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苋缛绮欢吭独胫钕啵督鸶站飞辖驳煤茫覆蝗§断啵缛绮欢埂H绻哟ネ饷媪揪辰缒阒嗔耍飧龊每矗歉龊锰飧龊贸浴D阍谕饷嬉磺兄钕嗬锿菲鹆颂安_痴慢,起了好恶分别之心,你的心动,心动不是涅盘因,那是轮回因。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自己回过头来,回光返照就明白了。我们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成就涅盘因,还是成就轮回因?这个事情不能不认真的反省。如果天天还干的是轮回因,这一生想求生净土就没有指望了。
  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必须把这个世界里面一切境缘统统放下,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彻底放下。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连起心动念都没有。当然,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太难太难了!你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你还会起心动念,但是确实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你生方便有余土。我们只能做到於一切法不执著,还有分别,不执著,把执著放下了,妄想分别还是有,生凡圣同居土。由此可知,念佛是修功夫,修什么功夫?至少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这是在净土里面讲,成涅盘因,「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要把诸相的真相看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不是真实的,这不能不知道。
  第七句「由德行殊胜,故於法善巧」,往下我们会看到十善巧,到那个地方再跟诸位细说。善巧是智慧的起用,从哪里来的?德行,德行里面有智慧,智为先导,所以德行殊胜。我们凡夫所行都是业,说得不好听的话是罪!罪业,没有德。为什么?烦恼做先导,贪瞋痴慢在引导,你怎么不造罪,你怎么不造业!菩萨贪瞋痴慢断尽了,三业清净,断尽了,所以转烦恼为菩提。菩提来做先导,德行当然殊胜,这个才得於一切法中善巧方便。
  第八句讲『云何得清净身语意业』,「由体清净如虚空,故成具道缘」。体有两种,有性体,有质体,性是法性,它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它本来清净。虽然本来清净,我们现在迷了,迷失了自性,自性不能当家做主,当家做主的是什么?习性,习性就是阿赖耶,八识五十一心所,它来当家,这就错了。什么时候你能够把八识五十一心所看破,看破什么?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真正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的清净就恢复了。
  性体、质体都不存在,决定不可以起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成就具道的因缘。无论你在顺境或是在逆境,无论你遇到的是善缘还是恶缘,统统是助道的因缘,帮助你成就。顺境、善缘里面,你看破了,没有丝毫贪恋,不生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你看看无论什么环境都是帮助你断贪瞋痴,断贪瞋痴就是成就戒定慧。下面这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都是成就具道因缘,为什么?那就是体清净如虚空。
  第九句,『云何得无染身语意业』。染是染污,「由涉境无染,故得堪传法器」,境是境界,前面所讲的顺境逆境、恶缘善缘。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确实给我们显示出,顺逆之境,善恶之缘,善财参学具足佛法,涉境不染。《金刚经》上的教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他真做到了。所以历事炼心,练什么?练不染著,於一切境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智慧!无染无著,定功!他所学的是定慧等持,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增长不起烦恼,染就是烦恼。所以他得到是堪传法器,什么人能传世尊之法?这样的人就有条件,可见得传法不简单。
  我们在《六祖坛经》看到,五祖忍和尚把衣钵传给惠能大师,而没有把衣钵传给神秀。什么原因?诸位想想他们两个人作的两首偈,你就明白了。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跟这个标准来对照一下,他涉境有没有染?有染,他天天还在擦,怕惹上尘埃。惠能大师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不但无染,连境都没有。说身、说心,有境,身心都没有,境都没有了,哪来的染?你们想想看,这个衣钵该传谁?当然惠能大师是传法的法器,他接祖位是应当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末后一句,『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这一句非常重要。「由智先导,故成就众慧」,这一句在我们现前学习的过程当中,是个很重要的指导原则。智是理智,理智的反面是感情,感情用事没有不出乱子的。感情里面,好恶,我喜欢这个人,喜欢这桩事,讨厌那个人,不喜欢那桩事,这里头弊病丛生,问题就太多了。如果说理智做主宰,把感情放在一边,要问对人也好,对事、对物,应不应该,如不如法,你就会减少过失。
  中国新年快到了,年节中国人都有送礼的习俗,对於长辈、对於朋友,这是礼貌,这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维系。礼有节,节是节度,不能过分,不能不及,过分就显得巴结,现在人叫贿赂,过分了;如果不到,不到表示傲慢,都不好,一定的节度。这个节度国家制定的,那很好,一定要遵守,有风俗人情代代相传。譬如过年了,我们送给长辈的礼,从前在我们乡下,送什么东西?大概送两斤肉,送一只鸡,送两斤面,给老人过年,这个都有规矩,都有节度。你要说我送四斤肉,我送两只鸡,我再送四、五斤面,过分了。如果是说我只送两斤肉,鸡跟面都不送;或者我只送两斤面,其他都没有,这不足、不到,一定要合乎这个节度。
  外国人也有,像我们在澳洲,澳洲政府规定,官员接受别人送的礼,以不超过一百块钱为原则。超过一百块钱以上的,那就是贿赂,就犯罪了,有标准,大家都懂得遵守。无论是你包个红包,或者是你买礼物,礼物的价值都不超过一百块;接受的人很欢喜,送礼的人不至於太大的破费。你看面面都顾到,智为先导。如果凭感情用事,这个人对待我很不错,或者还有利用价值,我要多多的贿赂他,犯罪!於自於他都不利。这些事情现在没人教了,所以不如法的事情太多太多,现在真正做好事,没人相信,好事很难成就。
  全世界的人哪个人不向往和平,哪个人不希望安定?可是这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动乱的频率年年上升,灾害一次比一次严重。世界上关心这个事情的人、努力於这些工作的人真不少,我见过很多。可是效果始终看不到,令许许多多热心於这些工作的人都感觉到灰心;这一灰心当然就退转了,温度大幅度的降温。可是这个问题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自己参与这个工作五年了,了解一些状况,也认识了不少的朋友。我们要问冲突能不能化解?安定和平能不能实现?答案都是肯定的,问题是要怎样做法。
  还是古圣先贤讲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努力了这么多年看不到效果,要好好回头想想,我们是不是智为先导?好像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而是什么为先导?利为先导,所以始终不能落实。每个人的利益不一样,利大家都要争,所以用什么方法来化解冲突?报复!报复能化解冲突吗?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现在人不讲因果,不讲因果这个冤冤相报的事实存在。你族群里头有后人,后人永远会记得仇恨,总是会找到机会他来报复。你报复他,他报复你,冤冤相报,世世代代没完没了,你说这个事情多么可怕。如果要是真正懂得因果,你就晓得这个事情更可怕!
  中国老一代的人相信因果报应的很多,历史上的记载,这些事例不知道有多少,在《二十五史》里面所记载的就有几百条,古人在笔记、文字记载的不晓得有多少!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子不语》这些书,不是完全虚构,绝大部分都是事实。你能不信吗?再就我们自己,自己个人在一生经历当中,你细细去想想,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没有法子解释的。
  早年我在美国,住在达拉斯,达拉斯佛教会蔡文雄会长,他曾经告诉我们一桩事情。他初到美国来的时候,跟几个朋友开车去玩,回来的时候迷路,开进一个小城。他突然之间觉得这小城很熟,但是真的他是一生当中第一次来遇到的。他能知道这个小城里面的街道,能知道这个小城里头有哪些建筑,车开进去之后果然如此。他这个问题多少年都没有办法得到答案,常常疑惑为什么会有这个事情。碰到我就问我,我说你前世肯定在这个小城、小镇上住过很多年,你对这个小镇很熟悉。他想很有道理,你不在那里住很多年你怎么会那么熟悉!说明什么?说明有前世。
  类似这种情形很多人都有经验,但是没有他那么清楚,没有他那么明显。如果说不是前生,这个问题到哪里找答案,无法解释。所以他自己想想好笑,他说可能,从前旧金山有金矿,可能是在那里挖金矿的工人,住在那边,有可能。你那一生没有做什么坏事情,没有坑人,你还能够得到人身。这一生还不错,做生意还做得挺好,说明人有三世,有前因、有后果。既然有前世,当然有后世,知道有前世、有后世,你就得要多用用理智,少用感情;多做好事,少做坏事。我们生生世世向上提升,不至於向下坠落,太重要了!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由智先导,成就众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四卷)  2005/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经文前面十句,第一段前面十句「总问其果」,大致我们都学习过了。清凉大师后面的注解还有少分,我们今天接著把它念一念,从「又由后十」这个地方读起。
  「又由后十,能成就此十,以十三业永无失等,唯佛不共,分分无失,亦通於因」。我们先看这段。清凉大师给我们交代,后面十种是讲果德,就是十住菩萨。能成就此十,这个地方的十句就是总问其果。以十种,就是我们读过的文,十种三业永无失等,永远没有过失。身语意业永远无过失,只有佛才能做到;换句话说,等觉菩萨还不能讲完全没过失。由此可知,无始无明的习气确实不容易断。见思烦恼的习气还好断,到辟支佛的果位就没有了。要是用我们《华严经》十信位到八信,七信见思烦恼断了,但是有习气;八信到十信位,见思烦恼的习气断了,他还有尘沙烦恼,尘沙烦恼也在这个时候断。这个烦恼断了之后,剩下来就是无始无明烦恼,无始无明烦恼破一品就超越十法界,证初住菩萨的果位,初住是法身大士,法身菩萨。
  无始无明的习气是在一真法界里面断,怎么断法?大乘教里头说得很好,「无功用道」,古大德说此处用不得力。为什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不能开口,不能动念,动念,无明就起现行,那都是习气。要多长的时间把这个习气才断尽?佛在大乘教里头常常告诉我们,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不是我们普通的修行,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直到究竟果位,这里面有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个等级。这个等级是佛给我们说的,在他们境界里头,有没有这个等级?给诸位说,没有;如果要有,那还有分别执著,怎么能出十法界?
  所以要知道,执著断了就超越六道轮回,分别断了就超越十法界。在一真法界里头,完全是要断无始无明习气,这个东西太难了,不好断。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我们细细从这个比喻当中能够体会一点消息。古人说譬如酒瓶,酒瓶是盛酒的,酒统统倒尽了,酒就好像是烦恼,统统倒尽了,里面擦得干干净净,确实一滴酒都没有了。闻闻这个瓶子还有酒的气味,酒的气味,你怎么断法?只有把瓶盖打开,放在那个地方,放它十天半个月,去闻闻,轻了很多;再放个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没有了。这就好比是无明习气,就是酒瓶盛酒的味道,没有法子用功,只有长时间让它自自然然的消失。
  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就好比酒瓶一样,酒瓶里头的味道,要多少天才能断?要四十一天,我们把四十一个等级譬如四十一天。可是你每天去闻,一天比一天轻,到四十一天再去闻,没有了,那就证得圆满的果位。诸位从这个浅显的例子里面去想。所以断无始无明习气确实没有任何方法,真的古人讲的话没有错,此处用不得力。不能起心动念,更不能说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