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史记全注全译本txt全集-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拢丁』鸲馈V芪渫蹩诚骆耐罚阉以诮凶觥按蟀住钡钠焐希徊⑸彼懒随Ъ骸
(另一方面,)释放了箕子,给比干的墓加了封土,在商容所居里巷的大门 上加了表扬他的标志;又封纣的儿子武庚禄父为君,继续奉祀殷的先人,并 要他遵行盘庚的治国方法。殷人十分高兴。于是周武王就当了天子。周朝后 来取消帝号,降级称王。殷王的后人封为诸侯,从属于周。周武王死后,武 庚跟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一起作乱,成王任命周公讨伐,杀了武庚,把 微子立为宋君,使殷的先人仍有后代继续奉祀他们。太史公说:我根据《商 颂》来叙述契的事迹。从成汤以下,根据《尚书》和《诗经》。契的姓是子, 后代分封,以国名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 夷氏。孔子说,殷的路车很好,颜色崇尚白色。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李零 注译


周后稷,〔1〕名弃。〔2〕其母有邰氏女,〔3〕曰姜原。〔4〕姜原为帝喾元 妃。〔5〕姜原出野,见巨人迹,〔6〕心忻然说,〔7〕欲践之,〔8〕践之而身动 如孕者。〔9〕居期而生子,〔10〕以为不祥,〔11〕弃之隘巷,〔12〕马牛过者 皆辟不践;〔13〕徙置之林中,〔14〕适会山林多人;〔15〕迁之而弃渠中冰上,
〔16〕飞鸟以其翼覆荐之。〔17〕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18〕
因名曰弃。


【注释】〔1〕“周”,作为族名是从古公迁于岐山之南的周原而得名。“后稷”, 稷字本为谷物名,即今谷子,是古代北方种植最广泛的作物,古人称掌农事之官为后稷 或稷。弃为周人先祖,又曾被举为后稷,故称为“周后稷”。〔2〕“弃”,见下文, 是因弃而复得而得名。〔3〕“有邰氏”,“邰”字亦作“■”,邑名,在今陕西武功 县西南。古氏族名往往以居地加“有”字来表示。“邰”,音 t2i。〔4〕“姜原”,姜 姓,名原。“原”亦作“嫄”。〔5〕“帝喾”,传说人物,本书《五帝本纪》所记五 帝之一。“元妃”,“妃”通“配”,即第一个配偶。姜原为帝喾元妃,其说出于《世 本》及《大戴礼?帝系》。二书“元妃”作“上妃”。“喾”,音 k)。〔6〕“巨人迹”,
《诗?大雅?生民》说姜嫄“履帝武敏歆”而生后稷,《毛传》训“武”为迹,训“敏” 为疾,《郑笺》则把“帝武敏”解释为“大神之迹”的“拇指之处”,汉纬书《河图》 也说“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孔疏》引),所以这里释为巨人迹。“迹”指足迹。
〔7〕“心忻然说”。“忻”同“欣”,“说”同“悦”,所以释“履帝武敏歆”句“歆” 字。“歆”字有欣喜之义。〔8〕“践”,所以释“履帝武敏歆”句“履”字。“履” 是践踏之义。〔9〕“身动如孕”,《生民》说姜嫄“载震载夙”,生下后稷,《毛传》 训“震”为动,《郑笺》解为“遂有身”,则是读“震”为“娠”,故这里释为身动如 孕。“身”,肚子。〔10〕“居期而生子”,所以释《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孔疏》引《周本纪》“居期”作“及期”,指足月而生。〔11〕“不祥”,无夫而生, 故以为不祥。〔12〕“弃之隘巷”,《生民》作“诞寘之隘巷”。〔13〕“马牛过者皆 辟不践”,《生民》作“牛羊腓字之”,《毛传》训“腓”为辟,“辟”同“避”。〔14〕 “徙置之林中”,《生民》作“诞寘之平林”。〔15〕“适会山林多人”,《生民》作 “会伐平林”。〔16〕“迁之而弃渠中冰上”,《生民》作“诞寘之寒冰”。〔17〕“飞 鸟以其翼覆荐之”,《生民》作“鸟覆翼之”,《毛传》:“大鸟来,一翼覆之,一翼 藉之。”这里“覆”指从上覆盖,“荐”指自下铺垫。〔18〕“初欲弃之”,这种弃子 传说在世界各地极为常见。如犹太传说中的摩西,罗马传说中的罗慕路斯和勒莫斯。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1〕其游戏,好种树麻、菽,〔2〕麻、菽美。
〔3〕及为成人,遂好耕农,〔4〕相地之宜,〔5〕宜谷者稼穑焉,〔6〕民皆法则 之。帝尧闻之,〔7〕举弃为农师,〔8〕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9〕“弃, 黎民始饥,〔10〕尔后稷播时百谷。”〔11〕封弃于邰,〔12〕号曰后稷,别姓
 
姬氏。〔13〕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14〕皆有令德。〔15〕


【注释】〔1〕“屹”,同“仡”,音 y@,高大勇武。《生民》说弃“诞实匍匐, 克岐克嶷”,意思是弃还处于爬行阶段就已渐能站立。“岐”、“嶷”皆高峻之义。〔2〕 “好种树麻、菽”,“种树”,栽种。“麻”,大麻。“菽”,音 sh&,大豆。〔3〕“麻、 菽美”,《生民》作“蓺之荏菽,荏菽斾斾,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提到 荏菽(大豆)、禾、麻、麦、瓜瓞(大瓜、小瓜)五种,这里只提麻、菽、是省略言之。
〔4〕“耕农”,犹言耕耨,“农”与“耨”是同源字。〔5〕“相地之宜”,观察各种 土壤的栽培性能。〔6〕“稼穑”,种在田里叫“稼”,收回仓廪叫“穑”。“穑”, 音 s8。〔7〕“帝尧”,传说人物,本书《五帝本纪》所记五帝之一。〔8〕“农师”, 官名,掌农事。司马迁以农师释后稷。农师亦掌农事之官。《国语?周语上》虢文公述 古藉礼,提到“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列“农师”于“农正”和“后稷” 之下,地位较低。〔9〕“帝舜”,传说人物,本书《五帝本纪》所记五帝之一。〔10〕 “黎民始饥”,“黎”是黑色,古之民人以黑巾包头,故称“黎民”,犹秦称民为“黔 首”(参看《说文》“黔”字)。此句今本《书?舜典》作“黎民阻饥”,《集解》徐 广引《今文尚书》作“祖饥”。“祖”可训始(见《尔雅?释诂》),司马迁所见本应 同徐广引,故作“始饥”。〔11〕“尔后稷播时百谷”,今本《舜典》“尔”作“汝”, 本书《五帝本纪》亦作“汝”,义同。“时”,《毛传》训是,这里作指示代词,表示 这、这些。〔12〕“封弃于邰”,弃族本居于邰,故《生民》曰“即有邰家室”。〔13〕 “别姓姬氏”,古代姓、氏有别,姓是表示血缘所出,字形多含有女旁,数量很少;氏 是表示姓的分支,来源不一: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 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数量很大。战国以后,姓氏混而为一,故 司马迁可以这样讲。但这里的姬是姓而非氏。〔14〕“陶唐”,尧初封于陶,后封于唐, 尧之族名陶唐。“虞”,舜之族名虞。“夏”,禹之族名夏。尧、舜、禹并时而略有先 后。弃举为后稷,在尧、舜、禹之时,其后代世世为后稷。〔15〕“皆有令德”,谓弃 之后代世守其职,皆有美德。


后稷卒,〔1〕子不窋立。〔2〕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3〕 不窋以失其官而儆戎狄之间。〔4〕不窋卒,子鞠立。〔5〕鞠卒,子公刘立。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6〕 取材用,行者有资,〔7〕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8〕百姓怀之,多徙而保 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9〕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 豳。〔10〕


【注释】〔1〕“后稷卒”,《国语?周语上》祭公谋父曰:“昔我先王世后稷, 以服事虞、夏。”以后稷为世官之名。这里的后稷应理解为弃之后的第若干代后稷,否 则在年代上无法与夏末的不窋相衔接。〔2〕“不窋”,弃的后代,当夏代末年,按不 窋非弃之亲子而为弃之后第若干代后稷之子,弃与不窋之间世系史缺不详。《山海经?大 荒西经》谓“稷之弟为台玺,生叔均”,《海内经》则云“稷之孙曰叔均”。“窋”, 音 zhu。〔3〕“稷”,指后稷之职。《国语?周语上》韦昭注说不窋去稷不务在夏太 康失政之时。〔4〕“儆”,同“奔”。“戎狄之间”,《正义》引《括地志》谓“不 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其地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北, 乃春秋战国时期义渠之戎所居之地。《国语?周语上》祭公谋父曰:“及夏之衰也,弃
 
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即此所本。〔5〕“鞠”《世本》 及《诗?豳风谱》孔疏引此作“鞠陶”。〔6〕“漆、沮”、皆水名,即今漆水河,源 出今陕西麟游县西,经今永寿、乾县、武功三县入渭河。“渭”,水名,即今渭河。〔7〕 “资”,钱财。〔8〕“庆”,福。〔9〕“故诗人歌乐思其德”,指《诗?大雅?公刘》。
〔10〕“豳”,音 b9n,邑名,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南。


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 〔1〕毁隃 卒,子公非立。〔2〕公非卒,子高圉立。〔3〕高圉卒,子亚圉立。〔4〕亚圉 卒,子公叔祖类立。〔5〕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 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6〕欲得财物,予之。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 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 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7〕 止于岐下。〔8〕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 亦多归之。〔9〕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10〕而营筑城郭室屋,〔11〕而邑别 居之。作五官有司。〔12〕民皆歌乐之,〔13〕颂其德。


【注释】〔1〕“毁隃”,《索隐》引《世本》作“伪榆”,本书《三代世表》“隃” 作“渝”,《书?酒诰》疏及《释文》又作“揄”。“隃”,音 y*。〔2〕“公非”,
《索隐》引《世本》云“公非辟方”,《汉书?古今人表》以辟方为公非子。〔3〕“高 圉”,《索隐》引《世本》云“高圉侯侔”,《汉书?古今人表》“侯侔”作“夷竢”, 注为高圉子。“圉”,音 y*。〔4〕“亚圉”,《集解》引《世本》云“亚圉云都”,
《汉书?古今人表》以云都为亚圉弟。〔5〕“公叔祖类”,《索隐》引《世本》云“太 公组绀诸盩”(《礼记?中庸》疏引《世本》“盩”作“盭”),《汉书?古今人表》 作“公祖”。〔6〕“薰育”,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亦作獯鬻、荤粥。《孟子?梁惠王 下》说“太王事獯鬻”。“戎狄”,《孟子?梁惠王下》说“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7〕“梁山”,山名,在今陕西乾县西北。〔8〕“岐下”,岐山脚下,指岐山以南的 周原,其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二县。〔9〕“亦多归之”,“薰育戎狄攻之”以下至 此,见于《孟子?梁惠王下》等子书。〔10〕“贬戎狄之俗”,《诗?大雅?绵》“混 夷駾矣,维其喙矣”,即此所本。〔11〕“营筑城郭室屋”,亦见于《绵》所述,如“筑 室于兹”、“乃立皋门”、“乃立应门”云云。〔12〕“作五官有司”,《礼记?曲礼 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绵》所述只有司徒、司空。
〔13〕“民皆歌乐之”,指《绵》。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1〕次曰虞仲。〔2〕太姜生少子季历,〔3〕季历娶 太任,〔4〕皆贤妇人,〔5〕生昌,有圣瑞。〔6〕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7〕 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8〕 文身断发,〔9〕以让季历。

【注释】〔1〕“太伯”,亦作“泰伯”,即吴太伯,传说为吴国的开国君主,详 见本书《吴太伯世家》。〔2〕“虞仲”,太伯弟,即仲雍。详见《吴太伯世家》。〔3〕 “太姜”,古公之妃,《绵》称“姜女”。《诗?大雅?思齐》称“周姜”。〔4〕“太 任”,季历之妃,“任”本作“妊”,《诗?大雅?大明》称“挚仲氏任”,乃挚国任
 
姓女子。〔5〕“妇人”,古称已婚女子或妻为妇。〔6〕“圣瑞”,不详所指。《正义》 引《尚书帝命验》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鄷,止于昌户”,以为即此圣瑞。
〔7〕“世”,后代。〔8〕“荆蛮”,古代泛称南方楚、吴、越之地。〔9〕“文身断 发”,古代吴、越一带风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