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3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女儿不要说在胜义中,世俗中也肯定没有,既然从没有产生过,那他的生活、神态等就无从谈起了。同样,现在所接触的各种法,比如人们喜欢的财富名声等,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如同梦中的大象一样,虽于迷乱识前存在,但真正用智慧来观察,一点一滴也得不到。
    在整个三界中,即使你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再有功夫,也找不到一个不空实有的法。倘若没有实有的法,那么观待其安立的无实法,如没有瓶子的“无瓶”,又怎么会存在呢?因为空与不空是观待的,就像这与那、东与西、粗与细一样,没有不空的法,又何来空法可言?龙猛菩萨也说:“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也许很多人认为,瓶子是没有的,但瓶子的空性应该存在。但这种空性,只是在具实执者面前暂时抉择的,真正观察的话也不合理。因此,万法在抉择究竟空性时,有与无都是没有的,甚至包括解脱、如来、极乐世界也非实。《中论》云:“邪见深厚者,耽执有如来,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邪见深厚的人,耽执如来是存在的,但如来远离一切相,又怎么会有“有”或“没有”的分别呢?
    所以,空法不可能有任何本体。有些修禅宗或华严宗的人在坐禅时,认为安住于什么都没有的境界中,就是所谓的空法。其实这是错误的,按照敦珠法王的观点,这些人只是住于阿赖耶的境界上,根本没有体悟到密法的大圆满。现在个别人的坐禅,可能也是这种境界。其实这种境界只是一种灭法,并没有体悟到禅宗的不生不灭。六祖惠能大师说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他并没有说这是一种灭法,而说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样的境界,用不着去否认,用不着去建立,也用不着特意去观修。当你依靠自己的信心与上师的窍诀,通过上师的直指,启发这种因缘之后,就能完全体悟到。此时你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单单的空法,也不是像灯泡一样明明清清的东西,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当然,这种境界不是从外面来的。以前禅宗大珠禅师到马祖那里去,马祖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从越州大云寺来。又问:“你到这里干什么?”他说:“我来这里求佛法。”马祖告诉他:“没什么可求的,自己本具这个宝藏。”大珠禅师听到这句话,顿时豁然大悟。所以利根者通过上师或法本的一种指点(密宗称之为“直指”),因缘聚合时,当下即能悟到这不是一个单单的空性,也不是一个单单的光明,而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境界。
    一旦你体悟了这种境界,对因果就会非常重视。不像现在有些人,“证悟”越来越高时,对因果越来越不重视,甚至念珠已扔到180公尺以外,从来也不拿。有些所谓的“开悟者”,对世俗的念咒语、磕大头、修加行、放生、做善事等,一点兴趣都没有,这可不是一个开悟的相。我们上师如意宝的境界是公认的,他老人家不管白天、晚上都非常精进,即使出国坐飞机,上师也一直拿着念珠睡着。有时候想起上师的精进,我们都觉得非常惭愧。我们睡觉时把念珠放在一边,或挂在墙上,但上师都是用它一边念咒语一边睡着,睡时手也一直掐着那个界限,第二天早上醒来又接着念。这没有任何夸张的语言。
    所以,境界非常高的人,对世俗的善根非常重视。而现在有些人不要说证悟空性,就连单空也不一定能证悟,遇到一点小事就脸红脖子粗,大发脾气,很多“成就相”表露无遗,这说明他平时没有积累善根,只会说大话,最终毁坏的只能是自己。因此,自称证悟空性的人务必要注意!
    癸二、心不缘一切: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这里主要是抉择中观的究竟空性见,本论中此偈极为重要。意思是说,如果山河大地等有实法、空性龟毛兔角等无实法,皆不住于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这即是最寂灭、最圆满究竟的境界。
    《般若经》云:“不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这种境界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唯一是圣者各别智慧的行境,我们凡夫人只能用这个颂词来说明,但实际上,什么时候你体悟到了,才算是真正获得了解脱。
    此颂,麦彭仁波切解释为佛地的境界,而华智仁波切解释为见道的境界。不管怎么样,这是中观最甚深的见地。在传记中我们也讲过,寂天菩萨曾问众人:“我背诵前人宣说过的法?还是没有宣说过的法?”众人要求背一个从来没有宣说过的法。于是寂天菩萨从第一品到这个颂词,一口气在法座上诵出来,念到这个颂词时,身体腾空,渐渐升高,终至不见身影,只有从虚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一直到诵完《智慧品》后半部分和《回向品》为止。所以,《入行论》的中心或者说最甚深的要点,就在这个颂词中。大家平时应该经常读一下,对这种教言多串习。一下子生起《金刚经》中“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境界,可能有一定困难,但若能时时串习,对一切相的执著逐渐消失,这就叫做大空性。
    《维摩诘经》云:“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这个偈颂非常好。我们所认识的空性,千万不要当作是一种单空,如果你这样认为,那麦彭仁波切在有关中观论典中,已一而再、再而三地破析过。空性的境界不可言说,若仅仅是一个单空,就可以随便说,因为瓶子不存在的部分,就叫单空,这个可以说,也可以想,并非不可言思的对境。
    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切相都不存在,这种见解是至高无上的。在这种见解面前,正如刚才所说,佛智、涅槃、清净都没有,远离一切戏论。《中论》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如来超越了一切戏论,而凡夫人却把佛陀当作是有面有身,徒增戏论。
    刚皈依佛门而没闻思过大空性、没听过中观的人,听后可能觉得心里很酸,有一种不同的感觉。但这也没办法。因为如来这么甚深的法,要想所有的众生都理解,是非常困难的。即便如此,我们也应像世亲论师所说的那样,“如来离诸相,我等学如是”,经常串习这方面的空性习气。
    其实,接不接受这样的法,主要跟自己的善根有关。有这种福分、对大乘法有信心的人,按照佛陀所讲的空性法门去修持,刚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但逐渐就会变成像住地菩萨一样,对空性法门不会生邪见了,对世间杂事也不会有信心了。
    从前有个人到孟子那里问:“你是非常出名的思想家,但我看你好像跟常人没什么差别啊!”孟子回答他:“尧舜与人同耳。”就是说,不仅我孟子跟常人一样,古代著名的尧舜也跟常人没什么不同。你如果追随尧舜之道,则你也变成尧舜;你如果追随恶人之道,你也成为恶人;你如果追随古先贤之道,你也变成圣者。
    同样,我们也是如此。不论穿出家人衣服,还是在家人衣服,若按照大乘中观的教义,对空性法门进行修持,就会像住地菩萨一样,能看破世间、放下万缘,最后获得解脱;若与下劣之人同流合污,天天逛街、到舞厅,甚至打架斗殴,那你也会变成这种人。所以,一个人的追求取决于自己,自己选择什么样的目标或偶像,自己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当然,作为一个凡夫人,要想全部灭掉执著,还是有很大困难的,但无论如何,也应该先通达诸法的根本教义。现在很多人把佛法最甚深的精华抛之脑后,却对一些不了义的形象法趋之若鹜,这是不太合理的。你以前对中观法门不是特别有兴趣的话,现在一定要想到:八万四千法门中,最究竟、最甚深的就是空性义,谁能接触、听闻、修持的话,便能从根本上断除一切实执习气。若没有认识到万法不是有也不是无,不是自性也不是他性,那这种人无法通达佛法的教义,龙猛菩萨亦云:“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代代相传的空性法门,真的是价值连城的如意宝,我们即生中有幸得到,千万不要被恶劣分别念所染,将它随意抛弃,一定要以信心的善缘把它保护起来,平时多多串习。当然,刚开始时,对空性不适应、生不起信心,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在恶趣里呆的时间太长了,在轮回中对实有法的串习太过分了,一下子改过来有点困难。就如同不净粪里的蛆虫,你刚把它捞出来时,它还觉得不净粪很好吃,特别舍不得,但是离开这种场合以后,慢慢就会适应了。
    现在很多人对不净粪般的名闻利养极有信心,而对甘露般的空性法门却没有兴趣,这完全是业力现前。因此大家一定要多闻思,这么殊胜的教言不要离开身体,经常戴在身上,哪怕每天看一个颂词、背一个颂词,得人身也是有意义的。所以,大家要多背一些空性教言,什么时候遇到实执的敌人,就马上用空性教证的铁锤,打得它头破血流!
     
思考题
    865、请具体解释什么叫“四大轮”?为何称之为“轮”?你具备几个轮?今后在这方面有何打算?
    866、电视上的节目,明明是虚假的,但有些人仍为之大喜大悲,这是什么原因所致?你明白这个道理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
    867、有些人说:“对于幻变的美女,幻师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会生贪心。可见即使了知诸法如幻,也无法断除烦恼。”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868、中观宗以空性对治实有,但不管对实有的执著还是对空性的执著,二者都是分别戏论,我们该如何才能远离一切戏论呢?
    869、请引用教证说明修学佛法的次第。你周围的道友是按什么次第来学佛的?你对此有何感触?打算如何帮助那些不明白的人?
    870、有些人在坐禅时,认为安住于什么都没有的境界中就是体证空性。这种认知正确吗?为什么?
    871、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对世俗善根和因果法是什么态度?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872、什么是中观的究竟空性见?请背诵几个这方面的教证。如果有人对这种见解不适应,你会怎么样引导他?

第一百六十一节课
    壬三(修道之果)分三:一、虽无发心然能成利;二、作者虽灭然有作用;三、虽无心然能生福。
    癸一、虽无发心然能成利:
    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
    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
    对方问:“如果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时,远离能取所取、有实无实等一切执著分别,那佛陀就不能利益众生了。因为佛陀没有利他的想法,而利益众生一定要有分别念,比如‘这个众生很可怜,我应该帮助他,让他从轮回中解脱’,没有这方面想法的话,怎么可能利益众生呢?我要帮助别人的话,首先要有一个发心,否则无法成办利他之事,因此佛陀利益众生不成立,因为佛陀没有分别心之故。”
    中观宗回答:佛陀虽然没有能取所取的执著分别,但仍能利益天边无际的可怜有情。这个道理可用比喻来说明,就像如意宝(也叫摩尼宝、如意珠)、如意树,它们虽没有利他的分别心,但有缘者在其面前祈祷时,愿望自然会得到满足。
    “摩尼宝”,据大乘《般若经》中记载,能遣除杂热、风、冷等诸病,同时可以满足众生所愿,赐予衣食资具等一切所需。有关论典中还说,当佛法隐没时,佛陀舍利沉入大海,化为如意宝,它在龙王脑中,有福报的人才能得到。一旦得到就用之不尽,对龙类也好、人类也好,能带来无量无边的利益。在初劫或人类具有福报时,如意宝就会出现于世,人们把它安置在胜幢的顶上,在其前面祈祷,如意宝即会赐予物质、财富、健康等一切暂时的所求。
    “如意树”,是天界中因天人福分所感现的妙树,在极乐世界也有,三十三天也有。有些论典中说,初劫时因众生福报现前,当时每个人一降生,就出现一棵如意树,人们把树果和树味作为食物,树叶作为衣服,这棵如意树享之不尽、用之不完,实际上就是众生的生存来源,而且也能满足众生所愿。
    如意宝与如意树,虽无有分别心,不会认为“今天来了一个贫穷可怜的众生,我一定要帮助他,满他的愿,否则我就名不符实了”,但众生福报等因缘积聚时,可以圆满祈求者的愿望。同样,圆满正等觉果位的佛陀,决不会有能取所取的任何分别念,但由于在因地时发了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