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武帝做了这么多事,到底是什么?这个我们要知道,那是福德,不是功德。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他所修的是来生生生世世的福报,真的是我们一般讲享不尽的福报,福报太大了,但不是功德。所以六祖在《坛经》里面讲得很好,「此事福不能救」,福德再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换句话说,再大的福报,还是要搞六道轮回。福报太大了,人间没有这么大的福报,那你就到天上去。财色名食睡五欲没有断,生欲界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上面有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全是欲界天,你到这些地方享福去了。天福享尽还有余福,余福再回到人间来享。福报!不能了生死。
要了生死出三界,那叫做功德;功是功夫,你真正下了功夫,你有收获,那叫德。譬如持戒有功,持戒的功夫,因为持戒,严持禁戒你心得清净,那就是德。清净心从哪里来的?严持戒律,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持戒能得定,戒是功,定是德;修定能开慧,定是功,慧是德;慧能破无明习气,慧是功,破无明习气是德,这叫功德。所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样,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千万不可以把在寺庙里面修一点供养就叫做功德,那就错了,这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福德要不要修?福德也要修,你看佛在经论里头常讲福慧双修,甚至还把修福放在修慧的前面,这是有道理的。你要没有福报,想修慧也非常困难,为什么?如果你三餐饭都吃不饱,你还谈什么修行?所以佛家才讲「法轮未转食轮先」。你要想学佛,持戒也好,诵经也好,参禅也好,念佛也好,先要吃饱,吃不饱,什么也干不成,所以佛并不反对修福。修福要记住,决不能贪恋福报,一贪恋福报就坏了,就堕落,智慧就不开了。所以,我们也看到修行不尽如法的,那是什么?对教理不懂。持戒很严,戒律很清净、很严格,可是分别执著心很重,自以为是,看到别人破戒,轻慢,瞧不起人,这错了;戒律再严,他得不到清净心。那修戒有没有功?没有功,没有功算什么?算福,他持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持戒要得清净心,那个持戒才是功德。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不能不知道。记住《坛经》上的一句话,「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戒律持得再好,别人破戒也好,犯戒也好,绝不放在心上,这是对的,这是功德。
所以要晓得,佛教持戒是教我自己持戒,没有教别人。那他也是出家人!我不管他是出家还是在家,我学佛,佛教我,佛没有教他,这是懂得学佛。连《弟子规》上都讲「凡是人,皆须爱」,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凡是人,皆要敬」,这个话从哪里来的?实在讲就是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诸佛里面有未来佛,未来佛是一切众生。试问破戒的人是不是众生?犯戒的人是不是众生?是!他是众生,他是未来佛。现在犯戒,他将来当然要堕三途受果报,可是他有佛性,他本来是佛,所以凡是人都要礼敬。
《华严》上说得更圆满,「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就是不但有情众生在真正修行人的心目当中是佛菩萨,平等礼敬;花草树木也是佛菩萨,乃至山河大地、尘沙石块,都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那怎么不是佛菩萨?这就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真正修行人,他确实生活在法性之中,生活在法界之中,永远是礼敬、赞叹、供养、感恩,这是个真正修行人。看这个欢喜,看那个讨厌,那不是修行人,那还是搞六道轮回的人。以前我们不懂这个道理,现在懂得了,懂得之后,我们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们的观念有没有改过来?如果没有改过来,那就不顺佛说;真的改过来,才叫顺佛所说。
你看佛教我们礼敬诸佛,就是用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对一切人尊重、恭敬。佛教我们称赞如来,凡是看到一切众生合乎性德的善行,就应该要赞叹。我对他平等,他对我不平等,我赞叹他,他毁谤我,我尊重他,他欺负我,他甚至於陷害我,他要做了一桩善事与性德相应的(这就是世间冤家对头),要不要赞叹他?要!他的过失?过失绝不提;不但口里面不提,心里头都没有这个印象。为什么?不见世间过,顺佛所说。
十大愿王是总持法门,十善业道是总持法门,净业三福是总持法门。净宗的经论,五经一论,我过去讲《大势至圆通章》的时候我也讲得很清楚。《大势至圆通章》总共只有二百四十个字,比《心经》还短,《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圆通章》二百四十个字。这是净宗的总持法门,是净宗的《心经》,如果能够终身受持,必定往生。可是一般修净土的同修受持《弥陀经》的最多,也非常好。如果根性实在是很钝,念《弥陀经》都太长,不能受持,《大势至圆通章》最好,印光大师提倡。传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我们细心观察印祖一生的行谊,真的挺像是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很像是印祖一生修行的写照,这是在末法时期为我们示现总持不忘。他给我们讲的方法真的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契机,小道场,同学不超过二十个人,真的是难得。
在以往,我总是想小念佛堂二十个人共修,当然进念佛堂共修的这些人就像闭关一样,还得有些护持的人、去照顾的人。佛法跟世法差不多,像学校,有教员,还有职员。修行人有二十个人,照顾的人大概也要十几二十个人,护持道场,照顾大家日常生活,我是这么个想法。可是以后就想到李老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也常常嘱咐我们,念佛堂人不能多,人多了之后主七和尚照顾不过来。长年念佛,尤其是精进念佛堂,同修不能超过十个人。这是他老人家告诉我的,超过十个人,你的精神无法贯注。因为念佛堂的堂主,真正负责任的,每个人念佛的状况了如指掌,他都知道。就像教书一样,小班制,一个老师带十个学生,他完全能照顾到。现在是一个教室里面有五、六十个学生,老师怎么能关注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就想到印祖讲的二十个人,可能包括道场工作人员,统统在内不超过二十个人,因为这样的小道场容易维持。
我们今天依照印光大师的教训去做,也是顺佛所说,总持不忘,成为一个典型模范的道场。就像从前觉明妙行菩萨的道场一样,他那个道场十二个人,十二个人都往生,那叫真实道场。十二个人,十二个人都往生,这叫大道场,圆满成就。如果道场人很多,一个往生的人都没有,这个道场是失败的,不是成功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0卷) 2006/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九段第二首看起: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见佛』,我们学佛的同学们,大多数家里都供著有佛像,朝暮课诵礼拜。佛不住世,佛像就代表佛,见到佛像如见其人。有些不了解的人说我们是迷信、是拜偶像,他不知道佛门里面供佛像、拜佛像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我们如果遇到这种情形一定要向他解释。造像,无论是泥塑木雕,或者是金属铸造,乃至绘画,古今中外,乃至从没有文字之前,这些古代的我们一般讲原始人,他们在石头上,或者是在石洞里面、洞穴里面,因为以前住洞穴,在洞穴岩石里面也有些雕刻,雕刻里面最常见的就是人像。你能说这是迷信吗?如果说这是迷信,现代的社会人像就太多了,我们走在马路上,你看到广告里头多少人像,那是不是迷信?这个要懂得,要搞清楚。
供养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纪念的意思。我们的老师,纵然时间距离很久远,我们念念不忘。几千年的,我们讲祖师,都不忘他的恩德,现前的老师哪有不尊重的道理?所以供养老师的形像是尊师重道,是对於老师的教训念念不忘,见到老师的像就想到老师的教诲,这算是迷信吗?在家庭里面,父母在,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不在了,许多人家庭里面也供著有先人的照片,这是迷信吗?为什么要供这个?所谓是饮水思源。我们这个身从哪里来的?从父母而来的,父母之身从祖父母而来,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祭祖宗。几千年的先祖根本就不认识,也不知道长什么样子,不得已给他供个牌位,这也是迷信吗?对远祖都这样尊重、这样怀念,眼前的父母、祖父母哪有不孝顺的道理?所以这是伦理教育,慎终追远,这是追远的教育,你说这个恩情多么厚!
迷信、拜偶像就把它否定了,否定之后才带来今天社会的动乱,带给现在的社会是极端的自私自利,所谓是本位主义,只有自己,父母亲都没有放在心上。我们冷静去想想,我们是孝养父母好,还是不孝父母的好?我们这一代不要父母,不孝父母,你的儿女也不会孝顺你,这是什么?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上行下效,他从小就学会了。所以古人教孝是什么时候?小孩刚出生的时候。怎么教?你对你父母尽孝,他看到了,他将来长大就对自己父母尽孝,认为这是当然之理。你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你要让你的小孩、儿女去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这是教育。
佛是大圣人,什么叫圣人,甚至什么叫佛,都没搞清楚,学佛的人佛都没搞清楚。佛是印度话,古印度的梵语,翻成中文是翻它的音,为什么?它的意思在中国找不到恰当的字来翻,所以只好用音译,然后再加注解。注解什么意思?智慧的意思、觉悟的意思。智跟觉中国字里头有,为什么不翻成智觉?我们用两个字不也可以吗?还是不行,它这个智跟觉不是我们一般概念当中的智跟觉,这就不得已。它的智里面包含三种意思,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中国「智」的意思里头没有这个意思。觉里面也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这个字叫含多义不翻,它的意思很多,只有用音译。总的来说,用最容易、最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明白人,对於宇宙人生的理事、因果没有一样不明白、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样的人则称之为佛。
在中国,圣有这个意思,圣人是个明白人,是个对於宇宙人生一切通达的人,这是我们的老师。在中国,代表的人物是孔子,孔圣人。在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是个代表,真是老师,一生教学四十九年,从来没有中断过。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学成之后,实在说是想去做官,能够把他所学的、把他所知道的贡献给人民,为人民服务。他一生最羡慕周公,当时如果那些国君肯用孔子,相信孔子是周公第二,认真负责,鞠躬尽瘁。没人用他,别人听听他的意见,都点头,不错,很好,很好的理想,不容易做到。没人用他,才回家去教学。周游列国十几年,回去时候年岁也大了。六十八岁回去,七十三岁他老人家就过世,所以回家教学只有五年。
如果孔子能够有释迦牟尼佛那样看得透、看得清楚,不搞政治。释迦牟尼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父亲的王位,人家看得透彻、看得明白。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是成就学问、成就智慧,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通达明了,这个有意义、有价值!明了之后,要帮助一些还没有明了的人,要帮助他们。古今中外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从事於教学的工作,你说这个世间行业这么多,他选择教学。而从事教学的方式,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孔子办教育是办一个学校,这学校就在一个地方;释迦牟尼佛是教学,教一辈子,没有学校,讲堂是流动的。今天在这里讲,明天又换地方,后天又不知道到哪里去讲了,常常换地方,不在一个地方。也没有固定的教室,山林树下是他的教室,恒河的两岸也是他的教室,人在什么地方教室就在什么地方。所以他是属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我们从经典记载得知,世尊的足迹遍五印度,那时候是徒步,走路,而且我们知道印度人都不穿鞋子,赤脚。好在释迦牟尼佛真的是大彻大悟,教化众生不分族群、不分国家、也不分宗教,接受教育的人程度高下不等;有很高智慧的,我们用现在话来说,专家学者,有不认识字的平民。所以社会上,上从帝王,下至庶民,各行各业,统统都能够开班讲学,教化一切众生。他没有编教科书,也没有编教学大纲,天天跟这些同学们谈话,解答同学们的提问,以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