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嵌フ遥�
寝室从来不大空。就是空了,也没有办法找进去住。每个小组都严密保护,布张起,板子钉起,很多还有个小门,不认识的人跑进去,别人还当你是贼。这里,也并没有指定那一间宿舍是大一的,你像游街样的逛了半天,仍然毫无头绪。天要黑了,就只好找到饭厅,在饭厅的桌子上混几夜,有时混上十天半月也不算稀奇。
睡的地方暂告解决,吃的问题又来了。联大的伙食团是很小的单位,名额一定,从来不为新生加一桌或是办个膳团。在没有膳位之前,只好进小馆。昆明的生活费高得出奇,路费带少的人饿肚子是很可能的。我听见小馆的主人是同乡口音,便去请教他,他才为我介绍了一个同乡的去联大。一个学生到学校来,学校不设法,反要去请教开馆子的老板,真使人有点啼笑皆非,至少也有点滑稽。
【第22节:我是联大一年级生(3)】
假设你运气好,找到了熟人,可替你找个床位;不过包膳还是不太容易:要去征求,碰着有老同学吃得不耐烦了要换换口味,或者你的朋友是分膳委,也许他认识总膳委,先替你登个记,等一届完了,膳委发起慈悲来,请校外的人退出,你的大名方能补了上去。
麻烦还不只此。九月来的,十一月贷金才能核发下来。这一下可苦了战区学生,一时手头周转不灵,伙食费不缴,膳位就成了问题。人在教室或图书馆,心里却在为那宝贝膳位着急,而且贷金永远跟不上物价,差的,还请君自贴。
好容易注了册。选了课,教室的麻烦又来了。南区北区没有摸清楚,该上微积分的却跑到逻辑堂上去了,微积分和大代数解析几何倒底大大不同,上完了一堂去交卡片,先生说:〃你弄错了,这是逻辑。〃
教室弄清楚了,书又叫人伤脑筋。教务处从来不公布书名,这是联大的传统。八年来只有大一国文曾奉〃部令〃改过一次,其余的都是世代相传。好容易课本打听清楚,买书又成了问题,有些书在新书店里根本买不到,只有在校内〃重价征求〃。还真是〃事俱齐备,只欠东风〃。然而书是越来越少的,〃重价征求〃贴满了全校,也许上了半年课仍然没有征求到。
你想知道联大精神吗?这里没有升旗早操,更没有纪念周训话,也不像别的大学,一进去有一个月的新生训练,灌输你什么校史和〃总裁言论〃。在联大你要想了解联大精神,只有自己去体会,也许亲身的经历比训练一下来得更亲切,更明了。
当然你的朋友可以和你讲几个故事,譬如红学大师×××在〃跑警报〃的时候,指着有名的小说家×××说:〃学生跑警报是后生可畏,我跑警报是保存国粹,你,你有什么资格跑?〃或者是哲学大师沈有鼎在教授会辩论得最激烈的时候,抱着他的德文书朗诵起来!……也许你的朋友还会讲些三青团演戏的事,拿着棍棒守门,把非团员和不满意他们的人都认为是共产党;而且我们的常委张伯苓也有同感。你还可以听到倒孔大游行的壮举……太多了。这些片断的故事,你听了一定感到无限的新鲜和兴奋,然而这些还不能整个代表〃联大〃。
你空了,走到民主墙下读读壁报,你就会知道这里的文字,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杂志和报纸能登得出来。在这里,你可以看出中国的黑暗面,贪官们怎样肥了自己而把中国人民赶进了坟场。你可能恍然大悟,以前在你心里存在着的一种模糊的不满。在这里都替你发泄出来,你会觉得有一种复仇似的痛快,虽然只是在文字上对专制者的一点暴露和反抗。
你也可以随时去听演讲,不论是学术的或是时事的,从听讲当中,可以得到更多的智识,更坚定你对民主自由的信心。
慢慢地,你把许多事实,故事,演讲和自己的经验混在一起,你会像发现真理样的体验到联大的精神:永远不断的追求真理。真理是愈辩愈明白的,是非黑白,在你眼底下划分了显明的界限,你也就快变成〃联大人〃了。
【第23节:联大的团体生活(1)】
联大的团体生活(节选二则)
群 社
残 年
清华,北大,南开的同学由长沙到昆明时,有一个步行团。这六十八天的生活给予了同学们一个集体生活的习惯。到昆明后,他们觉得这种集体生活在平时也并不是不需要,于是以这一部分同学为基础,在蒙自分校回到昆明时,有了群社的组织。
群社最盛时,有二百多社员,前后间有一千余人。
那时群社的经常工作是出壁报,开辩论会,讨论会,时事座谈会等。
群社除了有一个通俗平易的街头壁报之外,在校内有〃群声〃,〃群声〃偏重于生活的描述和政治评论,可以说是群社的机关报。〃腊月〃是纯文艺的刊物,那时,群社里写文章的能手相当不少。记得有一次,〃腊月〃出刊在云瑞中学时,一星期之中,有篇文章前面,始终挤满着人,前往欣赏的教授也颇不乏人。〃热风〃是一个画刊,以漫画,尤其是连环漫画为主,兼有些短小的杂文和木刻。〃热风〃书刊最精彩的一次是有六幅连环漫画,第一幅的标题是〃灯红酒绿,卿卿我我〃,描写男女聚会的胜况。第二幅是一个跳舞场面。第三幅是男的为女的提皮包背大衣。第四幅是〃不能不以身相报〃,双双走进旅馆。第五幅是女者抱着大肚皮痛苦。第六幅是一个老教授谆谆告诫:〃这种事情只有你们女人才有责任。〃事实上,那时候这种事情也时有发生,所以女同学并未抗议。其他还有〃书评〃壁报。
辩论会曾经有过各种题目,最刺激的一次是辩论恋爱与结婚问题,女同学支持不结婚,男同学则主张应该结婚,双方旗鼓相当。讨论会举凡国共问题,战时教育问题等等都讨论过。
那时候大家对于旅行都很感兴趣。群社曾举办过路南夏令营,在路南住了一个星期,在这一星期中他们作过兵役宣传,举行过各项比赛。此外附近的名胜如桃园,杨宗海,等等他们都到过。记得在桃园的一次,一共有六队,每队将近百人。每队仅交五元法币的桃子费,吃了两顿桃子,最后每人还带了很多回来。回来时,因为时间太晚,公路局特从昆明派车来接同学回去。
在假期里,群社分成各种学习小组:社会科学方面有哲学,经济。文学方面有文艺,诗歌,及俄语世界语讲习班,译员都是同学,最卖座的时候,现在云瑞中学最大的教室(可容五百人都挤满了)。艺术方面,有戏剧,歌咏,木刻。时事方面有中国问题等。受他们的号召而参加学习小组的同学最多时达到七百余人。
【第24节:联大的团体生活(2)】
对于娱乐和健康,群社的社员也没有放松过,他们有球队,连不会打球的老爷都要上,他们有月光会一类的聚餐。
对于民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他们经常有街头壁报,并且以各种方式作兵役宣传,群社的街头剧随时也可以看见在街上演出。
群社的社员有苦干的精神,记得群社戏剧组在省党部演出《 阿Q正传 》时,就有一位女同学把头发剪了演尼姑,因为没有钱,所有的东西都拿人来代替,如像幕布用人支持等等,以至动员六十余人。而且他们开了先例:演戏不吃东西,下午在学校里吃了饭跑去,晚上演完了跑回学校吃饭。守夜的也只吃一只麻花。
除了这些,群社有一个集体学习的制度,他们上某门课的同学,大家集拢,规定每人应该看多少书,看完之后,负责报告,这样他们省去了多少时间,而能多学到很多东西。功课好的帮助坏的。教书先生们都惊叹他们的功课为什么如此好。金岳霖先生有一次向教授们说:〃这些人平时不上课,考试时试总是很好,真没有'办法'。〃因此现在在校的助教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群社的。
自从皖南事变之后,群社遭受到无理的压迫,他们的活动便慢慢的停下来,最后群社就因此解散了。
群社虽然结束了,他们的精神却给予联大同学一个永不忘的印象。而后如像冬青社,戏剧研究社等都是从群社演化而来,他们的表现,同学们也自有公论。
【第25节:记冬青社】
记冬青社
公 唐
〃冬青社〃是联大历史最久的文艺团体,有联大就有〃冬青〃。生机勃勃的春夏,它是联大一切花朵中最壮丽的一个,而在沉寂的冬秋,他的一股生命仍在静静地流着,孕育来春的花朵。这是一株名符其实的冬青树。
熟习联大历史的人该不会忘群社吧。〃辞别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的三千学生,跋涉千山万水,来到昆明之后,彼此不再是同窗不相识的陌生的人了,为了集体学习,集体娱乐,因而组织了以二百余人为骨干的群社,当时在校的同学,谁不能听到群社的歌声,谁不迎到群社的笑容,谁又不受到群社集体学习的号召!在群社里,有一群爱好文艺的同学为着展开集体的文艺活动,就组织了冬青社,聘请闻一多,冯至,卞之琳等先生为导师,从此,在校内有一张以精干的杂文为主的冬青壁报。在校外,有生动活泼而能反映现实的冬青街头报。联大的文艺空气在这一支生力军的努力下,蓬勃的展开了。但,冬青的影响决不止于启蒙作用和教育街头的民众,他还从事深刻的研究工作用以提高写作的艺术水准。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也不认为宣传即等于艺术,它抱定文艺并不超然于政治的观点,而唯有艺术水准愈高的作品愈有政治的作用。因此,以后冬青又发刊一种水准较高的《 冬青文抄 》,每期有数万字,装订成册,放在图书馆供同学们阅览,内容有论文,小说,散文,诗歌,批评。这一时期的联大在群社领导下是活跃的,壁报多至十余种,而群社的姊妹团体冬青却领导了同学们的文艺活动。
一九四○年四月×日,人们在早晨从梦中醒来,突然听到国内的政治环境急趋恶劣,连学校里的团体活动也受到了威胁。于是,群社解体了,冬青的文艺活动也沉寂了。此后,群社虽不复存在,但冬青仍旧维持着,为适应环境起见,它不再和大家见面,社友们沉静地互相研究和埋头写作。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一九四四年夏季,在这长时期里,冬青虽不常为外人所知,但它是更坚实的锻炼了自己。社友们的写作技巧进步了。表现在外的有在《 贵阳革命日报 》(即后来的《 贵州日报 》)发刊的〃冬青副刊〃,撰稿者除社友以外,经常有冯至,卞之琳,李广田,方敬,林庚等文坛名作家。〃副刊〃的篇幅虽小,但有独特的作风。社友们在此时写作很多,没有足够自己作品伸展的园地。多半投稿国内各种文艺刊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大公报 》〃文艺〃。在有一段时期里,《 大公报 》〃文艺〃的稿件几乎有一半以上是冬青社友们的。一九四三年冬季,社友们计划出版《 冬青文艺月刊 》,筹备多时,创刊号的稿件也已部分集好。终因领不到登记证和印刷条件的过份困难而流产。那年春天,又和一书店接洽,计划在桂林印刷,后来也因故作罢。但,刊物虽没有出成,社友之间的联系却更加密切,而写作也更勤了。
一九四四年暑期,因旧的社友陆续离开昆明,乃公开征求新社友,人数由十余人而增至三十人,在新旧社友相接洽的一次大会上,决定在校内恢复冬青壁报,在校外接洽报纸副刊。冬青的新生命又开始了。
一九四五年春,联大恢复了生气,冬青也重以传统的作风做自己的工作,冬青壁报仍以杂文为主,成为人人称道的短小精干而最能反应现实的一支文艺生力军。当五四文艺节时,它曾联合文艺社,新诗社和文协分会举办纪念会。同年冬季,又曾和以上几个文艺团体合办罗曼·罗兰和A。托尔斯泰追悼会。
今天,联大虽已北迁,冬青社友虽已分散,但冬青社是会永远活在联大同学甚至全昆明同学们的心头的。冬青社友已是文坛上的一支生力军。我们认为冬青的作风正是联大同学精神的代表,它是永远和群众在一起向深处发掘的!
【第26节:联大教授(1)】
联大教授
教 授 介 绍 *
(共一零二位)
资料室
钱端升先生 这位老北大政治系主任,想来是很多人熟知的了。关于钱先生渊博的学识,用不着我们多加介绍。他特有的刚直和正义感,倒值得我们年青人学习。自从〃一二·一〃复课以后,钱先生就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校的会议。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