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没有一个有希望能出离六道。不要说十法界,超越六道的一个都做不到,为什么?超越六道要断见思烦恼。试问问我们对於一切法,就是一切人事物不执著,你能做到吗?对一切人事物没有执著,你才能超越六道;你还有执著出不去,你就晓得这个多难。
但是净宗法门,诸位也要留意到,虽然不是说断灭烦恼,你要有能力控制住,把烦恼伏住不让它起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就是分别执著,你能把它控制住,烦恼习气没断。我这一句佛号忆佛念佛,我能把分别执著控制住、伏住,这个功夫就可以往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在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品位不高,但是西方极乐世界是个特别的世界,这是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的,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都没有办法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那是什么?为什么不能相比?任何诸佛刹土都有四土、都有十法界,实在讲不平等。这不平等谁造成的?众生自己业力造成的,与佛不相干,你自己业力造成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很特别,它也有四土,但是它没有十法界,而且四土是平等的。实在就是讲其他诸佛刹土,它这个佛的四土是四个不同的空间维次,西方世界这个四土是同一个空间维次。你生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能够见到方便土的阿罗汉、辟支佛,你能够见到实报土的菩萨,你能够见到寂光土的如来,这是不可思议,这是无比的殊胜。所以十方世界诸佛如来赞叹弥陀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一点都不为过。
我们把这桩事情,理事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才知道修这个法门之殊胜,修这个法门之可贵,这个法门这一生不能不修。这一生当中,一定把这个当作我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其他的都是鸡毛蒜皮小事一桩,做不做无所谓。这桩大事天天干,一定依教奉行,念兹在兹,我们这一生成就了。你要认识不透彻,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为什么都不认真?认识不透彻,了解不够,所以他的信心不坚固。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一诱惑心就动了,就跟著走,这就错了。把自己的方向目标迷失了,误入歧途;有的时候还并不是误入,知道是歧途,他也要往里面去入,这就没法子!
所以这首偈的比喻很好,『如盲缋众像』,盲人作画,画给别人看,自己看不到。前面是以聋人演奏音乐给别人听,自己听不到。前面比喻说,譬喻记问之学,他记得很多,看得很多,听得很多,不解其义,不知道修行,过失在这个地方。这首比喻的是不知道经教的义理,不知道修正,并不是多闻的过失,多闻不懂义理,不懂修行,过失就像这样的。我们听了之后,最重要反过头来我现前是不是这样的?法首菩萨这十首偈,每首都是说到我们自己自身现前的毛病。所以我们学了之后感到惭愧,深得其利,他提醒了我们。我们平常真的不觉悟,这一提醒我们明白了,多闻重要,解义更重要。
在现前这个阶段里面,这个现前阶段,我刚才讲话诸位要是听懂了,这个阶段包括什么?我们没有离开六道,没有离开十法界,多闻是反覆的多闻不是广学多闻,这诸位一定要懂。为什么?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分身、化身同时参访十方世界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乖乖的跟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所以怎么样?一部经反覆的读诵,一遍有一遍的悟处,遍遍不相同,你就得利益了。这个悟就是破除烦恼,觉悟之后就破无明,无明破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跟著也破了。
所以我们天天读一部经,一年一年绝对不一样,就是一部《弥陀经》都不得了。我们看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他老人家那个注解,那就是《华严经》。所以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相信。这个话我说不出来,他一说出来,我马上就懂,我举双手赞成,他讲得好。他能说得出来,我说不出来,说明他比我高,我不如他,可是他一点,我就省悟了,我也能跟上。《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是一而三,三而一。
如果你要觉得一部经学一生,你觉得很枯燥无味,受不了,那我就给你建议,你这辈子就学这三部经,《弥陀经》、《无量寿经》、《华严经》,学这三部经还是一部经,一而三,三而一,还是一门深入,妙不可言。常常读诵《华严》,常常学习《华严》,你对於《无量寿经》、对《弥陀经》悟入就有深度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什么变化?没学习之前过的是凡人的生活,契入境界之后你过的是菩萨生活。菩萨生活跟凡人生活当然不一样,生活实在讲没有什么两样,还过得很清苦的生活,快乐可不一样。凡夫忧愁苦恼,烦恼多,没智慧;契入境界的人烦恼轻,智慧长。怎么会相同?
凡人受这个报只有苦没有乐,这佛法里头讲得很清楚,凡人所受的有苦苦、坏苦、行苦,八苦交煎,这是凡人。契入境界的人离苦得乐,三苦、八苦没有了,你说他多快乐、多自在。生死自在,对於生死没有一丝毫留恋,没有一丝毫恐怖,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门深入才能得到。那么稍稍涉猎,契入境界之后,这个契入标准并不高,可以看看其他经论,或者是儒家东西、道家的,甚至於其他宗教,乃至於学术可以涉猎。涉猎做什么?像我们在学校里读书一样,选修的课程,帮助我主修的课程。主修决定是占在我修学课程里头二分之一以上,我涉猎所有参考东西,补充的东西,决定不能够超过二分之一。这已经是很高的一个层次,帮助你悟入,帮助你解义,帮助你修行。我为什么还要涉猎这个?帮助,使我们解得更圆,行得更圆满,圆解圆修,到最后证的时候圆证,这叫大圆满。但是这个都有功夫,不是我们初学能做到的,初学的时候跟老师。
我跟李老师的时候,完全没有,想找个参考资料都不行,都要得老师同意,老师不同意不能看。老师对初学管得很严,管得很紧,只准你走一条路,绝对没有岔路给你走,这才叫真善知识,这才叫好老师。到你自己有能力辨别邪正,辨别真妄,辨别利害,你懂得这些了,稍微放宽一点,哪些东西你自己可以寻找参考资料;你没有到这个程度,不可以。我跟诸位同学说过,我跟李老师十年之后,这个标准才稍稍放松一点,这里头有大道理在。到什么时候完全放开?连这主修、助修都没有了,主修、助修是一不是二,到极乐世界。如果不到极乐世界,在我们这个世间也行,净土宗讲你的功夫证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的。证到理一心不乱入不二法门,正修、助修是一不是二,那才行,真的解放了,进入第三个指导纲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标准是明心见性,没有明心见性是不可以的。没有明心见性,你还是守住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的烦恼没断尽。你看见思断了,尘沙断了,无明没断。刚才跟诸位说过,见思断了就出了六道,就出六道轮回;尘沙断了在十法界,无明没断;无明破一品出十法界,这时候广学多闻。无明不是完全断尽,断一品。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什么?真心显露。真心就是我们讲的菩提心。诸位在讲堂看到我这个对联上联,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完全现前。真诚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有体有用,用里头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这个心完全现前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在禅宗里面讲的,在教下里面叫大开圆解,在净土宗里面讲理一心不乱。
我们现前最怕的是什么?我们没有得到这个位次以为自己得到了,这五种心我都有了,我都做到了。如果我们把这五种心高下层次分为一百个等级,你才是初等,不管用。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用教下的话来说,这五种心如果你能够拿到六十分、七十分(你现在才只一、二分),是什么样的境界?大开圆解。一切经,佛说的一切经到你的面前,你只听个一、二句,这部经讲什么你全都明白了,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就像六祖大师听法达禅师念《法华经》,《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只念了两品,六祖只听了两品,告诉他不要念了,我全明白了。你有这个能力才行,你没有这个能力不行。《华严经》八十卷,你听一卷就统统明白了,可以,否则的话,不行。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全通达,这是什么?这就是无明破了一品的现象,那是什么样的智慧,什么样的德能。我们千万不可以,没有得到自己以为得到,没有成就自己以为成就,那就坏了,那就成了最严重的障碍。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法首菩萨偈颂第九首:
【譬如海船师。而於海中死。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第八个比喻,「船师溺海喻」。『船师』,我们今天讲的航海家、船长。「谓将导众人」,导是引导,像现在导游一样,「游佛法海」,带领这些人游佛法海,「倚自所解,不慎身行,为法所沦」,沦就是沈溺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说,他受持正法也弘扬正法,可是不依佛祖的教诲,完全随他自己意思来说经研教,能说不能行。那怎么叫於法海中溺死?你看一生自行化他,到最后还是搞六道轮回,甚至於来生连人身都得不到,就是这个比喻里头的意思。这个现象不是假的是真的。
解不容易,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他说我的意思你都不晓得。老师对学生说,老师说我的意思你们都不晓得,你们怎么会晓得佛的意思,这是说开经偈里头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想想有道理,老师的意思我们真是不晓得,都是猜测,佛的意思怎么会晓得?怎样才能知道佛的意思?所以佛的意思要靠悟,怎么样才会悟?行才会悟,依教奉行。你不行你怎么有悟处?由此可知,依靠古人的注解,古人注解是引导而已,还是要靠自己修行。自己修行自己所悟得的、所体会得的跟古人的注解来比较,来合起来看,有的时候会一样的。我所领悟到的跟他所讲的相同,这生欢喜心,他给我印证。有些悟处我跟他不相同,但是我是从行里面悟出的,不相同呢?不相同可以并存,他没有错,我也没错。如果我不是从修行里面体会到的,而是完全从自己以为是这样的,那我们就错了。
什么是体会到的?什么是自以为是?这里头有很大的区别,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会把自以为是的以为是自己悟得的,那就错了。这个地方很难区别,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难,它有一个方法,有一个原理原则可循,这是什么?决定是烦恼轻、智慧长,决定是自私自利的意念淡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确实伏住了。我们常讲顺境里面没有贪恋,逆境里头没有瞋恚,就是无论在什么环境常常保持的是平等心,这是好境界,这个时候自己的意思,跟佛的意思往往相近。展开佛经,我确实认为是这么做的,佛也是这么讲的,佛经给我们作印证。
所以经典有两个作用,初学的时候它是我们指导的指南针,我们一定要遵循;到自己行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它给我作印证,我是不是真的到达了。它有两种作用,你修行到某个阶段,它给你印证。譬如我们现在学习的这是七信位的菩萨,如果这里面所讲的这些过失,我们统统都没有,那就是七信位菩萨。如果所说的这些毛病我们统统都具足,我们决定不是七信位菩萨。七信位的菩萨很了不起,在断证方面来讲等於阿罗汉,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尽了。经上所讲的这些习气都是属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尽了,这里所讲的习气全都没有了;也就是说受持正法,决定不可能有像文殊菩萨所说的这些过失。你看受持正法而不能够断贪,不能断瞋,不能断痴,不能断慢,小随,中随,大随,二十六个烦恼。二十六类统统没有了,受持正法,烦恼全没有了,我们就晓得这个人七信以上;还有这些烦恼,他还是凡夫,这要知道。
所以我们学《华严》,《华严》最大的好处,就是五十一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五十一个菩萨位次,每个位次境界不一样,它所依的理论、修行方法、境界,这里都说得很清楚。所以《华严经》我们可以依照修行,也可以用它来证明自己修行到达的层次,我已经到达哪个层次了。这些毛病全有,你没有到七信。七信位在小乘讲阿罗汉,这个烦恼这都是讲的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