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
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公冶长》第五·二七)
章旨
孔子感叹世人有过失而不能自责。
注释
①已矣乎算了吧!指孔子恐其再也见不到“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人而叹息。已,止也。
②内自讼内心自我咎责。讼,咎责、忏悔,检讨之意。
析论
孔子因为尚未见过能发觉自己的过失,而内心自我责备的人,所以发出“已矣乎”的感叹。“已矣乎”这三字是表示没有希望的叹息语气,而“吾未见”则有强调的意味,足见孔子对于“能见其过而内自讼”的重视。孔子这番话看似说得太重些,实则不然,是我们平时把过错看得太轻了。从孔子这一番感慨,可知当时可能充满了有过错却不认错的不好现象。
人能自见其过,很不容易;见其过而内自讼,更不容易。如能见其过而内自讼,则可以省察自己,改正过错,日有进境。但人性之常,有了过错,为了颜面,不是加以强辩,便是设法找借口,原谅自己,归罪他人,以减轻自己的咎戾。殊不知如此一来,过错愈犯愈多,变成习性时,那么要改也就不容易了。
(七)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①焉:过也,人皆见之;更②也,人皆仰之。”(《子张》第一九·二一)
章旨
子贡赞许君子勇于改过。
注释
①食通“蚀”,指日月亏蚀。
②更改也。
析论
孔子的学生颜回不贰过,过而能改,因此备受世人称道。孔子教人谨言慎行,但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也不免会有犯过的时候,重要的是能对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勇于改正。本章说明了在位的君子处理过失的光明态度。当他犯过,他不会文过饰非,他会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对于别人善意的批评,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愿意诚心去检讨自己犯错的原因。因有决心改过,故不必惧人知其过。而当他真改过了,其人格也将因此次犯过的教训更为成熟。犹如日食、月食时,人们都看得见,也都仰望它恢复光明,所以能改过,不但不会降低威信,还会更加受人敬重。
心术不正的小人,就不是这样了。他顾虑这、顾虑那,既担心丢失面子,又怕失去威信,所以面对自己的错误,总是抵赖闪躲,不惜作假掩饰过错,或诿过他人,甚而嫁祸他人,一错再错。因不肯勇敢面对现实,承认错误,更不愿坦诚正视现实,改正过错,因而人们对他也就不是仰望的态度,而是鄙夷的神色了。
所以心地光明磊落、肯修养道德的君子,不必担心犯过,也不必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过错。知过而又能改,那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八)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①。”(《子张》第一九·八)
章旨
子夏指责小人文过饰非,勉人应力行君子之道。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4)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注释
①文音wèn,掩饰。
析论
《雍也》篇曾记载孔子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孟子·公孙丑》也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子路,人家告诉他有过失,他就很高兴。)这说明了即使贤如颜回、子路,仍会犯过错,但他们知过能改。本来谁能无过,过而能改,也就善莫大焉。问题是一般人是否能如此坦诚、勇敢去承认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呢?事实上,为了面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勇于面对过错的。这也难怪子夏要指责小人有过不改,反而加以掩饰的现象。
然而君子之所以能人格光洁,是来自不断改过,小人之所以陷溺为恶,是来自不断文过,因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往往是从偶犯到屡犯,从无意犯错到明知故犯,越犯越大,越陷越深,终致难以自拔,断送一生前程。
因此认真,严肃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坚决做到“过则勿惮改”,我们才能从错误中去学习而得到长进。
(九)
子曰:“过而不改,是①谓过矣。”(《卫灵公》第一五·二九)
章旨
孔子勉人改过。
注释
①是此也,指“过而不改”。
析论
在孔门中,是不强求人无过的。孔子在本章更明确点出过不足畏,而“不改”本身才是过失,他所要求于人的,只是改过。犯错不改,反而找理由掩饰,过错总是存在的。
犯错之后,如不能断然改过,便会对所犯过错,千方百计去抵赖、否认,不惜做假证据、找假证人来强调自己的清白;如果事实俱在,不能狡赖,就只好诿过他人,或搬出万般理由来证明自己为情势所逼,不得不然;或干脆嫁祸他人,推得一干二净,甚至颠黑为白,强词夺理。因而过错愈积愈重,积重而难返。
孔子这两句话,真值得我们萦系心头,时刻反省。
(十)
子曰:“不患无位①,患所以立②;不患莫己知③,求为可知④也。”(《里仁》第四·一四)
章旨
孔子勉人充实自己,不必忧愁无人知己及谋不到职位。
注释
①不患无位人不要忧愁没有职位。
②患所以立忧愁没有足以和职位相称的才德。所以立,指所以立于其位的才德。
③莫己知即“莫知己”的倒装句法,谓没有人知道自己。
④可知谓自己有可为人知的真才实学。
析论
孔子有好几则言论,教人不必忧愁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曾反复提到,虽然各处之论述,侧重各有不同,但中心思想却是一致的,都是说明一个有修养的人应反求诸己,不应苛求、奢求别人。
孔子教人不要一味追求名位,不要妄想不劳而获,要忧虑的是自己以何种才德立于此职位上。换言之,无非教人充实自我才学,实至以后,名自来归。反之,名实不副,无才无德,纵然求得高职高位,也难胜任,“有位”也会成为“无位”,空欢喜一场罢了!犹“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迟早总会感到羞愧不已,而悄悄地自己溜走。
此一严于责己、尽其在我的律己态度,在今天尤值得人们去深思和学习。
(十一)
子曰:“君子病①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②也。”(《卫灵公》第一五·一九)
章旨
孔子言君子学以为己,不忧愁别人不知,勉人努力进德修业。
注释
①病忧虑。
②人之不己知即“人不知己”,谓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之,句中助词,无义。
析论
此章大意是说有修养的人在意的是自己没有能力,而不在乎别人不理解、不知道自己。这是孔子很强调的观念。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应当力学励行,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格,与他人的知否本不相干。所以君子以“无能”为病,恨自己无能、不长进,不会去计较旁人是否知道自己。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5)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现实中,有些人总是埋怨别人不理解、不赏识自己,认定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因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其实,人如能反求诸己,尽其在我,便可过得踏实而自在,不会天天活在别人的看法里而痛苦愁怨。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窝蜂追求知名度的时代,急于成名,急于获得外在的肯定,但是如果有名无实,或名过其实,那么,即使享有名气,那个名也是假象,并不值得贪恋,不如充实自我,在修养上精益求精。久之,个人的才智道德自能逐渐为人所理解和赏识。
(十二)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一·一六)
章旨
孔子教人不当强求人知,而应当力求知人。
注释
①患忧愁、忧虑。
析论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要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而该忧虑的是你不知道别人。吾人为学做人,人之知不知己原于己无损,毋需以此为患,但一般人多半反其道而行,总是只考虑到自己,而担忧人家不知道自己。
其实,如果能凡事不那么自我本位的话,我们自能知人,亦能为人所知。譬如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邻居间甚至形同陌路。如果我们能先肯定对方,主动向对方招呼,通常也会得到回应,如此相互认可的关系便能建立。如身为主管者,更要忧虑对属下的不了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己不知人,则于人之贤者不能亲之用之;人之不贤者,不能远之退之,所失甚巨,故当患。”(自己不知道别人,对于贤能的人就不能亲近他、任用他;对于不贤能的人,不能疏远他,(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屏退他,这种损失很重大,所以应当担忧是不是知道别人。)
孔子又曾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勉人充实自己,不要忧虑人家不知道自己,而应该要求自己具有可为人家知道(赏识)的才德。可与此章相对照,引人深思。生命如能自我充实,自然能显现出光辉,照射、温暖别人,影响别人,久而久之,自然近者闻风,远者也会向往,所以不必去忧虑别人不知自己。青少年在学校中的学习阶段,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应该认真、努力充实自己,至于别人是否了解我、肯定我,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此生活,生命中便能有真正的喜悦与快乐。
(十三)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③焉。”(《卫灵公》第一五·一九)
章旨
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
注释
①疾病,忧虑。
②没世离开人世。没,音mò,终了、结束。
③称称道、称扬。
析论
俗语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又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一副皮囊使用不满百岁,但是声名却可以流传千古。有才德的君子怕的是生前无人称扬,死后亦无人称道,所以“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并非指浮名虚誉,而是指真正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做出非凡贡献,为人所崇敬怀念的善名实誉。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一些建树声望,那他也就没有可敬畏的了。)(《子罕》篇)君子在有生之年,即应努力追求能为世世代代传颂的美名,而不是遭人唾弃辱骂的恶名。
正因疾没世而名不称,所以君子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修养品德,孜孜为善,谨言慎行,将一己所能发挥到极致,以求万世芳名。
历史上如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虽已逝世百千年,但精神万古长存,声名永垂不朽,但相对的也有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他们认为善名难得,恶名易求,虽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种行径,是我们应当鄙夷摒弃的。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什么样的人呢?只要努力,我也能和舜一样啊!)所以我们不要先存小看自己的心理,只要下定决心,努力不懈,总也会有值得他人称道的地方。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论语卷·论修养(6)
【500书堂】制作,下载更多电子书;请到H T T P://WWW 。500shu。
问题与讨论
1。 孔子所忧虑的是什么?
2。 曾子每天如何自省其身?
3。 为什么为学要从实践人伦之道入手?
4。 一个人若有了过失,将如何面对?
5。 我们对于才、学、名、位应如何看待?
二、远怨
本单元共选录四章。人与人相处,若不能守道持平,难免造成误会,滋生怨尤。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故本类以“躬自厚”章发端。人有怨于我,则以直报之;有德于我,则以德报之,如此人与我各得其平,则可以“远怨”了,故次之以《宪问》篇“以直报怨”之说。前两章都是论与人相处的“远怨”之道,而《宪问》篇“贫而无怨”章,则进而探讨“自处无怨”之道。《里仁》篇“放于利”章则是戒人凡事不宜依于利而行,盖依于利乃是取怨之道,非所以远怨。综合此四章的旨趣,可知律己、待人,应守道乐道,始能无怨、远怨。