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子我等下,正申请问,分为二」,十一句分为二段。「初结前标后,赞妙辨者,敬上首故」。前面这段经文,「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一直到「演畅如来所有境界」,这一行经的经文,这是对於文殊菩萨的赞叹,称赞他智慧辩才无碍,向他提出请教的问题。下面这有十一句,就是问了十桩事情。我们看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的提示,「何等下,别显问端,句有十一」,有十一句。初句是总,后句是别。实在讲事是十桩事情,为什么会有十一句?境界里头分成二句,分齐境界,所缘境界。「分齐境界,谓从十地因后果位之法,是佛所有」。分是等分,一分、一分;齐就是齐,你跟哪一个等分平等。譬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是初住菩萨,他能够见初住菩萨,他就跟初住菩萨等齐,我们现在讲看齐。向初住菩萨看齐,你就接触到了,他就修初住法门;他要是跟二住菩萨看齐,那他就是二住。分齐是这个意思。
  大师这里说得好,「从十地因后果位之法,是佛所有」。地上称为大圣。教,天台家判教有藏通别圆,贤首大师就是华严宗,他判五教,小始终顿圆。一般在大乘法里面都说十地,别教的意思。别教的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三贤位还在十法界,在四圣法界里头,没有出十法界,也就是说没有明心见性。圆教,圆教的初住等於别教初地,圆教初行位的菩萨,十住上面就是初行位等於别教的等觉,二行位的菩萨等於别教究竟佛果。此地(这个地方)是用别教说的,这是说佛有。十地等於圆教十住,确确实实超越了十法界,是佛境界。这个佛果境界是佛所有,这是讲分齐。
  在《华严经》是属於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说得很详细。法身大士的修行跟我们修行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佛在经上所说的全是我们的境界,实在讲这是慈悲到了极处,帮助我们向上提升。佛境界不可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境界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那我们要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等级?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底是真的是假的?前面跟诸位说过,昨天我们讲过,讲得很详细,这意思很深。你不能说他有,你也不能说他没有;你说他有他确实没有,只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才有。一切法从心想生,他心里要没有想,哪有法?心行处灭,一切法不生,这你很难懂!
  一真法界里头,一真,一就是没有二。你想想看有念跟无念这是二法,所以有念错了,无念也错了。有修跟无修也是二法,法身菩萨跟究竟果地菩萨也是二法,又何况还有四十一个阶级,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不是分别执著是什么?诸位要知道,这是如来对凡夫说的,方便说,你可不能当真,你也不能说它是假的。一真法界里面,真的是平等了。所以这个经上讲得好,「十信观圆,便造佛境」,你就入佛境界了。但是要晓得这是圆教,你就入佛境界了。入佛境界里头,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这菩萨还有没有等级?有,不能说没有。李长者给我们讲得好,为什么还有等级?无始无明的习气不好断,那可不是容易事情。有没有方法断?你要有个方法,你又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就入到十法界里头去了。一真法界里面的人,从来没有一个起心动念的。
  他这个等级怎么分的?就是无始劫以来的无明习气。烦恼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了,统统都断了,习气还在。我们昨天用了两个比喻,其中一个是用酒瓶做比喻,这容易懂。酒瓶,盛酒的,现在酒倒光了,没有了,里面擦得干干净净,一滴酒都没有,闻闻味道还有酒的味道,有没有法子把那个味道去掉?没法子,怎么擦还是有味道。这个味道必须让时间慢慢的它就没有了。譬如,我们假设这个空瓶子里头酒的味道要四十天之后就没有了,菩萨这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天没有了,那么它这个味道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轻?到四十天闻还有那么一点点,到四十一天再闻,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就好比是这样。这个阶段,华藏世界菩萨修行的,不是像我们这样的。我们这里真的是在修,他那儿没有,无功用道,不能起心动念,也没有言语造作。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那个境界。
  三大阿僧只劫习气才断尽,我们把它比喻作四十一天,大家好懂。所以它这个习气有浓淡不同,愈往上面去愈淡,愈往下面就愈浓,就这个意思。用不得力,就是古人讲的「此处用不得力」。说用不得力,已经有分别执著,这都是九法界众生的话,所以上面的境界不可思议。但是上面这些人除这个之外,他还有什么活动?他的活动非常频繁,怎么说非常频繁?因为在因地里他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都发过。所以遍法界虚空界里头,过去生中跟他往来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些人跟他有缘。有缘就是跟他有关系,那些人有感他就有应。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应的时候,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观察他的根机,应该给他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所以他应现在十方,无量无边的色相,说无量无边法,没有定法可说。这他的活动。
  他应化到九法界来、到六道三途来,他有没有执著?没有,依然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虽应化到九法界,还是住一真法界,一真跟十法界不二,境界不相同!我们在一起,菩萨跟我们在一起,他示现人身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一起在一块生活,在一起工作,我们住十法界的人法界,他住他的一真法界。什么原因?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问他什么事情,他都明白,他都通达明了,他智慧现前了。我们智慧变成了烦恼,变成习气,道理在此地。
  所以他那个无始无明的习气怎么断的?应化在十方,就像善财童子子五十三参一样,历事炼心!最后无始无明习气就自然没有了,圆满成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要晓得、懂得怎么样学习,事不怕,难不怕,你有分别执著你就怕。你没有分别执著你怕什么?有分别执著,烦恼当家作主;没有分别执著,智慧当家作主。这个经上一再提到要智慧用事才行,不能用烦恼,用烦恼你就错了。
  这个道理明白了,极乐世界的道理你也就明白了。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不能说有,跟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道理完全相同。不过在华藏世界是无始无明的习气,西方世界还带著有见思烦恼的习气,这点不相同。但是带这个习气不怕,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烦恼的缘,所以纵然有这些习气,它不会现行,它不起作用。
  不过我们细心想一想,这些烦恼没断的菩萨,凡圣同居土的菩萨,如果要是发慈悲心到娑婆世界、到六道里头来度众生,会不会又被六道众生把他的烦恼引发出来?这倒是个问题,因为这些往生的人功夫没有生华藏世界那些人功夫深!那些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也破一品,他断尽了;那往生极乐世界没断,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他能不能回来?那我们方便说能,为什么说能?能,他才肯去,你要说不能,不能他不肯去了。那我要到哪一年才回来?不肯去了。所以这里头有善巧方便,去要紧。到什么时候你倒驾慈航不会被六道三途所动心、所诱惑,你就来了。到那个时候,自然有阿弥陀佛给你做主。什么时候可以去?阿弥陀佛点点头你就可以去,阿弥陀佛摇摇头你就不能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肯定一生成佛,这一点都不假。
  在我们这个世间起心动念总是感情用事,可是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理智用事,不是感情用事了,不一样。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真正是经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遇到净土法门,太难得!遇到这个法门,下定决心,这一生当中肯定成功。你没有这个法门,你哪个法门都不保险,不能保证你一生成就,净宗法门保证你一生成就,了不起!这不可以不知道。这个分齐境界,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至少要能够跟凡圣同居土往生的境界相等,我们才能去得了。统统是佛境界。
  第二个「所缘境界,谓佛所知之境,并非余测,总为佛境」。这就是大乘教里所讲的佛知佛见!佛知佛见深广无尽,只能够意会不能够言传。言语的能力有限,我们思惟想像的能力也有限,必须把言语放下,把思惟想像放下,就能够体会到。这一般人讲,那我要不思不想,我怎么能会?不思不想是用真心,他就会了。这个思想是妄心,妄心永远想不到真心里面的境界。所以佛家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禅定,修禅定的方式不一样。
  禅定是什么?就是不用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识,这个定是不用心意识的。这样讲我们还不容易懂;换句话说,心是什么?心是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不用第八识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用第七识,第七识是执著,就不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不用第六意识就不分别。所以离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时候真心现前。真心能够体会到佛境界。你的功夫深,你体会的就深,功夫浅,体会的浅。
  我们净宗用什么方法修禅定?用持名念佛。所以会念佛的人,这一句佛号就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打掉了。这个东西也有层次的,它有浅深不一样。先从哪里?先从执著,这个病最深。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有丝毫执著跟人家争的时候,马上警觉到,「阿弥陀佛」,随缘不执著。如果这个事情是个坏事、恶事,有害於人的?那我们要衡量,我们要给他开导,要劝导他。劝导不听?不听,我们离开,各人做各人的。个人因果,个人负责,离开就好了,我们让不要去争。眼看到众生会遭苦难怎么办?离开了另外再想办法,还有别的缘分!不一定是这一个。方法多得是,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不通转那个,那个不通再转那个,一切都随缘。随缘不攀缘,这事情就很顺利做通了。
  我是年轻的时候老师教我的,我在学佛五十四年当中,我就遵守老师的教诲,哪个地方不对了马上就让,就退让,一句恶言都没有。对他过去的好处我们只有赞叹,他做得不如法的一句不说。离开之后,又有别的缘来了,每次遇到这个事情,缘愈来愈殊胜。老师讲的话不错,没有骗我,我要相信,我要依教奉行,没有错的。所以佛境界一定要知道,太深太广,不是我们思惟想像能够理解的。所以说是并非余测,测是测度,余是九法界众生,没有办法,怎么想也想不到,再高的数学怎么样去推算也推不到。总而言之要晓得。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六卷)  2005/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前面我们学过,诸菩萨对文殊师利菩萨的启请,也就是请问。问有十一句,我们把这段文念一遍,从头念。
  【尔时诸菩萨。谓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我等所解。各自说已。唯愿仁者。以妙辩才。演畅如来所有境界。】
  这下面是别说。
  【何等是佛境界。】
  这一句是总,下面这是别。
  【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度。何等是佛境界入。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法。何等是佛境界说。何等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证。何等是佛境界现。何等是佛境界广。】
  总共是十一句。头一句是总,后面别问十句。这十句我们看了一看,就如清凉大师的开示,哪个境界不是佛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佛在大经里头常讲,在缘起里头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非常重要。初学佛的时候,我们对佛所说的生起信心,真正能生信心也就信佛境界了。『佛境界』实在讲没有离开十法界。所以我在讲席里头常讲,十法界是把佛境界扭曲了,虽扭曲,还是不离佛境界。
  清凉大师在《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多、很详细。前面我们读到境界,分齐境界、所缘境界。现在我们接著再看第二段,「请问佛境以何为因」,佛境的因是什么?接著请问佛境界度众生的仪式,这里「请」是请问你佛境界里头度众生的仪式。第四「应机普入世间」,这是讲入,佛境界入。众生有感佛就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