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谝痪洹鞍⒚滞臃稹保乇鹕髦刈约旱目谝怠�
还愿尼众避免遭受一切危害。女众出家跟男众不同,戒律中允许男众行十二头陀行,晚上可单独在树下安住,对尼众却没有开许。即使在僧团中,尼众里里外外的违缘也比较大,晚上门关着也特别害怕,而男众不关门都可以,谁撞进来也没有事。
总而言之,不管出家僧众还是出家尼众,愿他们都能顺利完成自己的修行。
如是众僧尼,戒圆无缺憾!
犯者愿生悔,时时尽罪业,
寿终生善趣,不复失禁戒!
僧尼剃度出家之后,并不是有种形象就可以了,而应以出离心摄持,具足清净圆满的戒律。当然,在末法时代,戒律所有的支分都守得非常圆满,这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作为出家人,若连根本戒都守不了,则丧失了一切功德的依处。经中说:“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所以,我们现在要以戒律为导师,认认真真地守持清净戒律。
若因烦恼深重而破了戒,不要认为自己一切都完了,从此也不忏悔,或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我们要从心坎深处生后悔心,尽量地忏悔清净。有关经典中说,入佛门以后,从来不犯戒是“树立佛幢者”,犯戒但忏悔了叫“摧毁魔幢者”。所以,即使我们因前世业缘和今生诱惑,戒律出现一些缺损,也应时时有后悔心,通过忏悔而净除罪业。以持戒的缘故,死后才不会堕入恶趣,甚至转生善趣,来世有机会继续持戒。要不然,破了戒而没有忏悔,佛经中说一定会堕入三恶趣中的。
尤其在末法时代,《等持王经》中言,哪怕守一日的净戒,佛法兴盛时百千万劫中于十方诸佛前供养各种资具的功德也不能比。《宝积经》亦云:“何者清净心,百年发布施,何者一日中,净戒福胜彼。”以清净心一百年不断布施各种财物,不如以清净心一日守一分戒律的功德大。因此,现在的短期出家也有功德;有些人出家后破了戒,但因为曾经守过戒律,这个功德也不可否认。
关于持戒的功德,汉地大德也有很多教言。蕅益大师说:“持戒如地,万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远离。”印光法师也说:“持戒一法,乃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之第一要道也。”可见,不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对持戒都非常重视。在此愿所有出家人守持戒律善始善终,短暂的人生中不要有任何缺憾。假使破了戒,也能尽快忏悔,不要成为堕入恶趣之因。(按别解脱戒的观点,有些戒律毁坏之后,今生不可能得以恢复,但寂天菩萨在这里说,只要励力忏悔就不会堕恶趣。法王也经常引用这个教证。)
在末法时代,守持净戒的功德非常大,也是最殊胜的一种神通。乔美仁波切说过:“僧人戒清净,最胜之神通。”有些人认为有神通神变很稀有,其实饿鬼、天龙八部也具足,没有什么稀罕的,最稀有的就是在五浊横流的恶劣环境中一尘不染的净戒者,这才是极其难得的。因此,我们生生世世都要发愿守持清净戒律,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若能经常这样发愿祈祷,自相续会就得以调柔。
愿智受尊崇,化缘皆得足,
心续悉清净,令誉遍十方!
愿高僧大德等诸位智者,受到人们的尊重爱戴、恭敬供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具有超胜的功德和智慧,如果不被人尊敬,弘法利生的事业不会广大。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美德嘉那,印度东西方的班智达无有一人能胜过他,可是由于藏地人们的福报欠缺,当时他来到藏地没有受到尊重,反而在单阔地方以放牧为生,一直到最后圆寂。后来阿底峡尊者听说此事,不禁感慨万分,极为伤心。
世间上有很多德高望重、戒律清净、了不起的大德,但人们常常擦肩而过,没有去重视,就像把如意宝放在家里,却四处寻找劣质珍宝一样。现在有些地方明明有具修证的修行人,但当地的人并不尊重,往往对外来的狡诈者趋之若鹜,急急忙忙去依止。法王有一首道歌,大概意思是说:“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高僧大德不尊重,而来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他们却非常崇拜,这不难看出末法已经到来。”确实如此,清净戒律、无上智慧、大慈大悲、菩提心等功德样样具足的人,到外面吃饭恐怕也有问题,谁都不欢迎,而一些假成就者、假修行人,大家都对他毕恭毕敬,这也是末法时代的一种象征。
真正的大德和具菩提心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应该像佛塔一样值得恭敬,所以我们愿真正的智者广受尊崇,化缘能得到丰足供养。毕竟出家人以四海为家,以十方信施为生存条件,倘若没有人们的供养,色身无法维持,不可能有机会弘法利生。以前佛陀在世时,有些比丘业力现前,从城市回来钵盂总是空空的,经常化不到缘。原来有一个人准备建寺院,他借一些钱到城市里去,结果他认识的人都不帮忙,回来的路费也没有,于是到处打电话:“可不可以给我寄个路费啊?我来化缘,但一无所获,回来没有路费了。”他是真正的高僧还是假的,我也不知道,不过要是真的弘法利生,谁都不供养也有一定困难,因此愿这些人能得到尊重和供养。
还有些人,有一点智慧和修行境界就开始傲慢,心眼不清净,看谁都看不惯,愿他们的相续得以清净,观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其实修行特别好的人,以清净心对待一切,不会看不惯他人的行为,《因缘品》云:“三业恒清净,清净名出家。”可是现在末法时代,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看别人的过失清清楚楚,看自己的过失马马虎虎。因此我们应该发愿,包括自己在内的修行人,心相续能完全清净,不受傲慢等烦恼染污,而且名声远扬十方。
当然,若对众生没利益,有名声也用处不大。有些明星和恐怖分子可谓誉满全球、家喻户晓,但有些是造恶业而出名的,有些是人为地传播而出名的,有些甚至恶名远扬,这些人的名声只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没有多大意义。然而高僧大德和修行人若没有名声,就不会有弘扬佛法的因缘。以前上师如意宝常对有些法师公然赞叹,就是为了他将来弘法利生很容易。毕竟无名之辈人微言轻,说多少话世人也不在乎,但如果比较出名,不用说很多话,哪怕只写一个字,人们也奉如瑰宝、爱不释手。历史上的很多大德虽然已经圆寂,但他们的一句话,几百年后仍被众人传诵。因此没有名声的话,弘法利生还是受一定影响。
有些修行人对名誉特别顾忌,非常害怕自己出名,做什么事都不敢抛头露面,这也是一种极端。在必要的时候,只要对众生有利,自己名声广大应该值得高兴。但若存有自私的念头,以自我为中心想出名,这确实没有任何意义。世间上有多少名人,对人类社会或自己的今生来世,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而许多高僧大德、大成就者,他们的名声流传千秋万代,对有情的生生世世有无穷利益。在佛教历史上,很多大德已经离世几百年、几千年了,但他们的金刚语人们还在不断引用,听到他们的名字,自然而然会生起信心。所以大家应该发愿:“只要对众生有利,但愿我出名。假如自己贪图名声,千万不要让我出名!”
这一颂共讲了四个方面,受人尊重、得到供养、相续清净、名声远播,在弘法利生过程中非常重要。我们一方面应该回向所有的修行人都具备这些因缘,一方面也愿自己生生世世通过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取舍的分寸,其实每个人自己可以掌握。有些人不懂佛法,该出名的始终不愿意出名,而不该出名的,却想方设法要出名,很多问题都搞不清楚。如果通达了佛教的道理,哪些地方该出名、哪些地方不能出名,会弄得非常明白,所以学习佛法非常重要。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回向。平时念《回向品》时,一个一个地观想,真心希望众生都得到这些功德。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大家务必要尽心尽力地身体力行!
思考题
1039、愿众生远离不幸的最好方法是什么?你周围如果有痛苦的人,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
1040、什么是真正的佛教道场?我们如何为佛教道场而作回向?
1041、出家男众、女众在修行过程中,主要有哪些违缘?我们应该如何发愿?
1042、对于高僧大德等智者,怎么样回向才有助于他们弘法利生?为什么?
1043、修行人对名声应该持何种态度?需要防止什么样的极端?
第二百节课
愿离恶趣苦,以及诸艰困,
复以胜天身,迅速成正觉!
我们在这里再次回向,普愿所有苦难众生,千万不要以造恶业、破戒律等因缘,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中,愿他们永远不要感受恶趣的痛苦折磨,以殊胜福德的加持,轻而易举获得胜过天身的暇满人身,迅速成就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
回向善根的时候,一定要边念颂词边思维,在圆满自己资粮的同时,饶益无边的恶趣众生。如今这个世间,肯定有许多众生因无明愚痴而造了五无间罪为主的自性罪,以及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佛制罪,这些恶业足以令他们堕入三恶趣。愿这些人尽快遇到善知识,听闻大乘妙法,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通过精进忏悔而清净罪障,不但不堕入三恶趣,反而迅速获得解脱。
法王如意宝曾讲过:按照别解脱戒的观点,破根本戒者即生中不可能还净,但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等引用教证阐述说,依靠大乘发心,其实也有恢复的机会。如果你善缘具足,一生持戒尘垢不染,可从光明趋入光明,一定会获得解脱,这是如来的无欺教言。但若因缘、善根不具足,遭遇违缘而破了戒,则一定要尽快忏悔。现在末法时代,在家人守戒很难善始善终,出家人就更困难了。尤其是守菩萨戒、密乘戒,如阿底峡尊者所说,越往上,戒律要求越高、戒条越细,凡夫人想不犯都困难。但如果犯了,务必要有后悔心,有了这种心态,才有机会忏悔清净。
我们遇到大乘佛法了知取舍之后,要依靠暇满人身来获得解脱。正如作者所言,这个人身胜过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天身。有些天人一直安住在无想的状态中,没有造善业的机会;有些始终处于散乱的状态中,不会对轮回生出离心,守持清净的戒律行持善法。唯有人身才有解脱的希望,这个机会极其难得,因此万万不可错失良机。
我们行持佛法时,最好能具有珍宝人身。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出家或在家,即是珍宝之人身。”通过闻思修行调伏自己的相续,同时劝别人行持善法,此举犹如山王般稳固,这就是持大仙人(佛)之胜幢者,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称为“珍宝人身”。《心性休息》还讲了相似人身、中等人身、珍宝人身的很多差别。米拉日巴尊者说,不信佛教也不行持善法的人,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有些人甚至比旁生更可怕,山上的牦牛最多吃草时无意踩死小虫,故意杀害众生是没有的,但大城市里的有些人,每顿饭要吃无数众生,我以前就遇到一个老板,他吃饭必须要吃活虾,没有虾就感觉营养不够,心里不舒服。所以他不管去哪个宾馆,首先要问餐厅有没有活虾,没有的话就不住。他条件很不错,非常有钱,可这种人造业远远超过旁生。《中般若经》云:“任何菩萨自己行善并劝勉他人行善,即成为具义暇满人身,受到诸佛赞叹、称颂、恭敬。”因此,我们不但要自己行持善法,而且应全力以赴让身边的人得到利益,这样一来,活在世间也是有意义的,不仅人们交口称赞,十方诸佛菩萨也会赞叹的。
现在世间上,有些人长相是人,但心比猛兽还可怕,整天吞食其它众生;有些长得跟普通人没有差别,但完全是菩萨心肠,为了利益众生,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其实,人的心力差别非常大,有些为了自己的安乐而杀害无量众生,有些却为了众生的安乐而舍弃自己最珍贵的生命。这一点从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可以看得出来,从世间人的为人处事中也可以看得出来,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了让一个人吃饱喝足,就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所以人与人的差别非常大,这从表面上看不出来,从面相上也看不出来。
现在有些人不害众生,如理如法地行持,只是希求自己快乐;而有些人为了成办他众利益,不要说永久的利益,仅仅是微不足道的暂时利益,他也愿意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