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2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在言行举止上,理当用慈悲的目光来看众生。法国一行禅师说得好:“谁用慈眼视众生,观世音就出现在他的心中。”很多高僧大德也讲过:“观世音在每个人的脸上或心里都可以出现,他出现的时候,是以慈悲的目光来呈现的,并不是怒目斜视。”有些人平时非常慈悲,心里也肯定很善良;有些人没有理由就对人发脾气瞪眼,也可以看出来他的内心境界。所以我们生生世世应像观世音菩萨那样,以慈悲的目光看待众生,这在现代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否则仅仅是学一点世间知识,心里没有爱心悲心的话,以后可能会危害众生、危害整个人类。
    作为家长,应该以慈悲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作为老师,应当用慈眼来看学生的进步;作为各阶层的领导,理应用慈悲的目光、慈悲的心来沟通交流。若能这样,处处都有一种温馨慈爱的气氛,实现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并不需要武力。
    当然,不害众生、不打众生,完全做到比较困难,但是发了菩提心之后,千万不能故意害众生。假如有人拿木棒打架,那他的菩提心肯定一扫而光。吵架的时候,也不能用别人的口来骂人,因为你的身口意全部是众生的,自己应该提醒自己。
    华智仁波切有利益众生的九种观察方法——直接或间接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件事情必须要做;直接间接对众生无利,但对自己有利,发菩提心的人不应该做;对众生有害、对自己有利,也不能做;对自己有害,而对众生有利,那一定要做……诸如此类有九种观察方法。其实我们选择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考虑到对众生有没有害。有害的话,一定要禁止,不能继续下去;如果对众生有利,那作为大菩萨,死了也不要紧,病了也不要紧,无论如何都要去做,把众生的事情作为第一。
    故当尊有情,己身所有物,
    见已咸取出,广利诸众生。
    以上从行为上、心理上作了分析后,总而言之,我们应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把众生当作佛陀那样来对待,前面也讲了,“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吃的穿的、装饰品、房屋、财富、名声等,应该全部抢下来,不要再把它归为己有,而要将使用权交到众生手里,一点不剩地布施给众生。
    法王讲这个颂词时说,这样做有时候非常难。确实,我们作为凡夫人,将自己所拥有的全部施给众生,会很不舍得——这个是进口茶杯,那个佛像也很好看,于是统统放在家里,不好的东西才给众生。这是因为我们心里还没有成熟,如果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的身体和财产布施给众生的话,就像青菜杂草一样,没有半点执著。但这需要一定的过程,一两天肯定修不出来。
    大家修菩提心的话,并不是一两天、一两个月就可以了,而是应该长期修持,这样的话,对自我的执著会慢慢减少,利他心会逐渐增上,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就像在学校里读书,一两天肯定不行,起码要十几年、二十几年,完了之后,你的水平是不相同的。有些刚学佛的人,或者是偏僻地方佛教不兴盛的人,认为学佛很简单,一学就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你不是学了一年多了,还没有成就啊?还不能治病哪?还不能开神通啊?”以前我有个叔叔,我小学读完以后,在中学读了一年,有次我回家看书,他一见就惊讶地说:“你不是读了两三年了吗?还拿不到工资,不能成为干部啊?”因为他是个文盲,不懂现在社会的各种情况。后来我说:“也没有这么简单,我现在初中还没有毕业,不过小学读得比较快一点 。”但是他一直不理解。同样,有些偏僻地方的人,觉得学佛可以治病,“怎么你还不能治病哪?”“你已经出家了,还有贪心啊?还有烦恼啊?”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这一点也情有可原。但真正的修行,大家还是要花长期的功夫。
    有时候我想:“我在学院里依靠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将近20年里一边闻思一边修行,虽然大的修证我很惭愧,但在有些方面,还是感觉很殊胜的。”在座有些刚出家或刚来学院的人,心里也应该有个打算——今后长期地依止善知识,长期地学习佛法。外面有些居士觉得:“我已经学了一年之多,《入行论》什么时候结束啊?”这样的想法是不合理的。自己应该长期地学习,即便是坚持一年,也会得到不共的利益。前不久有人跟我说:“我学佛20多年了,这一年的收获最大,我已经懂得了大乘教义,以后该怎么做、该怎么想,基本上有方向了。”
    总之,修学大乘菩提心的话,要将自己的一切送给众生,《学集论》云:“吾身及受用,三世诸善根,施与诸众生。”阿底峡尊者也说:“我之善心及功德,回向众生愿成佛。”我们的身体、受用、善根等,要全部回向给天边无际的众生,不是愿他们有吃有穿就可以了,而是暂时获得人天的善趣福报,究竟取证无上佛果。大家平时发愿时也要想:“今天我所造的这些善根,愿所有众生获得佛果。”这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但功德就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无边无尽。
    世间人也有舍弃自己的善举,但他们有没有菩提心很难说。记得杜甫说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的发心表面上看真的很伟大,这种词句跟大乘菩提心非常相似,但到底是不是也不好说。
    舍弃自己的一切,而获得圆满果报,其他宗教也有这样的故事。犹太的《塔木德》,是解释《圣经》的一部经典,它里面就讲道:从前有个犹太国王,他有个美丽聪明的公主,不幸得了严重的绝症,举国上下的良医束手无策。后来国王贴一个公告说:谁能治好公主的病,公主就嫁给这个人。
    很远的地方有三兄弟,大哥有千里眼 ,他看到公告之后,跟两个弟弟商量,决定去救公主。这两个弟弟也各有所长:二哥有飞毯,小弟有个包治百病的苹果。他们坐在二哥的飞毯上到了皇宫,把苹果给公主吃了,公主的病就马上好了。(这个苹果吃一点点可不可以呢?但可能不行,病得比较严重,要全部吃掉。)
    然后三兄弟关于公主该嫁给谁争执起来,大哥说:“是我看见了公告,才能赶来救公主,公主应该是我的。”二哥说:“没有飞毯的话,你们不可能来皇宫,公主也会因耽误时间而死去。”小弟小声地说:“我的苹果没有了。”
    按照犹太国家的法律,一女不能嫁给三个人,包括国王也不例外。公主看见小弟确实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就走到他面前大方地说:“你为我的病付出了一切,现在一无所有,所以我是你的了。”大哥和二哥强烈反对:“不行!绝对不行!”
    但国王正式宣布:“按犹太经典的说法,谁能把一切献出来,谁就是最了不起的人。小弟把所拥有的都献出来了,故应得到最大的奖赏。而其他两位,虽然付出了一点,但现在还是有千里眼和飞毯,因此作为回报,你们可以参加婚礼,尽情地享用佳肴美酒,之后就可以回去了。”
    可见,能够付出一切,就能获得一切。大乘菩提心也是同样,如果能把自己的所有拿来为众生服务,自然而然会生起很高的境界。我们学院的很多法师,对众生的事情想得特别周到,那种意乐极其强烈,正因为如此,他自己的智慧无勤开发,利益众生的事业也任运自成。反之,假如天天在自私自利的牛角中拔不出来,这种心态不愿意转变,那永远也没有解脱的机会。
    因此,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众生,所想所行就是要利益众生,若能做到这一点,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都极为难得。现在个别道友真的有利益众生的机会,纵然每个人的能力和发心程度不同,但就算是帮助一个众生,也应该心满意足了。所以要救众生、要帮助众生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退,这方面要尽量多串习。
    现在有些人一直怨天尤人,怪国家不好、领导不好、身边的人不好,整天用不好的眼光来看待别人。这样不是很好,应当从自身做起,想去利益众生,少看别人的过失,这就是大乘行为。因为我们的眼睛是别人的,舌根也是别人的,用别人的眼睛看别人过失、用别人的舌根说别人过失,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有些修行人对说过失、害别人没有丝毫兴趣,只是想自己好好地修行,这样的行为我非常佩服!
    壬二(宣说事宜)分二:一、意乐;二、行为。
    《安忍品》主要是对治嗔恨心;《静虑品》主要是对治贪心;嫉妒心、傲慢心、竞争心等烦恼,平时不太容易发现,这在下面进行对治;痴心在《智慧品》中有广泛的剖析。所以在本论当中,通过不同的窍诀对治五大根本烦恼。
    癸一(意乐)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下面的分析方法跟前面有点不同,是换一个位置、换一个角色来剖析。
    易位卑等高,移自换为他,
    以无疑虑心,修妒竞胜慢。
    现在的修法只是略说。大家都知道,我们对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觉得他的才华、智慧、名声不如我,我很了不起;对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竞争心,认为他跟自己是一样的,他发财的话我也要发财,处处想与他竞争,包括闻思修行的时候,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法师与法师之间,也有一种竞争心;对超胜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别人各方面超过自己时,自己心里就不平衡,一定要超过他。为了对治这三种心态,现在应该易位而处,修习悲护之心。
    我们对高者嫉妒、对平等者竞争、对下者傲慢,有这三种过失,现在换一个位置,我当作低劣者、我当作高者、我当作平等者,原来的位置换作众生,然后去表演角色。世间人经常说:“你应该站在别人的位置上……”有些人打官司时,对方实在不服的话,也经常跟他说:“你站在对方的角度也这样发个誓、说个话,看看能不能接受?”
    这种修法具有殊胜的加持力,平时这样修持的话,嫉妒心、傲慢心很快就会消失,这一点从很多大德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你们遇到这些教言之后,一定要珍惜,不要认为:“这只是一种说法吧,堪布每天在课堂上啰啰嗦嗦说半天,我有时候都打瞌睡了。”前两天有个居士来听课,见旁边有位师父在打瞌睡,就一直在骂:“这么好的法,还要打瞌睡,莫名其妙!”刚来的人可能有种新鲜感,但长期这样听的话,也许就不珍惜,觉得无所谓了。
    有些人可能想:“修菩提心的话,有这种说法,但修傲慢心、嫉妒心,从来没有听说过。”其实这种窍诀是以毒攻毒,非常殊胜,用烦恼来摧毁烦恼,它的力量更强大,有时候比一些对治法更有效。就像现在的有些医生,毒药用成良药,能攻克许多疑难杂症,所以只要运用恰当,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
    但是这三种烦恼——傲慢心、嫉妒心、竞争心,不能在同一个时间修,因为它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产生,因而一定要分开修。修行的时候不要怀疑,也不要三心二意:“我到底是不是卑下者?我到底是不是别人啊?”边修边怀疑是不合理的,一定要有种决定性。比如我对自己修嫉妒心时,应该站在低劣者的位置上,那时候真的成了可怜的乞丐,无有疑虑地修嫉妒心。
    其实这种修法在世间上也有,爱因斯坦曾讲过:“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最后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义,只要别人担忧、伤心,我就去替他分担,别人获得快乐的话,我也替他快乐。但修大乘菩提心的时候,别人快乐你不用去替,让别人享受就可以了。爱因斯坦可能不懂菩提心,所以别人享受快乐时,他也跟着去享受一点点。
    世间人常说:“不求以心换心,只求将心比心。”又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别人肯定也不愿意,你不喜欢吃的东西,那别人喜不喜欢呢?华智仁波切在《前行》里说:“切切不要自己享用新鲜的部分,而将发霉的油饼、发黄的菜叶等供养三宝。”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别人的位置上,经常这样修持交换。
    子二(广说)分二:一、真实修法;二、彼之原因。
    丑一(真实修法)分三:一、修嫉妒;二、修竞争心;三、修我慢。
    寅一(修嫉妒)分二:一、于世间法嫉妒;二、于功德法嫉妒。
    卯一、于世间法嫉妒:
    蒙敬彼非我,吾财不如彼,
    受赞他非我,彼乐吾受苦。
    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