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菩萨。三慧里头浅深差别也很多,绝对的标准是法身菩萨,闻思修三慧他是一次完成,不分阶段的。那么学大乘,初学的人真的是有阶段,不是没有阶段。《华严》上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次第,有浅深差别,圆融是没有次第,浅中有深,深中有浅,浅深不二,这个很不好懂,这才真正是大乘佛法。譬如我们讲浅的,初学的人下手,以世法来讲,中国古时候儿童上学,中国古时候没有幼稚园,而幼稚园就是家教,父母教!父母用什么方法来教?身教,这一点非常重要。
  周文王的母亲太任,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三千年了,在那个时候她就懂得家教。我们相信家庭教育绝对不是从太任开始,太任再往前面推,文字上的记载,有明文记载的,尧舜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文字记载,太任怀孕的时候,就是怀的文王,她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非常谨慎。为什么?影响胎儿。经典上所记载的,这个时候太任「眼不视恶色,耳不闻淫声,口不说傲言」,就是傲慢的言语没有。真正做到儒家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她做到了,这就影响胎儿。所以文王接受教育,没出世就开始了,你说这个根基多好。出生之后,这么好的母亲,让他六根所接触的全是正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六根所接触的环境全都是这个。
  这个要父母,父母要不教,小孩实在讲禀赋相差不远,正如《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夫子《论语》里面讲的。一切众生性相近,习就要教了,从小让他习惯成自然,习性与本性相应这就对了。本性是什么?伦理道德是本性,尧舜那个时候教学的宗旨,是父子有亲(亲爱),君臣有义(道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教这个。而且怎么样?人民都能够做到。为什么人民能做到?尧舜自己本身做到,真的是做得非常圆满,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一生当中没有违犯这个原则。所以后人称他为至圣,中国人称古圣先王,就是指的尧舜。到文、武、周公,文王、武王是父子两代,周公也是文王的儿子,辅佐武王,圣人,这是我们一般讲不是凡人。现在的话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他们真的是当之无愧。
  遇到了好的老师,不肯认真学习,不能常常向老师请教,这个错误。学问学问,学就是要问,你不问到哪学?「夫子入太庙,每事问」,其实我们读了这些文字心里很清楚,是不是孔子不知道?知道!知道为什么问?就跟佛经上,你看文殊菩萨提出这么多问题,文殊菩萨怎么会不知道!为我们问的。给初学的人,给学者做个榜样,做样子,也就是现身说法教你怎样学。你不问怎么行?世出世法,德行、学问成就,它的顺序真的就是佛法里说的「信解行证」这四个字。信非常重要,对自己有信心,对老师有信心,对父母有信心,对自己所学的这个课程有信心,你才能学得好。当然疑问很多,断疑生信,谁帮你断疑?老师!传道、解惑,惑是你的迷惑,他要帮你解除迷惑。可是你要问,世出世法的老师都一样,你要不问他不说。你看佛经,这么多的典籍,几乎每一部经都有启请的。那个启请就是他提出问题问的,世尊为他解答,这样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
  可是也有无问自说的,那很少,那是例外。老师观机,对学生的程度、根性了解得很透彻,有很重要的东西,知道你能够接受,你可以学习,你问不出来,这种情形之下,老师不问也说。所以佛法里,十二分教里头有无问自说,诸位看《阿弥陀经》就是无问自说。佛经翻译的时候也有个体例,凡是这部经经题上冠上「佛说」,就是佛无问自说。为什么有的经上冠上佛说,有的经没有冠上佛说?譬如《华严经》就没有佛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没有说「佛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也没有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没有佛说。为什么有的经有佛说,有的经没有佛说?这个初学都有问题。老师为我们讲解,经文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说的,通常这个经题就安上「佛说」。第一句话不是佛说的,是弟子们启请的,通常讲这个经题上不用佛说,表示是有人启请的。我们看看《大藏经》这么多经典,没有加「佛说」的多,有加「佛说」的比较少。这个我们就懂得了,经题上每个字都含著有意思在,不是随便说的。
  所以亲近明师,你们诸位看这个「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气很大的。名气很大那是福报,不一定他智慧就大;智慧大也不一定会出名,真有大智慧,真有大德行,不出名,没有人知道的,历代高僧里头都有。出了名的是福报,名也是福,属於福报。但是一般谚语说得好,名过其实没有好处,应该是什么?实至名归,那你名气再大没有害处。如果说是名超过了实际,没有好处,往往生傲慢,自以为是,这么一来就堕落了。就是此地讲的,为什么不能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如果小有名气,你自己会不会感觉得很荣耀,感觉得现在人所讲的「值得骄傲」?如果你有这种感觉,你就坏了,再向上提升难了,你的德能、你的智慧到底有多少?我相信不大。
  为什么?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不要说是佛门,我们以世间法来说,儒家讲的「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丝毫骄慢都没有。真有学问,真有德行,对什么人都有礼,真正是《弟子规》里面所说的,懂得尊重别人,跟别人接触必然是「怡吾色,柔吾声」,说话温柔,容貌欢喜。像弥勒菩萨(布袋和尚)一样,笑面迎人,这是有德行、有学问的;板起面孔,傲慢的样子,这个人不是有真正德行,也没有真正的学问。夫子《论语》里头记载,夫子有句话说得很好,他是用比喻说,譬如这个人他的德行、他的才干像周公一样,如周公之才之美,这是夫子赞叹。夫子一生最佩服的是周公,他也很想学周公,没有缘分,周游列国目的在此地,没人用他。他说这样的一个人,「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这个人傲慢、自以为了不起、吝啬,夫子说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德行,不是真的学问。
  如果是真学问、真德行,接触大众一定是和蔼可亲,每个人看到你跟你接触的时候,欢喜你,尊重你,也畏惧你,大人之德。所以让人家见到你生敬畏之心,敬是敬爱,我们一般讲又喜欢你,又怕你,那真正是大德大能,真正有学问。所以遇到明师,明师就是真的有智慧、有德行、有修养,在佛法里面讲有修有证。遇到这样一个好的老师你可不能放过,要常常去请教;常常请教,老师知道你好学,才肯认真教你。这个教学是广泛的,譬如课程之外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所学的东西怎么能用得上,应该怎样应用才恰当,这都是问题。问功课的问题,这种学生多,问我所学的怎么能落实到工作上,很少很少。
  所以今天学校里面的学生,他有做事情的能力,他不会做人,他不会生活。什么原因?我也是在学校念书出来的,也在学校教过几年书,我很清楚。学生从来不问这个问题,没有问到,我学的这个东西怎么用在生活上。所以,虽然考试能考九十几分,能考一百分,不会做人,不会做人就不会处世,这就是现在社会的现象。每年你看看高等学府毕业出来的人有多少,博士、硕士太多了,可是一般公司行号想雇人,找不到人。这些人有能力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有的时候就会把你公司搞垮,为什么?得罪人。於是不敢雇,那么变成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真的毕业就失业,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失业,这是现代社会现象。
  古时候没有,古时候是学而优则仕,不愿意出来做官就变成隐士、高人,他们生活虽然很辛苦,生活非常快乐。颜回就是很好的榜样,生在乱世,有道德、有学问。我相信《论语》里面开头这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相信这句话孔老夫子很可能是从颜回这个地方所感叹的。颜回在弟子当中,夫子的评判是第一,但是处於乱世,一生不得志。而夫子本身亦复如是,他老人家本身一生也不得志,这师徒二人在那个时候确实人不知而不愠。孔夫子的出名是后代,到什么时候?汉武帝制定国家教育政策,采取孔孟学说为教育主修的课程,这样才把他的身分、地位提高,后来成为万世师表,后人。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也是默默无闻,这个我们要知道,真的是大德,后世出名也是大福报,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明师很难遇,可遇不可求,遇到之后要问疑,无论是哪方面的疑惑都要化解,所以说断疑你才真正能生信。
  第二个意思,「约思修者,虽对教日,心眼不开,责圣道之不生,何其惑矣」。这个过失就更重了,但是这两种学生浅深差别不一样,前面是初学,闻慧是初学;后面这一段就有相当的深度了,真正在做研究,真正在落实、学习。这一类的人虽对教日,「教」在此地是说佛菩萨的教诲,「日」是比喻,佛菩萨的教诲是真实智慧,智慧是光明,用日来比喻、来形容,圣人的教学像太阳一样普照十方。但是自己怎么样?心眼不开,这是我们一般讲开悟,他不悟,虽然天天接触圣教,不开悟。这什么原因?看下面一句你就明白了,「责圣道之不生」,他不回过头来检点自己,他怪别人。怪别人什么?怪佛菩萨没有加持他,没有保佑他,怪经典为什么这么深,为什么这么难懂,怪老师没有好好的教导他。你看他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一点过失都没有,过失全在外面,这就是他自己真正的过失。
  岂不闻圣学,不但是圣学,世间学术也不例外,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事情很明显。一个老师教二十几个学生,我们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就是现在讲的学讲经。他开个经学班,培养弘法人才,这个班办了两年,他老人家一生只办过这么一次,两年就结束了。二十多个同学,我们在一起学习,我在班上算年轻的,我们二十几个人,大概比我年岁小的有六、七个,比我小的,三分之二年龄都比我大。我们二十多个人,老师在一个讲堂上课,我们这二十多个学生都在听讲,都听老师的,各人得的益不一样。得益不一样,跟诸位说,就是学生对老师的诚敬不一样,就应了印祖这句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凡是诚敬从哪里表现出来?认真学习。接受老师授课的时候,一心专注,一面听课一面还打妄想,不行!一面听课,一面私下跟同学还杂心闲话,不行!你怎么能成就?
  所以,学生哪个能成就,哪个不能成就,老师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讲台上往下一看,哪个人专心,哪个人散乱,清楚!专心的人得益,心散乱不专的人不得益。讲经亦复如是,讲经就是授课,就是上课。讲经时候的听众跟上课情形不相同,上课学生是固定的,讲经听众不固定。有的人天天来,一堂不缺;有些人偶尔来,一个星期来个一、两次;有些人甚至於一年看到一、两次,流动性很大。讲经这种场所是对大众的,不要求大众天天来,天天来听当然有好处。我们《华严经》是采取讲经的方式,就是对大众授课的方式,不是对学生。对学生的讲法,我们就不会讲得这么详细,为什么?他的课本是一贯的,真的所谓是点到为止,学生天天在学,他要一直学下去的。可是面对大众,流动性很大,我们就要有慈悲心。怎么个讲法?今天有一、两个人他一生当中可能只来听这一次、两次,他听了要不得受用的话,那我们就对不起他。
  佛氏门中不舍一法,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一生当中有一次接触,这个缘都很殊胜,我们都要想到,都要顾及到。因此,我们字字句句这个经文讲得很广,讲得很深,你纵然来听一次,这一次你也能听到一个完整的利益,你没有白来。这就跟教室里头对学生授课的方式不一样,学生授课,今天不行,他明天还来,今年不行,还有明年,他有很长学习期间。面对广大群众,甚至於国外来的,真的,他只能够来两、三天,甚至於确实只能来一次,统统都要顾到。这个才叫普度众生,普遍的帮助有缘的众生,一次的接触都是有缘。
  我们顾虑到了,他自己能不能得益就在他自己的诚敬,诚敬就是专注。具足我们刚才讲的信心,他有自信心,这非常重要。佛法讲信心,第一个是讲信自己,相信经本、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