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方的这些法师们,有中国的、有香港的、有台湾的、有东南亚的这些法师,包括日本、韩国,到美国去多半都是买教堂。教堂便宜!同时又是宗教场所,弘法利生,做宗教的佛事,政府许可的,不必要另外再申请,很方便。所以都是买教堂,把它改装成佛寺,很少是自己建立的,多半都是买教堂,最省事。所以,整个环境来看在没落。你再看看所有宗教里头,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参加的人员老人多,年轻人很少。现在科技发达,生活富裕,人人都追求现实生活享受,把宗教都看成迷信,弘扬佛法尤其困难。在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的活动,不邀请宗教人士参加。我出席了几次国际和平会议,不是以宗教身分参加的,是以学者专家的身分,是以教授的身分去参加,你就想到不容易。往后在社会上讲经弘法,说实在话还是要有高等的学位,还是要有教授的身分,人家对你会稍微尊重一点。
  所以,现在许多年轻的出家人到大学里面去念书,去拿个学位,在现前社会这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困难很多!大学里面拿一个学位不难,难在宗教的承传,实学,真实的学问,这个东西难。真实的学问到哪里去学?持戒、修定、开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不单在我们这个世间祖祖相传,没有例外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修行证果都是这条路,没有第二条路。所以,真实的德能需要世间这些假名,它可以帮助你,也不能疏忽;事在两难,两难你都要能够取得。当然,首先是德行,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头说得很多了,尤其在这一章。这一章是「正行甚深」,正行怎么样?持戒、修定、断烦恼,这些东西我们有没有?
  学习,这个我们讲得太多了。首先你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可遇不可求,要缘分。这个缘分不是这一生的,过去生中结的缘分,这一生遇到了,一拍即合;过去生中没有缘,这一生中来结缘,那就非常困难。但是,真正想学不是没有路,有路,学孟子,做古人的私淑弟子。你看孟子以孔子为老师,那时孔子已经过世,已经不在了,孔子的著作在。他依照孔子的著作来学习,学得真像孔子,变成孔子的传人了。孔子没有亲自传给他,但是他确实承传了孔子的道统,所以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孔子生在春秋,孟子生在战国,大概相去有一百多年的样子,他学成功了。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例子,学古人,决定没有过错。
  在我们佛门里面,也有位私淑弟子学得很成功,净土宗的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年轻的时候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他们两个人都出现在杭州。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专门依莲池大师的著作,一门深入,锲而不舍。实际上,蕅益最早是学天台,以后从天台转到净土,专门学莲池,他学得很像,学得很成功。莲池大师是净宗的祖师,他也成为净宗祖师,莲池是八祖,他是九祖。古人留给我们这些榜样,使我们后人真正想学就有方法,古大德里面你仰慕哪一位,专门跟他学。大概古大德留下来的东西都相当丰富,莲池、蕅益留下的东西都相当丰富,我们生在现代这个时代不能全学,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都不许可。只能在他们典籍里面,留下来的这些东西里面,选个一种、二种,诚诚恳恳的受持读诵,依教修行,一定能成就。在净土宗,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一样就够了,你就成功了,一生受持。
  大陆上有位居士,早年的时候来找我,我就把这个方法说给他听,他就选择了《无量寿经》。行,你就一心一意受持《无量寿经》,为人演说,演,你要做给人看;说,你要讲给人听。很难得,他讲了一百多遍,一百多遍就熟透了。他要是真正能受持,把这些烦恼习气统统放下,一心求生净土,他一定成功。如果这些烦恼习气放不下,他所修学的都变成来生的福报,也没有白学,来生有福有慧。可是享福是桩很危险的事情,人一享福很容易迷惑,迷了之后他就造业,福享尽了业报现前就落三途了。这是佛经上有名的,叫三世怨,这个路走不得,决定要断烦恼。断烦恼可不是桩容易事,这个我们讲得太多了。
  这一章经文可以媲美《十善业道》,菩萨在此地给我们举了十种烦恼,十恶!我们要能把这个十恶断除。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做不到?我们的修行没有根,根是什么?根是家庭教育,我们从小就失教,没有接受到好的家庭教育。不知道孝养父母,不知道奉事师长,用现代人的一句话来说,不知道做人。所以,我们才逼著不得已,我们要从头学起,不从头学起没有指望。从头学什么?学《弟子规》,弟子规是家教。我们小时候没有机会学到,现在知道了,补习,要补这门课,要非常认真努力来补这一课。《弟子规》的文不长,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总共一千零八十个字。要真正把它落实,这个东西不是背的,不是讲的,是要你字字句句都做到,这叫受持。你有这个根基,这么个基础,你再往上提升,就可以学佛了。
  学佛从哪里学?从十善业道。为什么要从十善业道?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讲得很清楚。三条十一句,佛在最后总结,这个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重。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成佛真正的因,你没有成佛的因,你就成不了佛。佛太高了,成不了,成菩萨也不错;再跟你说,成菩萨也成不了,成阿罗汉也成不了;最后告诉你,人天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上,没有十善业道,你来生连人身都得不到。这个问题严重,得不到人身,人死了之后三途去了,你才晓得十善业道的重要。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
  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统统以十善为基础。所以十善业道非常重要,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道》必需百分之百的落实。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基础,像盖房子一样,这么好的地基,你可以盖一百层的大楼,可以盖两百层的大楼,没有问题,你的地基太好了。如果不在这上面把基础奠定,你盖个平房都盖不起来,没有地基,一个风吹雨打,你的房子就倒掉,盖一层还是要打地基。所以,今天我们讲到受持正法,能断烦恼,一定要在这两门功课上下功夫,《弟子规》跟《十善业》。
  年轻人没学,不能怪他,我们大人没学,没有能做出好榜样给他看。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学,我们在讲席里头说了多少次,至少已经断了三代。我这个年龄在十岁以前还沾一点边,小我五岁的,边都没有沾到。照这个算法,至少是七十五年,七十五年,三代。现在要想恢复,你就晓得有多么困难,但是你要不从这上面下手,佛法好听,做不到。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这是菩萨提出的问题,「何故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这是总说,下面给我们说了十个例子。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二段,「何故下,申其所疑」。申是申诉,其就是文殊菩萨,实际上他是代表我们,我们的疑惑。「佛言能断,今有不断,即教行相违」,佛说的是教,我们接受这个教断不了。前面跟诸位说过,佛菩萨的教法有「信、解、行、证」四科,我们接受了,信不信?大有问题!为什么不信?解得不够透彻,信心建不起来,如果有相当深度的理解,你的信心会建立;能信、能解,自然你会依教奉行。
  你想想看,信是第一个条件,所以《华严》跟大论里佛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这个字好难!中国古时候,无论在家、出家,学佛的,信心真有。为什么他们容易建立?他们有家教,有根,他们有老师教。家教那是婴孩出世大概到五、六岁,这个阶段是属於家教,真正教育的根是在这个时候奠定的。六、七岁上学了,老师教,大概到十二、三岁,他就有很强的能力了,对於做人的道理他懂,所谓是知书达礼。再向上提升,进入到太学,太学一般都是政府办的,而且拿的是国家的待遇。进入太学,身分就是秀才,国家有俸禄给你,你可以不必工作,虽然不很富有,普通的生活能过得去,专心读书。学而优则仕,书念得很好,再去考,县考是秀才;再是省考,省考是举人;最后的学位是最高的学位,进士。像我们现在学校里,进士相当於博士,举人相当於硕士,秀才相当於学士,你都有学位了。拿到举人,拿到进士,就可以从政,这是从前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我们现在讲做官了。
  所以他有基础,学佛非常容易,以《弟子规》的基础来接《十善业道》轻而易举,一点困难都没有;以《十善业道》的基础,就能够修学佛法一切法门。一切宗派都是以这个为基础,哪个法门跟你有缘,哪部经论你喜欢,你就可以好好的去修学,都能够行成证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都能够修行证果。可是复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古时候就有,再告诉诸位说,这个有是不少!诸位想想看,以惠能大师为例子,他老人家在世,我们在文字记载里面看到的,跟他学习的不止一万人,为什么成就的才只四十三个人?我们一般估计,真正成就约万分之一。六祖住世几十年当中,所接的十方学者,跟他学的人,决定不止四万三千人,不止,这是肯定的,这是大德!为什么成就只有四十三个?
  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受持正法里头,用天台大师的话,有六等,你是哪一等?究竟受持,百分之百的受持,这个人成功,没有话说。能够受持九成、八成,这个人也成功,受持九成,就像天台大师讲,分证位;受持八成,相似位;受持六成,观行位;六成以下,不及格。那是什么?名字位,有名无实,你的果报是个善人,人天,你的欲没有断,欲没有断你出不了欲界。欲界六层天,一般来讲,大多数人生天最高的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可不容易,烦恼习气没断,伏不住。欲界天,夜魔以上要伏烦恼,烦恼没断但是烦恼很轻。这往上去,夜魔、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真正伏住了,那得定了,得初禅才生初禅天、生二禅天,可不是那么容易事情。
  这样想起来,《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比什么都重要,这两种东西可以能够保住人身,不堕三途,从这个地方慢慢向上提升,这才有指望。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二小段:
  【随贪瞋痴。随慢。随覆。随忿。随恨。随嫉。随悭。随诳。随谄。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能受持法。何故复於心行之内。起诸烦恼。】
  『随贪瞋痴,随慢』,这四个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是根本烦恼,『随覆』以下叫随烦恼。根本烦恼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疑跟恶见省略掉了。为什么?你已经接触到佛法,一定生欢喜心,你对佛法不会怀疑,你能够接受,你能够肯定,所以疑就不提了。接触到圣法,当然恶见,见解你会随顺经教,邪知邪见这样就能纠正过来,所以这两条可以省略。虽然是省略,我们也应当知道这里面有程度浅深不相同。如果往深处来讲,深的疑没断,浅的不疑了,可以接受佛法,可以接受大乘。大乘、佛法究竟是什么?还是没搞清楚,所以烦恼习气不断。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接著看。「先标相违,随贪已下,出所不断」,这给我们说出哪些烦恼你没有断。「势力已下」,它有两句,『势力所转,无有离心』,这两句是「结成不断」。「谓有持法,非唯不灭旧惑」,就是旧的习气烦恼,「亦乃随解新增十一种惑,势力所转」,这个到下面我们会看到。为什么你旧惑不能断,还增长新的烦恼?其实这些事情可能就在我们自己本身,我们就犯了这个毛病。如果自己没有犯,这很幸运,看看我们周边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你就会看得很清楚。
  「前四根本,后七随惑,皆言随者」,本经里面统统讲是随,你看随贪、随瞋、随痴、随慢,这四个是根本,但是它统统用随。「杂集第七说」,《杂集论》第七卷里面讲,「诸烦恼皆随烦恼」,这个经上有这种说法。「有随烦恼而非烦恼,由此即显根本烦恼,亦得名随,随他生故,通释贪等,如九地中」,本经到九地里头还有详细的说明。「今约依法新起者说」,现在此地所讲的是依法新起,就是不但旧烦恼没断,你现在新的烦恼又来了。来了什么?你看随贪,清凉大师这个注子里头说得好,「即贪求名利」。无论在家出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