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善哉』,这句话是赞问,赞叹文殊菩萨代大众提问。可见得提问不是个容易事情。菩萨难道不知道吗?普贤能说一百四十一愿,难道不知道依教修行的功德吗?当然知道。自己不说,留著给贤首菩萨说,这个用意很深。前面已经跟诸位报告过了,贤首是十信心满,十信菩萨圆满的果位,所以他出来代表,报告他自己学习的心得。所以「善哉」,这个意思用现在的话说,你问得太好了!
  『仁者』是贤首对文殊菩萨的敬称,这两个字在佛门里面常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以为这是个普通的称呼词,不晓得这种称呼是最尊敬的。「仁者」是菩萨,我们称菩萨是梵语,是翻译的名称,如果称它的意思就是仁者。从意思上翻,仁者是仁慈的人,一个人能想到自己,就联想到别人。所以中国这个「仁」是两个人的意思,有自己就有别人,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别人。能够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是菩萨。菩萨不容易做。
  佛经里面有个小故事,说一个小乘阿罗汉,证得阿罗汉了,非常羡慕菩萨,所以他就发心回小向大,学菩萨行菩萨道。有一位天神看到了,故意来示现来试验他、考验他,看他行不行。就变成一个很可怜的人,在路上哭哭啼啼的来了。这个罗汉看到,问他你怎么这么伤心?有什么难事?他就故意的说,他说我家里的老人病得很重,医生诊断找不到药引子。他说要用什么东西做药引?他说要一个真正修行人的眼睛,难!到哪里去找?这个罗汉一想,是,我现在是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於是把眼睛就挖一个给他。挖一个给他之后,大概是挖左眼。这个人接著说:错了!错了!我要的是右眼,不是左眼。他说:你为什么早不说?早说我还有一个眼睛,现在我都挖给你,两个眼睛都没有了。不容易,再把这个眼睛又挖出来给他。这个人接到手上之后,闻一闻,「不好闻,算了!」丢到地上去就走了。罗汉听到之后,算了,菩萨道真难行!还是当阿罗汉去。说明菩萨不容易,受不了委屈,禁不起考验,就退转了,佛经上有这么个故事。所以称「仁者」。
  『应谛听』,我们在此地就看到,彼此双方都谦虚,应该谛听。「应谛听」里面含义很深,贤首对文殊,文殊是等觉菩萨,贤首是十信位的菩萨,讲的是真实法,完全与法性相应,所以应该谛听。「谛」,用现在的话说,仔细的听,认真的听。我们初学的人看到,贤首对文殊都叫「应谛听」,我们要不要谛听?实在讲,文殊菩萨的问,是利乐有情问,不是他不知道,他是代我们这些有情众生发问的。这是现身说法,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我们今天常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正行菩萨道的人,处处都要想到,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文殊菩萨在此地,都是恭恭敬敬认真仔细在听。其他的人哪个不认真?哪个不认真学习?
  所以古代的帝王,我们现在一提起来,人家说那是专制,那是封建。以一种非常轻视的心态来看待,错了!难道说古时候古圣先贤都不是好人?现在人个个都是好人,个个人都超过古圣先贤吗?封建、专制再不好,它有一样好处,这些做帝王的人都常常礼请,用现在的话说,学者专家,到宫廷里面去上课,讲学。帝王带著嫔妃、大臣在那里听课,就是「善哉仁者应谛听」。难道这些讲的人真的超过帝王吗?未必!帝王要做出好榜样。你看我们作国王、国家的领导人,都在接受老师的教诲,都这样认真努力的学习,做给天下人看,做给人民看。人民看了之后,上行下效,上面这样爱好学习,让全国人民统统都提起学习的风气,所以国家社会长治久安。
  人民贫富不均,这是事实真相,不可能到贫富平均的。佛讲得很好,什么原因?每个人修的因不同,果报怎么会相同?佛告诉我们,我们人到这个世间来是两种业力。一种叫引业,引导你到这一道来受生,这是引业。我们都得人身,现在都是以人的身分住在地球上,我们这个业是相同的,引业相同。可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命运不同,际遇不同,有贫富贵贱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满业,这是另外一个原因,满业是你过去所修的福报不相同。佛经上讲得清楚,你这一生有财富,命里有财富,发大财,亿万富翁。这怎么回事情?为什么你发财,别人发不了?你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的果报,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如果这一生当中,你聪明智慧超人,物质生活也能过得去,并不很富足。那是什么?过去生修法布施,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这一生当中健康长寿,健康长寿是果报,过去生中修无畏布施。
  如果过去生中这三种布施统统修,修得都不错,那你的福报太大了,有富贵,又有聪明智慧,又有健康长寿。我们在中国帝王里面看到,康熙、干隆,这两个人真的三种布施的果报我们看到了。佛跟我们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晓得你前生修的什么因,你这一生所受的果报就是的。干隆跟康熙,真的,富贵、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所以我们就知道,他过去生中,这三样东西修得圆满,得这么大的福报。我们要想有他那样福报,行不行?行,不难,只要你肯修,你今生很认真努力修,你来生福报就现前。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不种因,想得果报,没这个道理!佛讲得透彻,佛讲得明白。
  底下一句说『彼诸功德不可量』,「彼」是指修净行的这些人,修净行都是菩萨,就是前面一品所说的一百四十一愿。我们在前一品讲得很清楚,这一百四十一愿就是普贤十大愿王的落实,做到了,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对一切人事物当中。一百四十一条说的是大纲,每一条展开是无量无边的细行,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说「彼诸功德不可量」,哪能说得尽!量是度量,说不尽的功德,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修成之后,永不退转。我们今天是初学,有进有退,为什么会退?前面李长者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不退?念念与法性相应,他就不退;与诸法实相相应,就永无退转。如果我们的发心是从意识里面发的心,那就很容易退转,这个不能不知道。
  底下一句,『我今随力说少分』,这一句是谦虚,随自己的能力只能说少分;换句话说,那个不可称量的功德,我没有能力完全说出来。承蒙文殊菩萨的提问,我只能说少分,少到什么程度?下面用个比喻来说,『犹如大海一滴水』,修净行的人,他的功德像大海,我今天能说得出来的,不过是大海一滴水而已。用比喻来形容他所说的少分。聪明人从这一滴水里面,就得大海全味。这首偈赞问劝听,下面三首是这品经的序分,是贤首菩萨所说的,我们把这三首偈先念一遍:
  【若有菩萨初发心。誓求当证佛菩提。彼之功德无边际。不可称量无与等。何况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十方一切诸如来。悉共称扬不能尽。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於中说少分。譬如鸟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尘。】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注的文相当之长,我们的学习都在清凉大师《疏钞》当中,我们先看清凉大师对这段文的交代。《疏》,「以发心之德,况出修行,巧显深广」。这就是以发心的德已经不可思议了,来喻况修行,善巧方便显示功德的深广无尽。「於中」,就是於这三首偈之中,「初偈」就是第二首偈,「举发心章」。「次偈」就是第三首偈,「况出修行章,初心期於当证,德已叵量」,就是不可思量,「况长时入位遍修,故多佛不能尽说」,不但是贤首菩萨没有法子说,就是一切诸佛异口同音的称说,也说之不尽。
  「后偈」就是第四偈,「许说分齐,前半法说,如是者」这就是这首偈最初的两个字,「双指发心修行,下文具显故,前文双问故,后半喻明」,后半就是最后这两句,『譬如鸟足所履空,亦如大地一微尘』。这是比喻,比喻里面有两个意思,「显喻少分,谓发心行德,如太空大地,所说者狭,如足履一尘」,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这第一首偈,『若有菩萨初发心』,这个「初发心」就是十信,十信菩萨的初发心。这个心是真心,我们常讲真心切愿,他发的是什么心?『誓求当证佛菩提』。这个发心,简单的说,他要发心作佛,他发心在这一生当中成佛,这还得了!这个心一发,功德就没有边际,没有法子称说,这是大乘圆教。所以发心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能不能成就?能!诸位如果要是细心去读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你就明白了。一个人如果真正发心求生净土,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放下,像我们前面讲的,谛闲法师的锅漏匠徒弟。早年倓虚法师给我们说的,极乐寺往生的修无法师,最近深圳念佛往生的黄忠昌居士。不但发心功德无量,他们真成就了。
  十方诸佛赞他的功德都赞不尽,他们为什么那么容易成就?没有别的,真信。没有丝毫妄念夹杂在其中,这个心纯!度众生重不重要?重要!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我到极乐世界去,不是干别的事情,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习,那个成就不可思议;换句话说,换个环境好好的修行,修成之后,倒驾慈航,到这个世间来普度众生。我们跟这个世间众生有缘,缘是什么?有爱心,这个很重要,你真正的爱地球,真正的爱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你懂得自爱,自爱就是依教修行,做出好样子给大家看。自己戒定慧三学不足,法缘还没有完全成熟,缘已经结了,一发心就结了,到极乐世界去打个转。学成之后,又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回来才普度众生。
  这是什么?一生圆满成佛。《华严》到最后,你要记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古大德曾经说,《华严》、《法华》皆是引导入《无量寿》。把《无量寿经》看做世尊在世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最后的归宿在《无量寿》,《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的引导,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自己学佛,我也跟诸位做过多次的报告,最初对佛法的羡慕,羡慕它的理论。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真实智慧,《华严经》是佛经哲学概论,这都是我从他那里学来的。接触到之后,尤其是跟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对我做的是扎根教育,总的纲领是看破、放下、布施,最重要的指导是重视戒律。
  我在那个阶段年轻,疏忽了戒律,他有他的善巧方便,并不很严厉的制止,说我这是错了。年轻人有自尊心,你要老是说我错了,我下次就不来了。所以老人非常慈悲,知道我对戒律没兴趣,不谈这个问题,这个很了不起。而谈什么?谈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的传记,看看释迦牟尼佛持戒得定开悟,让我在这个里面去体会。体会还不深刻,最后表演一招什么?他老人家入般涅盘,走了,我们失掉这个老师了。失掉这个老师,自己再很认真反省,老师教了三年,我学到什么?这反省当中,第一个印象浮出来的,「戒律很重要」,这是平常他对我轻描淡写一句话。每次上课我离开的时候,大多数他老人家会送我到门口,轻轻说一句,「戒律很重要」。所以一反省,这句话马上就冒出来了。然后想,老师为什么常常说这句话?而我自己完全把它疏忽了。
  想了一、两个星期,才想懂了,明白了。戒律跟儒家的礼不一样,因为我们过去总把戒律跟儒家的礼是平等看待,这个看法错误。礼是世间法,世间人的生活规范,这个世间一切都在变,所以礼,中国古代三代的礼就不一样,就有兴有革。就如同世间的宪法、法律,过若干年,这个社会不太适应了,要修订,兴革就是修订。所以夏商周的礼不一样。我们以前把戒律认为那是三千年前古代的印度人的生活规范,对它很尊重,但是不学。我们是现代人,三千年后的中国人,怎么能够适应三千年前印度这些古人的生活规范?这个错误观念,让我们跟戒律就断了缘,这个缘一断,学什么都不能成就。所以大师走,我知道这是为我走,示现给我看,让我认真去反省。明白了,戒律不是世间法,而是什么?凡圣的分水岭,你要超凡入圣,你就要学戒律;你不想超越六道,行,世间礼可以了。戒律可以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可以帮助你超越十法界,这个重要。
  想通这一点,我这再回过头来看戒律的经典,不敢疏忽了。然后亲近李老师,李老师要求学生学习《五种遗规》,《五种遗规》第一种「童蒙养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