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心凡夫心量大,心清净,真正学到了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当然有真诚,当然有慈悲,这就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失去了,老师、佛菩萨帮助你恢复,恢复的方法善巧方便,最重要的你要能尊师重道,依教奉行,你才能得到。得到之后,你如果一接触《华严》,那就是底下这一句,「顿彰法界」。你有清净平等觉,你有常念众生,你这种心思跟菩萨相应,菩萨也是这个心,菩萨也是这个思。「顿彰」就是看破,看破就是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诸佛的因果理智,一时明现。所以《华严》是诸佛果地圆满智慧的心得报告,用我们现在的名词。「名之为首」。所以凡夫他要具备这个条件,不具备这个条件,《华严经》摆在那里,你也是不得其门而入。
「此依法主解行立名」,贤首,依法主,修行这个法的人他的解、他的行来立名字,所以称之为贤首。「此贤首者,乃是於佛果海文殊普贤行之贤首」,就是此地这位贤首菩萨,实在讲贤首菩萨就是代表学这个课程的人。我们今天学这一品经,学这一品经的人就叫贤首菩萨。好像我们开这个班,这位贤首菩萨是我们的班长,所有学这个课程的人都叫贤首,这就契入了。「乃是於佛果海文殊普贤行」,文殊是解门,普贤是行门,不就是如来果海的解行?是这个贤首,这个层次可高了!
再一转,转什么?转我们凡夫,大心凡夫,「为信佛因果理智之首,圆满法界解行无始终之首,故为贤首品」。他要不转,那与我们没分,太高了,大乘法到了顶点。可见得学这个,就是学文殊的慧、普贤的行,给我们初心凡夫(大心凡夫)做为信佛因果理智。这一部《华严经》就是讲佛果,诸佛果地因果理智,一部《华严经》的内容就是说这个。理是真理,佛的因是什么?世尊大乘教里头常常教导我们,十法界的第一个业因。十法界的因缘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因缘里头,哪一个因缘最重要?佛往往把这个拈出来,教导我们。成佛第一个业因是平等心,平等是佛。诸位想想怎么平等?有执著不平等,有分别不平等,有起心动念还是不平等。真正要做到平等,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真平等。你就晓得,不起心不动念,无明都没有了。
阿罗汉只断见思烦恼,不执著,超越六道。权教菩萨、声闻、缘觉,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说他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他有分别,所以出不了四圣法界;四圣、六凡合起来叫十法界,他出不了。四圣法界里最高的是佛,那个佛跟究竟果地上佛不一样,他是什么?十信菩萨,诸位要知道,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十信菩萨。你们想想看,我在讲经的时候跟诸位报告过,七信菩萨见思烦恼断了,跟阿罗汉一样;断烦恼跟阿罗汉相等,但是智慧阿罗汉是决定不能够相比的,断德相同。你就晓得七信是罗汉,八信就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萨,十信是佛,四法界,四圣法界。所以十法界里头的佛是十信菩萨!
十信菩萨再破一品无明,那就是什么?起心动念也放下,真平等了。不起心不动念,平等了,就成佛,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就是华藏世界。到华藏世界,在《华严经》称为法身大士,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金刚经》里面讲诸佛,诸佛如来。那个诸,诸是多,不是一个,那个多不是说很多很多,不是这个意思。他那个多就是四十一位诸佛,你就晓得,圆教初住就是佛。所以天台大师判六即佛,从初住到等觉叫分证佛,他不是究竟圆满,分证佛。
为什么称他分证佛?实在讲,分证佛跟圆满佛没有差别,你们能懂吗?为什么没有差别?平等!如果有差别,不就不平等了吗?平等,为什么还要讲差别?《华严经》上给我们讲得好,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断;无明断了,就是起心动念没有了,可是习气还在。每个人的习气厚薄不一样,把它分成四十一个等级,是这么回事情。这四十一个等级,我们现在学《华严》学到这个地方,慢慢也就聪明了,也有一点智慧,知道这个东西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你说无,它有,它真有;你说有,它真的无,为什么?它不碍事。所以我讲这节经文的时候,我就用古大德这个比喻讲,我们从比喻当中体会。古人用酒瓶做比喻,酒瓶装酒的。酒倒干净,完全没有了,里面擦得干干净净,确实没有了,再闻闻还有味道;统统干净都没有了,那就是佛。
可是我们如果要是四十一个位次,我们就用四十一个酒瓶来做比喻。譬如今天是星期一,我们假定今天是星期一,我们把酒全部倒掉擦擦干净,瓶盖拿掉,放在这里。下个星期一再开一瓶,统统倒干净之后擦干净,酒盖也放掉,编个号,这第二号。再过一个礼拜再开一瓶,一个礼拜开一瓶,四十一个礼拜四十一瓶。到最后开的那一瓶,再向四十一个星期之前的那一瓶,最初开的那一瓶闻闻,味道很淡;今天刚开的,味道很浓,这就叫无始无明习气。妨不妨碍?不妨碍。
所以初住菩萨他就有能力随类化身,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成佛来度众生。凭什么现?众生感,所以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希望见佛,他就用佛身出现;众生希望见菩萨,他就菩萨出现;众生希望罗汉,他就罗汉出现,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现身没有思惟,没有起心动念,如果一起心动念,那他就又变成凡夫,他就又堕落了。诸位要晓得,圆教初住三种不退都证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但是净土宗讲圆证三不退,他虽然证得三不退,他没有到圆。到什么时候才圆?习气全部没有,那叫做圆。习气差不多没有了,快没有了,八地菩萨,所以八地菩萨叫不动地,就是那个习气快要没有了。诸位从这个比喻上,你就很容易体会到习气跟现行。
所以,圆教初住是真正平等心现前,还有习气,习气不碍事,於自行化他都不会造成妨碍。诸位要晓得,见思烦恼的习气有障碍、尘沙烦恼的习气有障碍,无明烦恼的习气没有障碍。所以四十一位佛,他们是有无明习气没有断,带著有厚薄不相同,其他的都没有。所以他们在十法界得大自在,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你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如来果海里面的因果解行,你就能懂得。所以我们《华严经》上是用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做为我们因地上的修因,这比什么都殊胜。
「为信佛因果理智之首,圆满法界解行无始终之首」。圆满法界解行无始终,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实在讲,诸法实相就在现前,只是迷惑颠倒的众生他不觉。诸法实相真的没有始,没有始就是没有生,没有终就是没有灭。《中观论》上给我们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生灭、来去,意义都是相对的,这就二法,都是二法,不二!始终是二,无始终是不二。圆满法界解行无始终,就是圆满证入不二法门,这是首,开始,我们要证入圆满不二法门就从这里开始。这是什么?十信菩萨,在十法界里头有修有证。
再上去,无修无证,真正入不二法。十信还是有相对的,把对立放下,就入不二,不二是佛,二是菩萨,十法界里面的菩萨,通常我们称为权教菩萨。因为十法界是真实的,真实的菩萨就是佛、就是如来,这个要懂。十法界里面称菩萨,就是说他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断;无始无明习气断了,叫究竟圆满佛。所以真正修行在十法界、在十信位,十信所修的是彻始彻终。十信位所修的,这些解行通十住、通十行、通十回向、通十地、通等觉、通妙觉,贯通!这是多么重要,那是基础。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会重视开始。
我们今天从哪里开始?我们今天从十信开始,行不行?不行,学不到,这是大乘圆教,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根性。古人讲的话有道理,「人贵自知之明」,你要知道自己根性。我们自己根性是烦恼、业障、习气太重!经教学了几十年,还是放不下,这是什么?这就是证明业障、烦恼习气重。为什么放不下?有人学了,一下就放下,根利,我们叫做上根利智。当年三个老师都是这样教我,章嘉大师、方东美老师、李老师,而且举的例子很有味道,都相同。举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例子,顿悟。一闻,一听到,马上就彻底放下,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人,惠能大师。他是真的彻底放下,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
释迦牟尼佛当年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彻底放下,三十岁。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成无上菩提,那是什么?彻底放下。放下之后,给我们示现、表演的,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生就过这个生活,什么都没有。可是你再想想,他什么都有。他有什么?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相好表演在,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健康长寿,这是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健康长寿。别人没有他那么好的身体。德能是什么?无论什么问题他都能跟你解决,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的疑难杂症到他那里全给你解了,能力。当然根本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他障碍去掉了,所以智慧现前。
佛告诉我们,智慧、德能、相好都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华严经》说得多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为什么不把妄想执著放下?释迦牟尼佛给你证明,我放下了我就证得;惠能大师在中国示现,我放下了,我得到了。你不相信佛的话,谁相信、谁放下,谁就得到,为什么?这是你自己自性本有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是把障碍放下!障碍放下之后,你就成了文殊的智、普贤的德,佛果还是福报,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实际上在古佛里面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但是现那个相,我们众生受不了,太高了。所以,佛只有把层次往下降,降到凡夫的位子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全都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所以这一品称作「贤首品」。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三卷) 2006/7/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品题,李长者的《合论》。这段文总共分成四个段落,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段是「释品名目」。第一段最后还有一句话,我们因为时间关系没讲完,我们接著讲。我把这一句念一念,「又以佛文殊普贤之果行,成信者之初首故」。前面把贤首菩萨的德号,表法的意思介绍了,因为这一品是以菩萨的名号做为品题。为什么要用菩萨名号做品题,前面都说过。最后他说以佛、文殊、普贤之果行,这句话很重要。《华严经》上讲的信,就是信诸佛果行做为因地心,跟净土宗的信心,以弥陀、观音、势至的果行做为我们修行净土的因地心,是同样的义趣,无比的殊胜。所以这是初首,这也是贤首菩萨的首的意思。
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前面讲的「创从凡夫」,这句话就说明我们凡夫有分。这是至高无上的佛法,凡夫有分,我们听了很欢喜,可是我们是不是具足这些条件,不能不知道。在经的开初,讲经题的时候,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华严》十类当机,就是有具足条件接受这样的大法。其中最后一个就是凡夫,但是他上面冠了两个字,叫「大心」凡夫,有条件学习《华严》。大心就重要了,大心是什么心?菩提心,这凡夫之人。凡夫为什么有大菩提心?肯定是过去世生生世世学习大乘、学习一乘而没能成就,因此阿赖耶识里面有菩提心的种子,善根很深厚。虽然是过去世,临命终时一时的迷惑,又去搞轮回了,这一生得人身,难得有这个机缘又遇到了。遇到之后,这个缘把阿赖耶识里面甚深的善根引发起来。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不是偶然的,不是每个凡夫都能够接受的,这总要懂得。
不是大心凡夫能不能听?能,也能听,旁听生。听了怎么样?这一生得不到受用,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所学非所用。我们学了之后,事实上在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用不上。大心凡夫不同,他学了之后,他用上了;换句话说,确实改善了他的人生素质。在日常生活、工作确实提升了品质,这就是他有受用,他真听懂了,真学到了。最殊胜的受用,《华严经》到最后引导你念佛求生净土,不但是《华严》受用全得到了,你得到了《华严》的精髓,你生到华藏的中心,这是殊胜当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