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若〃是海神的名。河伯〃望洋向若而叹〃是抬起来头对海神说话。〃望洋〃并不是朝着海洋看。〃望洋〃是个单纯词,这种词不能拆开来用,只能是〃望洋〃,不能说〃望着洋〃、〃望海洋〃。

  〃望闻问切〃的〃望〃也容易出问题。这个〃望〃是中医的一种诊断方法,医生望诊时,多数是面对面的,不会后退几步离你远远地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就是望诊,两个人在朝堂上,已经很近了,这个〃望〃不是远看的意思。 
第82节:〃三顾茅庐〃当释〃三问茅庐〃


  〃三顾茅庐〃当释〃三问茅庐〃

  〃三顾茅庐〃又作〃三顾草庐〃,是最常用的成语。多数人认为〃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到草庐中看望诸葛亮,这里的〃顾〃就是〃看望〃。这样的解释不能说错,但是并没有解释到位,并不是恰当的解释。〃三顾茅庐〃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三问茅庐〃,而不是〃三拜茅庐〃、〃三看茅庐〃。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出于诸葛亮自己写的著名的《出师表》,原文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咨〃就是问、询问,〃咨臣以当世之事〃就是:问我当时的局势。刘备三次到草庐中,确切地说是看望了诸葛亮,但是,看望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还是因为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要向诸葛亮咨询。〃问〃才是刘备的主要目的。将〃三顾茅庐〃解释为三次到茅庐询问,才是恰当的。这样解释,〃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顾〃与后面的〃咨〃正好形成了呼应,表述才成为一个整体。

  现在〃顾〃最常用的义项的确就是〃看望〃,但是,它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义项,就是〃问〃。

  释〃顾〃为〃问〃,在古代汉语中是可以举出不少例子的。《国语·晋语八》:〃訾柘死,范宣子谓献子曰:'昔者吾有訾柘也,吾朝夕顾焉。'〃范宣子说的意思是,訾柘死了,我没有人可以经常咨询了。而绝不是说,訾柘死了,我没有人可以经常看望了。杜甫写诸葛亮祠的《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可以说是对〃三顾茅庐〃最好的解说。〃顾〃的宾语是〃计〃,这〃三顾频烦天下计〃,怎么也不可以解释为〃三拜频烦天下计〃,只能说是〃三问频烦天下计〃。现在常用的〃顾问〃是个同义并列结构的合成词,〃顾〃就是〃问〃,〃问〃就是〃顾〃。当顾问的人,责任就是解答别人的咨询。

  〃期期艾艾〃的故事

  成语〃期期艾艾〃是形容人口吃的,并不常用。可是,它的出处却极有意思。

  这〃期期艾艾〃,其实是两个时代不同的事。

  先说〃期期〃。这事记载在《史记·张丞相列传》。西汉开国有一位名臣,名叫周昌。这个人帮助刘邦打过天下,立过大功,以刚直不阿闻名,但是有个毛病,就是说话不行,一到关键时就磕巴上了。这刘邦得了天下,坐了皇帝位,就有点洋洋得意,丢了当年战争年代的好作风,整天就知道寻欢作乐。这天,刘邦正跟宠爱的戚夫人在一块起腻,周昌心里极为不满,也不通报一声,推门就闯进去了。刘邦气不打一处来,就骑在周昌脖子上问:〃你说,我是何如君主?〃这周昌上来犟劲,脖子一梗,说:〃陛下即桀纣之主也!〃刘邦拿这人也没办法,只好笑笑拉倒。刘邦欲废太子另立戚夫人的独生子如意。周昌又大闹起来,刘邦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期期〃是周昌着急时发出的声音,没有意义,后来,〃期期〃就成了口吃的意思。

  〃艾艾〃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三国时灭蜀的大将邓艾,虽然率军打仗无人可比,但说话也不利索,别人问起他的名时,他就〃艾艾艾〃地〃艾〃个不停。司马昭看邓艾这样子,就拿他取笑开涮,〃你说艾艾的,你的名里到底是几个艾?〃邓艾虽然口讷,但脑子灵得很,一看这是拿自己开玩笑,就说:〃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邓艾说的〃凤兮凤兮〃,是《论语·微子》里的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邓艾的意思是,接舆讲的〃凤兮凤兮〃虽然是两个〃凤〃但说的却是一个〃凤〃,我说的也是一个〃艾〃,你连《论语》都没读明白,啥也不懂。回答得干净利索。听的人全哈哈大笑。司马昭想拿人家生理缺陷开玩笑,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 
第83节:两个〃难兄难弟〃


  两个〃难兄难弟〃

  现在,〃难兄难弟〃这个成语,常用的意思是,彼此同处于困难境地的人,彼此共患难过的人。两个〃难〃全读nàn。其实,还有一个成语〃难兄难弟〃,〃难〃的读音是nán。

  《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这段话的意思是:东汉时,陈元方的儿子和陈季方的儿子,都夸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论不休,就去问爷爷陈太丘。爷爷说:元方很好,好得做他的弟弟都很难了;季方也很好,好得做他的哥哥也很难了。〃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后来,转化为成语〃难兄难弟〃,成语中的〃难兄〃即〃难为兄〃,〃难弟〃即〃难为弟〃。意思是:兄弟全都很好,难分高低。宋人许月卿《赠黄藻诗》中〃难兄难弟夸京邑,莫负当年梦惠连〃用的就是原意。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难兄难弟nànxiōng?nàndì,又有难兄难弟nánxiōng?nándì。现在常用的难兄难弟nànxiōng?nàndì是由原来的那个演化而来的。由于音意不同了,一个成语分成了两个,要是从〃岁数〃上说,念nánxiōng?nándì的是〃兄〃,nànxiōng?nàndì的是〃弟〃。 
第84节:〃蛛丝马迹〃之〃马〃


  〃蛛丝马迹〃之〃马〃

  〃蛛丝马迹〃是人人皆知的成语,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一般的辞典的解释全是说,〃马迹〃就是马经过后留下的痕迹或马脚印。可是,仔细一推敲,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很难成立的。

  从事理来说,蛛丝是很不明显的,那么与之并列的马迹也应该是很不明显的,可是,马是个庞然大物,在没有水泥路、柏油路的古代,马留下的蹄印与痕迹应该是很明显的。蜘蛛的丝与高头大马的迹,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是很难相提并论的。

  从结构来说,很明显,这一成语中〃蛛丝〃与〃马迹〃是并列的结构关系,〃蛛丝〃就是蛛的丝,是偏正关系,那么,〃马迹〃也应该是马留下的痕迹,也是偏正关系了。蛛丝这种东西与马留下的痕迹,相去极远,〃蛛丝〃〃马迹〃并列在一起就很勉强了。

  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九回:〃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蛛丝马迹〃又可以写成了〃蛛丝虫迹〃,可见,这〃马〃应该是一种虫,而不是高头大马的马。那么这留下马迹的〃马〃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老厨房中,经常可以看到高处挂着蜘蛛网,这自然就是蛛丝了。而也是在老厨房中,还有一种经常出没的小虫子,叫〃灶马〃。这灶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条条不很明显的痕迹,这就是〃马迹〃。灶马爬过的痕迹与蜘蛛网经常在一起出现,两者又都不很明显。所以说,蛛丝马迹的〃马〃应该是灶马的〃马〃。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三:〃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可见,灶马又可简称为〃马〃。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通用成语词典》说〃蛛丝马迹〃的〃马,指灶马,一种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虫〃,这是正确的。 
第85节:〃狗〃与〃犬〃之别


  语言

  〃狗〃与〃犬〃之别

  现在,〃狗〃、〃犬〃意思几乎是相等的,狗就是犬,犬就是狗。要说区别,也有那么一点:一、〃犬〃文言一点,〃狗〃通俗一点。军犬不叫军狗,警犬不叫警狗,犬牙交错不说狗牙交错,犬吠一般不说成狗吠,狗叫一般也不说成犬叫。二、〃犬〃用于贬义较少,〃狗〃用于贬义较多。犬马之劳,不说成狗马之劳,犬子是自谦,狗子是骂人,狗特务也不叫犬特务,狗屁也不说犬屁,狗东西不说犬东西。总之,二者差别是微小的。

  在古代,〃狗〃、〃犬〃的差别可就比现在大多了。

  甲骨文的〃犬〃极像狗的样子,是个象形字。〃狗〃从〃犬〃,〃句〃声,是个形声字。依文字发展规律,应当是先有〃犬〃,后有〃狗〃。《礼记·曲礼上》:〃效犬者,左牵之。〃《尔雅·释畜》中说:〃未成豪,狗。〃〃未成豪〃就是没有长出刚毛,没长出刚毛的就是小狗崽子。

  成语〃画虎类犬〃,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原文是:〃画虎不成反类狗。〃人们理解为:画只老虎,却画成了狗。可是,画得再不像,虎也不至于画成狗的样子,画成猫倒也说得通,若真的能画成狗来,说明还是会画画的,只是画错了对象。其实,这个〃狗〃并不是我们说的狗。

  《尔雅·释兽》中说:〃熊虎丑,其子狗。〃〃丑〃意思是〃类〃,这句话的意思是:熊虎类的崽称为狗。清代大学者郝懿行解释《尔雅》的书《尔雅义疏》说:〃今东齐、辽东人通呼虎之子为羔,羔即狗之转。〃郝懿行认为,山东、辽宁一带人,所说的〃虎羔〃、〃熊羔〃的〃羔〃,是〃狗〃的读音转变,本来是〃狗〃,后来变成〃羔〃。如此看来,画虎类狗的意思应是:想画只大老虎,结果画出个小虎崽。老虎威风凛凛,可是小虎却一点威风也没有,不信到动物园一看就知道了。

  别字弄出的〃文曲星〃

  〃文曲星〃是传说中的星宿,人们说它是主持文运的,文曲星临头,文人就要有好运了。可是,这〃文曲星〃的〃曲〃谁也解释不了。〃曲〃有好几个义项,可是哪一个也跟〃文〃对不上。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文曲〃二字,本是〃文典〃,是写错了字,才弄出个〃文曲星〃。

  〃文曲〃二字,最早见于《荀子·正论》,在这篇文章的末尾有〃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这句话影响很广,于是〃文曲〃二字,就成了文学的代词。

  古代认为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事物是有对应关系的,斗魁上六星总称为文昌星,是主宰文运的。唐裴庭裕《东观奏记》中写道:〃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场当有事。〃可见,文昌星对地上之人是很有影响的,人们是很相信并重视它的。大约是在宋代,人们又因为荀子的名句〃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称文昌星为文曲星了。

  《水浒》开篇就是:〃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夏国大元帅狄青。〃由〃文曲星〃又引申出了〃武曲星〃。

  直到清代学者王念孙在他所著《读书杂志·荀子六成文曲》中,指出《荀子·正论》〃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的〃曲〃是传抄中的误字,正确的应该是〃典〃,应该是〃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这样一来,一直解释不通的〃文曲〃才解释明白了。

  马的骑与乘

  至于乘马,早在王亥之前好几代的〃相土〃时期就已经学会了,但不太普遍,大多是贵族的专有。迁徙队伍中,更多的是负重行走的奴隶,簇拥在牛车、马骑的四周,蹒跚而行。

  余秋雨《古道西风·一》

  《世本·作篇》确实说了〃相土作乘马〃。但是,这〃乘马〃就是用马驾车,与骑无关。〃相土作乘马〃在《荀子·解蔽》作〃乘杜作乘马〃。王先谦注:〃杜与土同。乘马四马也。四马驾车,起于相土,故曰作乘马。〃

  《左传正义》:〃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礼记·曲礼上》:〃前有车骑,则载飞鸿。〃《礼记正义》说:〃古人不骑马,经典无言骑者,当是周末时礼。〃程树德不同意这些观点,但他在1930年著的《说文稽古篇·骑马之始》论证之后说:〃是骑马之俗,当始商末周初也。〃

  中学语文课本中曾有一篇《古代的车马》,选自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文说:〃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我们认为春秋时代可能有骑马的事,但那只是极个别的情况。到了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学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