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比喻不难懂,我们不在这上真正下功夫,行吗?於是我们这才明白,为什么在善知识身边几十年,毛病、过失改不过来,没有《弟子规》的基础。所以,我这才真正明白,也是服了我们中国的古圣先贤,我们叫老祖宗,教育要在婴孩!这在全世界我们没有看到,也没有听说过,只有中国有。中国的这些古圣先贤非常重视教育,真做得彻底,做得究竟。所以中国历代圣贤多,中国佛教里面证果的人多,你不能说与家庭教育没有关系。六祖惠能大师虽然不认识字,他的母亲贤慧,教出这个好儿子。
  所以中国的教育,对於孩童的教育著重在身教,就是父母、长辈,比他大的,在他面前都做出好榜样。他从小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伦理道德,伦理是人与人的关系,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标准。他会做人,四、五岁就很会做人,很懂得礼貌,很懂得规矩,知道爱别人,知道敬别人。所以成童,古时候成童是七岁,童子,童子该上学了。进学知道尊师,知道敬长,年岁比他大的这些学长,知道敬学长,知道尊师重道,他很快能成就。我们今天就是没有受到这个基础教育,所以纵然跟著善知识身边几十年,毛病改不掉,心量不能够拓开。
  「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不是一个口号,是事实。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爱心、善意扩展到遍法界虚空界?《弟子规》里面讲,「凡是人,皆须爱」,范围不大,十法界里头只有人法界,凡是人,皆须爱。人法界之外还有九法界,爱不爱?佛法里头好,遍法界虚空界。我们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要扩充,要扩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那是什么?佛心,法身菩萨心。我们想成佛,我们想成法身菩萨,在这一生当中想成就,你没有这个爱心怎么行?
  你要能爱人,你在任何一个团体里头,你要会给人做个好样子。这个团体修行不怎么理想,不怎么如法,你要是一个真正善知识,这是好地方,我到那里去做好榜样,我来带头,我教他们。看到他们不如法的,我做出如法的样子给他们看,这是菩提心,这是菩萨行,自行便是化他。看到这些修行人不诚实,我做出诚实的样子,不是假样子,真的。别人还有妄语,我决定没有妄语;别人有恶口,我决定没有恶口。别人见到不如法的时候,还有起烦恼的念头,有瞋恚的念头;我见到之后能够心平气和,不起分别,不生执著,你在这个团体里面你就能感化这个团体,感化就是教化。所以,善学的人、会修的人,没有一处不是好道场;不善学,不会修,走遍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理想的道场。
  真的,释迦牟尼佛当年那个道场,这是如来自己率领的僧团,你要来看看,跟我们现在道场也差不多,龙蛇混杂,良莠不齐。那个团体里面也有很不如法的,提婆达多就是带头的,六群比丘,做出许多违反道德、礼义的事情,释迦牟尼佛这才制定戒律。如果没有这些人在里面做出很多不如法的,佛就不会制戒律。你就从这个地方想想看,僧团不是一个老师在那里教,谁教这个僧团?觉悟的人,每一个觉悟的人都有使命,这个使命叫天职,不是人给你的。我们常常说佛菩萨给你的,其实也不是佛菩萨给你的,是自性,法尔如是。
  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很深,这个道理就是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你看宗门开悟之后,说遍法界虚空界是「沙门一只眼」,这意思是一体,宇宙、众生跟自己是一体,没有丝毫分别。众生善就是自己善,众生不善就是自己不善,这个范围就大了。自己的不善统统能够改过来,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功夫不在外,在内。这个道理不但佛法里头讲得清楚,儒家也讲到,道家也讲到。
  儒家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在《孟子》里面看到。是不是孔孟说的?我想不是,是孔孟之前的圣人说的。夫子一生,他讲他老人家是「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他所说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这是显示出何等的谦虚,对前人是何等的尊重,自己绝不居功,绝对不自以为是,都是给后人做好榜样。我们今天做再多的好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应该做的;做错了事,应当要忏悔,那是什么?你不应该做的。应该做的有什么功可居?不应该做的,那就是过失。过要能改,古人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过就是修行,改过就是忏悔。
  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六度,六个总纲领,布施是放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什么叫菩萨行?你能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跟这六个原则相应,你就是行菩萨道。可是这六个纲领每一句都深广无际,你这一生永远学不完的。你看《华严经》,《华严经》这个经的组织,用现在的话来说,非常符合科学的原理原则。全经的结构就是菩萨修行的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大段。我们现在读的十信位,现在第七章,就是第七信菩萨。他修的是什么?初信修布施,学布施,二信学持戒,三信学忍辱,四信修精进,五信修禅定,六信学般若,七信学方便,后面八信、九信、十信。《华严》讲十波罗蜜,六度之后有方便、愿、力、智,这是它的纲领。我们现在读的这一章是方便波罗蜜。
  好,十信位圆满了,到十住,十住开头还是这个;初住菩萨修布施,二住菩萨修持戒,三住菩萨修忍辱。不但十住如此,十行、十回向、十地统统都是这样的;初地菩萨学布施,二地菩萨修持戒,三地菩萨修忍辱,你看看这个味道。虽然科目相同,境界不一样,深广不相同。你在这里一看,它的层次让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系统、有体系,一点都不乱。这是整个经文的组织,不离开六度,后面那五个是般若波罗蜜展开的,叫权智,展开的,方便、愿、力、智。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法首菩萨偈颂第五首:【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这首偈,我们先看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四首,「贫数他宝喻,喻说佛菩萨功德,不能求诸身心,故无分也」。这也是我们的通病。我们今天展开经卷,经卷是佛菩萨的,注解是祖师大德的。我们在一起学习,也会赞叹佛法僧三宝,可是自己没有依教修行,这是烦恼习气太重,不能自反。这个病是很严重的病痛,要怎样帮助自己改过自新,回头是岸?这桩事情我也说得很多,说了几十年。为什么有人说经(现在这个说经,都是说佛菩萨的经)能感动人,有人上台说经不能感动人?这桩事情同学们都非常清楚,都是亲身所体验的,但是自己疏忽了,不能改过。
  学讲经的这些年轻法师们,哪个人不是希望自己讲得很好,能感动听众,让听众大家赞叹。为什么做不到?没有别的,就是此地讲的,『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讲得好的人没有别的,他做到了几分,做到愈多讲得愈好。做到一定的程度,大乘教里面的标准是见性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他讲的东西不一样,跟佛菩萨没有两样,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怎么会不能感动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相同的。众生佛性在迷,迷而不觉,虽然在迷,佛法里面的比喻,迷怎么样?好像在睡眠当中。人虽然睡眠了,可是如果有个人在旁边叫他的名字,他也会答应,会有反应;虽然答应,他还是没有醒过来,那就叫感动。所以我们虽然在迷,人家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时候,我们自然起感动,道理就在此地。你听了会流泪,听了会生惭愧心,那就是你被感动了。
  有人说经也说得很好,天花乱坠,但是就是不能感动人,有人说经能感动人;不要说说经,连讲故事都如此。譬如学讲《弟子规》的,现在学讲《弟子规》的人很多,大家都赞叹蔡礼旭老师讲得好,都赞叹他。为什么他能够讲到都叫人流眼泪?都叫人自动的忏悔?我也讲了很多遍,跟大家说,他做到了。自己没做到,你的材料再丰富都不行,蔡老师的讲稿交给你,你完全照这个去讲,就是不能感动人。什么原因?你不是自性流露的,他是自性流露。不是自性流露,你用别人的材料,还是「如人数他宝」,讲得再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由此可知,道与学,自己不去做,是决定不能成就的。
  佛法亦如是。真正弘法的人才绝对不是讲古大德的注解,注解是只可以提供做参考,你要照注解讲也是数他宝。经典是佛说的,佛不是数他宝,佛佛道同,所以经典是自性的流露。谁的自性?是自己自性的流露,这个你要懂,经典里面字字句句都是真如本性。我们尊重、礼敬、受持就是遵循性德,不是被释迦佛牵著鼻子走,那你就错了。这个道理许多人不懂,你为什么要信佛教?问这个话很奇怪。你明白这个道理了,以后再碰到人问,你为什么要信佛教?我是信自性。
  什么叫佛?佛是自性觉,佛的意思是觉的意思。佛是已经觉悟的了,我还没有觉悟,我们的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性没有迷悟,人有迷悟,自性没有迷悟。这个人已经觉悟了,他可以帮助我觉悟,我相信我一定能觉悟,为什么?我的自性跟他的自性无二无别,没有两样。所以,信佛教是信自己。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就讲得好,你看净宗讲的往生净土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信,第二条件是愿,第三个条件是行,信愿行三资粮。
  头一个是信,信是怎么讲法?你看看他说了六个,头一个「信自」,太重要了。如果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你怎么会有成就?这就晓得,经典里面所说的(我们不讲注解,讲经典)是自性流露。信经典就是信自性,自性有无量智慧,自性有无量的德相。我相信有华藏世界,我相信有极乐世界,为什么?自性变现的,自性在纯净纯善所现的境界。就跟我们相信现前我们生活环境一样,现前环境是我们染污的自性变现出来的。染污的愈严重,那就每况愈下,就变成畜生境界、饿鬼境界,地狱境界那是染污到最严重了;往上去,天人,天界、声闻、缘觉,染污轻。十法界就是自性随著染污程度不同,而现出来的境界。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有没有信心?有!
  第二,这才讲「信佛」。佛是什么?佛是过来人,他已经把所有一切染污都放下,真正达到纯净纯善,我们今天的目标是纯净纯善,向这个目标去迈进。所以佛是我们的善友,他是个过来人,他是我们的好样子,我们跟著他学习。你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示现那个样子,自私自利放下了,名闻利养放下了,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了,贪瞋痴慢疑放下了。我跟诸位常常讲的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就是我从释迦牟尼佛那里看来的,不是我发明的。我细心观察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世那个样子,我们就明白,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不放下。现在我们有这个肉身在,这些东西与生活都密切相关,佛教我们放下是心里没有丝毫执著,也不分别,是心里放下;事上,事上随缘就好,不要攀缘。
  事上,你想求名闻利养,你没有放下;「我名闻利养不要了」,你也没放下,取舍都没有放下。怎样才放下?随缘才是真放下,有很好,没有也好,没有一样不好,有无心上都没有,这才叫清净心。无也不行,也是染污,有无都是染污,所以大乘法讲到最后,空有两边都不著,这叫中道。中道有没有?著个中道又错了,两边不著,中道不存,这是什么境界?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这才叫纯净纯善,起心动念就错了。可是这个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不起心动念我们做不到,这是什么?上上乘法。我们现在不得已,我们求中下,下不执著,中不分别了,我们从这儿下手。能够做到不分别、不执著,再向上提升就不难了。
  不能不做,要不做全是别人的,你就是从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你都是讲的别人的。有些初学的同学,学我的东西,那还不是数他宝吗?纵然学得很像,在外面人家说,「某人上台讲经很像你」,我笑笑,数他宝。一定要解义,你学习要解义,解义是智慧开了,转境界,转境界就入了,在我们《华严》里面讲证,行、证;你只有信解,没有行证,这是数他宝。一定要自己有修行,修行就是转自己的境界,真正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你要真的转!转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