望我们学了之后,真正的生起信心。我们的方向是菩萨道,我们的目标是菩提涅盘,这就正确。世缘放下,一切放下。放下,要不要做?要做,为众生服务。服务怎么放下?心里头不染著。我为一切众生服务,不希求任何报酬,名闻利养丝毫不沾,这个放下;服务要尽心尽力,就利益众生,成就无边的功德。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略示胜能」第一首颂,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盘无上道。】
  第一句我们介绍过了,知道「信」这个字非常重要,所以这个大单元就是讲的信。清凉大师将全部的《华严经》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是信,依著顺序第二大段是解,第三段是行,末后一段是证。善财五十三参是证,含义非常之深。证是什么?从五十三参我们就体会到,证就是落实。同时我们也能够很清楚的认识,什么是信?信里面有解、有行、有证,证就是落实,这才叫做信。如果只有信,没有解、没有行、没有证,这个信是假的,这不是信。信里面有解、有行,算不算信?还不算信,你没有证;要在落实里头证实你所信的,那才叫真信。
  所以佛法有迷信、有正信、有真信,你的信里头有解、有行,那是正信,不算真信。真信才有感应,正信没有感应,这个要懂,不能不懂。真信的心是真心,迷信的心是妄心,正信的心是真心里面掺杂著妄心,就有夹杂;如果是真信,里面没有掺杂。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祖师大德也常常给我们讲,念佛人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叫真信;如果有疑、有夹杂,妄念很多,常常会断掉,信就没有。信没有了,愿也就靠不住,怎么能往生?往生的秘诀就在此地。往生的秘诀,这个事真的要搞清楚。
  我天天念念想见阿弥陀佛,念念想见极乐世界,行不行?不行。如果阿弥陀佛天天跟你见面,极乐世界天天给你看见,世尊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那不是佛境界,那是魔境界。你什么都不求,自然现前,那是真的境界,感应!真的境界现前,也不放在心上,这对的。真境界现前,如果你放在心上,产生欢喜心,「我念佛功夫不错,佛我见到了,你们都还不行,比我差远了」。你起分别、起执著,入了魔境界。佛为什么不现身给你看,为什么不把极乐世界给你看?怕你著魔,你受不了!怕妨碍你道心。佛门常讲,「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佛菩萨怎么会动修行人的心?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的功夫到了,水到渠成,自然的。
  我们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建念佛堂,带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念佛求生净土,真的全都去了。中国的净宗从那里开始,第一个道场,真有决心,不下山。进了这个念佛堂,就是准备到极乐世界,什么都放下,一心一意专门等到极乐世界,难得!都成功了。他老人家在修学过程当中,见到三次极乐世界,从来没有跟人说过,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最后往生的那一次,是第四次,才跟大家宣布,「佛来了,极乐世界现前」。这时候才跟大家讲,这个境界过去我已经看过三次。人家问他是什么样子?跟《无量寿经》上讲的完全相同。远公大师那个时候建念佛堂,依照经教修行,给诸位说,那个时候的经就是一部《无量寿经》,《观经》跟《弥陀经》都还没有翻出来。净宗经典最早到中国是《无量寿经》,所以远公大师那时候修行,就是依靠《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是以后才翻译的。这都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见如不见,从来不说的。
  佛在《楞严》上告诉我们,无论是魔境界、是佛境界,完全不在意,不放在心上,统统是好境界。如果你要是执著,有分别执著,佛境界也是魔境界,这个要注意到,那不是好事。为什么?你心动了。所以不动心的是好境界,心一动就不是好境界。由此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色闻声,跟外面境界相接触还会起心动念,就不是好境界。什么时候我们修行,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动心,也就是不执著、不分别,好境界。到能真正做到不执著,你往生西方净土就不是凡圣同居土,是方便有余土,这要知道。什么叫功夫?把分别执著压住了,我这句佛号能把分别执著这些妄想伏住,伏烦恼。伏烦恼我们做得到,断不容易!伏烦恼就决定得生,真能伏得住。
  我要劝同学们,佛教我们随缘不攀缘,我们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不能攀缘。你们念念想来看看我,我很感激你们,随缘就好;如果你有机会到香港,到国外来旅游,这见见面很好,不要刻意。执著、刻意来见我,错了,没有这个必要。你每天在网路上听经,在卫星电视面前听经,我们不是天天见面吗?只要真听懂,真正落实,天天见面,天天没有离开,何必要千里迢迢受这么多辛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