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4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在逆境里面,真正修行人不失清净心。所谓逆境於自己有什么关系?逆境从哪来的?你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总不外乎两方面,从自己这方面就是烦习恼气没断;从外缘,众生的福报、业障哪一个现前。众生如果福报现前,没有障碍,一定很顺利,外面环境好;众生没有福,业障现前,你想替他做一点好事,障碍重重,这是讲外缘。在自己本身来讲也是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东西就是你有没有夹杂。我们常讲念佛的秘诀,功夫能不能得力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就拿这个例子来反省,我们以善心,没有为自己,为正法久住,为帮助苦难众生,这个纯正。有时候遇到障碍,要想想障碍在不在自己这一边,自己这边就是有怀疑、有夹杂、有间断,那你就不能怪外面。当然单纯的不多,绝大多数是双方面的,双方面应该先检讨自己,然后再观察外缘,心就清净了。
  佛菩萨帮助众生,要记住不在一世,为什么?这一世的缘不成熟,纵然佛菩萨这边没事,外缘,众生业障重,福报不能现前,佛菩萨来了没办法,他不接受。佛菩萨生不生烦恼?佛菩萨要一生烦恼,马上就堕落。佛菩萨若无其事,没事,不生烦恼,永远保持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菩萨发心,心才发,功德就圆满,事能不能成就是缘具不具足。所以你要晓得诸佛菩萨,不但是法身菩萨,就是连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修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比我们的效果大,大在什么地方?大在人家最低限度见思烦恼断了,这我们就没法子跟人比,我们见思烦恼没断。
  讲到这个地方,我又要提醒同学们,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不能混为一谈。搞佛学不是学佛,学佛不是搞佛学。学佛是要真干,那就是决定恢复自性,这是真学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要恢复我的佛性,用儒家的话来说,我要恢复我的本善。本善恢复,我不会有一个恶念,有一个恶念就不善。我跟人与人往来没有一句恶言,恶言是什么?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决定没有;决定没有恶行,没有恶行是决定没有杀盗淫,没有。换句话说,十善具足。不必要学,处事待人接物一切动作都如理如法,《弟子规》要不要学?不要学,自自然然的,你去观察他一个字、一句都不会违背,没有学过,样样都如法。
  古时候最明显的例子,禅宗的惠能大师,没念过书,没有学过,砍柴的樵夫,黄梅住了六个月也没人教他。五祖把他分配到碓房里面去舂米破柴,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义工,派他到厨房里当义工。他是砍柴卖柴的樵夫,这是他的本行,所以在厨房里面。那个时候厨房烧柴火、劈柴这个工作就叫他做,舂米,他就做这两样事情。佛门里面那些规矩他没有学过,一生都没学过,样样都懂,无论在什么场合当中他不失礼,具足威仪,这是什么?心正一切都正,心邪一切都邪。心要邪,学也学不像,那是什么?装模作样的,不是真的。明眼人、有道心的人一眼就看穿了。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教导我们学佛,他说了两个字「真干」。我自己学佛,初入佛门,我的老师章嘉大师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跟夏老这个真干一个意思,真干就是要看破、要放下。看破是什么?了解世间法的真相,佛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你要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了解之后,你才能放下。不但世间相是虚妄的,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执著不得。佛在《金刚般若》里面说得多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能不能执著?不能,执著就错了,因为佛教我们放下执著,绝对不是教我们放下执著的对象。
  世间人执著世间法,执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执著这些,学佛的人执著佛菩萨的经典教训。初学要执著,不执著你没办法修行,可是你修行的过程当中,善友一定会教你到某个阶段之后要放下。放下是不是你所修学的不要?不是,要,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心上放下。心里面没有执著,事还是一样,事事无碍。所有一切障碍是在心上不在事上,心放下了,事相就得大自在,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对我们修行你说有没有障碍?没有。真正修行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经》的境界。所以我常讲,经上讲的「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续了两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要问这话什么意思?这个话里头有没有矛盾?你要是了解一切诸法的实相,你就晓得一点矛盾都没有。诸法实相,《般若经》上所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日不可得,时不可得,人不可得,事不可得,那怎么不好?如果这里面有一样可得,麻烦就来了,肯定生烦恼,你的心还会清净吗?这是什么?这是看破。
  永嘉大师《证道歌》里头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下面两句说得更好,「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两句话说得好。现在科学家发现了,世间这一切法存不存在?不存在,我们所看到这个相是相续相。真相,真相接触不到,真相的生灭速度太快了,像电一样,如露亦如电。如露,露水是相续相,相续相是露水,真相就像闪电一样,一刹那就没有了,佛用这个做比喻。真相有没有?有,存在的时间那真叫是亿万分之一秒,我们无法想像。这是最近科学家才发现的,物质是无中生有,存在的时间非常非常短暂,我们所看到的是物质聚集在一起的相续相,佛经上讲的千真万确,你怎么能把它当真!你如何能从境界里面去观察?境界观察明白、觉悟了,然后回光一返照,你会得到个什么东西?很了不起,你得到人空,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我相无,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就契入了。这是什么境界?正觉,阿罗汉跟辟支佛的境界,超越六道轮回。
  我们平常六根要起作用,要学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功夫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是用耳根圆通。六根是通的,一即是六,六即是一。耳能反闻,眼能反观,反观不是说你眼睛看东西会回头,不是这个意思,耳反闻也不是你的闻性是从外面再回过头来又听自己的,不是这个,你要这样会意那完全著了相,那就错了。为什么?一般人六根对六尘,这就错了。而佛菩萨的功夫,他六根对六性,什么性?法性。张开眼睛看的是色性,竖起耳朵听的是声性,色声香味触法,他六根对的是性。我们凡夫对的是尘,眼根见色尘,耳听的是声尘,鼻嗅的是香尘,乃至意所缘的是法尘,这就错了,心全都染污了。其心染污,那就生烦恼,不叫空无烦恼,叫有生烦恼,这是六道凡夫的境界。佛菩萨的本事,他六根不缘六尘,他缘六性。眼见性见色性,耳闻性闻声性,乃至意根缘法性,这就叫明心见性。这一见性就高了,一见性就是正等正觉,还要加个无上,见性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叫真修行。凡夫成佛就在这一念之间,大乘教里面佛讲了很多,我们多念、多读诵、多熟悉,虽然自己用不上,一定要熟,熟透了,慢慢就会用,不熟真的是用不上。
  今天我们起心动念全都落在幻相上,见相不见性,这是六道凡夫。我们怎么转法?这么高的一个境界,所以这是上上根人。由此可知,我们不是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就要听佛菩萨的教诲,慢慢来。为什么?这个道理是佛教研究所里面修学的,我今天的程度是佛教小学,我就遵守佛陀在小学教给我们的方法。虽然是小学,它的理论、它的事相直通圆满。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就会欢喜接受,认真的学习。可是要晓得,六道众生大致都是相同的,无始劫以来迷失自性,迷了自性,把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转变成无量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迷了是烦恼习气,觉了就是智慧德能,没办法觉悟;你看起心动念,烦恼习气立刻就跟上。他不是智慧德能跟上,他是烦恼习气跟上,速度太快了,不是用分秒来计算,真的是万分之一秒,十万分之一秒,百万分之一秒,要用这个速度来计算,这个问题严重。
  所以我们对於老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老师,对老师要有信心,决定不怀疑。老师教导的,依教奉行,认真的依教奉行,我们才会有成就。断要断得干净,要断得彻底,佛教我们从哪里做起?从十善业道做起。会修行的人,拿《十善业道经》上所讲的这些事相,可以做为我们每天反省改过的纲目,就像古人用功过格一样,你试试看,三、五年肯定就有效果。详细的纲目,《沙弥律仪增注》可以做参考,真修要依这个修。
  修是难,改毛病、改习气是真难,有没有更方便的方法?佛家常讲「最初方便」,像我们这种习气的,最初入门有没有办法?有,我们现在提倡儒家的《弟子规》,最初方便,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都是属於最初方便。现在人要认真在这上面下个三年到五年的功夫,佛经可以不舍离,每天念一遍温习一下,功夫用在哪里?功夫用在基础上。这个东西就是从前私塾的办法。现在没有私塾了,不但你们没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疏远太多了。私塾里面的教学没有讲解的,只有教念,没有讲解,教你记住。
  私塾里面教学最重要的一个课程:德行、言语,就教这两样东西。孔老夫子的教学是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政事跟文学是在太学里头教的,所以小学,从前私塾属於小学,小学不讲政事、文学,不讲这个,小学里面(就是私塾里面)教德行,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言谈举止;换句话说,《弟子规》跟《太上感应篇》真落实了。《弟子规》的落实那当然我们没有疑问,《太上感应篇》何以也落实?要知道中国在明清两代,读书人都喜欢用功过格来修心,就是我们佛门常讲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功过格里面的条目就是从《感应篇》来的,不是从《感应篇》就是从《阴骘文》,《阴骘文》的内容跟《感应篇》差不多。
  从前念书人喜欢结社,文昌社。文昌社就是依《文昌帝君阴骘文》、依《太上感应篇》,用这个每天来检点自己的功过;我今天一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确实很踏实,一天都不能轻易放过,所以成就德行。德行成就了,将来的功名能不能获得?给诸位说,那是另一桩事情,就是过去祖师大德常说的,功名富贵它有命,伦理道德那是个人的修养,功名富贵是命。我们看了凡先生、看俞净意先生,这两个人修养道德到最后是功名利禄都得到,命运都转了,这是什么原因?这个原因佛法里面讲得很清楚,布施。
  你们看看,他们自己成就之后,广修布施,凡是利益别人、利益社会的事情,非常热心去做。在佛法里面讲法缘,我们世间人讲,你学成之后将来能不能出人头地,靠缘分,佛家讲靠缘分。如果你要懂得广结善缘,这个外缘就具足。你看佛教给我们的,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这是行菩萨道。如果自己德行成就,不喜欢跟人结缘,省心省事,我自受用就可以了,那在佛法讲就变成小乘,独善其身,不能够兼善天下,可以做到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的人也并不是真的不帮人,那是什么?有缘,不是主动的去帮助别人,是被动的。人家来找他,他有时候拒绝,有时候不拒绝,不是主动。主动,看到别人有困难、有痛苦,主动就去帮助,不要人家来找。所以《无量寿经》上讲大乘菩萨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他不请你,你也干。甚至於许许多多障碍、许许多多的困难,他总想尽方法还是干,这种人是菩萨。无论他怎么样干,决定不失清净心,不失清净心决定不生烦恼,这里面你就晓得他没有自己。没有自己,自己没有烦恼,他也没有众生,无我相、无人相,所以他对於一切众生也不生烦恼。众生作善作恶在他看都是空寂,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不生烦恼,他不生染污,逆境里头成就了圆满功德。这首偈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十首偈: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托钵托一个『满钵』,我们一般人会生欢喜心,尤其这一钵饭很可口、很合自己的口味,自然生欢喜心。如果没有托到,心里面起烦恼了,或者托的这钵饭不好吃,不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