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师举的例子,贪分多的,我们今天讲贪心重的,用什么方法?你要教不净观。实在讲这是一个例子,贪心很重,你要知道他对於哪一样东西贪心重,你要知道。有人贪财,有人贪名,有人贪位,有人贪权,有人贪色,种种不一样,学了佛之后,还有人贪佛,你说有什么法子!这些你都要诊断清楚、都要了解,然后对症下药。你看得很清楚,他贪名,如果有这个缘分,名分给他;他贪财,如果我们有这个力量,财物给他,他心就平了,他才容易接受你的教诲。当然那个接受,你跟他讲十分,他只能给你接受一分。一分也就不错!就像前面我们先要随顺他的喜好,然后慢慢再来感化他,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三年五载。
  现在贪心重的,真正叫他觉悟回头大概到什么时候?中年接近晚年的时候。换句话说,你要让他看二、三十年,慢慢他体会到了。所以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要不断的做给他看。你看你要,我不要,然后叫你细细观察,你看我的生活快乐还是你快乐?你要叫他从这上看,从这上做出样子来,让他去体会。你这样也要,那样也要,始终生活在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很苦!你这个心是随境界转。
  跟人家结了怨,自己也知道不好,常常提防别人报复,这是多大的负担!我在讲席里头曾经讲过,中国谚语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把后面这句话也改了,「防人之心也不可有」,为什么?你有防人之心,很苦!那人家要伤害我们怎么办?怡然受之,甘心情愿的接受,没事!别人毁谤我,我有没有一句话批评他的?没有,让你自己去觉悟。你看你对我的批评、对我的侮辱,我没有丝毫回应你;你对别人,别人马上就回应你。我相信这种人,他决不是对我一个人的,他也会批评别人,他也会毁谤别人。毁谤别人,别人对他的态度跟我不一样,他在这里面就学到东西,他就会反省。这就是我们学了佛,佛法的受用,佛法的化他。化他不要用言语,用行动给他看。他真的要是体会到了,他生惭愧心。如果这个有善根的人,经过这么一个刺激,他会发露忏悔,到你面前来道歉,我错了,我对不起你。这个人真回头了,真是好朋友。
  我在早年没有学佛,我记得那个时候是二十三、四岁,我二十六岁学佛,我还在工作。有一个同事,我们搬家的时候,住公家宿舍,搬家的时候我有几本书他拿去了,结果搬家之后书找不到了。是我很喜欢的书,当时在台湾买不到,很喜欢的书,也常常读的书。好像过了一段时期之后,有个同事告诉我,你的那几本书在某人箱子里头。我这才晓得,搬家的时候顺手牵羊拿走了。书要是能买得到就算了,可是书买不到,怎么办?我趁他不在房间的时候,把他箱子打开,果然在那里,我就把它拿回来了。
  以后他知道了,知道时候非常生气,藉故在办公室把我臭骂一顿,大概骂了半个多小时。我低著头,他一面骂,我就一面点头,一句话不回;一直到他骂累了,他就不骂了,我还是一句话不说。我不能说,我要说穿这桩事情,他怎么办?他要受处分,随他骂。可是同事们不晓得这个事情,就只有一个人知道,其他同事都不知道。可是这桩事情,我们这个机关里头长官对我就很好评,这个徐某人修养不错。我跟他若无其事,对他还是恭恭敬敬,到第三天他来跟我道歉,承认他错了,他太激动,错了。我拿回去的书,我挑出一本送给他做纪念。我们要替对方保全面子,不能说他有过失,彼此都好,以后变成好朋友,在工作可以配合、可以互相帮助。这都是从小学到的,受人恶意毁谤,没有瞋恚心,没有报复心,就是被人打了也不还手,也没有怨恨心。我那时候没有学佛,这就是此地经上讲的宿世的善根。
  我们一个人在台湾,我到台湾是一个人,没有亲戚朋友。到台湾之后才遇到一些同学,我们同学组织一个同学会,那时候才发现我们有一百多个同学。所以自己要能照顾自己,决定不能跟任何人结冤仇。什么样的误会我们自己清清楚楚,能够受委屈,能够受折磨;一次委屈,一次折磨,自己境界一定向上提升,非常明显。以后学佛之后,知道业障消了,福慧慢慢在增长;本来有一点慧没有福,所以生活非常贫苦。都是从修学里头来说的。
  所以自己的毛病要知道,从最重的先下手。如果自己贪心重,一定要想方法对治悭贪,瞋恚心重或者愚痴心重,统统要知道,要知道怎么样去对付。我对付的方法,我有一个总的办法,这什么办法?人命无常。那时候上班,这个班上都有报纸,上班工作并不多,所以空闲的时间有,看看报纸。我看报纸不看新闻,我看什么?看讣闻。报纸一打开,人家看到我很奇怪,我看讣闻,今天哪些人走了?一看里头男女老少。我那个时候很年轻就有一个念头,我说人在这个世间,一生最精进,一分一秒都不会停止的,往哪里走?往坟墓里头走。想到这个地方,意冷心灰,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哪一样东西是你的?当时我们就看到这个现象,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真的是谚语所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唯有业随身,我们就不可以带恶业,我们应当带善业,这就对了。所以学佛之后,我是很容易契入。对於章嘉大师第一次见面教导我,我就依教奉行,懂得对治。懂得治自己,你才能够帮助别人。
  第三句经文说『随其所应度』,这个其是人。这就讲你能够帮助人,这随其所应度就是「随义」。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谓随以何法得入第一义故」。我们把这句话简单的说,你细心观察就在现前,哪一法对他现前最有利益、最有受用、最有帮助,你就教他这一法。现在人,当然他所求的是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是古今中外,我遇到很多人,连其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是在那里祈求,那我们就教他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他就很听得进去。听进去之后,他能做多少是他的事情。真有做的,真有效果的,做了几年之后来给我说,真的,他所求的都能得到。信心增长,他愈施愈多,愈多愈施,这就给大家做了很好的榜样。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Ο卷)  2005/8/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0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萨偈颂第四首看起: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向下这是「别释」,十首偈先分为两段,前面三首是第一段,从第四到第十是第二段。前面三首,第二、第三我们要把它记住,第二首「众行成果」,这主要给我们说的,第三首偈「随机别赞」,所以它就分为两章。这对我们自己学习以及接引大众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也就是我们一般常常讲的契机契理。众行成果,这是契理;随机别赞,契机。众生根性不相同,习气不相同,爱好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懂得适合众生的需求,他就很容易学习,也真正帮助他解决了问题。
  十首偈都离不开四悉檀,这是经文讲到的地方都会提醒,这个意思我们要明了。十偈绝对不是说就讲这十桩事情,十桩事情展开来就是我们自己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作为。所作所为无不是业,你就晓得这个范围多大,归纳起来讲这十桩事情,每桩事情深广都没有边际。这是十大纲领,六度加上四无量心。这十大纲领真正明白通达了,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与这个纲领相应。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讲叫道德,行道,我们行在道上;履德,履是脚步,步步都踏在德上,叫道德。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无与伦比的乐事。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方东美先生一生最爱《华严》,我们在这么多年学习当中,渐渐有一点体会。他为什么这么样喜欢这部书?我跟方老师多年,方老师七十九岁往生的,契入华严境界,我相信,相信他契入,但是他契入得不深。这个原因是他放下一切一心一意来学《华严》时间太晚了。这是我们学习几乎都有这个通病,知道这个好,好怎么样?没有认真去做。到年岁大了,阅历丰富了,真正发现这真好,真干,但是时间有限了。在佛法里面讲(这前面说过)各人根性不一样。
  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就给我讲佛经哲学。那个时候他教我的概念,这佛经并不完全是哲学,这一定要晓得,他说它里头也有迷信的成分,他这么说法,但是这迷信占多分。他就讲佛教十个宗派,两个宗派是哲学,性相二宗,这他承认的,非常欢喜的,其他八个宗派都是迷信。这是我最早跟他接触佛法,我受他这句话的影响大概三年多不到五年。他毕竟是个学者,是自己研究的,也没有人指导,他的身分地位特殊,年轻的时候学术就成就了。以后有一些同学们告诉我,方先生眼睛长在头顶上,谁也没有瞧在眼里,这就是他找不到善知识的原因。
  我非常幸运,方老师把佛教介绍给我之后,我开始看佛经。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人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那是个佛学专家。要学这门东西一定要找这门的行家,那他指导就不一样,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大概是三、四年之后,我就知道方老师给我介绍的,他说佛教里面那部分的迷信,是迷信的,最初我相信他,以后契入之后觉得不然;那个迷信里面有更殊胜的东西,有更不可思议的东西。随著学习,长时间的薰修,随著自己体会的经验,方老师实在讲,从我认识他到他往生,他的境界也不断在提升,居然到晚年的时候,他全心全力在搞大乘佛法跟《华严经》,这是使我们感到非常意外。可以说是刚刚契入大乘,他就走了,他如果能够多活五年,在台湾对佛法上就产生一定的影响,刚刚契入。他在辅仁大学开「华严哲学」,这个课程刚刚讲完,他就走了,我们感到非常的惋惜。
  真正契入之后,才晓得世出世间的法妙不可言。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世出世法不二,浅深不二,广狭不二,所以称之为妙法。法真的如经所说「法尔如是」。众生智慧有浅深不一样,同样听佛说法,随著根性的不同,随著智慧浅深不同,随著自己业障不同,得的利益个个不一样。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解」就有无量的差别,但是统统得利益。
  我们凡夫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有断,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的是贪瞋痴慢。所以我们读诵大乘,学习大乘,得的利益有限,小利益。可是小利益对我们现前生活,我们就感觉到很满足了,这小利益。智慧深的、障浅的人他得的利益就多,他得大利益;这个大利益就是常说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他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在事相上跟我们没什么差别,但心境上,那悬殊太大!这也是很难说得出。说都难了,你要是体会当然是更不容易。这桩事情就像宗门里头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必须亲自去喝一口、亲自契入,你才明了。你明了之后,你也说不出。所以法称为妙,玄妙,深妙!
  别释就是第二大段,第二大段里面又分为两段,别释中又分为两段。「初三」,初三首偈就是第四、第五、第六,这三首「随器别赞章」,这个器就是众生的根器。众生根器不相同,恒顺众生。前面讲到四随,就是四悉檀,四种遍施,总的来说就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一般众生自己成见很深,习气很重,总是喜欢别人随顺我,我很不容易随顺别人,这凡夫!菩萨不一样,菩萨没有自己,所以菩萨处处恒顺众生,时时随喜功德,他才能接引、才能普度,这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所以这三首偈子,这是举例教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大众。
  后面就是从第七到第十首这四首,这四首是后面这一段,「释众行成果章」。你看前面开这两章是略说,后面一共有七首偈颂来解释。智首菩萨很慈悲,详细给我们说助道。大乘教里常讲「助道品」,这个地方的助道品范围非常之广大。「前中二」,前是随器别赞分为两个小段。「初两偈半」,就是第四、第五、第六首偈的上半,前面两句,「别释随治」。「后两句,结前生后」,后两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